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讀後感300字

道德經讀後感300字

發布時間: 2021-12-31 04:52:05

『壹』 道德經讀後感400字不要寫的太優美,在線等,挺急的!!!!!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說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它們不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長久。所以說聖人把自己置於後,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於聖人不自私嗎?所以才能構成就了他自己。 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是辯證的。站在老此文來源於文秘寫作網的角度,向社會推廣無為,有助於國家的穩定,但如果站在歷史發展的高度,片面的無為是無助於人類的進步的,所以對於當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此文來源於文秘寫作網的無為論應該以辯證的方法,一分為二的看待,「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對待競爭,我們要敢於去迎接挑戰,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報以一種平常心,用合適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而不去盲目的爭魚死網破。這樣有助於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終的成功,只有厚積才會勃發。同樣,「無為」用在當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慾則剛。」 《道德經》是一部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的啟蒙巨著,拉開了從古至今幾千年來人類對自然規律進行探索的序幕。辯證的去看待它,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對我們人生的指導是大有裨益的。

『貳』 《道德經》讀後感(3000字)

《道德經》,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傳為戰國時期楚國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說代表了他對當時政治的反對,和傳統政治社會制度的反對。 《老子》的文體,不像是《論語》那樣的語錄集,也不像一般意義上的「文章」。全書約五千字,是由一些簡短精賅的哲理格言組成。各章節大致有一定的中心或連貫性,但結構並不嚴密,前後常見重復。各章的先後順序也不能准確地確定。《老子》中的語言沒有太多的修飾,但所包涵的道理玄奧而深刻,需要反復的體會。牽涉個人立身處世的准則。 《老子》又稱為《道德經》,是因為由「道」、「德」兩部分的論述組成的。道的部分是老子關於道的論述。德的部分是老子關於仁義、禮信的論述。 一、老子對道、德的理解。 1、老子把天地萬物之生的總原理稱為「道」,而且老子認為道的作用,是沒有意志的,是自然如此的。萬物之所以成為萬物的原因就在於道。《老子》第一章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是老子對「道」的一個總的理解。 在老子看來,「道」是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恍恍惚惚的東西。道,無形無狀,是宇宙唯一的存在,「先天地生」,為「萬物之始」,是一個終極實在,是萬物的根源。並且在本質上道是不可界定和不可言說的,不能以任何對象來限定它,我們也很難將其特性用語言表達出來。而老子對「道」的稱謂也有很多,包括「無」、「朴」、「一」等。道是一種無限的、無終止的狀態,是一切事物產生的源泉。「道」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處在永遠不停息的,流轉與變遷的過程中。「道」還可以視作陰陽、剛柔等兩相對峙的力量、事物、原理之相互轉化。 在「有」、「無」這兩個概念上,老子認為無是對於具體事務的有而言的,所以無並不是零或什麼都沒有的意思。「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老子對於道「無」的外表的形容。 2、道為天地萬物所以生的總原理,不是指具體的事物而言的,而「德」為具體事物生的原理。 在老子看來,德是道寓於具體事物的表現,也就是說德是物體從道那裡得到,而可以成為事物的原理。「道生之,德畜之」,這句是老子對於道與德之間的關系的論述。在老子看來,物體的具體表現是「形」,而物體之所以可以成為物體本身,是道德兩者作用的結果,也是自然作用的結果。 二、老子宇宙事物的變化的看法。 老子認為,事物的變化規律可以用「常」。「常」具有普遍永久的意思,所以「道」也可以稱為「常道」。而從常道內除的「德」,可以稱為「常德」。而稱道為「無」,就又可以稱「常無」;稱道為「有」,又可以稱為「常有」。老子認為「知常為明」,知道明白「常」的人,依常來規范日常的行為,不輕易為自己謀私利,就可以稱為公了。「知常」指的是依之而行,則又可以稱之為「襲明」,或「習常」。而如果我們不知道宇宙間事物變化的規律,而違背規律,任意而為,是不利於事物的正常發展。 而事物的變化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即當一個事物的發展如果達到了極點,則必然會向事物的相反方向發展。老子稱為「反」或「復」。所以老子才有「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和「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這樣的論述。 三、老子在為人處事的做法上的觀點。 因為一個事物的發展至極點,必然會向其反面發展變化。所以要能維持它的發展而不至於變為它的反面,就必然要先了解它的反面,在發展過程中不讓其到達極點。有人說老子的哲學是強人的哲學,他教導強者要收斂光芒,以弱居之。這是老子正反兩面會互相轉換的理論的運用。如三十六章雲:「將欲翕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自居於弱勢、靜態而保持一種彈性,促使敵對一方向膨脹、誇張發展以至成為脆弱,即產生盛衰的對轉,這確實是看得很深。 老子強調「不盈」、「不爭」、「致虛極,守靜篤」,「柔弱勝剛強」。老子的這一原則叫做「無為而無不為」,即不特意去作某些事情,依事物的自然性,順其自然地去做。老子主張「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就是說,學習知識要積累,要用加法,步步肯定;而把握或悟「道」,則要用減法,步步否定。老子認為,真正的智慧,必須從否定入手,層層除去表面的偏見、執著、錯誤,穿透到玄奧的深層去。也就是說,面對現象,要視之為表相;得到真理,要視之為相對真理;再進而層層追尋真理之內在本質。 四、老子對仁義、禮的見解。 不同於儒家學派的觀點。《老子》十八章說:「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意思是說:大「道」被廢棄之後,才有所謂「仁義」。出現了聰明智慧,才有嚴重的虛偽。家庭陷於糾紛,才有所謂孝慈。國家陷於昏亂,才有所謂忠臣。《老子》三十八章說:「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但不是說老子視就反禮,因為禮有形式與內容兩個層次,老子所反對的是禮的形式,即反對形式復雜的禮儀條規。 在老子看來,我們所講的仁義和倫常,都是因為「道」喪失的結果。而且只有在大道荒廢、國家混亂和家庭不和的時代,仁義禮法才會成為社會的需要。所以老子認為應該廢止文明和仁義,從小康社會回到「大道之行也」的「公天下」時代,即沒有邪惡,不需要道德規范制約人們行為的,真正充滿道德、仁義、孝慈、信義的小國寡民時代。小國寡民的社會是老子的理想社會模式,在這個社會中人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五、老子的政治及社會哲學 《老子》的中心,是闡述自然無為的政治哲學。在政治方面,《老子》主張「虛靜無為」,即反對以人為的手段,包括種種文化禮儀來干涉社會生活,尊重生活的「自然」狀態;關於人生態度,《老子》也主虛靜、退讓、柔弱,但這並不像後人所理解的那樣消極,因為《老子》所推重的「陰柔」,實是一種長久之道和致勝之道。 因為物極必反的規律,所以在社會政治制度上,如果太過於強調某一反面,會產生相反的效果。「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所以老子所主張的政治哲學和行事方式的核心是「無為」。即注重於取消一切導致混亂的源泉。以無為為之,以不治治之。「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在老子看來,「無為」是聖人「治天下」、「取天下」的基本原則。老子提倡「無為」,其形上依據是「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其現實政治理由是「我無為而民自化」、「為無為,則無不治」。無為是針對有為而發的。老子認為,「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無為」也指感物而動,遇事而為,事先沒有設想要做什麼事。 老子的「無為」,由於是針對「有為」而提出來的,因此容易被人理解成「無所作為」、「不為」,將無為視作政治上的無所作為、放任自流,這是從消極的方面去理解無為。「無為」,作為一種政治原則和行為方式,其基本特徵就是「因其自然」。而「因其自然」,指的就是順應事物的自然發展趨勢而採取相應的措施。而自然就是事物不假外力而自己如此的狀態。「因其自然」的「因」,是因循、沿襲的意思。因循的前提是要承認和肯定事物的自然發展趨勢。「因其自然」思想也反映了古代農民的普遍願望。在政治上,「因其自然」的主旨是希望帝王順應民心、不要剛愎自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老子對於人與自然的關系的論述。當然「因其自然」的思想也有消極的一面,如果太過因順自發的行為沒有很好的規范管理,社會也會變得很混亂,缺乏秩序。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思想對後世的影響很大。他對「道」的論述體現了樸素的辯證法。在為人處世方面,「不盈」、「不爭」的思想,對激烈競爭的現代社會人們壓力緩解有一定的作用。

『叄』 道德經讀後感600字

道德經讀後感在圖書館借了一本《道德經》,看完後雖然覺得不能完全地讀懂老子的思想,但是心中還是感覺一片坦盪,覺得此書對我們深有益處。《道德經》這部著作是老子所寫,但不是介紹老子生平事跡,而是講道論德,所以叫做《道德經》。《道德經》全書原本分為上下篇共五千多言,上篇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講「道」,下篇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主要講「德」。老子說的道,是天道,就是自然的規律。我對《道德經》的理解是無為而治和尊重自然規律。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時候,有時候人們不能再其中好好的把握自己,以至於身敗名裂,不能保全。因此,怎樣才能在得意或失意的時候保全自己,是自己的心智足夠清醒,不至於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這就需要人生的大智慧,而《道德經》就給了我們這方面的啟示。人在得意的時候,家庭、事業順風順水,此時的人容易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狂妄自大。這樣做的後果就是招人嫉妒,也會樹敵太多,甚至招來殺生之禍。在老子看來,福氣來臨時,我們要提醒自己禍根也來臨了,自己不要那麼盛氣凌人,要懂得謙恭,否則失意時就會走投無路。還有不能狂妄自大,不要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天下無敵,強中自有強中手,肯定有人比你會更厲害,更出色。但我們達到目標時也不能到出炫耀,不能自負,不能驕傲,要有謙虛之心。老子說「是以聖人出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夫為弗居,是以不去。」老子認為,我們應該用順其自然的「無為」的態度去處理世間事務,這就是不言的教導;只有任憑萬物生長而不加干涉,而生養的萬物又不據為自己所有;為萬物的生長盡力而為卻不認為是自己的能耐,有功勞而不居功自傲。正因為一個人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績總是不會失去,而是永存。無為是一種心境,是一種修養。假如我們能夠做到無為,那麼我們的國家就會更加的穩定。如今社會物慾橫流,許許多多的人在利慾面前迷失自我,假如我們能夠做得到無為,那麼我們也將活得更輕松、更快樂。《道德經》不愧是我們中華文明的瑰寶,其中道理還得我們親自閱讀才能理會,《道德經》是一部值得永遠學習,永遠研究的經典之作。

『肆』 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我這這篇文章的感想,最好300字,我不要網上復制的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一直以來被人稱道,以為這道德經的第八篇宣揚了善,是要教導人們如何去成為一個善良的人,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道德經說,「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說明善惡相隨。又說」國家昏亂有忠臣,六親不和有孝慈「,說明善由惡中來。」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在聖人看來百姓皆平等故而不分善惡。所以老君是不應該在道德經中宣揚」善「這一觀念的,那麼這句話就要我們重新去解讀。 老君被稱為」太上老君「,道德經中也說」太上,不知有之「,這里的」上「是指統治者。而古時,」善「也有擅長的意思。老君主張無為而治,不爭之功,「無為」並非「不為」,只是「無違、順道」;「不爭」並非退卻,而是以不去抵觸事物發展的規律去行事,如庖丁解牛,「所師者道也,近乎技矣」,如此才能「天下莫能與之爭」。這些觀點就如水之就下,順勢而為,所以說水「近道」。 如此我們才能以道德經本身的觀點去理解「上善若水」這句話。上,善若水,以不爭利萬物,這才是上善若水的正確解讀。 同樣被誤解的還有「天地不仁」、「大器晚成」,在和諧社會中,它們都被以一種容易理解又有利於統治的角度被曲解,並被廣泛傳播。然而,真正的國學需要自己去尋找其義。。 呼呼,打完了

『伍』 要一篇<<道德經>>讀後感

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說的是,最善的人如水一般。水能夠滋潤萬物卻又不與萬物相爭,而停留在別人都不喜歡的地方(低窪處),所以是最接近「道」的。最善的人,居處最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於真誠、友愛而無私,說話善於恪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老子在自然界萬物中最為欣賞的應該就是水了,能「聖人」的化身,更是「道」的完美詮釋。
開始想小學的路上游著小蝌蚪的水,老房子門前臭水溝的水,98抗洪電視里驚濤駭浪的水,外婆家把石頭「砸」出了小坑的水,早年隨媽媽去那漳河風景區讓我頭暈目眩的水,中考那年濕了我的衣服和課本的水,在陽台上我用來細心澆灌花草的水,我日日飲下的形形色色味道各異的水,乘輪渡過江時漢江歸入長江處那「涇渭分明」的水,寢室後的楊柳依依下波光粼粼的水,我時時叨念「靜如止水」的水……
我想,我有必要來重新認識一下這個我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了。
首先,「潤物細無聲」是我們眾所周之的了,不管是植物還是動物,但凡是有生命的物體都是離不開水的。「水乃生命之源」是不爭的事實,牽強些說,這應該算是水的一種「博愛」了。不禁有些疑惑,人類的信仰有上帝,有佛祖,有神明,都還是人類自己的形象的變異,潛意識里還是覺得自己是最了不起的。其實,大膽設想一下,我們似乎應該把水的化身作為信仰之源。當然也絕對不是傳說中所謂「龍王」、「河神」之類了,只是水本身。
其次,是「水往低處流」,又是是毋庸置疑的事實了,應該也算是它「不爭」的寫實。因而才有了「人往高處走」的對比了。水源自高山之巔,能俯瞰世界,卻是甘心一路順流而下,滋潤萬物已是最偉大的了,卻又不與萬物相爭,甚至是安身於別人都不喜的低窪處。而且水是最善於循環的物體了。只要有一點不平,便會開始流動。循環著,「生命不息,流動不止」永遠想著前方行進。難得的是,停下來的時候,表面是最平靜的,而在平靜之下仍是不斷的滲透、循環。這世間,有多少人能放棄自己所在的高出而甘心去卑下的地方呢?有多少人能做到不與為爭?又有多少人能永不停留,在不斷自我循環的過程中又不斷向前呢?
「以柔克剛」是我極為欣賞的一條處世之道。而水應該是當之無愧「柔」的典範了。之前,我從一本寫給女子的勵志書上看到「當女人溫柔到了極處,就是一種力量」時,還有些不太能理解,如今再看,這「溫柔到極處」應該也就是如水了。「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不知,莫能行。」滴水穿石乃是最好的寫照,而洪水沖垮堤壩,形如猛獸,造成災難也讓我們對水的力量絕對不敢小覷。柔弱如水,可以不與世為爭,慢慢化解剛強的力量。而水的「柔」更是到了一種「無形」的狀態,只要有一點點間隙,水就能滲透進去,然後將其占滿。當然,我們的至柔絕對不是懦弱,而是一種溫柔的堅持。女人既是「水做的」,當是應該好好利用自己身上「柔」的力量。特別是在這個弱者強食的社會,當所有的人都在極力變得更強大而忘了很多生命的本性時,溫柔的女人是便是清涼劑、暖手寶,給人舒適之感,讓人信任、親近。
《莊子•山木》有語:「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這里的水,可能是山中的清泉,沾滿了大山的靈氣;可能是甘甜醇爽的有著井之魂靈的井水;可能是小溪中綿長的涓涓細流……總之,這水,明凈、清澈、甘甜、充滿靈性,如此便成了對友誼至高的評價。而且水能洗滌污垢,讓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心保持明凈。如此才能乾乾凈凈、清清爽爽地立足於這世間。
「上善若水」,若水乃為上善。「道」是產生萬物的總根源,先於具體的事物而存在,是世間萬物的基本規律及本源。「道」應該存在於我們每個人的心中,我們需要有明確的認知和理解。而水,便是這世間最接近於道的了,水「無所不利」正如「道」無所不在。水舍高趨下,而不受阻礙;水能流淌於世間各處滋養萬物,洗滌無垢;水處於深潭之中,表面清澈平靜,實則深不可測;水源源不斷地流淌,滋潤萬物而不求回報。
若「水」,無疑是至仁,至善,至德,至道……

『陸』 《道德經》讀後感(500字)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智,強其骨,常使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意思是:不推崇有才能的人,使人民不去爭奪功名利祿;不以難以得到的東西為珍貴之物,使人民不去偷盜;不顯現那些能誘發人們貪欲的東西,使人民的本心不被擾亂。所以,聖人治理天下,要純潔人們的心思,滿足人們的溫飽,減損人們的遺志,增強人們的體魄。永遠使人們沒有知識,沒有慾望。使那些自以為聰明之人不敢自作主張,以無為的方式去對待一切,就沒有辦不成的事。
老子主張無知無欲,與他所處的歷史背景有密切關系。周王朝分崩離析,五霸代興,戰爭頻繁,野心勃勃的諸侯們都像代周而立,社會生產力在不斷的爭斗中遭到了極大的破壞。老子面對戰亂痛心疾首,因此提出人的本性本來是清靜純潔的,只是受到了名利物慾的隱憂,爭名奪利,貪圖物慾,於是就產生了奸詐巧偽之心。二者是引起社會動亂的根源。主張去除名利,凈化人們的心靈,是一個美好的願望。
從對於人類文明發展史進行反思這一角度來看,老子的思想是深刻的,具有強烈的危機意識,生存意識。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是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的,人類已經遭到了大自然的報復。
人類是地球上最有智慧的動物,同時也是破壞地球、污染環境的罪魁禍首。由於人的活動,地球的臭氧層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壞。全球平均氣溫逐年上升,酸雨日益增多。大氣、水源、土壤等極大地損害和惡化。大自然已開始瘋狂報復人類。據統計,全世界有五分之四的城市居民生活在污染的大氣環境中,引用這不符合衛生要求的水。這些污染又翻過威脅著整個人類的生存,全球每年有500萬人死於癌症,而癌症決大多數十有環境污染因素引起的。
地球母親已千瘡百孔,傷痕累累。人們為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知識、財富而沾沾自喜。殊不知,人類在不斷著創造文明,同時也在不斷為自己挖掘著墳墓。

『柒』 老子道德經讀後感300字

老子道德經讀後感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意思是,禍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內含禍的因素。也就是說,好事和壞事是能夠互相轉化的,在必須的條件下,福就會變成禍,禍也能變成福。老子說的這句名言,是很有道理的。
老子是中國,也是全世界最早具有辯證法思想的哲學家之一。關於老子其人、其書及其「道論」歷來有爭論。根據司馬遷在《史記》一書中給他寫的一個簡單的傳記來看,他是春秋時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厲鄉曲仁里人。「老子」是人們對他的稱呼,「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是古代對男子的美稱。他的生卒年月不詳。
老子做過周朝的「守藏室史」(相當於此刻的國家圖書館館長或歷史博物館館長),所以他諳於掌故,熟於禮制,不僅僅有豐富的歷史知識,並有廣泛的自然科學知識。
公元前520年,周王室發生爭奪王位的內戰,這年4月,周景王卒,大夫劉耿立王子猛為悼王。王子朝殺悼王自立。晉人攻王子朝,立王子匄為敬王。這次內戰達5年之久,公元前516年,王子朝失敗,席捲周室典籍,逃奔楚國;老子所掌握的圖書亦被帶走。於是,老子遂被罷免而歸居。形勢的變化,使老子的地位發生變化,使他的思想起了大轉變,由守禮轉向反禮。
老子由於身受奴隸主貴族當權者的迫害,為了避免禍害,不得不「自隱無名」,流落四方,之後,他西行去秦國。經過函谷關(今河南靈寶縣西南)時,關令尹喜明白老子將遠走隱去,便請老子留言。於是老子寫下了5000字的《老子》。相傳老子出關時,騎著青牛飄然而去。
老子的思想主張,大都保存在《老子》一書中。《老子》共81章,分上下兩篇,共5000多字。因為它所講的是道與德的問題,之後人們又稱它為《老子道德經》。此刻我們所見到的《老子》一書,並不是老子的原著,因有戰國時人增益的文字,但其中的主要思想卻是屬於老子的。
《老子》一書,文詞簡短,艱深難懂,因此後人作了許多註解。最通行的有西漢時道學家河上公(姓名不詳)注,三國時魏國哲學家王弼注,還有清朝時魏源的《老子本義》,等等。下方我們就透過《老子》這本書,來了解老子的哲學和政治思想。
「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老子是我國第一個力圖從自然本身來解釋世界,而不求助於超自然的主宰——天帝的意志的哲學家。在老子之前,人們以為宇宙間的萬物都有神在統治著,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稱天帝。這種觀念,到了社會大變革的春秋時期才開始了變化。老子就是較早的從哲學方面有意識地、明確地否認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易》的基礎上,進一步闡明「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老子「道論」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說,「道」是萬物之母:「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第一章》)這就是說,作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遠存在的。道的運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規律而運行。天地萬物都是由它產生的,它是宇宙的母體。
老子認為,道產生了天地,德是道的性能,天地生養著萬物,萬物各成其形,各備其用。所以萬物沒有不尊道而貴德的。道的尊崇,德的貴重,不是有誰給它爵位,而是自然而然的。所以道產生天地,德畜養萬物,長育萬物,成熟萬物,覆蓋萬物。他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蓋之覆之。」(《第五十一章》)這樣,老子遂把自然創造的根源歸於自然本身,從而摧毀了一切超自然的主宰,一切宗教和唯心論的基礎。因此,老子的天道自然觀,在當時有很大的進步好處,它打倒了宗教的天帝,否認了鬼神的威靈。當然,老子的「道論」剛從傳統的宗教解放出來,還未能完全擺脫宗教的影響;他的自然決定論,使人完全聽命於自然,輕視了人對自然界的反作用。之後有的哲學家把它發展為定命論,為害頗大。

『捌』 老子道德經讀後感

《老子》又名《道德經》,共81章,前37章為《道經》,後44章為《德經》。《道德經》的核心是「道」。它繼承了《周易》、《洪範》等著作的樸素辯證法思想,揭示了事物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並提出「天道自然無為」的無神論思想。《老子》將視角放在宇宙之外,與「道」相比,宇宙萬物只是渺小的存在。它的內容博大精深,直到現在,在某些方面對《老子》的研究還沒有定論,《老子》之於研究者,一如它所說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老子》文約意豐,視角獨特,思想深邃,內容博大精深。今天,它仍然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大而言之,它在治國理政、運籌用兵、處理國際關系、現代企業經營管理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小而言之,它是人們為學、修身、處理各種人際、社會關系的精神圭臬。
以上是重慶出版社書立方系列口袋書《老子》的前言,也可以作為《道德經》的讀後感,我想以我個人觀點修正幾點內容:1,我對上文「視角獨特」異議,應該說《老子》的思想已經擺脫了「視角束縛」,正所謂盲人摸象、各說異端,現代人很難理解和不能正確定論《老子》的原因就在於他們的視角的局限性所致。2,我對「大而言之」的觀點做點補充,《老子》的宇宙觀,不能只局限於地球,他能解釋我們現有的宇宙觀,他甚至對星際探索、天外生命、克隆技術等前沿科學都有指導和啟發作用。可以說它沒有時代性,它可以隨時間無限延長。3,它可以小到,分子生物學甚至更微觀的科學領域,因為人類還沒發現0.1飛米以下的物質結構是什麼樣子。

『玖』 求【詩經】、【論語】、【道德經】讀後感。200-300

《道德經》讀後感《道德經》又稱作《老子》,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為戰國時期楚國的老聃所作,是一部蘊藏著豐富人生哲理的經典著作。從古至今,人們從這部人類文明史上的智慧寶典中汲取了許多治國安民、修身養性、立人處世的精髓。我認為在當前學習「國文」的熱潮中,《道德經》對於我們每一名機關幹部具有極高的可讀性,十分值得學習。《道德經》是由「道」、「德」兩部分的論述組成的。道的部分是老子關於道的論述;德的部分是老子關於仁義、禮信的論述。老子的言說代表了他對人生、對自然規律以及對當時政治的態度。《老子》的文體,不同於是《論語》那樣的語錄集,也不像一般意義上的「文章」。全文約五千字,是由一些言簡意精的哲理性語句組成的。各章節大致有一定的中心或連貫性,行文流暢。《老子》中的語言沒有太多的修飾,辭藻並不華麗,但所包涵的道理玄奧而深刻,需要反復的琢磨、體會。
論語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秘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並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詩經
《詩經》源於民間,源於那些朴實的勞動者,傾聽他們的勞動,傾聽他們的愛情,那些純潔美麗的故事在《詩經》中淺淺地唱著。「采采苤苡,薄言掇之。采采苤苡,薄言捋之。」那些勞動婦女們,在採摘苤苡時的喜悅與笑聲匯成了一首歌,聆聽它時,我感受到她們在勞動中得到的無限快樂。
「不見復關,泣涕漣漣。既見得關,載笑載言。」那是天真的女子,對「氓」的痴迷。「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女子沉迷於男子不可脫身。聆聽這道《氓》,感受到的是女子被氓被叛的深深無奈之情,而堅強的女子以「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吟唱這支悲泣之歌。聆聽之中她的凄婉堅貞感動著我。
而這僅僅只是《詩經》中的一小部分,詩經更以其「雅」、「頌」另外兩部分向後人講訴了貴族祭祀、祈禱豐年、歌頌祖德,更有帝王貴族之頌歌。傾聽《詩經》,令我感受到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最朴實、純潔的情感;傾聽《詩經》,我從中學會了「投我以桃,報之以李」的報恩之心。它是中國唯一一部脫去了脂粉與欲俗氣的情感文學聖典。作為民族青春時代的自由生活經歷的真實記錄,它昭示後人主體精神自由的美好與它存在的意義。

熱點內容
完善規章制度意義 發布:2025-05-05 23:45:41 瀏覽:283
房屋購買收據怎麼寫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5-05 23:40:24 瀏覽:891
行政訴訟法第14條釋義 發布:2025-05-05 23:38:26 瀏覽:298
村委過戶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5-05 23:37:18 瀏覽:653
徐金桂行政法精粹2017 發布:2025-05-05 23:37:17 瀏覽:693
爭做道德小公民 發布:2025-05-05 23:36:41 瀏覽:196
宣讀規章制度串詞 發布:2025-05-05 23:13:25 瀏覽:309
勞動法中關於試用期離職的規定 發布:2025-05-05 23:12:44 瀏覽:660
海商法38 發布:2025-05-05 22:57:21 瀏覽:402
刑法第一百二十八條第一款 發布:2025-05-05 22:52:55 瀏覽: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