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與心
❶ 道德經是怎樣對心與自然的門闡述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 名天地之始。有 名萬物之母。故常無 欲
以觀其妙。常有 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
門。
這章首先表達了 老子對創造這個世界以及我們眾生的本源的推測,認為有這么一個存在,是天地萬物的根本,但是卻不知怎樣去描述。第二,老子講這個天地萬物的創始,即強名為道的這個存在,是沒有分別的,但是創造天地萬物之時,就產生了正反對立,因此陰陽正反是同時相待而生的,也是同一個媽生的,這個媽就是道。道德經第二章就繼續講正反相生之理。
❷ 《道德經》里觸碰心靈的話
《道德經》開篇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老子就指出天道人道都有規律吧,依照這個「道」形式,就是天道和人道的法則,「非常道」又說明了天道無常。我們通常聽到一些諺語「好人沒好報」,「好心當做驢肝肺」,「你人是好人,但是我們不適合」。
那我們要不要做好人呢?要不要對你心愛的女生那麼好呢?要不要在他或她面前那麼好呢?
怎麼想也不明白?為了一個不喜歡自己的人不做好人?為了他人改變自己的本性?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局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
做人似水,夏天滋養萬物,冬天結成冰,休養生息,保護自己。能柔則柔,該剛則剛。對人,對事也是這樣,適環境而變。
水改變本性是為了更好的滋養萬物,而人改變本性,是為了不受傷害。境界不同,人生不同!
❸ 道德經與冥想的淵源,道經中的道悟,心清神寧呢
原版道德經,分上下兩部,道經和德經,道經在後,德經在前。後人為了方便,把修訂後的版本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且前面三十七章定為道經,三十八章之後為德經。
但實際上來說,道經是關於道,關於宇宙洪荒、天地自然的規律闡述。德經是關於社會紅塵人文管理的感悟和指導。尤其是從天地自然的角度來講解世間的人文社會的一切演繹。
所以道德經確立了後世道教的仙道貴生,只爭當世的核心,珍愛生命,仁義道德。
也確立了後世道家道教,亂世匡扶天下,救濟萬民於水火;盛世歸隱山林,修身學醫養性著書的基調。
道德經其中蘊含了老子關於天心,人心的無上智慧,全文文辭優美,韻律感極強,各種詞藻所描述的引人入道境中,空澈心靈,清七情六慾,明萬丈紅塵。道德經具有凈化心靈的功能。提升自我智慧認知。也能落實於生活中,心定神閑。
當然我關於道德經的描述不全面,曾經在成都青羊宮聽過一個國學大師講道德經,講得極其透徹,字字珠璣,還需多學悟。
❹ 老子道德經中的心,善淵這三字如何理解
存心善於保持深沉
出自於《道德經》第八章第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專爭,居眾人屬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是老子所提倡的「七善」,大意是代表的理想人格: 居處選擇好的地方,保持內心豐富淵博,與人交往仁愛無私,說話恪守信用,能處理好人際關系治理好國家,處事得當有能力,行動善於把握時機。
意思是說,最上等的善要象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之爭奪,停留在眾人討厭的低窪低方,所以最接近道。居住在善於選擇地方,存心善於保持深沉,交友善於真誠相愛,說話善於遵守信用,為政善於有條有理,辦事善於發揮能力,行動善於掌握時機。正因為他與世無爭,所以才不會招惹怨恨。正因為他像水一樣不與水去爭雌雄,所以才不會導致失敗招來怨恨。
❺ 聽人說念道德經能心平氣和
是的,念道德經是可以使人靜下心來。
但你必須領悟到從中的道理。
你在念的時版候權,就因為你的腦在思考從中的東西,所以才能讓你平靜下來。。。
還有,你念的時候,是要背起來念的,不可以看著書念。
以打坐方式:閉上雙眼、打開雙手,把右手放在左手的掌心上,然後兩個拇指輕輕靠住對方、雙腳交叉。
這樣子坐著,道德經要從腦海里背出來(切記:千萬不要看書!)
❻ 心經和道德經哪好/心經和道德經哪好
憽人璇0014 :你好。
【心經】是佛教的經卷。
【心經】:全稱:摩訶(hē)般(bō)若(rē)波羅蜜多心經。
【心經】在佛教三藏中的地位殊勝。就相當於釋迦牟(moù)尼佛的心臟一樣。【心經】收於大正藏第八冊。【心】指心臟。含有精要、心髓等意。
【道德經】在道教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堪稱教義。
《道德經》中的「道」可以與「德」聯系起來理解。《道德經》主要論述了兩個問題:「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總論部分提出了修道的方法,後面大部分論述修道之「德」。道德經三字,提綱挈領,概括全文的內容。
註:【道德經】五千言,西漢河上公曾作《老子章句》,將《老子》分為八十一章,稱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経》和而之為《道德經》、
❼ 《道德經是心經還是哲學
Yoka是好人486:你好。
《道德經》是老子哲學思想的系統論集,闡述了老子的宇宙觀內,政治觀容和認識論。「道」是老子哲學思想的基本范疇。老子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道自然而然無所依。道生萬物,卻生而不宰,任萬物自然發展。老子是一個無神論者,「道」不是神,不是絕對精神,而是實在。老子眼中的宇宙是一個沒有主宰者的自然宇宙,宇宙因沒有主宰者的主宰而自發和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類應該效法沒有主宰者的自然自發的天道,在人世間建立沒有主宰者的自由和諧世界。無為而治就是防止統治者主宰國家和百姓,在人間去除主宰者。沒有主宰者人世間就是人人互不主宰,人人各自保有自由的人世間。天道自然,人道自由。本文旨在發掘道德經中所包含的自由平等思想,以便建立自由平等等普世價值的本土文化根基。
❽ 心經和道德經哪個厲害
一個是佛教最短的經典
一個是道教最主要經典
❾ 道德經和心經哪個好/道德經和心經哪個好
此心同此理同。
《金剛經》上說:「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古代聖賢,心同此理,但修行和思想內涵的差別就在於無為法。
念《心經》,具足修行的一切功德,包含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是修無上菩提的最好方法之一。
❿ 《道德心經》作者是誰,跟《道德經》有什麼聯系
是曾任南開大學商學院副院長兼團委書記的齊善鴻教授,裡面觀點是他對《道德經》回的答研究和體悟。
另外: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中國春秋時代思想家,史記記載老子是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老聃曾擔任守藏史(藏書室室長)。著有《道德經》一書,是道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他的學說後被莊周發展。道家後人將老子視為宗師,與儒家的孔子相比擬,史載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關於禮的問題。到了唐朝武宗時期老子被定為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個化身。但是早期的道士認為老子是太清神的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