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法學家
① 世界近代史有哪些主要的法治思想家
影響世界的100位法學家——坎托羅維奇,H.Hermann Kantorowicz(1877~1940)
德國法學家,社會學法學派和自由法學派在歐洲的主要代表之一。1907年開始任教於弗賴堡大學。1923~1929年以專家身份參加德國眾議院戰爭起因調查委員會工作。1929~1933年任教於基爾大學,在被納粹政府解職後,先在紐約社會研究新學院和紐約市立學院,繼在英國牛津大學、劍橋大學任教。主要著作有《為法律科學而斗爭》(1906)、《法律科學和社會學》(1911)、《羅馬法注釋派研究》(與W.W.巴克蘭合著,1938)和《法的定義》(寫於1938年,1958年出版)。
坎托羅維奇的學說主要思想淵源之一是德國M.韋貝爾(1864~1920)的社會學。象E.埃利希、R.龐德等人一樣,他積極把社會學與法學結合起來,倡導社會學法學派。在1911年召開的社會學家大會上作《法律科學和社會學》的報告時,稱法學為關於價值的科學,社會學是關於事實的科學,指出二者應互為補充。在哲學上,他信奉I.康德的不可知論,主張價值的相對主義,與新康德主義法學派E.拉斯克(1875~1915)和G.拉德勃魯赫交往甚密,但沒有象他們那樣提出系統的新康德主義法學理論。
1906年,坎托羅維奇以筆名發表《為法律科學而斗爭》。在這本使他成名的小冊子里,他反對當時在法學中佔主導地位的概念論法學,提倡自由法學―社會學法學派的一個支派。他認為概念論法學往往否認正義觀念,忽視社會現實,以為法律彷彿是「自動售貨機」,可以簡單地通過抽象的邏輯推理,從現行法律中為任何案件獲得答案。他主張法官在審理案件時不應僅僅適用法律,必要時還應當創造法律。除「正式法」(formal law)外,「自由法」(free law)也是法的淵源,其中包括習慣、判例理由以及法學家的權威論述。但是他仍堅持法官應當遵守法律,認為這是保障個人自由和法律安全的必要條件,法官創造法律的活動,應當只限於在法律出現漏洞等情況下進行。
坎托羅維奇的自由法學說與美國現實主義法學派的觀點雖有共同之處,但他批評現實主義法學派在強調法官創造法律的權力方面走得太遠,認為他們抱有社會學的或職業的偏見,而事實上,他們是根本不可能不顧法律規定而去研究社會現象的。因為過分強調法的社會決定論,並將法學完全當作經驗主義的社會學,而否認法的規范性,就不可能有完整的法學。
在《法的定義》一書中,坎托羅維奇分析了什麼是法,特別是法與其他規范的區別。他為法下的定義是:「規定外部行為的並被認為應交付審判的規則的總和。」他對法制史、法律思想史和國際政治等學科也曾寫過不少著作。
-----------影響世界的100位法學家——康德,IImmanuel Kant(1724~1804)
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哲學創始人之一。出身於東普魯士的柯尼斯堡(今蘇聯加里寧格勒)工匠家庭,曾任家庭教師。1755年起長期任教於柯尼斯堡大學。他關於法律思想方面的主要著作有《道德的形而上學》(1797)一書,第一部分《法學的形而上學原理》。康德哲學的基本特徵是調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一方面承認有意識之外的「自在之物」,另一方面又宣稱這個「自在之物」是不可認識的,人的認識只及於現象,而不能達到這個「自在之物」。他的的倫理學也以現象與「自在之物」的對立為前提。他的法律思想和倫理學是不可分的。
康德認為人屬於兩個世界:當他處於現象世界,其意志和行為服從因果律,是不自由的;但作為「自在之物」,其意志和行為是自主的,在道德上是可以自由選擇的。道德上的自由意味著人們能夠遵守銘刻在眾人心中的道德律,而遵守這種道德律是無條件的、絕對的,不受外部感覺世界的任何影響的。最高的道德律是「絕對命令」:任何人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遵守一種意志和行動的准則,這種准則也同時永遠能夠成為所有的人都奉行的普遍的立法原則或普遍的道德規范。康德認為,法是以自由為依據的一般法則,是一個人的任意可以和其他人的任意相共存的的條件的總和。權利有天賦權利和取得權利之分;天賦權利首先是指自由(法律上的自由),即個人不受他人的專橫意志的控制,這種自由也意味著平等。任何人都無權將他人當作達到自己目的的手段。法是一種相互強制的義務,國家的目的就是在強制性的法律下實現人的權利;國家是許多人以法律為依據的聯合。這一關於國家的定義就意味著通常所講的「依法治國」,從以上自由、平等的權利產生一系列權利,包括私有財產。
康德也認為,法可分為自然法和實在法,公法和私法。公法包括憲法和國際法。國家起源於原始契約,但其根據是理性觀念,而不是歷史事實。象J.-J.盧梭一樣,他主張眾人的意志聯合為一個公共意志,主權屬於人民;他也反對君主專制,要求代議制,要求實行「三權分立」,要求建立「純粹共和國」。但在論述公民政治權利時,他又提出了「積極公民」和「消極公民」之分;
② "有其法,尤貴有其人」是近代著名法學家伍廷芳的觀點
不是吧,清朝修律大臣、法學家沈家本有句名言「夫法之善者,仍在有用法之人,苟非其人,徒法而已。……有其法者尤貴有其人矣。
③ 近代與法律有關的人
《近代中國的法律與學術》,作者是俞江 ,由北京大學出版社於2008年出版,描述的是本書的主要內容,選自作者近十年來公開發表過的有關近代中國法律史的論文,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近代法律史中的法學發展與法學人物,第二部分是近代法律修訂,第三部分是近代司法。這些論文是在不同時期完成的,反映了作者關心的不同主題。通過具體的事例或個案,展現近代中國的立法和司法狀況。同時,通過法學語詞、法學人物等不同角度,向人們介紹近代法學的發展歷程。近代中國的法律與學術
編輯
本書的主要內容,選自作者近十年來公開發表過的有關近代中國法律史的論文,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近代法律史中的法學發展與法學人物,第二部分是近代法律修訂,第三部分是近代司法。這些論文是在不同時期完成的,反映了作者關心的不同主題。通過具體的事例或個案,展現近代中國的立法和司法狀況。同時,通過法學語詞、法學人物等不同角度,向人們介紹近代法學的發展歷程。
俞江,法學博士,華東政法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著有《近代中國民法學中的私權理論》。在《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法學研究》、《讀書》等刊物上發表論文三十餘篇。
目錄
編輯
法學與法學家
近代中國法學語詞的生成與發展
一、感知階段:1800年至1860年間的《五車韻府》與《各國律例》
二、整合階段:1860年至1900年,以羅布存德氏《英華字典》為主線
三、改造和平衡階段:1900年至1911年,中國第一批法律辭典及其他
四、近代中國法學語詞發展過程的啟示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民權概念
一、「民權」小釋
二、戊戌變法時期的「民權」概念
三、嚴復的民權觀
四、小結
沈家本的人格平等觀
一、平等:一個讓沈家本迴避的問題
二、形式平等:善惡與貧富之議
三、人格:西方的?抑或中國的?
四、結語:曲折的解釋
清末修律中的吉同鈞
簡評禮法之爭
一、勞乃宣的「反映論」
二、楊度的「進化論」
三、沈家本的「會通論」
四、結語
近代法學家關於「中國古代有無民法」的討論
法律修訂
兩種清末憲法稿本的發現與初研
一、清末立憲史的研究現狀
二、兩種清末憲法草案稿本的發現及初考
三、兩種清末憲法草案稿本的初步研究
四、兩種清末憲法草案稿本的價值
附1 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清末憲法草案稿本的後續說明
附2 關於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清末憲法草案稿本再說明
《大清民律(草案)》考析
一、修訂《清民草》的歷史背景與肇因
二、民律修訂宗旨的討論及確立
三、《清民草》修訂過程
四、《清民草》的內容及特點
五、對《清民草》的評價與再評價
《中華民國暫行民律草案》簡析
一、問題的提起
……
司法改革
資料整理
④ 近現代支持保留死刑的法學家有哪些,他們有哪些說法
對於這個問題,我個人最喜歡的一句是,有人說是普京講的有人說是華盛頓講的,也有人說是希特勒講的,不一而論。「原諒他是上帝的事,而我的任務是送他去見上帝」。盡管他們都不是法學家。
⑤ 法制史有哪些法學家及法學歷史書籍
法律思想史上的法學家
第一個要說是古希臘,蘇格拉底和柏拉內圖,蘇格拉底認為美德即知識,容法律是人們幸福的標准;柏拉圖的著作有《理想國》、《政治家》和《法律篇》。第二個要說古羅馬。古羅馬是現代民主制度的發源地,法學家有西塞羅、蓋尤斯、保羅、烏爾比安、帕比尼安等。羅馬法在查士丁尼時期空前發展,編纂了國法大全(四類),而其中就包括法學家著作,並明文規定,如遇疑難問題,成文法沒有明確規定時,以五大法學家的著作來解決,觀點不一致時,以多數法學家觀點為准,相同者則遵照帕比尼安的學說。到了中世紀,主要有阿奎那的自然法觀點。由於中世界後期教會與教皇權利的膨脹,出現了馬基雅弗利和布丹提出的主權學說。緊接著就到了近代資產階級革命,這一時期思想活躍,法學家眾多,格老秀斯、霍布斯主張擁護君主專制政體;洛克傑弗遜則主張主權在民的共和制度,孟德斯鳩則主張君主立憲,介乎二者之間,是改良主義。19世紀的德國出現了康德、費希特和黑格爾為主導的歷史法學派。薩維尼和耶林則對他們的思想進行了發展。19世紀的英國,出現了以邊沁為代表的功利主義法學,和奧斯丁為代表的分析法學。之後便進入了20世紀,可以參考相關書籍閱讀。
⑥ 列舉,著名古代法學家
中國:商鞅、韓非、李悝、張斐、杜預、長孫無忌、沈家本........羅馬:蓋尤斯、烏爾專比安、帕比尼安屬、查士丁尼...........其他:荷蘭的H.格勞秀斯、英國的T.霍布斯和J.洛克、法國的C.L.S.孟德斯鳩和 J.-J.盧梭、法國近代以來的法學家有居亞斯和朴蒂埃、馬克思 、 恩格斯的法律思想,構成了馬克思主義法學、德國近代以來的法學家有薩維尼、耶林、祁克、布勞漢、美國近代以來著名的法學家有霍姆斯、卡多佐、龐德.............
⑦ 近現代有哪些革命法學家
這很多啊。。。。
⑧ 中國近代法學家有哪些
沈家本(1840—1913),字子淳,別號寄簃,清末官吏、法學家。新法家代表人物。浙江吳興版縣(今湖州權市南潯區菱湖鎮竹墩村)人。歷任天津、保定知府,刑部右侍郎、修訂法律大臣、大理院正卿、法部右侍郎、資政院副總裁等。
⑨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著名法學家
1、史尚寬
史尚寬,安徽安慶桐城南鄉,民國著名法學家,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民法典的起草人,作為迄今為止獨立完成"民法全書"的第一人,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而且"余復從事著述",涉獵的領域廣泛,幾乎包含了法學的大部分領域,其中主要有民法、刑法、憲法、行政法和勞動法等。
2、肖蔚雲
肖蔚雲,1924年10月生生於湖南省祁陽縣,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人大常委會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委員會委員,澳門科技大學法學院院長。195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法律系,1959年畢業於前蘇聯列寧格勒大學法律系,獲國家法副博士學位。
3、張釋之
漢文帝時,張釋之捐官出仕為騎郎,十年未得升遷,後經袁盎推薦,任為謁者,因向文帝陳說秦漢興亡之道,而補任為謁者僕射,累遷公車令、中大夫、中郎將等職。後升任廷尉,嚴於執法,當皇帝的詔令與法律發生抵觸時,仍能執意守法,以執法公正不阿聞名。
時人稱贊「張釋之為廷尉,天下無冤民」。漢景帝即位後,因張釋之曾彈劾時為太子的景帝「過司馬門不下車」,將釋之謫為淮南國的國相。
4、商鞅
商鞅輔佐秦孝公,積極實行變法,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史稱「商鞅變法」。
政治上,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並制定了嚴酷的法律;經濟上,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戰;軍事上,統率秦軍收復了河西之地,賜予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史稱為商鞅。
5、韓非
法家是先秦諸子中對法律最為重視的一派。他們以主張「以法治國」的「法治」而聞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論和方法。這為後來建立的中央集權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論依據,後來的漢朝繼承了秦朝的集權體制以及法律體制,這就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政治與法制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