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淳法學
① 關於電視劇《恰同學少年》其中一些人物的問題
孔昭綬(1876—1929)教育家。字明權,號競成。湖南瀏陽人。1910年畢業於湖南優級師范。留學日本政法大學獲法學士學位。1913年任湖南第一師范校長,提倡學生自治和自助創辦技能會。因發表反袁檄文,逃亡日本。1916年回國復任一師校長,聘徐特立、楊昌濟等任教員,以「明恥」為校訓,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被譽為「民主教育的先驅」。張敬堯據湘,再度被迫辭職。1922年當選湖南省議會副議長。後任第二集團軍總司令部少將參議、國民政府考試制度史編撰等職。
2)張干字次,湖南新化縣人。他家三代貧困,他9 歲喪父,幼年生活在窮苦飢饉之中。依母靠
兄做豆腐賣,勉強糊口。他半工半讀,奮發向上,終以佳績成為湖南優級師范學堂的高材生。
畢業後,受聘於第一師范學校,擔任數學教師
3)長沙第一師范學校的學生中,楊昌濟老師有三位得意弟子:蕭子升、蔡和森與毛澤東.他們品
學兼優、志趣相投,人稱"湘江三友".之中,毛澤東、蔡和森兩位後來接受了了馬克思主義理論,
都成了中國共產黨與中國革命的領導人
4)毛澤東當年悼同學易永畦的悼詞
5)
② 在《恰同學少年》裡面主要人物哪些歷史上有
可以說這部電視劇80%的劇情是真的,比如毛澤東帶頭組織的一系列什麼讀書會,新名學會等等都是有的,還有他和周圍一些朋友如蔡和森,羅學瓚,羅章龍等等的友誼很深也是真的。
不過有些情節倒是真假參半:
1,蕭子升確實跟他算同學關系,但蕭雖然比他小,但比他早兩年畢業,並不是像劇中那樣蕭讀的是兩年講習班,他也是讀了五年才畢業的。
2,毛確實有個同學易永畦英年早逝,但並不像電視上演的生病加受傷加校長體罰而死,而只是單純地體弱多病死在家中的。
3,歷史上毛確實帶領200學生嚇退三千士兵,但並不像電視上演的他和蔡,蕭去談判以穩定敵心,而且當時向警予,楊開慧等這些女生是不可能參與的。所以這是編劇的一點藝術性虛構。
4,向警予和蔡和森雖然後來成了夫妻,但決沒有電視上演的談戀愛談得那麼早,他們倆是在畢業後去法國時相戀並結婚的。
另外還有些地方是完全虛構的:
1,劉俊卿,趙一貞,王子鵬等都是虛構的人物,不過這些人物都很有代表性。趙一貞在歷史上有原形人物,是一個叫趙五貞的姑娘在出嫁路上自殺以抗不平婚姻的悲慘故事,毛澤東還以此事發表了文章。
2,陶斯詠從沒跟人訂過婚,她終身未嫁
3,郭亮沒當過警察,他是正正經經的一師的學生,毛的小師弟。
4,毛澤東坐霸王船,跟老闆計較錢的情節也是虛構的。
③ 關於法學研究中使用「視閾」或「視域」探討
目前學術研究中,經常使用「視閾」或者「視域」作為論文題目,以表示在某一角度、視野中研究論文主題。
如:周淳.組織法視閾中的公司決議及其法律適用[J].中國法學,2019(06):139-160;陳雪萍.程序正義視閾下公司決議規則優化之路徑[J].法商研究,2019,36(01):118-129等,在此,不一一列舉。
在網路漢語中,「視閾」有兩層含義:1.能產生視覺的最高限度和最低限度的刺激強度。
2.指視野:豐富遊人的~。也作視域。故認為,「視閾」與「視域」可通用。
但筆者在進行論文預答辯的時候,答辯老師指出應使用「視域」而非「視閾」。故本文旨在探討「視閾」與「視域」區別,學術研究中能否使用「視閾「用以表達角度之義。
其一,從字面出發,「閾」指范圍,如水域、海域等;「閾」指界限、臨界值,如門閾;故「視域」是指眼睛所能看到的范圍,而「閾值」是指有機體感覺的最小刺激量,常用於生理學、醫學、心理學,故「視閾」是指產生視覺最低限度的刺激強度。故「視域」才有「視野」之意,而「視閾」強調界限、強度。
其二,從二詞來源與演變可知,「視域」一詞在古文中未成為獨立詞彙,如宋明時期,常用「環視域中」、「久視域中」,即「動賓關系」;後晚清劉錦藻的《清朝續文獻通考·象維考》中,記載儀器時,多次使用「視域」一詞。故實際上,「視域」一詞在晚清民國時期才具有獨立的名詞屬性。而「視閾」一詞未見於古文,但古文的「閾」字是用以表達門檻、門戶等界限、范圍之義。之所以出現「閾」系因翻譯,如將threshold翻譯成「閾值」,如聽閾(auditory threshold)、痛閾(pain threshold);因此,作為名詞,「視閾」一詞相較於「視域」出現得較晚,「視閾」更具學科性特徵,如用於心理學、醫學等。
綜上,若希望表達視角、范圍之義,應采「視域」。此外,二者也非異形詞,如在李行健主編的《現代漢語規范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年第1版、2010年第2版),解釋「視域」時註明不應寫作「視閾」。
「視閾」與「視域」為 「包孕異形詞」,即甲乙兩詞除有共同義項外, 另一詞還有其他義項的同音詞語」。「 視閾」 包孕「視域」, 科學術語中應采「視閾」,哲學術語、一般應用領域應采「視域」。
學者梳理了6版的《現代漢語詞典》「視閾」一詞,認為「 視域 」與「視閾,原來不是異形詞, 隨 著語言的發展 ,現在成了一組包孕異形詞。
從上述可知:
在 20世紀70年代和80時代, 僅有「視閾」詞形;90年代以後, 詞典在對「視閾」 釋義後補充說 「 也作視域」, 把二者看成了全等異形詞 ;2005年以後,《現漢》把二者當成包孕異形詞來處理。從共時層面來看, 以第6版的處理方式為最佳:將兩個詞形同時出條, 作科學術語時, 以「 視閾」為規范詞形;表「 視野」義時 , 以「 視域」為規范詞形;對「 視閾」的第二個義項作「同 『視域』 」 的處理, 很好地標明了二者的詞際關系。
認為應將「視域」與「視閾」分化處理,「視閾」本身為科學術語,如運用於生物學、醫學、心理學等,但隨語言發展,存在泛化現象,突破原有專業語義范圍,引申出書面的「視野」之義。
認為「視閾」與「視域」雖皆有視野之義,但存在差別。
其一,從文字源流考察,域的本義是「區域」,後引申為邦國、葬地、界限、居處義。 再後來引申為近代一個抽象數學概念, 如 「值域」;「閾」的本義是門檻,後來由門限就引申出後來的「界限」之意。從 「域」、「閾」的字源入手,得出二字都有界限、范圍的意思。
其二,考察「視域」、「視閾」。《漢語大詞典》中視野的解釋: ① 「視力所及的范圍」② 指思想或知識的領域。表示「視野」意義時,也就是從某個理論視角下來分析現實問題, 兩詞均有用到。「視閾」除了第一種「視野」意義用法外,第二種情況是將社會背景標示為視域;第三種情況是研究某個小問題, 但又不能撇開對小問題背後的大問題的分析,因此一般使用「大問題視域下的小問題研究」的格式;但哲學上談到的 「視域」(視域是一個人在其中進行領會或理解的構架或視野),則不能寫作「視閾」。 「視域」這個概念最早出現在胡塞爾的哲學著作上,他提出「內視域與外視域 」 這兩個概念。
故所謂「視域」 不僅僅與肉眼的「看」的范圍有關,而且與精神的「觀」的場所有關。 因而作為哲學概念的視域似乎也可以譯作 「觀場」。而「視閾」除了表示視野意義外,還有表示「臨界值」;視閾」是表示一種閾值(閾強度),閾值是指釋放一個行為反應所需要的最小刺激強度。
認為「視閾」與「視域」不是一組異形詞, 異形詞是是指在普通話書面語中並存並用的同音(聲母、 韻母和聲調完全相同)、同義(指理性意義、色彩意義和語法意義完全相同) 而書寫形式不同的詞語,「視域」與「視閾」雖然都表示「視野」,但意思並不等同, 所以這組詞不應該劃入異形詞一類中, 只能看作是一組近義詞。
綜上,雖「視閾」、「視域」皆有視野之義,但用法上,前者常用於醫學、生物學等,後者常用於哲學等。此外,「視域」使用頻次高於「視閾」,「視閾」除視野之義外,還包括強度之義,故法學研究中,若希望是從某一視角論述,論文題目應使用「視域」而非「視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