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修身

道德經修身

發布時間: 2020-12-30 15:50:48

1. 道家經典作品有哪些(除《道德經》)。希望是寫修身養性的。

道家的根本經典是《道德經》這個是道家最高級的課程。

當然,學高級的課程之前,需要有基礎,基礎是《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

道家講一體,然後講二用。二用是什麼?二用是產生變化。

就像中國道家所講的太極,一體是太極,二用就有陰陽,就起變卦,太極生二儀,陰陽,陰陽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這是中國道家講的。

展開就是道家所說,「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

《太上感應篇》http://www.amtb.tw/section1/advance.asp?web_amtb_index=81&web_choice=32

《文昌帝君陰騭文》http://www.amtb.tw/rsd/jiangtang_ch.asp?web_choice=72&web_rel_index=1706

2. 為什麼說道德經是修身治世的寶典

中國的歷史,三皇時期,「凡被稱為皇的人,光芒萬丈,施行無為而治,行不言之教,以大道化育萬物,天下百姓都不會違背他。「在三皇時期,人類處於先天的純真無邪狀態,沒有受到任何污染。「皇」直接彰顯天道,以開化蒙昧,使心靈純真而簡單的初期人類,在道中自然率性而為,施行無為而治,天下行於道中。
隨著人類的發展,人類的心靈慢慢變得不再純真,被各種私心慾望所污染,從而生出心機與智巧,出現了欺詐、爭斗等,社會中相應出現了犯罪與戰爭等災禍。此時,人類已經背離了大道,不能再任由百姓自然率性而為,必須建立「德」,以規范天下百姓的言行,引導百姓重新回歸於道的標准。 因此「帝」便應運而生,五帝德化天下。
後來,道德越來越下滑,「九黎亂德,民神雜糅,不可方物」。這段話大致的意思是說,九黎部胡作非為,人和神變得雜亂無章,辨不清事物。
後來,黃帝的繼承者「顓頊」對天地間的秩序進行一次大整頓,「絕地天通」,人神聯系隔斷。
三教釋迦牟尼佛、老子、孔子以人身下世,開悟後教化世人。三教在中國歷史上交相輝應。你所說的道德經,便是老子留下的傳世之作,道教也因此而產生。
再後來,人離道更遠,很多人已經不知道三教在說什麼了。有人開始信科學、馬教、進化論。原始正教進入末法時期。
物極必返,否極泰來。轉輪聖王以彌勒佛號下世,普度眾生,開啟人類歷史的新紀元。《法華文句》四上:「優曇花者,此言靈瑞。三千年一現,現則金輪王出。」
據《韓國日報》2014年10月20日報道,韓國中源大學最近迎來了建校5周年紀念活動。20日,校園里的石像上被發現開了100多朵優曇婆羅花,引起了媒體的關注。國內新華網等多家媒體也進行了相應的報道。

3. 有哪些提高自己個人修養和思想境界的經典.比如道德經之類的

我推薦《菜根譚》,我讀過的,真的很不錯。它是明朝道家隱士所寫,是以處世思想版為主的格言式小品權文集,採用語錄體,秉承道家文化以道為底本,揉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從結構上,《菜根譚》文辭優美,對仗工整,含義深遠,耐人尋味,是一部有益於人們陶冶情操、磨煉意志、奮發向上的通俗讀物。內容是儒家通俗讀物,采儒、道、佛三家之精髓,以儒道為核心,擁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大道思想,同時由於它融處世哲學,生活藝術,審美情趣這些特色,它的地位也是一部使人奮發向上的中國文學作品。

4. 以老子的《道德經》為例,分析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修身之道

老子認為為學與為道是個人修身的兩個主要方面,而他所專注的是為道,把版為學留給權孔子論述去了,。老子在五十四章論述了為道的層次與境界,他說修之與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5. 《論語》和《道德經》那本書更適合提高自身修養呢

少讀《論語》以正身,中年後讀《道德經》以陶情

6. 怎麼理解《道德經》中老子說的修養大法

說起老子所說的真正修養之道,這就要從《道德經》第十篇說起了,其原文有兩版句十分精彩的描述:戴權營魄抱一能毋離乎;槫氣至柔能嬰兒乎。
戴:通行本作載,意思相同,是負荷承載之義;營:指衛氣營血,引指人的形體;魄:就是魂魄,此處引指人的精神;抱一:就是合一、守一或說專注於一,也就是以一念代萬念的意思也。
槫:音團,古楚人以槫為圓,藉指運轉循環成一團和氣。此槫字是依帛書本,後世通行本多作專或摶。
這兩句的意思就是:承載精神和形體而守於一念,能不相離嗎;運轉氣息成柔弱如綿的一團和氣,能像嬰兒處於母腹一樣嗎。
這兩句歷來學者公認的,乃是老子為學人指出了一條修身養性的大法。其所指示的法門是以形神合一、氣柔如綿、清靜無染,棄凡情、守柔弱、絕世智為宗旨。此類方法皆屬上乘修為之功,絕非世智辯聰之輩所可妄見,雖然在此處所說是修身養性最直接的描述,但我們不能只看這一處的論述,還要體會老子最基本的大道之理的論述,那就是道法自然,一切修為都不能是勉強造作,而要合乎自然柔順之道,包括養生也是如此,首先要適合我們,過於刻意的、勉強的去模仿他人,並不是真正的養生,更不是真正的大道。

7. 道德經,一直想修身養性,自己脾氣易怒,想在道德經裡面找到修養竅門,一直未能改變性情,求助有這方面指點

下文來是道德經的精髓自,你悟一下,相信對你有幫助 :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惟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
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8. 「生而為人,你且修身,你且渡人,你且如水,居惡淵而為善,無尤也」出自哪裡

出自老子《上善若水》。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經》第八章。

生而為人,你且修身,你且渡人,你且如水,居惡淵而為善,無尤也這句話的意思是:作為一個人,你可以修身,你可以幫助人,你就像水,在處於惡的境地但卻做善事,沒什麼特別的。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譯文:

身居高位的人最好的行為 像自然界的水一樣呵護大家。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

最善的人,居處最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於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於恪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

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不會埋怨他人。

(8)道德經修身擴展閱讀:

解析:

最好的德行就像水:水善於滋養萬物而不爭功德,能夠在眾人都厭惡的環境中安居樂業,所以它就接近於道的境界。安守著無人來爭、與人無爭的善地;心境如深淵一般清明寧靜;行為因內心的祥和而對眾生充滿慈愛;言語因清靜無為、不求名利而自然信義卓著。

政治上也會因為無私無欲,不刻意追求有為之功而能因循自然地治理;在去除一切私心雜欲,求名取利好大喜功之心後,才能真正把所有的心力專注於辦事,從而無所不通;行事也會看清真正應該發動的時機,而且善於把握時機。正由於他不刻意地去爭權奪利、爭功釣名。

所以他既沒有來自內心的憂慮、憂郁,也沒有來自外界的憂患、憂難。世界上最柔的東西莫過於水,然而它卻能穿透最為堅硬的東西,沒有什麼能超過它,例如滴水穿石,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說弱能勝強,柔可克剛。

不見其形的東西,可以進入到沒有縫隙的東西中去,由此我們知道了「不言」的教導,「無為」的好處。

作者介紹:

老子(前600年 ——前470年之後)(春秋時期),姓李名耳,字聃,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今河南鹿邑,一說渦陽)人。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傳他一生下來就是白眉毛白鬍子,所以被稱為老子。

老子生活在春秋時期,曾在周國都洛邑(今河南洛陽)任守藏室吏(相當於國家圖書館館長)。1973年12月,在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過兩份手抄本帛書《老子》(《道德經》)。

9.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道德經》第幾章

修身齊家,治國平抄天下,這個是大學里襲面的內容。是儒家四書五經中大學的篇目。他告訴你,人最重要的就是要修身,因為至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而修身要以修心為本。所以這是儒家經典大學裡面的內容跟道德經沒有關系,但這也是修行道德性的一個基礎,如果你能夠真正地去修心的話,那麼到一定的程度,你是可以看得懂道德經的。
所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不是道德經裡面的內容。

熱點內容
婚姻法中撫養費的月總收入 發布:2025-05-14 16:57:22 瀏覽:385
法官商務部 發布:2025-05-14 16:52:21 瀏覽:808
牧民法律轉變 發布:2025-05-14 16:46:29 瀏覽:962
司法信息員 發布:2025-05-14 16:43:17 瀏覽:218
道德和犯法 發布:2025-05-14 16:40:58 瀏覽:307
韓友誼刑法音頻2014 發布:2025-05-14 16:35:53 瀏覽:522
合同法第八十七條 發布:2025-05-14 16:35:20 瀏覽:566
疫情期間的法治事件 發布:2025-05-14 16:28:19 瀏覽:345
北京市幼兒園管理條例 發布:2025-05-14 16:15:33 瀏覽:384
勞動法裁員法律法規 發布:2025-05-14 16:03:54 瀏覽: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