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善惡
① 道德經中關於道德善惡的字句
道德經不談善惡
談自然
所以道德經裡面的善和善惡的善不是一個意思
道德經裡面的惡,也是讀 [wù]
② 什麼是善惡
道德經說: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善,國家昏亂有忠臣。
是因為我們的世界已遠離了最初的和諧狀態,最初的世界或許沒有分善惡,只有一種狀態,但後來漸漸有了分別了,就如道說的一生二了。有了惡了,這就是大道廢了,所以聖人要出來提倡仁義了。
如果有一個世界只有一種狀態,那就如心經上說的「無凈無垢」「無無明,亦無無明盡」,那就不分善惡了,那是一切都是好的善的。
但我們現在住的世界不能不分善惡,因為大道已廢,智慧已出。
如果你想不分善惡,遠離虛偽,那就只有修自己。佛看眾生平等,他是不分善惡的。因為慈悲心他看到眾生在苦中,而不是看到善惡。
③ 《太上感應篇》中太上曰:「福禍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道德經》中老子曰:「天地不仁
哪有矛盾?基本無關嘛!前者說因果自造,自負自責。後者只是言天地大道的大極,萬物與其而言都很渺小
④ 老子道德經中關於做個誠實善良的人有哪些論述
天道無親,唯與善人。還是自己系統得去讀比較好。
⑤ 求老子的關於評價善惡的句子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不善斯不善已。正復為奇,善復為惡,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為要妙。
⑥ 道教中有沒有關於善惡的定義謝謝
道教,崇敬的是道和德,經書注重道與德的闡說
道教,對道德的重視,早在太上顯化之時就已奠定,老子就是以道德二篇來垂教的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雲笈七簽》以《道德部》為第一部
《道教義樞》以《道德義》為明宗第一義
《玄綱論》則是以「道德」為道教綱
道教的全部信仰和修行都以道為核心
「道」是生化宇宙萬物,造化之根
「道」是神明之本,三元化為三清
「道」是虛無為體、清靜為宗、無為不爭
「道」是真常永恆、無生無滅,無時不在
.
⑦ 《道德經》講的是什麼
包羅萬象,他包來括宇宙及萬物的起自源於歸宿--生於無而又歸於無;治國修身之道(這個裡面講得太多了);打仗用兵之策;
為官從政之道。我曾經說過,君子用《道德經》無為之用,小人用《道德經》害人害己之用
可以說,真正讀懂了《道德經》,上可得屠龍之術,下可修人生之境,精神會得到無限的自由與灑脫,當然還可能成為你工作、生活中的妙用法典。建議研究一下,不過慎為小人之用。
⑧ 論語中關於善惡和道德的句子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人之初性本善。
⑨ 道,法,術,器,勢在《道德經》中有原句解釋么
「道、法、術、器」也是出自老子的《道德經》
從道家傳承來講,它強調四個版字,叫「道、法權、術、器」.「道」是天道,「法」是人定的,就是說你該怎麼跟著「天道」去做.「法」也有善惡之分.順應天道的「法」就是善法,相反,違背天道的「法」就是惡法.「術」是指技術層面上的操作方法.「器」是指有型的物質或是有形的工具.有句話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四者關系:做事做人要以「道」為根本,講究方「法」和利用規律,通過採用最好的工具(器),採用最好的技「術」,來完成你要達到的目的!
⑩ 老子《道德經》中是怎樣批判人性的
論述的時候,分別考察,楚簡本(「楚簡老子」)、帛書老子甲本(「帛書老子甲本」)、帛書老子乙本(「帛書老子乙本」)、和通行本(「道德經全文」)。
這四個本子,從網上,按照引號里的關鍵字,可以搜到,並能下載,我下載到的,也就是主要用於比較的是,是台灣人做的,pdf文件。
我還有一個英文版,譯者是James Legge。
我把"道德經",稱之為,"德道論",本文題目,還是稱為"道德經"。
這幾個本子,我的總結如下:
1. 楚簡本,德道論的雛形,用了當時楚國的文字,是一個官方版本,主要是「道論」。
2. 帛書老子甲本,德道論的成型。
3. 帛書老子乙本,德道論的民間版本。
4. 通行本,把德道論的成型,德篇放在後,道篇放在前,成為道德論,後稱為「道德經」。
我認為,整個德道論,有三個階段:
1. 楚簡本階段,是一個政論的本子,主要在官方流傳,主要講「道論」,其主要觀點如下:
1)階級論
2)民性論
3) 人性論
2. 德論階段,加入了「德論」,我認為,原因有二:
1) 道論裡面,出現了一些問題
2)受到了流行的「禮學」的沖擊
3. 「道論」的豐富階段,主要是,加入了,"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
1) 其中的「道」,對應於德道論雛形階段的「道」。
2) 其中的「名」,既對應德道論雛形階段的「名」,也是受到流行的「禮學」/「名學」沖擊的結果。
我認為,楚簡本已經在社會上流傳,流傳到了楚地,用了楚國當時的文字而已。楚簡本,是「德道論」的雛形,更是「道德論」的雛形,楚簡本,包含了德道論的初始內容。
後來流傳的「道德經」,我認為:
1) 保留了道德經雛形的時候的順序
2) 抹殺了道德經發展的順序
結果1),我認為,可以理解。
結果2),我自己也不敢相信,德道論是幾個人的合作本子,並且一直在社會上廣為流傳,流傳的結果,變成了「道德經」,變成了一種教,原來的樣子,不是這個樣子,既不是一種教,也沒有一個神(作者)。
還有一個最最戲劇的結果,我相信,很多人,對這個結果很感興趣。步驟如下:
1)找一個人,讀帛書老子乙本。(我沒有試過,只是自己嘗試讀)
2) 看帛書老子甲本
3) 體會一下來自古代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