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與仁治
A. 法治與仁治的利弊
孟子曰:「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離婁上》)
法治,顧名思義為用法律去治理國家。人治,同樣可以理解為用人去治理國家。
法律是誰制定的呢?是人制定的。法律通過誰去執行呢?是通過人去執行。沒有人能制定法律嗎?沒有人法律怎樣運作?
我們國家、省、市有一大批人在制定法律,我們國家、省、市、縣、鄉、村有一大批人在執行法律。如果沒有制定法律的一大批人,法律能制定嗎?如果沒有執行法律的一大批人,法律能執行嗎?法律不可以從天上掉下來,法律可以自己去執法嗎?制定法律還會有與社會發展相適應問題,如果社會發展急需某法律,可這部法律就是制定不出來,法律怎麼辦?法律為適應社會還會有不斷完善、修改的問題,如果某法律遲遲得不到完善、修改,法律怎麼辦?制定的法律有優劣之分,如果制定出的法律問題多多,難以操作,法律怎麼辦?法律制定出來還會有執行的問題,如果大家都不執行法律怎麼辦?從目前看,我國的法律不可謂不多,但執行得怎麼樣呢?現實告訴我們違法的現象比比皆是、無處不在。法律規定不能做得做了是違法,法律規定應該做得沒有做同樣是違法,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目前還有沒違法的單位和個人嗎?法律起到它應該起的作用了嗎?為什麼?
法律是由人制定的,法律依靠人去執行。好人制定好的法律,好的法律靠好人去執行。沒有好的人制定不出好的法律,好的法律沒有好的人去執行等於空。這是人類共同的規律,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不管你是基督教還是伊斯蘭。
有好的人,才好的法律。沒有好的人,再好的法律也是空。孟子在兩千多年前就告訴我們這個道理了:「徒法不能以自行。」所以說人和法律的關系是主次關系、有無關系。人和法律相比人是主要的,法律是次要的。沒有好人就沒有好的法律,沒有好人就無法執行好法律。
現在有許多人一提到人治就不理解,有的人還感到憤怒,特別是面對一些社會現象時更是怒火中燒,好像什麼壞事都是搞人治搞出來的。其實他們不明白,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事都是人做的,最終解決問題的還得靠人,而不是其他。
中國歷代的帝王將相大都堅持人治,之所以這樣,就是他們認識到了法治的後面還有人,法治是靠人去實現的。如果不把人治好,孤立的只講法治是沒有意義的,同時也是危險的,只有把人治好了,法治才具有意義。
其實西方國家同中國的情形相同,其本質都是人治。為什麼我們沒有意識到呢?是因為他們的法治披上了神的外衣。看似不是人治,說到底,神不是人造的嗎?那還不是人治嗎?也可以說,人造了神,人通過神去治人。中國沒有神治是因為歷代的統治者大都不相信神能治理國家,所以才用人治。西方有神,靠神治理,(據說美國憲法開宗明義第一條就是說美國是神治理下的國家)神又是人造的,最後還不是人治?只不過是拐了個彎罷了,其實中西最終都是人治。
最後,所謂孤立的法治是不存在的,法治好比一個小推車,人不推,小推車是不會自己走的。所以說,沒有人治就沒有法治,古今中外同是一樣,法治的根本是人治!
B. 法治與人治的關系
人治與法治最大的區別在與是不是具有民主性,人治是建立在專制的基礎上的,特點是君主專制,體現的原則是個人主義.法治是建立在民主的基礎上的,具有民主的特點,體現的是大眾意志,少數服從多數!
法治也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從人治走向法治。
C. 中國到底是法治還仁治或者說是權治,法治要取證,仁治是仁性化………
我認為二者一剛一柔,應剛柔並濟好,二者相輔相成。以仁治對被教育者先教之以道德,同時約法三章,明令禁止...
D. 法治與仁治,哪個比較好
我認為二抄者一剛一柔,應剛柔並濟好,二者相輔相成。以仁治對被教育者先教之以道德,同時約法三章,明令禁止,如犯令,先曉之以理,即先前教之道德,同時視情況予以相應的處罰,處罰過後最好要有相應的安慰或道德教育
E. 仁治與法治的本質區別
孟子曰:「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離婁上》)
法治,顧名思義為用法律去治理國家。人治,同樣可以理解為用人去治理國家。
法律是誰制定的呢?是人制定的。法律通過誰去執行呢?是通過人去執行。沒有人能制定法律嗎?沒有人法律怎樣運作?
我們國家、省、市有一大批人在制定法律,我們國家、省、市、縣、鄉、村有一大批人在執行法律。如果沒有制定法律的一大批人,法律能制定嗎?如果沒有執行法律的一大批人,法律能執行嗎?法律不可以從天上掉下來,法律可以自己去執法嗎?制定法律還會有與社會發展相適應問題,如果社會發展急需某法律,可這部法律就是制定不出來,法律怎麼辦?法律為適應社會還會有不斷完善、修改的問題,如果某法律遲遲得不到完善、修改,法律怎麼辦?制定的法律有優劣之分,如果制定出的法律問題多多,難以操作,法律怎麼辦?法律制定出來還會有執行的問題,如果大家都不執行法律怎麼辦?從目前看,我國的法律不可謂不多,但執行得怎麼樣呢?現實告訴我們違法的現象比比皆是、無處不在。法律規定不能做得做了是違法,法律規定應該做得沒有做同樣是違法,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目前還有沒違法的單位和個人嗎?法律起到它應該起的作用了嗎?為什麼?
法律是由人制定的,法律依靠人去執行。好人制定好的法律,好的法律靠好人去執行。沒有好的人制定不出好的法律,好的法律沒有好的人去執行等於空。這是人類共同的規律,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不管你是基督教還是伊斯蘭。
有好的人,才好的法律。沒有好的人,再好的法律也是空。孟子在兩千多年前就告訴我們這個道理了:「徒法不能以自行。」所以說人和法律的關系是主次關系、有無關系。人和法律相比人是主要的,法律是次要的。沒有好人就沒有好的法律,沒有好人就無法執行好法律。
現在有許多人一提到人治就不理解,有的人還感到憤怒,特別是面對一些社會現象時更是怒火中燒,好像什麼壞事都是搞人治搞出來的。其實他們不明白,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事都是人做的,最終解決問題的還得靠人,而不是其他。
中國歷代的帝王將相大都堅持人治,之所以這樣,就是他們認識到了法治的後面還有人,法治是靠人去實現的。如果不把人治好,孤立的只講法治是沒有意義的,同時也是危險的,只有把人治好了,法治才具有意義。
其實西方國家同中國的情形相同,其本質都是人治。為什麼我們沒有意識到呢?是因為他們的法治披上了神的外衣。看似不是人治,說到底,神不是人造的嗎?那還不是人治嗎?也可以說,人造了神,人通過神去治人。中國沒有神治是因為歷代的統治者大都不相信神能治理國家,所以才用人治。西方有神,靠神治理,(據說美國憲法開宗明義第一條就是說美國是神治理下的國家)神又是人造的,最後還不是人治?只不過是拐了個彎罷了,其實中西最終都是人治。
最後,所謂孤立的法治是不存在的,法治好比一個小推車,人不推,小推車是不會自己走的。所以說,沒有人治就沒有法治,古今中外同是一樣,法治的根本是人治!
F. 法治與人治的區別是什麼
所謂人治,就是按照人的意志及其對利益的要求來行事的。這是人治的廣義概念。但人治有少數人的人治與多數人的人治之分。少數人的人治是按照少數人的意志及其對利益的要求來行事的。這種人治,類似我國封建社會的專制人治。按照少數人的意志及其對利益的要求制定的制度,就稱之為少數人的法治,這種法制,類似我國封建社會的君主政治。
「法治」與「人治」的本質區別在於國家權力是否嚴格依法運作.法治國家要求樹立「法大於權」的觀念,創設「法大於權」的制度.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應當把民主與法治緊密結合在一起,「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 逐步清除「人治」和「權治」等遺留下來的不良影響。具體區別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法治」與民主相容,「人治」與專制相合。「法治」是與市場經濟、工業文明相適應的一種治國方式.現代民主政治建立在法治基礎之上.法治化的程度是衡量一個國家是否現代化的重要指標.
「人治」是與自然經濟、農業文明相適應的一種治國方式,君主專制是人治國家的主要統治形式.在人治國家中,一切人只服從擁有權力的人及其意志。
第二,「法治」強調「權自法出」,人治強調「法自權出」。「法治強調權自法出,即所有的公共權力都應當具有合法性根據,沒有合法性基礎便不得行使任何權力,即使人們在法律之外行使了相關權力,也不發生法律效力.『合法性』這個概念可以在兩種意義上使用,其一是政治哲學所使用的合法性概念,在一定程度上講,它與合理性概念有內在關聯;其二是法學上所使用的合法性概念,事實上,它所講的就是合法律性.」
第三,「法治」強調「法大於權」,「人治」強調「權大於法」。「法治」強調一切公權力都應當服從法律,法律是最高的公共理性,也是公權力的產出之所.沒有法律根據的一切權力均為非法.即便是緊急狀態下政治權力的運用也要遵循依法行使的原則.[vi]所以,以法律為治的治理活動服從既定的規則,而不取決於統治者頭腦的一時聰明或其他什麼智慧.這種治理方式可以免受統治者個人的性情及好惡的影響,防止政治權力的濫用和個人獨裁的災難。
「人治」是最高統治者不受法律約束的「權治」.最高統治者的權力大於法律.誰擁有國家權力,誰就主宰國家和民眾.在人治國家,官本位觀念盛行,人們普遍地崇拜權力,漠視法律.因為掌握政治權力是發財致富、光宗耀祖的一條捷徑.正所謂「一人當官,雞犬升天」.中國古代自漢武帝以後的歷代皇朝尊崇儒學,倡導「以德治國」,隋唐以後還採用了科舉考試.但是,「人治」的「家天下」羅織了巨大而又嚴密的權力關系網,法律和道德在權力的沖擊下盪然無存,其結果是官場政治黑暗腐朽,貪官污吏大行其道.所以,中國古代歷代皇朝始終跳不出「政權興亡的周期率」。
第四,「法治」強調法律至上,「人治」強調領袖至上。「法治」強調法律至上,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其一是和任何其他規則相比較,法律在治理社會活動中,在規范人們交往行為中具有至上性和首選性;其二是與任何組織和個人相比較,法律是至上的,任何組織和個人都要服從法律.」因此,法治國家要求執政黨和國家領導人與普通公民一樣遵守法律.
「人治」強調的領袖至上,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其一是掌握國家權力的領袖的意志高於法律,他可以一言立法,也可以一言廢法;其二是掌權國家權力的領袖決定國家的重大事務.他依靠至高無上的絕對權威,把自己的意志貫徹到整個社會並使之得以執行。
G. 法治與人治究竟有何區別
一、法治與人治的定義
所謂法治,就是國家用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規范來約束人們的行為,從而產生社會秩序。要使法制變成法治,就要以人們的權利平等、權力制衡、司法、立法和執法相互獨立作為前提。不然法治就難以產生社會秩序。法治的效果和成本的高低除了依賴於法律制度與法治的本身的成本與優劣之外,主要就是要看人們的道德水準。
所謂人治 ,就是國家以一套嚴格的道德制度去規范和約束人們的行為,從而產生社會秩序。要使道德高度變為德治,必須以權利的不平等和權力的不制衡為前提。人治成本的高低以及效果的好壞除了依賴於人們的道德水準外,主要看國家治理的道德水準。只有賢德完善的人作國君,才有上樑正而下樑不歪的效果,社會秩序才會產生。若治理者與被治理者的道德水準極低,形同野獸,弱肉強食,其人治成本就會極高,其人治也就無效。
二、法治與人治的區別
法治與人治的區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兩者基礎不同。人治建立在個人專斷與獨裁基礎上,推崇個人權威,維護專制體制;而法治是建立在民主的基礎之上,弘揚民主,保障共和國體制。
(二)兩者特點不同。人治提倡聖君賢人的道德教化,呈現出隨意性、多變性的弊端,造成社會的不穩定。而法治強調依法治理,具有統一性、穩定性、權威性的特點,以國家強制力為後盾,能有效地制裁違法行為,保證社會的穩定和有序發展。
(三)二者體現的原則不同。人治體現不平等的原則,主張因人而異,對人的行為作具體指引,而法治體現平等的原則,強調對事不對人,提供一般性規則。
三、法治的優越性
(一)依法律決策優於一人的決策,法律不受人的感情因素的影響而能作出公正的裁決。
(二)法治有監督體系,能有力地防止個人專斷和腐敗。沒有制約的權力,必然導致腐敗;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敗,這已成為一條公理。
(三)法治能客觀地反映和作用於市場經濟。因為市場經濟要求主體平等、交換自由與主權明確,要求合法權利得到可靠保障,而這些只有通過實現法治才能全面達到
(四)法治是民主政治的基石,沒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民主就沒有保障,也不能發展。要建設民主政治,就必然實行法治。
H. 以仁治國和嚴法治國的利與弊。 字多一點,但不要百度的
個人以為歷史上從沒有純粹的仁治和法制~二者原本就是缺一不可的~以仁為本,以法為制。便是執政之道~為政者要以法為制來實現最終的仁。
I. 仁治與法治的本質區別
相同點都是人治的口號而已,區別是執行的人不同:台下講法制,台上搞人治;台下講民主,台上談穩定;台下講反腐,台上搞和諧。
J. 如何看待民治 媒治 法治 仁治之間的關系
漢代民治沒治法治音質之間的關系,或我們這些都是,如果說能罵的話嗯都可以挺好的。如果你要是有需求的話就趕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