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法治國家的障礙
① 依法治國會給中國帶來哪些新氣象!
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主題是「依法治國」,公報對「依法治國」的性質、制度基礎、總體目標、主要任務作出了詳盡的闡述,在中共歷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法治國家建設目標,極大地豐富了「依法治國」的理論內涵,也進一步拓展了這一理論在中國社會治理過程中的實踐空間,必將對中國社會的治理模式的轉變、政治運行過程、行政決策和行政執法、司法制度等產生深遠的影響。
在漫長的傳統社會中,中國文明形成了較為獨特的治理模式。廟堂內的皇帝---官僚士大夫與廟堂之外的鄉紳—儒生形成了較為穩定的聯盟關系。作為社會的治理主體,他們以儒教意識形態為主要的知識背景、思維方式和價值准則,在處理各種政治、行政和司法事務中,逐漸形成了相對固定行為模式。雖然當時的法律在社會治理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治理者不能隨意違背的重要准則,但是因為法律難以規范千差萬別的具體事務,在實踐中,往往需要治理者根據儒教意識形態的原則做出臨機決斷和自由裁量,各層級、各部門主官的主觀意志往往成為行政和司法決策中的決定性力量。
新中國成立之後,由於相關法律制度的缺失,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各級黨政機關都是依靠「紅頭文件」來指導和規范自身的工作。因為這些「紅頭文件」,給予各級黨政機關的只能是對某些問題的原則性指示,其規范類型與法律原則相近,遠不能具備法律規則所特有的具體而微的規范效力,因此,事實上,仍是賦予各級黨政機關較為寬泛的自由裁量權。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立法進程有了跨越式的發展,包括行政法規在內的各種法律規范逐步地建立健全起來,但是由於改革本身所必然具有的創新性和革命性本質,突破各種條條框框的束縛本身,在許多時候,就難免會有超越現行法律規范界限的可能。再加上各級黨政機關在推動地方經濟建設過程中,每遇社會矛盾,在解決中,為節省成本、提高效率,很少考慮現行法律規定,往往選擇法律以外的解決途徑,有時甚至不惜通過法外交易來化解矛盾,實現廉價的穩定目的。
以上之治理方式,在本質講,仍帶有明顯的中國傳統的儒家式人治特徵。雖然在某些時候或某些具體的個案中,可能達到節省行政成本、提高決策和執行效率的效果,但總體上卻是導致全國范圍內政出多門、政令不一、司法不公、地方保護主義盛行、矛盾集聚、群體性事件頻發的重要症結之所在。因此,大力推進「依法治國」,做到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全民守法,最終必將完成對上述人治主義的治理模式的革命,構建起以法律為基本准則的現代治理模式,極大的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和社會治理效率。
依法治國,社會治理的法治化模式的構建,需要有較為完備的法律體系。這種法律體系不是以「統治」或「維穩」為目的,而是以彰顯「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旨,以「保障公民人身權、財產權、基本政治權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權利得到落實」為目的。它必須凸顯全國人大作為最高立法機關的立法主導地位,杜絕政府及其部門越權立法的現象,建立起行政機關在人大指導下起草行政法規的運作機制,完善有廣大公民參與的相關立法程序,實現民主立法和科學立法。
客觀地說,經過30多年的立法工作,當今中國,依法治國的最大障礙已經不是法律制度的缺失,而是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執法不公,進而導致執法環境的不斷惡化。當然,某些地方黨政機關在工作中有法不依、執法不嚴,也有一定的客觀原因。近年來,地方政府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維穩的壓力越來越重,為快速推進本地經濟發展、提升各項經濟指標,地方政府在很多項目開發中往往採取先建設、後報送審批的做法,明顯違反國務院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這不僅造成很多項目在建設初期缺乏合法性依據,處於非法狀態,也導致這些項目一旦引起糾紛,地方政府很難挺直腰桿嚴格執法,依法保護權利人的合法權利,不得不對鬧事群眾姑息遷就,最終導致惡性事件的爆發。近期雲南晉寧縣晉城鎮富有村發生的血腥事件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
公報中要求各級黨政機關都必須對行政決策進行合法性審查,建立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過、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的「重大行政決策法定程序」。這意味著各級黨政機關在行政決策的過程中,不僅要考慮到決策的民主性、科學性,還必須注重其合法性,不能再以時間緊、任務急等理由為各種違反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工程、項目、任務擅自打開方便之門,也意味著在任何行政工作中,國家的法律法規都必須首先得到維護和遵守。通過政府的守法、保證決策的合法性,以確保執行的嚴格性和有效性。
不論是確保行政決策的合法性,還是確保行政決策的執行力,都必須以釐清各級黨政機關、特別是各個職能部門、乃至相關崗位的職責邊界為前提。長期以來,我國黨政機關存在機構設置隨意性較大、科學性不足,各個職能部門之間權責界限模糊,崗位職責含混等一系列問題,客觀上造成決策合法性不足、執行中潛規則盛行、乃至相互推諉扯皮、效率低下等現象。公報要求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其中權責法定、誠信守法,不僅提法甚為新穎,更是落實依法治國的關鍵環節。
司法是保障社會公正的最後防線,而司法公正的前提是司法權的獨立行使。公報將司法公正作為法治社會的「生命線」,是基於對社會公正實現途徑的深刻理解。在當今中國,司法不公導致的上訪和群體性事件,呈現逐年增多的趨勢,已漸成威脅社會穩定最重要的誘因之一。造成司法不公的原因復雜,不能一概而論。但是領導幹部以權代法,越權干預司法,地方司法機關出於地方利益考量違法裁判,司法機關受制於地方政府,以及司法工作人員政治素質、專業質素不高等等,都是造成冤假錯案頻現的重要原因。公報要求建立和確保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的制度,建立領導幹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制度,推進審判和執行權分離試點工作,最高人民法院設立巡迴法庭,建立跨行政區的人民法院和檢察院等等,毫無疑問,都是非常有針對性的舉措。
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就必須培育出深厚法治文化。由於長期的人治主義傳統的影響,我國法治文化根基薄弱,這表現為憲法和法律在社會中很難得到應有的尊重,絕大多數人都習慣於按照習俗或潛規則處理各種事務。建設法治文化,就是要讓憲法和法律規范成為整個社會的共同信仰,成為調節大多數社會關系的基本准則,成為裁量是非功過的基本價值維度,成為指導執政黨、各級政府、各種社會組織和公民行為的共同的「文化指令」。公報特別強調了社會自治,建立社會和公民利益表達機制、協商溝通機制,建立司法救濟制度,暢通群眾利益協調、權益保障渠道,對養成公民普遍遵法、守法的法治文化的重要意義。
結合近年來司法系統正在推進的去行政化改革,公報對提高司法從業人員的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的相關制度保障也做出了重要規定。限於篇幅,本文不再贅述。可以想見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本次全會所提出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的種種構想,將會逐步落實為漸進式的制度創新,引發新一輪體制改革的浪潮,而我國距離全會提出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也將漸行漸近。
② 如何看待當代中國法治進程中的主要障礙及解決政策
第一,復雜的利益關系。需要斬斷利益連,嚴懲腐敗和官僚主義,加強監督管理。
第二,混亂的基層體制,地方法律系統體制臃腫混亂。需要精簡機構,提拔實幹人員。
第三,無法可依。需要加快法制建設。
③ 學習十八大四中全會精神,談談你對依法治國的理解和看法 800字
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國際形勢復雜多變,我們黨面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國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黨要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更好維護和運用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更好統籌社會力量、平衡社會利益、調節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使我國社會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實現我國和平發展的戰略目標,必須更好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
我們黨高度重視法治建設。長期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深刻總結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成功經驗和深刻教訓,提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治,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把依法治國確定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執政確定為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積極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取得歷史性成就。目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法治政府建設穩步推進,司法體制不斷完善,全社會法治觀念明顯增強。
同時,必須清醒看到,同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要求相比,同人民群眾期待相比,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目標相比,法治建設還存在許多不適應、不符合的問題,主要表現為:有的法律法規未能全面反映客觀規律和人民意願,針對性、可操作性不強,立法工作中部門化傾向、爭權諉責現象較為突出;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現象比較嚴重,執法體制權責脫節、多頭執法、選擇性執法現象仍然存在,執法司法不規范、不嚴格、不透明、不文明現象較為突出,群眾對執法司法不公和腐敗問題反映強烈;部分社會成員尊法信法守法用法、依法維權意識不強,一些國家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幹部依法辦事觀念不強、能力不足,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現象依然存在。這些問題,違背社會主義法治原則,損害人民群眾利益,妨礙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必須下大氣力加以解決。
④ 新時期為什麼高度強調依法治國
新時期高度強調依法治國原因如下:
1、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內容。我國憲法規定,要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逐步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
2、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新形勢下發展人民民主的根本保障。依法治國的要義是,通過反腐治權、依法治官和監督制約公權力,通過尊重保障人權和基本自由,實現人民民主。因此,發展人民民主,保障人民作為國家和社會主體的政治地位和主權權利,必然是依法治國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3、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主要途徑。依法治國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主要途徑。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就是要推進和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法治化、民主化、科學化和信息化,核心是推進國家治理的法治化。一方面,要推進國家治理制度體系的法治化。
4、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深化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內在需要。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市場經濟強調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通過社會分工、公平競爭和自由等價交換,實現市場資源的有效合理配置。
5、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加快法治中國建設的必然要求。建設法治中國,是中國人民對自由平等、人權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秩序、尊嚴幸福等法治價值的崇高追求,是堅持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實現國家工作法治化的實踐過程,是人民依照憲法和法律管理國家、治理社會、配置資源、保障人權、馴化權力的良法善治。
6、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實現公平正義的基本途徑。公平正義是當代中國社會的普遍價值追求,但卻見仁見智,沒有共識性的最大公約數。在這種社會背景下,我們不宜抽象地主張公平正義,而應當通過法律和法治來表達和實現可操作的公平正義。
7、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反腐治權的治本之道。權力腐敗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死敵,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成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最大障礙。應當更加重視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把權力放進法律制度的籠子里,完善權力制約和監督機制,充分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反腐治權,切實從體制、機制和法治上遏制並解決權力腐敗問題。
⑤ 結合實際談談你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理解的論文,1500以上
中國共產黨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第一次以執政黨最高政治文件和最高政治決策的形式,對在新形勢下進一步引導和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通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法治中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法治軌道上積極穩妥地深化各種體制改革,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製度化、法治化的引領、規范、促進和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對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內容。我國憲法規定,要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逐步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奮斗目標,也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基於「沒有法治,就沒有國家治理現代化,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思維,基於依法治國「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新認識,基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國際形勢復雜多變,我們黨面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的新判斷,基於依法治國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的新理念,我們必須把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提高到落實黨和國家整體發展戰略總抓手的新高度來把握,把弘揚法治精神、培育法治文化納入到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大范疇中來展開,把維護憲法法律權威、保障憲法法律實施置放到維護國家治理權威、夯實黨的執政基礎、保障人民基本權利、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大格局中來落實,把建設法治體系、發揮法治功能的基本要求貫徹到引領深化改革、促進全面發展、構建有序社會、保證長治久安的具體實踐中來實現。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新形勢下發展人民民主的根本保障。依法治國的要義是,通過反腐治權、依法治官和監督制約公權力,通過尊重保障人權和基本自由,實現人民民主。因此,發展人民民主,保障人民作為國家和社會主體的政治地位和主權權利,必然是依法治國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發展人民民主對依法治國的新期待,不僅表現或者停留在公民享有選舉權與被選舉權,依法享有管理權、知情權、參政議政權、監督權等政治民主和政治權利方面,更多的是表現在對社會民主與社會權利,如自我管理、社會保障、醫療養老、住房就業、教育衛生、公共服務等;經濟民主與經濟權利,如參與經濟決策和管理、獲得財產或企業股份、參加工會、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帶薪休假、適當生活水準權、安全生產等。廣大人民群眾不僅需要抽象的民主政治權利、民主政治參與,更需要具體實在可參與、被尊重、平等公正的民主政治權利;不僅需要玻璃天花板上可望而不可及的民主政治權利,更需要兌現實在實惠實用的人身財產權利、經濟社會權利、環境生態食品安全權利等具體權益。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反腐治權的治本之道。權力腐敗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死敵,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成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最大障礙。應當更加重視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把權力放進法律制度的籠子里,完善權力制約和監督機制,充分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反腐治權,切實從體制、機制和法治上遏制並解決權力腐敗問題。腐敗現象千變萬化,腐敗行為林林總總,但歸根結底是公權力的腐敗,因為權力不受制約必然產生腐敗、絕對的權力產生絕對的腐敗,所以各法治國家要依法分權和治權。公權力腐敗的表現形式五花八門,公權力腐敗的原因不盡相同,但歸根結底是權力尋租,是掌握和行使公權力的各類主體的腐敗,而這些主體基本上都是政府官員和公職人員,所以各法治國家不僅要依法治權,而且要依法治官、從嚴治吏。在我國,依法治權、依法治官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依法執政和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是法治思維下反腐治權的必然要求。反腐必須治權,治權必靠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