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瓶車進電梯立法了嗎
⑴ 南京立法規定電動車禁入電梯,違反規定將受到怎樣的懲罰
違反規定的將會受到五百元以下的罰款。
會受到什麼樣的懲罰?
如果電動自行車在封閉空間內進入電梯,造成的傷害是無法估量的。同時,我們也需要知道,從電梯中逃生的可能性非常小。市民如違反相關法律法規,電動自行車進入物業服務區域電梯,將根據相關規定採取合理措施予以制止。拒不改正或者不配合物業服務人員的,可以向消防救援機構報告,協助處理。對單位處以5000-50000的罰款,對個人處以警告或500遠以下的罰款。雖然這個法律法規剛出來,還沒有落實到位,但相關部門會堅決執行相關法律法規。希望大家都可以遵守這一規定,為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健康,請不要將電動車推進屋內充電。作為公民,我們有權向有關部門進行投訴和舉報,相應的機構會依法及時處理。只有大家互相監督,才可以從根本上杜絕這種現象的發生。
⑵ 「電動車禁入電梯」寫進四川地方立法,這一政策將能解決哪些問題
近日,在四川省出台了一則新法律, 該法律規定不允許電動車進入電梯,這一政策至少能夠解決以下三方面問題:1、避免電動車爆炸;2、減輕電梯負擔;3、扼制了偷電行為。
3、扼制了偷電行為
最後,很多在居民樓里充電的用戶,其實都存在一些“偷電”行為,因為這部分居民都是將電動車放在樓梯間裡面充電,還是插在樓道的公用插座里,這其實也是一種變相的“偷電”行為,如今電動車不能上樓以後,也是從根源上解決了部分不良居民“偷電”的情況,所以說這項政策是值得推廣的。
⑶ 你如何看待南京立法規定電動車禁入電梯這件事
我覺得這是為居民安全負責的表現,是一件好事,我們都應該支持,堅決不讓電動車進行電梯。
近幾年電動車進入電梯,上樓充電引發火災的事情層出不窮,南京立法規定電動車不能進入電梯,這是件好事,能有效杜絕類似事件發生,能保證居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在立法執行以後,我們都應該遵守這個法律法規,保證法規順利推行。
三、加大宣傳力度
南京立法規定,電動車進入電梯是件好事,但也要加大宣傳力度,獲得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可,要讓居民知道有這樣的法規法律存在,只有這樣他們才能積極的去遵守,做一個合法守法的好公民,才能不在以後生活中讓電動車進行電梯。另外在宣傳立法的同時也會宣傳電子車進電梯入戶充電的危險,要引起居民的重視,這樣立法推行才會更順利。
⑷ 電動車可以進電梯嗎
其實考慮到安全問題成都所有物業公司都會對電瓶車進行統一管理,他們的要求一般都是電瓶車是不可以進入電梯內的,並且電瓶車在每個小區都會有一個統一管理放置的地方。所以小編認為發生這起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還是在於車主自己違規操作導致。那麼這次事故如何確定責任方,我認為還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調查。
三、調查是否是因為電瓶質量問題造成。
這個事故發生之後,網路上很多人都表示電瓶的廠商也需要查一查,很有可能是因為電瓶質量問題造成的這一次事故。如果真是電瓶質量問題,可能車主的責任還能夠讓廠商來分擔一下。
綜上所述,小編認為從涉事的物業公司、車主以及電瓶車的廠商這三個對象來進行調查,可以很快地確定這次事故的主要責任方以及次要責任方。畢竟電瓶車起火的原因主要是因為電瓶在電梯之內發生了自然爆閃,在很大程度上,人們都會懷疑是不是電瓶質量出現了問題。不知道你對這起事件怎麼看待?歡迎下方留言評論!
⑸ 電瓶車進電梯立法了嗎
小車負責,這種情況下,轉彎車輛還是要讓行的。首先轉彎路口應該有讓行標志,有的路口也許沒有這么規范,沒有標志,不過不影響結果的判定。其次,道路交通規則中明確規定,左轉讓右轉,右轉讓直行(概況語),這起事故中,小車轉彎應該在不影響直行車輛正常行駛的情況下才可轉彎,也就是說,等沒有車輛的時候才可以轉彎。所以應該是小車全責。
⑹ 江蘇南京立法規定電動車禁入電梯,南京這么規定的原因是什麼
《南京市電梯安全條例》是在2011年制定的,然而這個條例現在也是經過了修改,事實上此次主要的修改內容就是禁止電動車進入電梯。而這個規定將會在2021年的11月1日正式開始實行,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規定,其實也是為了大家的安全著想。因為現在整個南京的電動車數量越來越多,而電梯的數量也是逐年增長,每年因為電動車而導致的電梯故障也是非常的多,所以為了徹底杜絕這一現象的發生,才會出台相關的條例。
根據新規定來看,如果再次發現有人把電動車推到電梯裡面,那麼將會面臨罰款,罰款最高甚至可以達到數千元。相信在新規定的出台下,未來的一段時間之內,電動車進入電梯的現象將會越來越少,這樣安全隱患自然也會越來越少。當然最重要的還是需要大家相互監督,並且我們要自覺的執行這一新的制度。
⑺ 南京立法規定電動車禁入電梯,電動車進電梯存在哪些安全隱患
作為一個電瓶車車主,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日常生活中電瓶車是很常見的交通工具。如果不是長距離的交通,實際電瓶車比小轎車更方便。我上下班就是騎我的小電驢,很方便。想走就走,不用擔心停車問題,也不糾結油費,充電費用相對來說很便宜。
其實電動車進電梯是充電難問題的衍生,老舊小區很多自行車車棚在建設之初都沒有配備充電設備,即使後面小區整改加裝了充電處,但是量太少,就拿我們小區來說吧,一百多輛電動車,只有30個位置的充電處,先登記的人佔了位置,後面來的只能無奈走電梯推回自己的樓層去充電。這避免不了就要進電梯,產生安全隱患,但是為了生計,很多人也就不管了,這也是屢禁不止的內在原因,也有很多低樓層的住戶直接在窗戶外拉一根長長的電源線,車子停在樓下直接充電。這都是無奈的辦法,如果有固定的充電處,我想大家都會很自覺。
希望在立法禁止電動車進入電梯的同時,不要忽視表象下的內在原因,改善小區的配套設施,否則也只是治標不治本。
⑻ 電動車不能進電梯有規定嗎
電動車不能進電梯沒有相關規定。
但是電動車電梯內引發公共安全隱患,則會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居民住宅區建設單位應當按照規劃許可建設非機動車停車設施。
非機動車停車設施的規劃、建設應當考慮電動自行車停放、充電的消防安全;設置有充電設施的,應當符合消防安全要求。不得將居民住宅樓的樓梯間、樓道等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及其兩側影響通行的區域設置為電動自行車充電區域。
管理、使用單位應當按照規劃用途使用非機動車公共停車設施。
《北京市非機動車管理條例》第二十二條 非機動車公共停車場應當按照下列規范設置:
(一)地面鋪裝、設置固定或者活動式圍欄;
(二)設置存車標識牌,劃定存車標線;
(三)有條件的,設置停放架、遮雨棚房。
實行收費的非機動車公共停車場應當設置存車收費價格公示牌、經營管理單位的標志及其監督電話,並安排專人負責服務和管理。
第二十三條 非機動車公共停車場的經營者、管理者應當遵守下列規定:
(一)建立並落實各項管理和服務規范;
(二)保障停車場內的停車秩序和停車安全;
(三)按照公示的收費標准收取費用,出具收費憑證。
第二十四條 非機動車駕駛人應當將非機動車停放在非機動車停車設施內;沒有設置非機動車停車設施的,車輛停放不得影響道路通行和市容環境秩序。
禁止在下列區域停放非機動車:
(一)人行道的禁止停放區域、消防通道、盲道;
(二)未明確為停車區域的機動車道、非機動車道;
(三)市交通行政管理部門會同市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對道路交叉口、鐵路道口、人流密集場所出入口等公共場所劃定的禁止停放區域。
⑼ 電動車進電梯違法嗎
根據目前的法律規定來看,電動車推進電梯只能屬於不道德的行為,但還不至於達到違法行為的標准。但是電動車的存放存在一定的危險性,瓶車停放在樓道中會造成樓道間被堵塞,佔用安全疏散通道,一旦發生火災或地震等情況,不僅影響疏散,還可能對通過的人造成二次傷害。如果沒有按照規定存放導致電動車失火,造成損害的需要承擔相應的違法責任以及賠償責任。因此,雖然將電動車推進電梯不違法,但對於其後續的充電、存儲問題必須盡到安全注意義務,以免事故的發生。
(9)電瓶車進電梯立法了嗎擴展閱讀
8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公布的《高層民用建築消防安全管理規定》將開始施行。其中提到,在高層民用建築的公共門廳、疏散走道、樓梯間、安全出口停放電動自行車或者為電動自行車充電,拒不改正的,對經營性單位和個人處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罰款,對非經營性單位和個人處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罰款。
⑽ 2021年電動車不能進電梯法規
電動車不能進電梯的有關法規是《高層民用建築消防安全管理規定》。
目前為止全國各地發生的火災的比較多,電動車在樓道,電梯里,充電發生事故的也不少,所以有許多地方出台了,對電動車的管理,其中也對電動車充電,有明確的規定,也包括了電動車不充許進入高層電梯內,和樓道內停放,充電等規定,所以說對電動車進入電梯內的管理和規定會越來越正規化的。
電動車不能進電梯的原理如下:
1、電動車起火易產生一氧化碳、氧化氫等有毒氣體,對人有致命殺傷力。
2、電動車電器件及接觸連接件容易發生電氣故障而導致局部過熱起火。
3、電動車線路未受保護或保護不到位導致絕緣層破損引起短路起火。
4、充電器使用不當引發火災,如過度充電,充電器混用等。
5、車輛電池使用年限較長會導致起火等。
《高層民用建築消防安全管理規定》第三十七條 禁止在高層民用建築公共門廳、疏散走道、樓梯間、安全出口停放電動自行車或者為電動自行車充電。
鼓勵在高層住宅小區內設置電動自行車集中存放和充電的場所。電動自行車存放、充電場所應當獨立設置,並與高層民用建築保持安全距離;確需設置在高層民用建築內的,應當與該建築的其他部分進行防火分隔。
電動自行車存放、充電場所應當配備必要的消防器材,充電設施應當具備充滿自動斷電功能。
第三十八條 鼓勵高層民用建築推廣應用物聯網和智能化技術手段對電氣、燃氣消防安全和消防設施運行等進行監控和預警。
未設置自動消防設施的高層住宅建築,鼓勵因地制宜安裝火災報警和噴水滅火系統、火災應急廣播以及可燃氣體探測、無線手動火災報警、無線聲光火災警報等消防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