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是道德規范嗎
⑴ 法律規范與道德規范的區別
區別如下:
1、意抄思不同
法律規范是指襲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行為規則;而道德規范是對人們的道德行為和道德關系的普遍規律的反映和概括。
2、范圍不同
法律規范在一定的國家中只能是統治階級的;而道德規范既有統治階級的道德,又有被統治階級的道德。
3、表現不同
法律規范一般具有特定的形式,由國家機關用正式文件(如法律、命令等)規定出來,成為具體的制度;而道德規范一般沒有正式文件的形式,因此存在於人們的觀念中或社會生活習慣中。
⑵ 法區別於道德規范的特點之一是國家意志性對嗎
法區別於道德規范最大的特點是強制性
國家意志很多時候通過法來實現,但法並不能完全代表國家意志
法是客觀存在。而國家意志摻雜了人的因素,有一定主觀性
⑶ 法律規范和道德規范的效力是一樣的,對嗎
不對。法律規范和道德規范的效力是不一樣的。
1、法律是調整個人和社會之間關系的暴力性的行為規范,體現統治階級意志,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依靠強制力保證施行。
2、道德是調整個人和社會之間關系的非暴力性的行為規范,通過傳統習俗、社會輿論和內心信念來維系。
3、就同一內容的社會規范來看,例如,尊老愛幼,法律規范的效力要比道德規范的效力強得多,或者說,法律規范的效力大大強於道德規范的效力。
(回答完畢,若有價值,請予以採納)
⑷ 法律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它規定了道德底線 對嗎
法律和道德是兩個概念,
道德只受良心的遣責。
⑸ 什麼是法律規范 什麼是道德規范
法律規范(法律規則)是指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行為規則. 法律規范,是指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反映國家意志的,具體規定權利義務及法律後果的行為准則。 法律規范,是指通過國家的立法機關制定的或者認可的,用以指導,約束人們行為的行為規范的一種。它是法學研究和法律實踐的基礎,可以說它是連接理論法學和實踐法學的橋梁。法學家對於法律規范的理性分析和思考,其本質並非僅僅是用以指導實踐,而更重要的要是通過這種研究來加強法律人在法律實踐中的論證,推理能力。 通常我們認為法律規范不是實體規范,就是程序規范,這也可以說是法律初學者最容易犯的毛病,(比如民法之外有民事訴訟法,刑法之外有刑事訴訟法)這種非此即彼的思考問題方式是非常有害的,它容易造成一種先入為主的意識,容易造成我們視野的狹窄。其實法律規范除了以上兩種規范外,還有一種規范,即沖突規范。學術界傾向於將沖突規范歸入程序規范之中,但是筆者認為這樣做是欠考慮的。沖突規范有其自身的特點和存在的價值,下面筆者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出論述: 首先,從目的論的角度來看,實體規范是用來具體的規定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進而調整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它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當事人,責,權,義明確。從而形成可見的預期,進而降低交易成本。我們也可以稱其為通過實體實現正義的規范。而程序規范,本身並不追求當事人實體權利義務的明確,而是使得當事人在追求實體權利,義務的時候按照一定的方式行事,它追求的是一種秩序,一種看的見的正義,即「正義不但要實現,而且要以看的見的方式實現」。我們可以稱其為通過程序實現正義的規范。而沖突規范,是在調整國際民商事關系中產生的。它本身既不規定當事人的權利,義務,也不規定使用何種程序來實現當事人的權利,義務,而是通過指導,來告訴法官選擇那個國家的法律來處理國際民商事關系。因此它也被稱做「法律適用規范」,「法律選擇規范」。因此我們可以稱其為通過選擇,指引來實現正義的法律規范。 其次,歷史發生學的角度來看。實體規范是最先出現的,程序規范次之,沖突規范最後。但是這只是在當歷史按照一種由內而外,由閉塞到交往的路線發展時才成立。我們通過觀察法律的最初形態「習慣法」就會發現,最初的習慣法是實體和程序不分,但是這種混合狀態中實體是戰具著很大一部分,而程序僅僅是其中一小部分,而且程序性習慣的效力沒有實體性習慣的效力高。古時候衙門的縣令可以同過各種方法,哪怕是當今看來是非常荒唐的方法來實現自己心中認為的實體正義。在他們的心目中實體正義第一,程序無關緊要。而沖突規范,只有在同一時間,對同一個社會關系,有兩種或者多種法律同時調整它而且規定不一的時候才會產生。因此實體規范,程序規范,是它出現的前提,只有當前兩者規范彼此內部出現矛盾的時候,才需要通過沖突規范的選擇,指引來做出決定,選擇出具體的實體規范,程序規范來調整具體的社會關系。 最後,從規范的結構的角度來看,在我國存在著「三要素說」和「兩要素說」。前者認為法律規范是由「假定,處理,制裁」三部分組成;後者認為法律規范是由「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組成」,無論是「三要素說」還是「兩要素說」,傳統學者認為都是為了達到法律規范的確定性,概括性,穩定性。這種觀點對於實體規范和程序規范來言是非常的適合的,尤其是實體規范。但是沖突規范卻有著自己獨特的結構。這是由他的目的和價值所決定的。一般的沖突規范都沒有規定法律後觀,沒有將規范適用的條件和行為模式區分開,而是將兩者合在一起。由「范圍」+「系屬」構成。前者是應受法律調整的社會關系,後者是指明對這種社會關系應該適用何國,何地,何種法律來進行調整。 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實體規范,程序規范還是沖突規范都有自己特定的存在目的,歷史演變過程和結構,尤其是沖突規范和前兩種規范的區別更是明顯。因此不應該簡單的把沖突規范歸如到程序規范或者是實體規范之中。 法律規范又由行為規范和裁判規范組成。若法律規范要求受約束的人以規范的價值取向行為或不行為,則為行為規范。若目的在於要求在法律上有爭端的人或機關以規范為標准進行裁判則為裁判規范。法律規范大都由這兩種組成,但有側重。例如民法規范重行為規范,刑法規范重裁判規范。
⑹ 法律規范屬於什麼規范社會規范還是道德規范🙏
法律規范,是指通過國家的立法機關制定的或者認可的,用以指導,約束人們行為的行為規范的一種。它是法學研究和法律實踐的基礎,可以說它是連接理論法學和實踐法學的橋梁。法學家對於法律規范的理性分析和思考,其本質並非僅僅是用以指導實踐,而更重要的要是通過這種研究來加強法律人在法律實踐中的論證,推理能力。
通常我們認為法律規范不是實體規范,就是程序規范。
應該屬於社會規范。
⑺ 法作為規范,與道德規范在本質上沒什麼區別,都調整人的行為。 請問這句話是否正確。謝謝!
你好,我認為這句話是錯的,從二者的本質屬性來說,道德是自發而非建構,法卻有建構性,並且,近現代觀點傾向於只將最低限度的道德要求轉化為法律義務。
⑻ 請問,法和宗教規范、道德規范有什麼關系(區別)
法律是道德的底線,就是人人都難以忍受的道德的最低水平,被規范成回了法律!其以強答制性的手段去強制人人遵守!說白了,還是保證人們的道德的最最底線!
宗教規范跟以上兩者扯不上關系,他是獨立的!是一個組織對內部成員的基本要求!而一般的要求會相應的比普通人的道德水平高出一些,更在法律的要求之內!
⑼ 法律和道德都具有強制性嗎
法律和道德都具來有源強制性。法律具有國家強制性,道德沒有國家強制性,道德主要依靠社會輿論的強制。
法的國家強制性,是法的重要屬性之一,指法體現國家權力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屬性。
如果沒有國家權力,沒有國家強制力的保證,法就不可能得到普遍的遵行,就喪失其獨立存在的意義,也就不成其為法了。是否具有國家強制性,是法和其他社會規范相區別的一個重要標志。
道德規范是一種道德層面的規則,無法律約束意義,只有輿論約束。是社會用來約束人們的行為的一些規則,不具有國家強制性。
例如:當看到一個腿有殘疾的人,不能叫他(她)瘸子,如果叫了不會被警察帶走,因為沒有犯法,只會被人們唾棄,被社會所不容。
(9)法是道德規范嗎擴展閱讀:
法律與道德,兩者都是行為規范,但是法律是具有國家強制力保障的,而道德是一種心靈的契約,只能靠人們自覺遵守,所以約束力比法律弱很多,靠輿論來實現道德的力量。
法律與道德形成也不同,道德是在生活中逐步確立的風俗規則,法律則是有國家制定的。
法律與道德代表的利益有所不一樣,法律一般是當權者管理的有力工具,而道德是群眾在生活中的利益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