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教育與道德的關系是

教育與道德的關系是

發布時間: 2022-01-01 09:20:31

A. 教育與道德的必然聯系,並說明教育的道德標准有哪些 德育原理

論德育過程及其規律德育過程的規律是德育原理的理論問題.教育者認識並掌握這一規律,便能科學地組織德育過程,卓有成效地培養大學生的思想品德.為此,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努力去探索德育過程的基本理論和實踐問題,這對於充分發揮德育在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中的特殊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德育學是研究德育過程中一般規律的科學.德育作為教育的一個重要部分,歷來受到人們的重視.德育思想理論的產生和發展與整個教育思想理論是同步的,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但是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它則晚於教育學產生在近代.現代的德育學理論是傳統德育思想理論合乎邏輯的發展成果.無論是傳統的德育思想理論,還是近現代的德育學,從來都是重視研究德育客體的心理現象,注意吸收心理學的有關研究成果的. 正確認識某一事物發生、發展的過程,是實現某門學科科學化的必由之路.我們要使德育科學化,探求德育過程的規律,必須首先認識德育過程. 德育過程簡單地說,就是教育者進行德育工作,完成德育任務的過程.因此,構成德育過程必須有三個基本因素:第一,德育過程的活動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第二,一定社會的德育要求是構成德育過程的又一基本因素.第三,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發展的規律,是構成德育過程的第三個基本因素.德育過程就是這三個基本因素相互聯系和相互制約的統一過程.確切地說,德育過程就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的德育要求,遵循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發展的規律,對受教育者有意識地施以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的影響,促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過程. 德育過程同人們道德品質的形成和完善是相一致的.某個人具有某種道德品質,從確切意義上講,應該是這個人同時具有某種道德認識、情感、意志、信念和習慣.如果不具備或不完全具備這五種因素,就不能認為他已經具備或完全具備某種道德品質.由此可見,道德品質這個范疇是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習慣這五種因素的集合體.對大學生施行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的社會主義道德、共產主義道德教育,必須是一個使學生在生活實踐的基礎上,逐步對共產主義道德確立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形成道德習慣的復雜過程. 就我國而言,由於古代德育一直居於教育的核心地位,因此德育思想異常豐富,構成了一幅以儒家為主幹的各種德育思想交互作用的漫長畫面.我國古代思想家在對德育問題進行研究時,很早就已不自覺地涉足心理學問題.比如我國古代儒家的經典之作《大學》在論及如何進行個人修養這樣一個德育問題時,提出:「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這段文字說明:古人已經認識到修養不是外在的修身而是內在的修心;提出「正心」、「誠意」的修養方法,而這些用現代的科學術語來說,就是調整自身的心理狀態.又比如,貫穿我國古代德育思想始終的人性論問題實際又是個心理學問題.德育要培養人,要教人怎麼做人,必然要解決什麼是人這樣一個理論問題,因此早在先秦的思想家們就對人性的起源,人性的善惡進行思考,進而又對人性的構成加以分析,這為深化德育思想的理論工作並為現代就我國而言,由於古代德育一直居於教育的核心地位,因此德育思想異常豐富,構成了一幅以儒家為主幹的各種德育思想交互作用的漫長畫面.我國古代思想家在對德育問題進行研究時,很早就已不自覺地涉足心理學問題.比如我國古代儒家的經典之作《大學》在論及如何進行個人修養這樣一個德育問題時,提出:「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這段文字說明:古人已經認識到修養不是外在的修身而是內在的修心;提出「正心」、「誠意」的修養方法,而這些用現代的科學術語來說,就是調整自身的心理狀態.又比如,貫穿我國古代德育思想始終的人性論問題實際又是個心理學問題.德育要培養人,要教人怎麼做人,必然要解決什麼是人這樣一個理論問題,因此早在先秦的思想家們就對人性的起源,人性的善惡進行思考,進而又對人性的構成加以分析,這為深化德育思想所作的理論工作,同時它又開辟了現代德育思想的實踐的道路. 德育的意義: (1)德育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條件和保證;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條件和保證; (3)德育是是想教育目的的條件和保證. 在階級社會中,歷來的統治階級,都需要通過德育塑造其社會成員的思想品質,以維護和鞏固本階級的利益.這是影響人們思想的頭等大事.因此,歷史上各個時代和各個國家的教育都把德育放在首位.我國古代教育中,禮(德育)就是「六藝」之首.大教育:家孔子在《論語?學而》中指出:「弟子入則孝,出則梯,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就說明實行「孝」「涕」等道德修養應先於「學文」.資本主義教育也毫不例外,英國教育家洛克就曾強調,在培養紳土的品性中,「德行是第一位,是最不可缺少的」.階級社會中的德育是有鮮明的階級性的.無產階級為了完成自己的歷史任務,推翻剝削階級,消滅剝削階級,清除剝削階級影響,建設社會主義,最終實現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社會,更必須重視德育.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一貫重視德育.毛澤東在抗大教育方針中就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建國後,又多次強調要加強德育,指出:「沒有正確的政治觀點,就等於沒有靈魂.」鄧小平在l978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毫無疑問,學校應該永遠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目前,在復雜的國際形勢和改革開放的形勢下,學校教育中加強德育更具有重要的意義.

B. 一個人的道德和所受教育有關嗎

其實個人的道德和所受的教育並沒有必然的關系。但所受的教育對一個人的道德有一定的影響。這就如同並不是所有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一定是道德高尚的人,而沒受過什麼教育的人就一定是道德敗壞的人一般。其實一個人道德的好壞,和他生存的環境,接觸的人有直接的關系。這也就是為什麼會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說了。但是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個人。

C. 如何正確處理道德教育與其他教育的關系

在教育過程中,要正確處理好道德教育與其他教育的關系是十分必要的。
在進行其他教育的時候,要貫穿道德教育內容。
也就是說在其他教育中,我們可以因地制宜地進行道德教育。

D. 教育中的法律與道德之關系

法律與道德的交叉與滲透,有兩個重要表現:一是法律意識與道德觀念具有同一屬性而相互聯系,二是法律規范與道德規范的調控范圍有所重疊而相互包容。一般來說,凡是法律所禁止和制裁的行為,也是道德所禁止和譴責的行為;凡是法律所要求和鼓勵的行為,也是道德所培養和倡導的行為。反言之,許多道德觀念也體現在法律之中,許多道德問題也是可以訴求法律解決的問題。不過,從規范作用的范圍來看,法律與道德對人們行為有著不同層次的要求。前者一般只能規定最起碼的行為要求,而後者可以解決人們精神生活和社會行為中更高層次的問題。例如,道德可以要求人們「毫不利己,專門利人」,而法律只能規定人們不許損人利己或損公肥私。

E. 德育與公民教育的關系

近年來,綜觀公民教育與道德教育的全球實踐,一些現象正吸引著我們:在許多西方國家,自從20世紀八九十年代公民教育的新高潮開始以來,其道德教育亦相伴左右,蓬勃發展;與此相反,在一些東方國家中,人們在改革傳統道德教育的同時,公民教育的發展勢頭也日趨強勁。在中國,實行公民教育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以至於一種認為德育應向公民教育轉型的觀點頗為流行。①這些現象不由得促使我們在討論相關教育實踐問題前思考一系列前提性的問題:公民教育與道德教育到底存在著怎樣的關系?它們為什麼會彼此呼應?公民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未來發展方向嗎?一、公民教育與道德教育關系的生成公民教育與道德教育是目前全球教育活動中的兩種重要形式,從性質上判斷,兩者同屬於與智育、美育相區別的社會化教育。②社會化教育的存在從根本上說是因為它具有兩大主要功能:社會功能和個體功能。概括地講,社會功能可以進行社會動員、社會整合和提供政治合法性證明;個體功能能夠幫助個體完成社會化,實現自我發展。

F. 題.道德和教師職業道德是什麼關系

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基本內容•依法執教是教師堅持正確職業行為方向的保證。依法執教的實質,就是要求教師從嚴格守法的高度,在全部職業行為中始終堅持正確的方向。這是教師職業道德的首要准則。•愛崗敬業是教師處理與教育事業之間關系的准則,是全部教師職業道德的基礎和前提。•熱愛學生是教師處理與學生之間關系的准則,是全部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精髓。•嚴謹治學是教師在提高業務水平方面應當遵循的准則,是教師完成教育教學任務所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團結協作是教師處理與同事之間關系的准則,是優化校內育人環境的關鍵因素•尊重家長是教師處理與學生家長之間關系的准則,是促進教育合力的形成、提高育人效果的重要環節。•廉潔從教是教師處理教育教學活動與個人利益之間關系的准則,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教師應當注意保持的品德。•為人師表是教師處理職業勞動與自身人格塑造之間關系的准則,是教育事業對教師人格提出的特殊要求。

G. 教育道德的含義、教育法規與教育道德的比較、教育道德的作用

教育道德的含義:對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響的活動。內容包括提高道德覺悟和回認識,陶答冶道德情感,鍛煉道德意志,樹立道德信念,培養道德品質,養成道德習慣。
教育法規與教育道德的比較:(1)教育法規與教育道德之間存在共性,也有區別;(2)教育法規和教育道德相互聯系:一方面兩者相互交叉並可以實現相互轉化;另一方面兩者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相互作用。表現在道德價值判斷對制定教育法律規范起指導作用,法律是道德價值判斷實現的保證;教育法律規范和教育道德規范在調整教育關系,規范有關教育行為過程中有互補作用。

H. 教育道德與教育法規是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

教育道德與教育法規是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的。教育法規與教育道德是一致的,首先是指導思想相同;其次是教育法規對教育道德水平有著積極作用

I. 道德與法律對教育的利弊關系是

道德高尚,法律健全,教育就能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全社會也會更加尊重、重視教育;道德淪喪、法律混亂,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就適應不了社會,畢業及失業。全社會都會批評教育,輕視教育。
讀書無用論
抬頭。

熱點內容
人民法院關於銀行貸款利息 發布:2025-05-05 14:36:53 瀏覽:30
2018勞動法購買社保標准 發布:2025-05-05 14:27:14 瀏覽:585
勞動法春節上班 發布:2025-05-05 14:15:33 瀏覽:512
吉林省政府法律顧問制度 發布:2025-05-05 14:13:16 瀏覽:900
水利安全生產法規 發布:2025-05-05 14:11:54 瀏覽:119
江西省高級人民法院遴選 發布:2025-05-05 14:11:46 瀏覽:563
江西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條例 發布:2025-05-05 14:05:18 瀏覽:767
醫院常用法律知識問答 發布:2025-05-05 14:05:16 瀏覽:421
今天上午社會與法播的電視 發布:2025-05-05 14:04:01 瀏覽:577
穩定社會法治與德治 發布:2025-05-05 14:00:22 瀏覽: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