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反擊道德綁架
❶ 如何反擊道德綁架行為
在公交車上遇到老人以自己年紀大來要求讓座的話,可以說「我的年輕,拒絕跟你分享」。如果男人跟女人或小孩發生矛盾就直接「你以為四海之內皆你媽啊,誰都得慣著你?」
❷ 如何還擊那些喜歡道德綁架的人
道德綁架別人,在明眼人看來無非是自取其辱。
你有兩個選擇:①清者自清,做好自己
②奮力反擊
❸ 你是如何回擊道德綁架的人的
你來
❹ 該如何反擊道德綁架
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現實生活中遇到一些老年人進行道德綁架的時候,我們也無可奈何。生活中,自覺讓座不是道德綁架才出來的。老年人不能以為自己年紀大,就覺得理所當然的給你讓座。
❺ 你如何反駁語言道德綁架
道德綁架有千萬種形式,如:你是幹部就應該關心我們;你是老師,還和我們爭買專這點東西屬;你是交警,這路不該擴寬嗎!……也就是說,總是站在很有道德倫理的制高點,用一種是乎符合道德觀念的語言,邏輯,手段,去規范別人的行動,以道德二字為擋箭牌,要挾別人不得不做某些事,.或者讓著他們。
❻ 當我們遭遇道德綁架時,該如何有力的回擊
1、道德綁架是施加某種壓力讓人們做與道德相關的事情。比如,大學生站在食堂門口為災區募捐,見到老師來吃飯,就上前說:「老師你也捐點兒錢吧!」
2、我們要力戒對別人進行道德綁架,與人為善;
3、我們要防範別人進行的道德綁架,避免尷尬。
遭遇道德綁架,應對要點包括:
①根據道德規范,說明自己沒有這種義務;
②說明自己也有困難,愛莫能助;
③指點解困之路,告訴TA找民警、主管人員和有關部門。
❼ 如何正確反駁道德綁架的語言或行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自己所不能接受的為什麼要強加到別人的身。當然,道德專綁架能否成功還屬得看個人。就施綁者而言,那個人必然是非常可惡之人,也許在他自己而言有不得已為之的苦衷。但這樣就把罪責強加到別人的身上來獲得自己一時的輕松,你內心能得到安寧?受綁者也是無知之人,明知是道德綁架為何不拒絕,要知能對你道德綁架之人必是不可交之人,那就直接拒絕,這樣的朋友不要也罷。
❽ 怎樣反駁道德綁架
道德綁架有個邏輯,就是如果你不做,你就是不道德的。這個邏輯里包含著一個很重要的條件,就是你有能力去做這件事情。那麼,要反駁道德綁架最好的辦法,就是直率的說出自己不想這樣做的原因。
因為同樣是倫理學的內容,從亞里士多德開始倫理學就認為只要是人尋求的東西就是善的,而合適的手段去得到這個善就被稱之為德。所以,如果告訴對方自己是不情願的,是出於對方的強迫而導致自己要去做這個事情的時候,就將對方放到的道德的譴責點上了,因為對方的手段是不符合倫理學的德的。同時,荷蘭的哲學家斯賓諾莎也在他的著作《倫理學》中寫道,道德首先需要保護的就是自由,也就是說無論如何,人的自主選擇的權利是應當被優先尊重的,如果違反這一點,那麼任何行為都不能稱之為符合道德的行為。
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亞里士多德強調了自主意志選擇的重要性,亞里士多德認為只有當一個人是以自己的意志去選擇符合德性的某些行為時,這種行為才能被稱之為符合德性的。那麼,這個問題就不僅僅是「如果不做,自己就不道德」,還加上了一個問題「如果不是自願,最後還是去做了,那麼對方要求自己去做的這個行為就是不道德的。」那麼,自己去做這個件事情的結果就直接和對方應到被譴責聯繫到了一起。
也就是說,如果自己不聽從道德綁架,倫理學上是可以被接受的,因為這個只是沒有向著德性的方向發展,但是行為本身所追求的東西依舊是善。但是反過來,如果聽從了道德綁架,那麼,綁架者本人的所作所為首先就是違反了德性的行為,也就是遠離善的。
回到問題,無論聽從還是不聽從綁架,選擇的當事人的行為都沒有被責備的點,因為一切都是自主選擇的結果,而且當事人的選擇也不涉及違背德性的地方,除非後續發生的事情違反德性,我們這里只討論選擇本身。但是,綁架者的情況就不一樣了,首先,當事人選擇不聽從,那麼綁架者其行為本身沒有達成實際後果,結果上看是不應該受責備的。但是如果當事人聽從了綁架的要求,那麼綁架者的行為就是違反德性的了,因為其強行扭曲了他人的意志(當事人顯然是抵抗過,表達過不情願的),這樣他的行為就是應當被責備的了。
備注,西方倫理學中,目標都是善的,所以目的本身是不應到被責備的。只有行為是有符合德性和過度,不足之說的。德性是過度和不足之間的一種正合適的狀態,隨著條件會偏向於過度,或者不足(例如,勇敢,就是介於莽撞和怯懦之間的,而詞義上確實接近莽撞的)。所以,問題的道德綁架其本身的行為其實是在順從和強迫之間的(順從就是對方不聽從,強迫就對方聽從),那麼符合德性的行為其實應該是請求,也就是對方在自願(沒有不滿和不情願的情況)的狀態下聽從對方的要求。
❾ 怎麼回擊之類的道德綁架
道德綁架的實質是以道德為砝碼,要挾個人或眾人不得不做某些事情,結果一般是做了的也少有自豪感,不做的則會在一段時間內感到忐忑不安。這樣的事情在我們的社會是經常發生的。比如半強迫性的捐款、本不該進行的道歉等等。道德綁架之所以容易得手,是因為在強調群體和統一價值觀的社會中,輿論具有足以殺人的功能。因而就出現了不自願的捐款和滿含委屈的道歉。中國是一個道德社會,在我們的社會中,人們對道德力量的恐懼有時候甚於對法的力量的恐懼。應該說具有西方現代文化理念的人,與傳統的道德社會是格格不入的。我們每一個人的確會經常遭遇並難以承受許多道德的綁架,然而,這也不是說道德社會就一無是處,如果你適應了,還會去依靠它。而具體到某一事件,比如范美忠事件,又不能說公眾對他或對教師群體進行了道德綁架。在任何時候,教師保護學生的利益,都屬於公眾正常的期待,也屬於相關法規的正常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