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性道德
1. 對年輕人的理想和道德有著怎樣的感觸和思考
在物慾橫流的社會環境中,我們甚至可以把「物慾」 堂而皇之的掛在嘴邊,炫耀的標榜自己是「拜金女郎」,高喊自己的理想宣言:寧願在寶馬車里哭,不願在自行車上笑。
我們可以很自豪的宣稱這是「有理想、有追求、不甘於平庸、積極進取」的體現,但我想說,我們的理想可以不只是虛華膚淺的表面,可以不只是功名利祿,不只是金錢。在個性解放、物質生產極度膨脹的時代背景下,道德觀念正逐漸被淡化,人性中的真善美正逐漸被慾望侵吞、佔領。
「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台?」古人可以因信約抱柱而死,此生不悔;可以因思念而望夫成石,矢志不渝。但如今,誓言不過是一句空話:戀愛分手,不過是家常便飯;「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也只是離婚時的一句笑談罷了。情義不過是一句假話: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情誼道德」,「仁義理智信」正逐漸被虛化、被遺忘,如果連道德底線都被擊破了,我們的人性恐怕早已灰飛煙滅、盪然無存了吧!
請不要高舉著「理想」的旗幟,輕而易舉的丟下情誼與道德,不要讓浮華的慾望蒙蔽了自己的心,道德不是理想的負擔,相信在充滿愛的路上我們會走的更遠。
2. 道德的理想是指
選擇題?C
3. 道德和理想之間有什麼聯系
道德品質;也稱「德性」,簡稱「品德」。個人在道德行為中所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一貫的特點和傾向。是一定社會的道德原則和規范在個人思想和行為中的體現。由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等因素構成。在中國社會主義時期,最高尚的、最能體現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利益的是共產主義道德品質。
道德理想;指理想人格和理想的社會道德狀況。是個人和社會道德的最高境界。它一方面體現理想的社會道德狀況,另方面這種理想的社會道德又通過一定社會或階級的理想人物及其高尚的道德品質體現出來,是兩者的統一。 道德意識的內容之一。指人們基於對一定社會或階級基本道德要求的認識而自覺追求和嚮往的某種理想人格和理想社會中的道德關系。
4. 道德品質,和道德理想有什麼區別
道德品質;也稱「德性」,簡稱「品德」。個人在道德行為中所表現出來的比回較穩定的、一貫的答特點和傾向。是一定社會的道德原則和規范在個人思想和行為中的體現。由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等因素構成。在中國社會主義時期,最高尚的、最能體現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利益的是共產主義道德品質。
道德理想;指理想人格和理想的社會道德狀況。是個人和社會道德的最高境界。它一方面體現理想的社會道德狀況,另方面這種理想的社會道德又通過一定社會或階級的理想人物及其高尚的道德品質體現出來,是兩者的統一。 道德意識的內容之一。指人們基於對一定社會或階級基本道德要求的認識而自覺追求和嚮往的某種理想人格和理想社會中的道德關系。
希望能幫助到你
5. 如何加強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修養
理念信念是我們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力量源泉,是思想和行動的「總開關」。理想信念是一個人的人生奮斗目標,精神支柱,是共產黨人的立身之本,是為官從政的靈魂和成就事業的動力。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就是建設社會主義,實現共產主義。保持正確的理想信念能給人前進方向,奮斗目標,執著的追究和不竭的動力;能使我們站得高、看得遠,想得更深,始終與黨同舟共濟,把個人的前途與黨的事業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聯系在一起。面對國內外的各種挑戰和考驗,如果背棄了正確的理想信念、政治上就會蛻化變質,經濟上就會貪得無厭,生活上就會腐化墮落。歷史證明,有的共產黨人,不注意學習,放鬆了世界觀的改造,思想落後於形勢,就會喪失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堅定正確的理想和觀念,能進一步提升精神境界,有了堅定的理想信念,就能超越自我,關注大局,從政治上觀察,分析和處理問題,想大事、謀大局、干大業,不為個人名利所左右。在新的歷史時期,我黨面臨著許多新變化,國際環境面臨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深化改革發展,面臨許多阻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務艱巨;黨內面臨著提高領導執政水平和拒腐防變的兩大課題。在這種新形勢下,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有著極其重要深遠意義和現實意義。當前,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就要破除認為馬克思主義已經不適用的「過時論」,樹立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破除認為共產主義遙不可及的「渺茫論」,樹立對共產主義的堅定信念;破除對社會主義產生懷疑的「動搖論」,樹立對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堅定信心。從而始終牢記黨的宗旨,經受住風浪的考驗,振奮革命精神,發揚光榮傳統,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在實際工作中踐行共產黨員的理想信念。
道德品行是我們立身之本,處世之基,成事之道,是為官和做人的根本。古人雲:「德乃才之帥。」講道德,重品行是衡量和選拔幹部的主要標准,其中德是第一位的,品行和能力相比,品行更為關鍵。領導職位唯有德者居之,領導幹部必須有德。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黨員幹部尤其是一些領導幹部從道德品行滑坡開始,一步步蛻化變質,墜入違法犯罪的深淵。前車之鑒,後事之師,加強幹部道德品行教育比任何時候都重要。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做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幹部,就要以共產黨人的道德標准,啟發黨悟,凈化心靈,提高境界,打牢立身做人,為官為政的思想基礎。共產黨人崇高的道德情操和本質是集體主義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本質內容大公無私,先人後己,服從大局,自我犧牲,艱苦奮斗,廉潔奉公,開拓進取,嚴守紀律等。「勿以惡小而為之」,做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幹部,就要以共產黨人的品行標准,嚴於律己、以身作則,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做人做事均為楷模。幹部要認真對待生活中、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在小節面前把持住自己。當前,一些黨員和領導幹部栽大跟頭,就是因為在小節上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此外,幹部平時要慎獨,就是自律,就是強化自我約束、自我監督和自我完善,做到立行立改,知行合一。
6. 作文《有理想,有道德,有追求,有夢想》
我們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黨中央對我們寄予殷切的期望,所以我們從小就要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識、有體力的人,為人民作貢獻,為祖國作貢獻,為人類作貢獻,還要從小樹立遠大的理想,堅定愛國信念,學習科技知識,掌握報國本領,培養優良品德,鍛煉強健體魄,從各方面提高自身素質。
為了讓我們的思想更開闊,心靈更美好,就應該去崇尚生活中的真善美。知道求真是孜孜以求的工作精神,更是一種意志品格。善良的人懂得同情別人,善良的人懂得理解別人,善良的人懂得回報別人……而美是人的本質力量的感性顯現。美,無處不在,祖國是美的,世界是美的,未來是美的時光是美的,年華是美的,前途是美的。社會進步是人類對美的追求的結晶,求美是一種修養,是一種境界,是一種目標,更是一種追求幸福的態度。美,能陶冶性情,豐富想像,拓展視野,啟迪智慧。美,使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學者有所發現、有所發明和創造。
我們都有一雙能發現美的眼睛。我們看到了藍天麗日、月朗星稀、雨後彩虹、樹林草地……我們看到,勞動創造了美,多姿多彩的建築,令人驚嘆不已的發明……都透露出豐富多彩的社會美,我們也無時無刻地在創造美。
一個愛心女孩金池,她是一個少先隊大隊長,聰慧好學、多才多藝、博覽群書,是一個極富愛心,熱衷公益的小公民。她曾組織同學開展節約用水的活動等等,她的表現同學們看在心裡,她曾獲得過各種獎勵,但她從不自滿,沾沾自喜。這只騰飛的雛鷹,快樂地翱翔在祖國的藍天。
與美並肩而行,我們也同時創造著各種各樣的美。
在美的基礎上,還有重要的一項,就是誠信。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孔子在《論語》里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老百姓也常說:「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一諾千金。」所以誠信是我們小學生應該做到的,也就是言行一致、表裡如一、實事求是、講究信用,這樣就會使別人產生信任感。因此,作為21世紀的小學生,我們一定要牢記:誠信建立難,破壞易。一旦對他人有承諾就應該竭盡全力完成。誠信不僅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責任;不僅是一種道義,更是一種准則;不僅是一種聲譽,更是一種資源。
孔子的學生曾子特別誠信。曾子的妻子因不帶她孩子去集市,便答應孩子給他殺豬吃,當妻子從集市回來時,發現曾子要殺豬,便對曾子說:「小豬不能殺,我是哄孩子玩的。」曾子卻說:「大人怎麼能騙孩子呢?」妻子點頭稱是,曾子深深懂得,如果不殺豬,將會在孩子心靈上留下陰影。
同學們,我們一起努力,做一個會賞美、造美,懂得誠信重要,並做到誠信的好學生,做一個有良好品質,美好心靈的小公民,我們的祖國就會富強,世界就會充滿幸福與溫暖的愛,讓我們同心協力,共創祖國未來。
7. 性道德的核心有哪些內容
核心內容有:性道德標准、愛情觀、貞操觀、生育觀。
1、愛情觀
愛情是男女之間發自內心的相互愛慕並渴望對方成為終身伴侶的感情。性的吸引是愛情產生的自然前提。但愛情和性慾又有質的區別,愛情是人的一種社會感情,單純的性慾只是動物的本能。
現代的性愛同古代的愛有著根本的不同:
第一,它以互愛為前提,婦女處於同男子平等的地位;而古代的愛情則不一定都要徵得婦女同意。
第二,情愛常常達到強烈和持久的程度,如果不能結合而彼此分離,對雙方都是難於接受的不幸。
愛情的特徵表現為:
①對等性。雙方以互愛為前提,情投意合,互相給予。
②專一性和排他性。愛情是一個男子與一個女子的愛慕關系,不允許第三者介入,因而是排他的。
③持久性。愛情是持久的感情生活,要求雙方忠貞不渝,經得起人生道路上種種磨難的考驗。
對待愛情的態度,反映出一個人的精神面貌和道德品質。
一個有道德有修養的人應當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①事業高於愛情。沒有事業的愛情是空虛的。事業和愛情並不矛盾,處理得當可以相得益彰。愛情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是生活的目的,人生最崇高、最重要的是事業。因此,必須堅持事業高於愛情,自覺做到愛情服從事業,而對事業的執著追求也會促進愛情。
②尊重對方自願選擇的權利。男女雙方在從戀愛到結婚組成家庭的過程中,要通過合乎道德的方式求得相互了解,必須尊重對方自願選擇的權利,任何強迫、威脅、欺騙的手段都是不道德的。
③堅貞專一。這是愛情生活最重要的原則。戀愛雙方要互相忠誠,互相信守,不可見異思遷。
④負責與自重。戀愛過程中,應該用符合道德要求的方式表達互相愛慕的感情,理智地駕馭自己的行為。戀愛期間,雙方都應保持貞操,自尊自重,也應互相尊重對方。
2、性道德標准
雙方自願原則。自願是以不違反社會公德為前提。
無傷原則。不傷自己,不傷對方,不傷後代,不造成精神污染。
愛的原則。軀體感受與心理感受有機融合。
婚姻締約原則。聖經上有句名言「性交只有在結婚的床上才是合乎道德的」。
科學計劃生育原則。
性禁忌原則。某些遺傳病及家庭倫理道德都有性禁忌要求。
制約性道德的手段除法律手段之外,最主要的是依靠傳統美德教育,包括:羞恥感,義務感,責任感,良心感,公德感及貞潔感。
道德約束下的性與愛,追求人類高層次需求的性與愛,才會是一首優美的詩,一幅迷人的畫,一首醉人的歌,一杯甘美的瓊漿,是人生旅途上的一段美好時光。
人類調整兩性性行為的社會規范的總和。為了維持社會秩序的穩定,保證社會生活的正常進行,需要用這種規范來約束人們的性行為。
作為一種道德現象,性道德不僅表現為一定的觀念、情感、思想,而且體現在具體行為和各種活動之中。
因此,通常可以把性道德的內容概括為:一個核心——性道德規范,三個性道德范疇——愛情觀、貞操觀和生育觀,三種性道德關系——婚前性關系、夫妻性關系和婚外性關系,一個外部條件——性環境道德。
3、貞操觀
指男女雙方對愛情堅貞不渝的節操。是人類生存發展需要的歷史性產物,也是對男女雙方共同要求的一種美德。現代貞操觀不反對愛人死後再娶或再嫁,不認為這是對以前愛情的不忠,恰恰相反,應該受到國家法律的保護。
貞操觀應該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
①婚姻的締結必須以愛情為基礎,確認彼此具有共同的生活理想和志趣,具有共同生活的人格特徵;確認婚後能自覺承擔相應的義務和責任,能給雙方帶來精神上的愉快和生活上的美滿。婚姻雙方自覺維護建立在這種基礎上的婚姻便是貞潔和合乎道德的。
如果缺乏愛情基礎,而僅僅是基於金錢、地位、美貌而結合,則是不貞潔的,缺乏生命力的。只有以愛情為基礎的結合,才有肉體接近的權力。
②貞操是雙方對等的,並應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現代貞操觀結束了古代對女性的片面約束,成為對男女雙方的共同要求,彼此要以正確的人生觀對待兩性關系,珍視和保持各自的貞潔,提倡兩性關系的嚴肅性和對愛情的忠貞不二。
婚後不見異思遷,共同承擔家庭責任,是互尊互愛,互諒互讓,互相體貼,保持婚姻美滿的基礎。貞操觀對維護家庭的幸福、培育子女、凈化社會風氣、保持社會安定,建設健康文明的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4、生育觀
指對於人類生殖和養育問題的總的觀念。
生育觀,一方面是經濟基礎的反映,另一方面又表明了人類自身生產是社會生產的一部分,對於社會發展有著重要意義。當代中國生育觀要求把生育的權利與義務統一起來,把生育的意願同對社會、後代的責任統一起來。
具體包括:
①從社會整體利益出發,樹立「生育為公」的道德觀念,要求生育者以社會的利益和要求作為生育動機,避免把生育單純當做實現個人或家庭目的的手段。「生育為公」的道德觀反映了中國社會的社會主義性質。
社會主義條件下的人口再生產,從形式上看,生育活動是在每個家庭內部進行;從內容上說,所生育的子女絕不是個人的私有財產,而是關繫到國計民生的大問題。個人的生育應從國家的需要出發,要服從國家利益。
「生育為公」的道德觀是通過生育目的、生育動機和生育的結果反映出來的。
②計劃生育、優生優育是生育道德的行為規范。計劃生育和優生優育是中國的基本國策,目的是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質量,使人口的發展同物質資料的生產相適應。計劃生育是運用科學的方法來控制生育的時間和密度,以達到有計劃地生育子女。
具體內容包括:提倡和鼓勵晚婚和節育;要求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子女。優生優育是採取人為措施,使出生的兒童具有優良的遺傳素質,同時進行科學養育,以提高人口質量。計劃生育、優生優育的道德規范對夫妻的性生活提出了相應要求:
首先,要求人們接受避孕的道德觀念和行為;其次,為了達到優生優育的目的,需要夫妻間性生活文明、科學與和諧。
③堅持晚婚晚育,是中國當代生育道德的一個重要內容。醫學研究表明,青年人生理上的成熟,一般在23~25歲之間。如果過早結婚和生育,由於生理發育尚未成熟,不僅影響個人的身體發育和健康,同時也會影響下一代的健康成長。
農村早婚早育、「早生兒子早得福」是生育為己的封建道德觀念。要從科學道理上認清,早婚早育不僅有害於身體發育和健康,不利於後代的優生優育,而且還會導致人口增長過快,影響國家現代化進程,這是當代中國生育道德所不允許的。
(7)理想性道德擴展閱讀:
特點
多樣性
不同社會文化、民族和地域的不同,道德評價可能相差甚遠。為此,性道德更表現出他的多樣性。
人類歷史上的性文化分為三大類:反性慾文化、親性慾文化和中間性文化。反性慾文化將性行為看作是罪惡,親性慾文化放縱性行為,對風流事加以鼓勵,中間性文化是選擇地制止不良性行為。
一致性
人類的大多數群體,是把人的性行為限制在婚姻范圍之內,這一點在全人類具有共同性。顯然,這不但有利於種族延續,而且有利於財產的繼承。
繼承性
人類在進化的進程中,總是將有利於自身發展的風格一代代保留下來,性的道德繼承就是這一性質的繼承。隨著時代的發展,以人類自身發展的利益為參照系,決定保留和剔除哪些習俗行為。
雙重性
理想期待與現實行為的脫節:理想化的性行為的控制和期待,提出有利於社會和人群的性行為標准,告訴人們怎麼做。而在現實中,人們的行為並不是總是那麼進行,人們有自己的參照系,參照點是怎樣方便自己。
男女性道德評判不一致,不管是在舊時代文化還是主流文化,即使在現代社會,也依然存在。
8. 理想的內涵及其重要性
理想問題是哲學探索中經久不衰的命題,這一關注實際融合了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最終形成了包含社會與自我關系的有機整體。馮契先生的理想觀包含了個人理想、社會理想、道德理想和審美理想等,其中前兩者構成了我們所要探究的人生理想。
馮先生從「智慧」學說的角度,賦予理想新的價值內涵,深入挖掘了人的本質力量,也由此為個體認識和實現理想提供了有力的指引。
一、理想應該如何被認識
1.1理想的內涵
對於理想內涵的界定,學界在馮契學說確立之前業已形成普遍觀點:理想是人們通過實踐活動可以實現的奮斗目標;理想是人們從事實踐活動的動力源泉;理想是「自在之物」轉化為「為我之物」的過程。但是這種普遍的理想內涵,僅僅是真理性的指導,是主體通過把握客觀世界的本質和規律,通過實踐將自在之物化為為我之物的過程。但是這一過程忽視了對於人道的考量,忽視了對於人格的追求,因此這種僅僅從知識層面對理想的解釋,有其理論缺陷。
而在馮契先生看來,理想是關於「性與天道」的理論,既要通過實踐化自在之物為為我之物,又要把握住人的本質,培養理想人格。實現理想的過程就從外在世界拓展到了內在世界,這一轉化過程,也就是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的過程。這一本質力量對象化的過程,就體現為對真、善、美和知、情、意的統一。馮先生也隨即將對理想概念的界定,從知識層面躍升至智慧層面,從智慧的高度來建立其理想觀,因此完善和發展了以往學說對於理想的解釋。
1.2理想的要素
在智慧說的學說體系之中,馮先生運用的「理想」一詞是廣義的,也就是涉及了人類精神的所有活動領域,而這一切都立足於人類的勞動,因此馮先生認為勞動就可以看作是這種理想形態的觀念得到實現的活動。他從對建築師觀念所做的分析中,將理想的要素提煉歸納為三:其一,「理想總是反映現實的可能性,而不是虛假的可能性」,此即對於客觀規律的承認,指明理想並非主觀臆造,而是有現實土壤使其得以產生,在現實條件之下可能性才能轉化為現實,才有樹立理想和實現理想的可能;其二,「理想必須體現人的合乎人性的要求,特別是社會進步力量的要求」,此即確立理想是建立在人類進步和社會發展的需求之上的,他將那些不符合人性,反映社會落後和腐朽力量的事物排除在了理想之外;其三,「理想必須是人們用想像力構想出來的」,由此可見理想有訴諸感性的成分,由此形成感召力和驅動力,在想像力的刺激之下,人為可以達到的目標注入了內在動力,在精神上獲得了力量,由此促進理想的最終實現。
二、個體如何形成理想觀
在一般意義上,人生理想是以價值體系為依託的,人生理想的確立蘊含著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而價值體系則與天人關系、理欲關系及群己關系密不可分。因此馮契先生從群己關系的視角,將人生理想區分為社會理想和個人理想進行考察。馮契先生指出,「人總是根據對自身(社會和個人)的認識來提出人生理想,並力求在實踐中把理想化為現實」,「人們總是將理論認識提供的可能性和人的需要結合起來,以形成理想」,這二者實際上是相輔相成,相互統一的,它們在發展過程中不斷修正推動,最終才構成並塑造了個體的理想觀。
理想的統一要素
理想是一個統一體,其中包含了各種要素,在馮契先生對理想的內涵界定之中,他構建了「真」、「善」、「美」三個維度,而理想的實現,理想人格的培養,是這三者的融合與統一。
馮契先生用「真」建構了理想的第一個特性,為我之物的「真」是真理性認識的現實,由自在之物轉化為為我之物,是主體的觀念符合主體之外的客觀世界,亦即主體的認識有其客觀真理性。人在這一過程中呈現的是由局部至整體,由片面至全面,由現象到本質的逐步上升和完備的態勢。而這一「真」的要素,也是在人格特徵上的真實,要求人表裡如一、言行一致,其從德性倫理意義上說,也是指培養真誠、自由的個性。
「善」是構建理想的第二個特徵。馮先生指出,他所確立的「善」,是指廣義上的善,亦即「好」。人的目的是好的,就符合社會和自我發展的意義,作為好的理想目標的實現,才能夠使自在之物化為為我之物。由於實踐過程中摻有人的主觀意志,因此在改變自然的過程中,要依據規律使其符合人類的利益與要求,這樣才能具有善的價值。狹義上的善則指涉到人的價值倫理觀念,涉及到人的道德行為。馮契在分析了墨家和儒家的義利觀之後,視其二者所強調的都是片面的,應當予以修正,將「義」、「利」統一起來,將道德和義務相協調,以此來規范社會秩序,同時正確處理群己關系。
「美」是構建理想的第三個特徵。美是指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勞動成了美的對象。馮契先生在此繼承了馬克思的自由勞動觀點,不受外在條件的迫使,也不受肉體需要的支配,勞動本身就成為美的對象,成為欣賞的對象。人的德性在勞動及勞動產品之中對象化,人們從中能夠獲得直觀自我本質的力量,因此也成為了一種審美。從主體意義上,作為自覺人格的「美」就是獲得了審美活動的額自由,「在人化的自然中間直觀人的本質力量」。在自在之物轉化為為我之物的過程之前,為我之物總是以感性形式先行呈現,主體首先獲得的是一種主體感知。因此馮先生在此認識到感性活動的重要性,將感性體驗放置到一個高度,認識到在培養和發展人的自由個性中,感性具有重要價值和作用。
理想的形成過程
理想的形成是實踐的,在實踐中認識並形成理想,因此理想並非是靈光一閃,而是與現實的交互,是逐步確立的一個過程,從而有一定的曲折性。「在人的認識過程中,知與無知、真實與虛妄、科學與神話總是難解難分的」,理想就是在這樣錯綜復雜條件下,逐步被實踐克服。隨著實踐的發展,理想的內容變得更為具體,逐漸從概念變為現實,在不斷的實踐之中,被注入新的更有活力的內容,能更加深刻地反映本質,以獲得更多的真理性認識。
「理想既作為理性認識的邏輯歸宿,同時又作為實踐活動的邏輯起點」,在這一過程中,理想回到了實踐之中,並且有效地指導著實踐,認識的第二重飛躍也得以形成。所以這一個轉換是必不可少也是極其關鍵的,只有完成這第二重飛躍,才能將理想再作用於現實,從而發揮其作用。
理想的確立意義
理想對人生有重要意義。對理想意義的確認是消除迷茫、痛苦、不確定的重要過程,這一意義的涵蓋不僅是馮契先生個人經驗的總結,也是無數有同樣困惑的人類的指向。
首先,理想確定了人的前進方向。人的目標的確立,指引著人生的道路,能夠將個人行動與最終目的聯系起來,從而獲得源頭性的力量。如若沒有理想的指引,在人的生存過程中註定會迷失,以致於無法找尋存在的意義,因此理想能夠消解虛無主義和悲觀情緒。其次,理想激發人的內在力量。理想並非現實,但是在人生道路上必須有理想的指引,因為理想能夠帶來精神上的鼓舞,鼓勵人們克服困難,戰勝逆境從而達到光明的未來。
但是理想是一個寬泛的范圍,對理想的細分和深入理解能夠有更好的指引作用,馮先生在其理想觀的確立過程中,也經歷了這樣逐步細化逐步修正的過程。這與其個人經驗是密不可分的,但是正如他所說的,要保持心靈的自由思考,才是愛智者的本色,因此我們應當應該不斷思考,不斷改善,才能最終確立個人的理想觀。
9. 關於「理想和道德」的作文
定義1:由個體自我意識為起始,引影到群體當中,形成的《精神》《語言》《行為》宏觀性微略統一,即為道德。 定義2:道德就是脫離人的自然屬性而適應人的社會屬性。( 這里說的人的自然屬性,實質就是動物性。) 道德應該是合於天理的行為規范。由於人類的智慧可以掌握自然天理的動態規律,來主導天理動態層面的提高,因此,隨著天理動態層面的提高,道德的標准即隨之提高。 定義3: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 定義4:道德,指衡量行為正當與否的觀念標准。一個社會一般有社會公認的道德規范。只涉及個人、個人之間、家庭等的私人關系的道德,稱私德;涉及社會公共部分的道德,稱為社會公德。 道德和文化有密切關系,有些時代又打上意識形態的烙印。人類的道德有共通性。不過,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往往有一些不同的道德觀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視的道德元素及其優先性、所持的道德標准也常常有所差異。所謂「性相近,習相遠」,同樣一種道德,在不同文化社會背景中的外在表現形式、風俗習慣往往也相去甚遠。 以下原詞條釋義僅僅是對行為規范意義上的道德的一種理解: 道:本意是客觀真理,即自然界的構造、運動、變化等規律,社會的客觀發展和變化規律,人的生老病死等規律,是自然存在和發展的規律。它客觀存在,左右社會和人類的發展。順應它去發展,社會才能健康和諧、人才會健康幸福、自然界才會長足存在。 德:的本意為順應自然。社會和人類需要發展。在不違背自然規律的前提下,去改造自然、發展社會、發展自己的事業。 也是遵循不違背「道」去適應自然,改造自然從而使社會,自然界和人類能長久發展、和諧共存。 道和德統一到一起就是道德,人們按「道」的規律去做事、處事,就是有「道德」。 我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查找道德的定義,沒有很恰當的解釋,經思考、請教好多前輩,終於得到以上結論,拿來共同教育後人。 道:道就是明事理。 德:德就是付出。 道+德:籠統的講就是有素質。 實質上,人之初,性本善,也就是說人一生下來只有本能(有不少本能會危害其他人的生存),而不知約束自己。所以,所有人都需要對本能的外在約束和內在約束,外在約束是法律,然而法律的功能只有制裁人的本能中企圖傷害他人等對人類社會有大的危害的方面;所以,需要內在約束(也就是道德)來約束本能中雖不違法,但亦會對他人(甚至是人類社會)造成危害的行為。 所以,道德就是社會規范對人的本能的制約,換句話說,人一生下來就有以任何方式傷害甚至殺死其他生命的本能(即「生存無道德」),道德也就是繼法律之後制約這種本能,減小這種傷害的工具。
編輯本段道德的主要功能
一個道德淪喪、缺失的國度,不可能有快速、持續、健康發展的經濟,也不可能有社會的正常發展、基本社會秩序的存在道德作用的發揮有待於道德功能的全面實施。歸納起來,道德具有五個方面的主要功能:
認識功能
道德是引導人們追求至善的良師。它教導人們認識自己,對家庭、對他人、對社會、對 國家應負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教導人們正確地認識社會道德生活的規律和原則,從而正確地選擇自己的行為和生活道路。
調節功能
道德是社會矛盾的調節器。人生活在社會中總要和自己的同類發生這樣那樣的關系。因 此,不可避免地要發生各種矛盾,這就需要通過社會輿論、風俗習慣、內心信念等特有形式,以自己的善惡標 准去調節社會上人們的行為,指導和糾正人們的行為,使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臻於完善與和諧。
教育功能
道德是催人奮進的引路人。它培養人們良好的道德意識、道德品質和道德行為,樹立正 確的義務、榮譽、正義和幸福等觀念,使受教育者成為道德純潔、理想高尚的人。
評價功能
道德是公正的法官。道德評價是一種巨大的社會力量和人們內在的意志力量。道德是人 以評價來把握現實的一種方式,它是通過把周圍社會現象判斷為「善」與「惡」而實現。
平衡功能
道德不僅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且平衡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它要求人們端正對自 然的態度,調節自身的行為。環境道德是當代社會公德之一,它能教育人們應當以造福於而不貽禍於子孫後代 的高度責任感,從社會的全局利益和長遠利益出發,開發自然資源,發展社會生產,維持生態平衡,積極治理 和防止對自然環境的人為性的破壞,平衡人與自然之間的正常關系。
10. 如何理解文學作品中的理想性
沈從文執拗地以地域的、民族的文化歷史態度,苦心經營他的現代神話——湘西世界。對於身處都市的沈從文,湘西既是一個溫馨而遙遠的記憶,也是他全部情感、智性和理想的載體。與庸俗的都市文明相比,沈從文憶念中的湘西無疑在現實和情感的雙重映照中折射出超然的和諧、健康而又令人神往的特質。然而,對湘西以及湘西文化的深情並沒有使沈從文沉醉於象牙塔里大唱贊歌,他清醒地覺察到湘西珍貴的鄉土人情在「外面世界」的沖擊下正在漸漸蛻變。無情的現實使他不能安於古老湘西的理想世界,遁入虛幻的「世外桃源」,而是力求通過對現實的批判,為湘西文化和中國文化尋找一條出路。所以,他在對湘西風土人情、價值觀念和那種雄強、勁健、樂觀的人生形式贊美的同時,並沒有忘記對湘西的野蠻、落後、無動、麻木的反省和批判。不僅如此,沈從文的卓然獨步還表現在他對自己文化人格的認知,以「鄉下人」的身份標示他的美學趣味和文化立場。沈從文是在進入城市後,接受「五四」啟蒙思想,廣泛地了解和接觸中西方文化,並在鄉村文化和城市文明的兩相對照中,深切體悟到宗法制自然經濟解體和現代文明進逼所帶來的負面效應後才確立起自己的文化價值判斷和批判立場的。在對湘西生命形式的謳歌和對城市生命形態的撻伐中表達他對生命和人性的哲學思考,追尋「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他用畢生精力呼喚健全、完善的人性,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生命哲學」-----一種和「生活」既相聯系又相區別的抽象而理想的審美追求。這種審美選擇和文學觀念從某種意義上彌補了百年中國文學發展中比較欠缺的人性審視及道德完善,使沈從文的文學表達具有了普泛的人類意義。正是在對「都市文化」、「鄉土文化」的雙重批判中,即在對前現代性的封建文化和現代性的工業文明的雙重批判中,沈從文踐約著他的文化理想。因此,「湘西世界」和「都市世界」的相互參照和互為映襯使得沈從文的文學視野不僅闊深且具有著深長的文化意蘊,使他成為現代中國作家中從文化領域表達自己的文學理想、文化立場的為數不多的作家之一。
沈從文希望以小說代替經典,他相信文學有力量幫助這個民族向善向美,重建文化秩序和道德理想,進而探索「中國應當如何重新另造」。動盪的時代和「民族品德消失」的現實使他努力尋求「民族品德重造」的途徑,對現代人性墮落、民族品德消失的清醒認識,對民族和人類命運的深深憂患成為他文學創作的強大動力。這使他執著於通過文學創造張揚理想的生命形式,實現文化的再造和民族性格的重塑。顯然,他的文學思考聯系著民族改造這樣艱苦又沉重的課題。實際上,沈從文走的是經由文化和美學層面入手改造民眾和民族的途徑,它與20世紀30年代主流文學倡導的社會革命和階級解放的方式有根本不同,但又與「五四」啟蒙思潮對「人」的發現,「人性的解放」,改造「國民靈魂」、民族靈魂和精神重造的基本主題一脈相承。民族靈魂的深掘和重鑄無疑是20世紀中國文學的基本命題和歷史使命,從這一意義上講,沈從文的文學追求具有著深沉的現代性品格。盡管這種經由文化重構實現民族重造的方式在異常激烈的現代中國革命時代具有理想化色彩,作為一種文化上的設計,它很難在短期內轉化成直接有效的實際變革力量,但沈從文的這種局限性又從另一面體現了他的獨特性,他文學理想中並存著的現代性與局限性造成作品意蘊的復雜性,構成了獨異的「沈從文現象」的豐富內蘊。20世紀80年代以來持續升溫的「沈從文熱」固然與寬松開放的文學語境和人們的多元化審美趣味有關,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沈從文自身文學的復雜魅力以及研究者運用多種批評方法凸顯了作家創作的文化底蘊和文學價值,沈從文由此真正從邊城走向世界。
沈從文是現代中國文壇上難得的「文體作家」,他創造性地運用和發展了一種特殊的小說體式:可叫做文化小說、詩化小說或抒情小說。這是指小說的顯著文化歷史指向、濃厚的文化意蘊以及具有獨特人情風俗的鄉土內容。這種小說,不重視情節和人物,強調敘事主體的感覺、情緒、意識在創作中的重要作用,沈從文簡捷地將其歸納為「情緒的體操」、「情緒的散步」。他的小說除了注意人生體驗的感情投射,還有抒情主人公的確立、純情人物的設置、自然景物描繪與人事的調和等等。「造境」是他小說追求的極高目標,《邊城》用水一般流動的抒情筆致,通過描摹、暗示、象徵甚至穿插議論,來開拓敘事作品的情念、意念,加深小說文化內涵的縱深度,營造現實與夢幻水乳交融的意境。這種講求詩的意境的小說特別具有民族的韻味。沈從文追求文學語言的真性情、去偽飾、具個性的美文效果,他的文筆任意識的流動縱情寫去,多暗示、富情感美、色彩美,那些以詩、散文融入寫實的鄉土小說,質朴自然蘊藉;描寫都市的諷喻小說從容、幽默;以苗族傳說和佛經故事鋪敘的浪漫傳奇小說又華麗、誇張。
沈從文在文學與政治的關繫上,一直堅持著文學的獨立和自足的審美功能,反對把文學淪為政治斗爭的附庸和工具,在這一點上他既有真知灼見之處,又流露了自己文藝觀的局限性。作為自由主義知識分子,沈從文特別重視文學的自身獨立,任何把文學納入政治和商業軌道的作法,都為他所鄙夷。他要求作家應該擁有獨立人格和思想:「一切作品都需要個性,都必須滲透作者人格和感情。想達到這個目的,寫作時要獨斷,要徹底地獨斷。」
由於沈從文本能地對政治感到厭惡,他在30年代對各種追求文學功利目的活動進行了堅決的排拒,幻想在社會風雲激盪的時局中維系文學的純正和嚴肅:「我贊同文藝的自由發展,正因為在目前的中國,它要從政府的裁判和另一種『一尊獨占』的趨勢里解放出來,它才能向各方面滋長、繁榮,拘束越少,可試驗的路越多。」
沈從文不僅反對文學的政治化傾向,對文學的商業化同樣持強烈的批評態度,在《論海派》一文中,他尖銳地嘲諷了所謂「名士才情」與「商業競賣」相結合的海派文學。沈從文認為1927年後「全國文學運動,便不免失去了它應有的自由獨立性,這方面不受『商業支配』那方面必成為『政治附庸』。」
沈從文繼承了中國現代知識分子正直和坦誠的精神品格,他既不贊成新文學被政治看中,也不主張把文學淪為金錢的娼妓,而是自始至終保持文學家的節操和嚴肅認真的創作態度。沈從文敏銳地覺察到,身處商業活動頻頻的大都市,如果作家喪失了自己的獨立人格,很有可能陷入低級趣味,創作出的「白相文學」對藝術只能是一種墮落.
沈從文在文學批評中高度重視文學的審美特徵,渴望建立一種純正的美學理想和原則,刺激藝術家去作「心靈的探險」,這是他文學批評理論中最精彩、最有價值的部分。沈從文在他的文學批評活動中,提出了幾個重要的美學原則,這實際上也是他衡量作品成就高下的一種尺度,具體而言,就是他對「和諧」、「勻稱」、「恰當」、「技巧」等概念的闡發和運用上。
沈從文是一位有見地、有信仰的批評家,他主張藝術精神獨立,倡導作家的人格塑造,實踐寬容、審美的批評原則,為中國現代文學的批評繁榮盡了自己的一份努力。由於中國復雜思想背景的限制,這些藝術理想沒能在中國現代歷史文化的邏輯進程中發揮更大的影響,扮演了悲劇的角色,長期受到冷落。但隨著當代接受者文化心態的不斷調整,沈從文的這份價值將變得更加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