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是這么
1. 什麼是道德
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實踐的理性和思辨的理性不同,前者較為粗略,後者較為精密。思辨只有對錯之分,沒有中間狀態,而實踐的精髓正在於選擇,並且中間狀態就是最好的選擇。例如,在對待恐懼時,有三種選擇,魯莽,勇敢和怯懦。
勇敢這種選擇就被認為是合乎道德的,而另外兩種選擇就被認為是違反道德的,所以說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但是,一隻燕子帶不來春天,一次良好選擇也不能成就道德,所以還要多加一個限定,即養成習慣。綜上所述,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
(1)道德是這么擴展閱讀:
一、道德功能
凡是人的活動都是為了獲得某種幸福,區別在於幸福的種類和完滿的程度不同。道德的活動既然是一種活動,當然也不能例外,它也是為了追求某種幸福。
人類的靈魂可以粗略的分成三個部分,即營養和繁殖的部分,感覺和慾望的部分,心靈和理性的部分。道德既然與實踐和活動密切相關,所以它的目的就在於追求人類靈魂中感覺和慾望部分的幸福。
二、道德准則
既然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像射箭一樣有一個標靶,即人的幸福,所以也像射箭一樣,需要在實踐中根據感覺來調整和提高它的命中率。因此,說道德的准則是感覺當不為謬誤。
有人說道德的准則是自由,而把自由又定義為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這話一半正確,一半不正確。因為相同人的幸福是相同的,不同人的幸福是不同的。對幸福一概而論,是智力不成熟的表現。人的性格是有多樣性的,有的人愛好思考,有的人愛好運動。
即便同一個人,小時候和長大了的性格也有可能不同。因此,幸福和快樂也具有多樣性。對待不同的人,幸福既然不可以一概而論,相應的道德也就不可以一概而論。
如果對象全都是自由人,那麼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誠然是一種道德,但是如果對象一方是自由人,一方是奴隸,那麼道德就是一方壓迫另外一方。不可以強求相同的人遵循不同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不同的人遵循相同的道德。
2. 道德是什麼
這個問題眾說紛紜,很難有清楚的解釋。我主要從心理學的角度進行分析。
我們不妨把「道德」這一抽象的概念分解為幾個成分:
1、道德感
2、道德判斷
3、道德實踐
道德感:(Moral feelings)道德感是人根據道德規范來評價社會行為時所體驗到的情感。這句話說明了幾個問題。
首先,情感也許是我們道德的基礎。孟子就有過很好的論述:
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顴顴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我們看到小孩子掉到井裡,難免就為他難過心痛,並不是和孩子的父母有什麼交情,或是要什麼榮譽。我們只是有一種惻隱之心,否則我們就不是人了。
所謂的」惻隱之心「用心理學的術語來說,就是共情(Empathy,有些人譯為同理心,哎,還不如惻隱心呢)。每個正常人都是有同情心的,別人的痛苦,常常能讓我們掩泣,別人的快樂,也能讓我們開心。正是因為我們能感受到別人的喜怒哀懼,我們才會用道德來對待別人。
其次,道德也是社會性的。如果這個世界上只有一個人,就不存在所謂道德與不道德了。而因為道德具有社會性,所以古今中外、各個民族,他們的道德就會存在區別。比如,中國古代有裹小腳的傳統,歐洲人販賣黑奴,在那個時代可以被接受,在我們現在就不行,就是因為整個社會價值發生了改變。
道德判斷:道德就是人們對社會行為來進行價值判斷,形成道德觀念。美國心理學家科爾伯格對道德判斷及道德發展做了很好的論述。從中我們可以了解到關於道德判斷的一些分類。
科爾伯格用兩難故事發來考察各個年齡段的兒童,然後得出了他的結論。兩難故事的例子如下:
歐洲有個婦人患了癌症,生命垂危。醫生認為只有一種葯能救她,就是本城一個葯劑師最近發明的鐳。製造這種葯要花很多錢,葯劑師索價還要高過成本十倍。他花了200元製造鐳,而這點葯他竟索價2000元。病婦的丈夫海因茲到處向熟人借錢,一共才借得1000元,只夠葯費的一半。海因茲不得已,只好告訴葯劑師,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請求葯劑師便宜一點賣給他,或者允許他賒欠。但葯劑師說:"不成,我發明此葯就是為了賺錢。" 海因茲走投無路竟撬開商店的門,為妻子偷來了葯。
請問海因茲應該這么做嗎?為什麼?
根據兒童的回答,科爾伯格認為道德推理存在三個層次,每個階段又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1)前習俗層次,年齡在4-10歲左右
第一階段:這個時候兒童的道德完全依賴於是否受到懲罰。孩子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可能就是,「海因茲是不對的,因為警察會抓他。」
第二階段:這個時候兒童的道德依賴於自己的需求是否得到滿足。比如,孩子們會說,」海因茲的老婆要是對他好,就應該去偷,對他不好,就別偷。「這種道德,是互惠型的,而非有什麼原則。
(2)習俗層次,年齡在10-13歲。
第三階段:這個時候道德是一種習俗,如果行為能得到表揚,那麼就是好的。孩子們會說,」他偷葯會讓家人蒙羞,她其中也不一定要吃,他不應該去偷。「
第四階段:這個階段的道德是強調權威的,就是說看行為是否符合法律,是否遵從權威。」他偷東西是不對的,因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能因為他妻子的情況就變得合法。「或者,」偷東西是不對的,但是不這么做,他又沒有盡到做丈夫的義務。「
(3)後習俗層次。年齡在13歲以後
第五階段:道德是一種社會契約。規范的存在,是為了集體的利益。因此規范是可以質疑的,也可以進行理性分析、進行協商。孩子們會說,」他不應該偷葯,丈夫沒有偷葯救妻子的義務。葯劑師雖然不對,但是這畢竟是他的權利。「,」法律禁止偷竊,但是沒有考慮為了救人而偷竊的情況,這說明法律存在問題。海因茲是對的,錯的是法律不夠完善。「
第六階段:道德是基於普遍的倫理原則,比如平等、尊嚴、自由、生命等。這個時候的道德往往成為一種體系,會根據個人所選擇的某些倫理原則而形成系統的、全面的道德體系。這個時候的回答就會變成,「生命是寶貴的,我們應該尊重其他生命,這是一切道德的基礎。海因茲的偷盜即使受到懲罰,那也是值得的。」「海因茲這么做是不對的,也許城裡還有其他人得病,他們本來可以買到,但是因為他的偷竊他們卻得死去。他的偷盜是自私的表現,對別人不公平。」
科爾伯格認為,不是每個人都能到達最後的道德階段,有的人一生都停留在權威階段。因為最後的階段,人的道德水平是基於他的理性認識才產生的。他必須認識到道德的相對性,然後懂得在不同的情況下,不同的倫理原則是要取捨的。
3. 道德是什麼意思
社會意識形態之 一。以善惡評價的方式調整人與人之間及個回人同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答為規范的總和。
讀音:[ dào dé ]
引證:巴金 《家》三三:「他又一次誇張地感覺到自己的道德力量超過了這個快要崩潰的大家庭。」
例句:道德之演進,如大江之行,迴旋起伏,變化萬端,激濁揚清,終歸於進步。
(3)道德是這么擴展閱讀
近義詞:德行、品德
一、德行
讀音:[ dé xíng ]
釋義:道德和品行。
引證:老舍 《龍須溝》第一幕:「你沒有那個癮,交不上捐你去坐監牢。德行!」
二、品德
讀音:[ pǐn dé ]
釋義:品質道德。
引證:葉聖陶 《給少年兒童寫東西》:「一定要使少年兒童喜歡看,看了能懂,能得到好處,無論在品德方面,知識方面,還是娛樂方面。」
4. 什麼是道德的含義
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實踐的理性和思辨的理性不同,前者較為粗略,後者較為精密。思辨只有對錯之分,沒有中間狀態,而實踐的精髓正在於選擇,並且中間狀態就是最好的選擇。
在中文中,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詞,道是一種良好的選擇,德是一種素養或習慣。二者合起來就構成它的定義,即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其中習慣是它的種,良好的選擇是它的屬差。道德屬於倫理學范疇,其題材是人的活動或實踐,其目的是人的幸福。
(4)道德是這么擴展閱讀:
道德的准則
既然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像射箭一樣有一個標靶,即人的幸福,所以也像射箭一樣,需要在實踐中根據感覺來調整和提高它的命中率。因此,說道德的准則是感覺當不為謬誤。
有人說道德的准則是自由,而把自由又定義為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這話一半正確,一半不正確。因為相同人的幸福是相同的,不同人的幸福是不同的。對幸福一概而論,是智力不成熟的表現。
人的性格是有多樣性的,有的人愛好思考,有的人愛好運動。即便同一個人,小時候和長大了的性格也有可能不同。因此,幸福和快樂也具有多樣性。對待不同的人,幸福既然不可以一概而論,相應的道德也就不可以一概而論。
如果對象全都是自由人,那麼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誠然是一種道德,但是如果對象一方是自由人,一方是奴隸,那麼道德就是一方壓迫另外一方。不可以強求相同的人遵循不同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不同的人遵循相同的道德。
具體來說,不可以強求古人遵循今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小孩遵循成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女人遵循男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窮人遵循富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發展中國家遵循發達國家的道德。
這種說法反過來也是正確的,不可以強求今人遵循古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成人遵循小孩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男人遵循女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富人遵循窮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發達國家遵循發展中國家的道德。
5. 「道德」是什麼意思
道德的意思是:1.一種社會意識形態;2.合乎道德的。詳細解釋:1.道德是通過行為規范和倫理教化來調整個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意識形態;2.社會意識形態之一;3.老子《道德經》的省稱;4.僧道修行的功夫、法術。
6. 「道德」的定義是什麼
道德,是由思想行為所表現的,有一定標準的,社會、風俗,習慣。美德,美就是美的事物;德,古稱之為得;合起來解釋就是,美的事物可以吸引和得到社會中的一切。丑德不稱其為德,所以,道德僅僅是一種表現形式,屬於中性。
(6)道德是這么擴展閱讀
在歷史和生活里,迫於道德壓力而「自殺」者並不少見。道德雖不是生活必需品,可它對人的修養和身心健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文明的人類是靠道德的建立來作保障的。道德的傳承也同樣離不開家庭、學校、社會、勞動和創造,以致分門別類地產生各自的要求和水準。——選自葉千華《心靈夜語》第348頁「淺說道德法律愛情」。
「道德」離開了人類的群體性「公共」活動,也就不成其為「道德」。 「道德」是針對「人類整體」而言的; 「道德」是針對各個國家和民族而言的;「道德」是針對各個國家內部的政府、政黨、行業、企業、家庭等各層級組織和其人民等的「人群集聚體」而言的。
耿閣認為:「若能較為全方位系統的徹悟老子的思想理論的話其結論大慨(這里只能用「大概」一詞)就是這樣的,即:「說到永恆的這個「道」它常常是以與同時無間的德無間結合的方式表現為「有大行大為」的這個大德的道德之功能的同時而既所本然又所必然的所能達到的無所不能為無所不可為的那種地步或之境界的。」
這一句話的意思說的是:「道」和「德」之間的關系的問題。」「道」和「德」之間是一體的。「道」和「德」之間是不可分割的。「道」和「德」之間是整體無間的。無道是無德的。有道是有德的。無德是無道的。有德是有道的。「道」和「德」之間是「無間整體」「整體無間」之一體的。
7. 什麼是道德
道德是一種良好的抄選擇習慣。
在中國,道德是道與德的結合。道是一個很好的選擇,美德是一種修養或習慣。兩者的結合構成了它的定義,即一個好的選擇習慣,其中習慣是它的種類,好的選擇是它的區別。
道德屬於倫理范疇。它的主題是人類的活動或實踐,其目的是人類的幸福。道德規律不同於自然規律或邏輯規律。這不是一個百分之百確定的規律。這是由於與道德規律相對應的主體的不確定性。因此,有些人懷疑道德規律的存在。
(7)道德是這么擴展閱讀:
道德的起源為:
實踐或活動源於慾望,而不是理性。理性只能分辨是非,但不會引起任何活動。相反,慾望可以引起活動,但不能區分是非。慾望可以從屬於理性,也可以反對理性。服從理性的慾望導致了好的選擇,而反對理性的慾望導致了糟糕的選擇。道德就在於這樣的選擇,所以道德源於慾望與理性的統一。
再者,慾望是由感覺引起的,它分為快樂和痛苦。快樂來自愛好,痛苦來自仇恨。愛一件事的人能給他幸福,所以道德也能使他幸福。因此,道德和幸福不一定都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道德
8. 道德是什麼
德行之力,十倍於身體之力。拿破崙(法國政治家)
道德無所謂新舊,惟真純的人才能夠說得上道德兩字,若言不顧行,行不顧言,那不管你天天在高叫道德,結果終是一個壞人。郁達夫(中國小說家)
在毫無慈悲的生存競爭中,道德不但無益而且有害。
傑克·倫敦(美國作家)
美德藐視人間的一切譏嘲,清白受到誹謗身價越高。
笛福(英國小說家)
人生,幸福不是目的,品德才是准繩。比徹(美國作家)
人的美德的榮譽比他財富的名譽不知大多少倍。
達·芬奇(義大利畫家)
一個人的美德不應由他特殊的行動來衡量,而應由他日常的品行來衡量。
帕斯卡(法國物理學家)
一切美德都是由於放棄自我而成的,果實之所以極度甘美,便是由於企求萌芽使然。紀德(法國作家)
道德的根本,是自製心和克己心,使自身的本能服從全體。
費希特(德國哲學家)
道德不是良心的可卑的計謀,而是斗爭和艱難,激情和痛苦。
托馬斯·曼(德國作家)
道德常常能填補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卻永遠填補不了道德的缺陷。
托馬斯·曼(德國作家)
道德的恩惠是時間和勞力的節約。道德的損害是良心的完全麻痹。
芥川龍之介(日本小說家)
假如你的品德十分高尚,莫為出身低微而悲傷,薔薇常在荊棘中生長。
薩迪(波斯詩人)我們即便在有關生命的問題上,也不允許說謊。顯克微支(波蘭作家)
有德而富貴者,乘富貴之勢以利物;無德而富貴者,乘富貴之勢以殘身。
胡宏(中國古代學者)優良的品德是內心真正的財富,而襯顯這品行的是良好的教養。
約翰·洛克(英國哲學家)
我們想要涵養公正的品德,就應養成一種「不苟」的優良習慣。
林肯(美國政治家)
完美的人格,高尚的品德,是從實際生活鍛煉出來的。
叔本華(德國哲學家)
良好的品德是從對壞傾向作頑強的斗爭中培養出來的。
德克斯特(德國心理學家)
品德,應該高尚些;處世,應該坦率些;舉止,應該禮貌些。
孟德斯鳩(法國啟蒙思想家)
勝利是暫時的,而美德卻將千古流芳。普希金(俄國詩人)甚至在我們的歡迎中,惡習也會刺痛我們;但美德卻能使我們在痛苦中得到安慰。彌爾頓(英國詩人)一個有道德的人是一個心裡感到誘惑就對誘惑進行反抗,而決不屈從於它的人。弗洛伊德(奧地利心理學家)
道德觀是人的獨特品質的一個組成部分。泰戈爾(印度作家)
有比快樂、藝術、財富、權勢、知識、天才更寶貴的東西值得我們去追求,這極為寶貴的東西就是優秀而純潔的品德。塞繆爾·斯邁爾斯(英國作家)
道德面貌渺小的地方,不會有偉大的人物出現。
羅曼·羅蘭(法國作家)
最高的道德就是不斷地為人服務,為人類的愛而工作。
甘地(印度政治家)
誰能從道德敗壞的地方脫出來,還保持潔白,便是有了更偉大的道德。
顯克微支(波蘭作家)
道德的最大秘密就是愛,或者說,就是逾越我們自己的本性,而融入旁人的思想、行為或人格中存在的美。雪萊(英國詩人)美德具備了純然無限的價值,人生的不幸變成了不可比擬的渺小。
顯克微支(波蘭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