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植保
㈠ 急求關於農葯除草劑的相關知識
農葯殘留對我國農業和經濟發展的影晌
隨著市場經濟和世界經濟一體化的不斷推進,農葯殘留作為技術壁壘將嚴重阻礙我國農業 生產和經濟發展。其影響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農葯殘留影響人民生活質量。 近年來,中國農業已進入從數量向質量的轉換時期,人們的生活質量和消費水平不斷提高, 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對綠色農產品的消費日益增長,祟尚自然、綠色消費成為時尚。而農葯殘留是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關鍵因素,也是政府部門和廣大城鄉居民最為關心的熱點問題。從目前市售農產品來看,與人民群眾的生活需求相距甚大,不少農產品中農葯殘留的情況令人擔憂,因食物中毒事件時有發生,嚴重危害了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1992~1996年據26省、市的不完全統計, 5年間全國共報告農葯中毒247349例, 年均病死率9.95%,其中生產性中毒61102例,89.5%是因使用殺蟲劑引起的, 又以高毒類有機磷殺蟲劑甲基對硫磷和甲胺磷為主;1997至2003年全國共報告農葯中毒108372例, 其中生產性中毒27511例,生活性中毒30861例,分別占總中毒例數的25.39%和74.61%。
2、農葯殘留嚴重限制我國農副產品對外貿易。 目前世界上大宗農產品普遍供大於求, 國際市場越來越關注農產品的質量, 各國對進口的農產品質、衛生、安全等技術要求愈來愈嚴格,尤其是歐、美、日等發達國家, 對農產品中的農葯、獸葯殘留, 以及其它有毒、有害物質含量標誰的規定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門檻越來越高,成為了「技術壁壘」、「綠色壁壘」 。如日本對我國菠菜規定的「毒死蜱」殘留量標準是不超過0.01mg/kg , 但是對本國大量生產的蘿卡規定的限量標准卻高達3mg/kg,相差300倍之多。由於其具有名目繁多、復雜多變、偽裝隱蔽等特點,使我國的農產品出口頻頻受阻,由於農葯殘留量超標, 被拒收、退貨或銷毀的現象時有發生。據統計,綠色壁壘造成我國農產品每年出口損失相當於當年出口總額的20% ,價值高達幾百億元。
3、農葯殘留阻礙我國綠色農業的發展。 綠色農業有狹義和廣義兩種理解。狹義的綠色農業是指綠色食品的生產和開發。廣義的綠色農業, 有別於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 是建立在現代科學技術基礎上,充分合理利用和保護自然資源的農業生產體系,是高效、低耗、無公害的開放型農業系統。發展綠色農業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也是全球農業發展的趨勢和走向。但我國農業生產現狀與這一要求和趨勢還不相稱,原因之一即在於農葯殘留。食品、蔬菜等農產品因殘留超標而難以跨越國外「綠色壁壘」 ,在國際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 對發展開放型農業構成嚴重威脅。這種狀況不改變, 我國的綠色農業建設與發展就無從談起。
由上述可知,解決農葯殘留問題是保護人民生命安全,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的關鍵問題。降低或消除農葯殘留的根本原則在於明確我國農葯的發展方向,大力發展「無公害農葯」。(
淺談農葯工業與植保事業的和諧發展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要在有限的人均耕地上提高農業生產水平、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和增加農民收入,必須大力加強植物保護。而農葯是加強植保的重要生產資料,農葯企業應當在構建和諧植保,推進綠色農業,確保食品安全方面不斷創造新的作為。認真探討農葯工業與植保事業和諧發展的對策,對於建設和諧社會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一、和諧發展是農葯工業與植保事業的共同追求
1. 農葯工業與植保事業休戚相關。眾所周知,農葯是用於預防、消滅或者控制危害農業、林業的病、蟲、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調節植物、昆蟲生長的產品。它是直接為植物保護服務的。農葯工業為植物保護提供產品,植物保護為農葯工業提供市場。農葯產品的品質和質量,直接關繫到植物保護的效率、效果和效益。一個好的農葯產品,只有經過植保實踐的試驗、示範和推廣,才能獲得旺盛的生命力。農葯企業只有為植物保護提供優質的產品和服務,才能佔有廣闊的植保市場,才能擴大盈利能力,才能實現持續發展。而植物保護只有依靠高效、低毒、低殘留、無污染的農葯,才能達到有效防治病蟲害、進而實現增產增收的預期目標。由此可見,農葯工業與植保事業緊密關聯,相互依存。
2. 建設和諧社會要求農葯工業與植保事業和諧發展。從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經驗和規律看,人均國民收入超過800~1000美元之後,市場對農產品和食品的需求就開始由追求數量增長轉向追求質量效益。在我國,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日益提高,農業正經受著由數量型向質量型、由產量型向效益型轉變的深刻歷史變革。這一變革的時代呼喚綠色,迫切要求通過和諧植保來滿足和支撐無公害安全農產品生產,並保護環境不受污染。和諧植保就是要合理配置資源,實行與環境友好的農葯與科學使用技術相結合,使農民在防止有害生物造成農作物預期損失中獲得最大收益,並改善生活質量,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保持環境、資源、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這也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因此,作為直接為植物保護事業提供產品及服務的農葯工業,在發展方向上必須從非選擇性農葯轉向選擇性農葯,從傳統的有機化學物質轉向「生態和諧農葯」、「環境和諧農葯」,開發新品必須具有安全、殘留低、無公害、生物活性高、使用費用低等特性。這樣,才能為構建和諧植保提供優質資源,進而為建設和諧社會作出貢獻。
3.農葯工業應強化和諧發展的經營理念。農葯是把雙刃劍。一方面對於保證農作物優質、高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另一方面農葯有毒有害的特性又會通過生物鏈危害人類生態環境和食品安全。近年來,我國農葯行業有了長足進步,企業規模擴大,質量穩步提高,品種不斷增加,為優質高效農業提供了強有力支撐。據報載,沈陽化工研究院自行研發的新農葯氟嗎啉,自2000年以來已在135萬畝農作物面積上應用,為農業增效26億元。農葯對農業增收的作用可見一斑。但在目前農葯生產經營中,依然存在諸多問題,如總體生產技術和工藝落後、研發能力薄弱、假冒偽劣產品屢禁不止、市場競爭秩序混亂、農葯生產和使用造成的環境污染較為嚴重等。根據國家農葯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沈陽)2004年的調查,在生產企業農葯產品合格率達到85%以上,但是在市場和用戶手中,產品的合格率不到45%。不合格的農葯用於植保,勢必影響到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特別是假冒偽劣農葯坑農害農,更是直接影響到社會的安定。去年浙江查處的「稻卷寧」案,今年江蘇淮安查處的「蟲病無影」假農葯致4000畝小麥絕收案,山東濰坊查處的食用色素勾兌假農葯案等,無不給人們留下深入的思考。正反兩方面的事例說明,構建和諧植保,農葯工業責無旁貸。每一個農葯企業都應當強化和諧發展的理念,在構建和諧植保中主動盡責,推進農葯工業與植保事業同步和諧發展。
二、農葯工業企業在構建和諧植保中大有作為
1. 農葯企業要自主創新,重抓新品開發,著力提高植保用葯的科技含量。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農產品的消費需求不斷提升。農葯企業要適應消費者需求的變化,主動開發高科技含量的新農葯,使植物保護過程實現無污染防治,從而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放心米」、「放心菜」、「放心果」等放心食品。多年來,克勝集團潛心研究把握產業發展的政策導向和技術走勢,確立了高效、低毒、低殘留、友好環境的化學農葯與生物農葯相結合的自主創新之路。通過艱苦努力,不斷推出新產品,先後承擔了國家級、省級星火(火炬)項目11個,國家「雙加」工程項目和農葯專項項目3個。克勝面市系列產品中無劇毒、高毒和中毒農葯,已有9個被農業部農技中心列為主推產品,11個被認定為無公害推薦農葯品種。2003年以來,集團又抓住國家禁用高毒農葯的契機,先後投入經費2000萬元,研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全新結構的煙鹼類先導化合物—IPP,使農葯新品開發的層次進一步提升。目前在新建的「克勝高新技術工業園」,首批投資上億元的項目中就有PMC、啶蟲隆、己唑醇等具有一系列自主核心技術的新產品,都具有低毒、友好環境等特性。項目建成達產後,可大大減少同類產品對國外的依賴,滿足國內國際市場的需求,對構建和諧植保,提高農產品品質,突破「綠色壁壘」,推進我國農產品出口創匯,都將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
2. 農葯企業要強化管理,提升產品質量,精心打造植保用葯的放心品牌。農葯新品是否高效、低毒、低殘留,必須到植保實踐中檢驗,必須讓農民驗證。農民最講究實惠,最信奉質量,最看中效果。作為農葯企業,應當強化管理,狠抓質量,以品質鑄就品牌、打造名牌。克勝集團堅持投資品質,崇尚「克己奉農,品質制勝」,通過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和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雙認證」,多途徑強化員工質量意識、品牌意識,堅持「按照標准來,沿著程序走」,從基礎管理抓起,抓細、抓實精益現場管理,合理定置,健全制度,強化監督,嚴格考核,努力實現管理「零盲點」、安全「零事故」、質量「零缺陷」。繼克勝農葯榮列「中國農葯十大名牌」、「全國3.15放心產品」後,2004年克勝商標又躋身「中國馳名商標」行列,成為新商標法頒布後農葯行業唯一的馳名商標。集團以此為新起點,進一步深化貫標,持續改進質量管理,確保產品質量、包裝質量、服務質量達到同行領先、用戶放心,致力於克勝品牌青春永駐,馳名中外。近幾年來,其主導產品掃蟎凈、蚜虱凈的年產量、銷售額、利稅、市場佔有率等經濟指標高居全國農葯行業同類產品榜首。
3. 農葯企業要發揮優勢,搞好售後服務,積極進行植保用葯的技術指導。構建和諧植保,農葯企業不僅要為農民提供優質產品,而且要發揮技術優勢,提供關愛式服務、增值服務,讓農民掌握科學防治病蟲害知識,適時適量用葯,既節約農本,又增強防治效果。克勝集團歷來重視產品售後服務,通過市場網路,組織送技術下鄉,為農民科學用葯提供實實在在的技術指導。2005年克勝又開展系列性的為農服務活動,先後聘請西北農大、四川省果樹研究所等院校的專家教授分乘6輛依維柯服務車,走鄉串村,行程10萬余公里,舉辦農葯講座60場,並組織農葯經銷商聘請當地農技人員宣講用葯知識,受到農民群眾普遍歡迎。活動中還為50多名貧困生提供助學資金,向500戶貧困農民贈送農葯,向50個行政村贈送科技圖書,為200多家農葯經銷商裝璜店面。克勝人用為農服務的實際行動在踐行「三個代表」,詮釋和諧,回報社會。
4. 農葯企業要清潔生產,節約社會資源,努力降低植保用葯的實際成本。農葯企業要採用清潔的能源和原材料,通過清潔的生產過程,製造出「清潔的產品」,實現「增效、降耗、節能、減污」目的。要消除和減少對人類健康和生態環境的影響,農葯工業就必須從源頭抓起,實行清潔生產,全面執行國家環境保護政策,實現經濟效益、環境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多年來,克勝集團在「三廢」治理上捨得投資。2004年在克勝高新技術工業園又投資1500萬元興建萬噸污水處理廠和廢棄物焚燒裝置。在製造高科技含量新產品的同時,積極開發水劑、水懸浮劑、水分散粒劑等新劑型,減少甲苯、二甲苯、丙酮等溶劑用量,大大削減了農葯使用對環境的不良影響。2004年以來,動力分廠全力推行循環經濟,僅節水技改每年就為集團節約費用63萬元,使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95%,新水取用率下降50%。新建的廢棄物焚燒爐通過回收熱能再利用,全年可節煤450噸。
5. 農葯企業要主動配合,打擊假冒偽劣,切實維護植保用葯的貨真價實。目前農葯市場假冒偽劣產品坑農害農的現象屢見不鮮,嚴重影響植保和諧、社會和諧。對此,農葯企業應該主動出擊,依法維權。克勝集團在獲得中國馳名商標後,面臨著更為艱巨的打假維權保名牌的任務。2005年集團打假辦緊密配合公安、工商、技術監督、農業執法等部門幹部,已先後出動近100人次,分赴各地營銷市場打假,依法立案查處了5起侵犯克勝中國馳名商標專用權案件,並針對面廣量大的「傍克勝」名牌產品「蚜虱凈」、「掃滿凈」等行為,在相關廠商所在地進行面對面現場舉報打擊,有力地震攝了假農葯生產者和經銷者,為凈化農葯市場,維護廣大農民消費者利益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三、進一步推進農葯企業與植保事業和諧發展的構想
發展農葯工業的實踐使我們體會到,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農葯企業,在構建和諧植保中是能夠有所作為的。但構建和諧植保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合作和全方位的支撐。農葯企業要創造更大的作為,必須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縱觀世界農葯發展的新趨勢,分析我國農葯發展的新特點,我們建議:
1. 要強化政策引導。國家要針對我國農葯企業數量多、規模小、水平不一、競爭無序、競爭層面低等實際狀況,抓緊制定加快農葯工業發展的產業政策,通過抬高准入門檻,嚴格登記制度,淘汰一批;通過改革改制,整合資源,提高一批;通過倡導聯合,鼓勵兼並,壯大一批,從而使植保用葯的質量從源頭上得到保證。同時要完善農葯經營的相關政策,支持農葯品牌企業實行連鎖經營,直接為搞好植保提供一流產品。
2. 要堅持依法管理。目前我國農葯生產、使用、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還不夠系統和全面,執法主體錯位、缺位、爭位同時並存,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管理不到位的現象經常出現。為此,迫切期望國家借鑒國外農葯管理經驗,盡快制定出台《農葯法》及其實施條例或辦法,要從執政為民的高度,進一步強化農業執法部門依法管理的權利和責任。要根據農葯有益有害的兩面性特點,大力強化農葯管理的法治宣傳,切實營造良好的法制環境;嚴厲打擊制假售假者,遏制「傍名牌」惡流,堅決維護農葯市場秩序,保護消費者利益,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3. 要集聚和諧合力。我們呼籲業內同行,緊緊圍繞和諧發展主題,按照「優勢互補、互惠互利」的原則,謀求合作,實現共贏。一是農葯企業要建立行業合作聯盟,增強與國際跨國公司同台競技的實力,提升農葯產品的品質和質量。二是農葯企業要與植保系統聯手合作,尤其是注重發揮植保系統的技術優勢、網路優勢、信息優勢,切實搞好農葯新品的試驗、示範和推廣。三是農葯工業企業要與流通企業牽手營銷,共同承擔凈化市場、服務「三農」的責任,特別要重視探索建立綠色聯盟,發展農資連鎖新業態的路徑。此外,在人才、科技、資本等領域,也要積極整合資源,不斷開創團結協作、和諧發展的新局面。
(信息來源:中國植保,作者:吳重言)
㈡ 農村的黃龍樹有什麼作用
陽朔站結束後,我們跟隨盧文彝老師、莫剛凡老師走訪了興坪、荔浦和平樂的多個不同水平的果園,這些果園,正是碩果累累的時候,不管管理水平如何,農戶都滿懷希望,想要獲得豐收。
但是,幾乎所有的果園里,我們都發現了黃龍病樹的出現,黃龍病就像一個幽靈,徘徊在即將豐收果園中。對於黃龍樹,有的人不知道如何判斷、有的人選擇視而不見、有的人捨不得果樹還想要選擇「搶救」一下,看到這些,我們不得不為這些果園的未來憂心。
園主在「搶救」黃龍病樹被搶救的果樹明顯斑駁黃化
給了騙子可乘之機,花錢給黃龍樹打針、施肥。暫時緩解一段時間,然後就沒有瞭然後,最後死得很慘。
騙子給病樹打針
柑橘黃龍病:可防不可治!
之前也說過很多,但是還是要重申,柑桔黃龍病是柑桔上發生的一種毀滅性的傳染性病害,其病原為韌皮桿菌屬細菌。目前無法治療,聲稱能治的都是騙人的。
黃龍的傳播途徑有兩種,一是通過嫁接傳播;二是柑桔木虱傳播。柑桔木虱是田間傳播該病的唯一自然媒介,土壤工具目前沒有證明可以傳毒。
黃龍病的防治方法,最好的就是"三板斧",選擇無病苗、統一防治木虱、砍掉黃龍病樹消除病源,如果大部分人能這么做,黃龍病將無處藏身,變成紙老虎。
㈢ 農業生產五統一指的是什麼
農業生產五統一指的是:
一、產業由黨組織統一謀劃
為了找准發展產業,織金縣堅持「外部有需求,內部有條件」的原則,由村黨組織統一制定工作計劃,謀劃產業項目,因地制宜與其他地方打時間差,拉長產業鏈。全縣制定工作計劃,引導農業經營主體通過「支部+龍頭企業(公司)+基地+農戶」「支部+合作社+農戶」等生產經營模式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
二、資源由黨組織統一整合
為了盤活集體「三資」,制定出台《織金縣清產核資工作方案》,全面啟動農村資源清產核資、確權頒證工作,確權後的集體資產交給村集體統一經營管理。同時,該整合9個龍頭企業、600餘個合作社推行「村社一體、合股聯營」,對有資產可經營的村,依法通過開發、入股、發包或租賃等方式開展經營。
三、資金由黨組織統一安排
加強資金整合力度,該縣財政每年為當年出列的貧困村每村整合村集體經濟發展專項資金50萬元。另外,縣財政分批為120個深度貧困村安排財政扶貧資金,每村安排第一批財政扶貧資金10萬元,資金整合後統一交由村集體領辦、創辦村級集體經濟實體。
四、實體由黨組織統一管理
為實現對村集體經濟的規范管理,由各鄉鎮黨委指導村自行制定管理制度,明確由村主導村集體經濟項目的實施和管理,抓實村務監督和經營主體理事、監事,實行有序監督和管理責任制,並將責任方責任與村規民約的制定結合起來,推進項目區管理和管護正常化、法治化,規范化、常態化。
五、人員由黨組織統一分工
在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按照村民勞動技能和市場需求,由村黨組織統籌組建運輸隊、建築隊、婦女創業隊、勞務隊等分工分業的專業市場組織,村民根據自身技能特長自願加入,成為集體經濟組織下屬專業市場的員工,涉及業務時由村統一安排人員和分配工作量,真正推動組織化生產、規模化經營。
(3)法治植保擴展閱讀:
如何落實農業生產五統一:
一、生產水平更高
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推進綠色化、標准化生產,新制定農獸葯殘留限量標准302項、農業行業標准125項。穩步發展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農產品,目前認證登記產品達12.2萬個。
二、執法監管更嚴
加大抽檢監測和監管力度,調整完善2018年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測計劃。全國上半年共監測153個大中城市92個品種近2萬個樣品,檢測指標122項,主要農產品例行監測合格率達97.1%。
三、典型示範更優
新創建21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 對2017年批準的41個產業園開展創建績效評價,推動產業園在農業高質量發展上更好地發揮示範引領作用。深化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工作,推動各地加大投入力度,加強監管條件能力建設,探索新的監管模式。
四、產業素質更強
成立全國蔬菜質量標准中心,用標准提升質量安全水平,用標准引領產業高質量發展。編制農業綠色發展技術導則,開展重大引領性農業技術集成示範,組織推廣70項綠色高效適用的農業生產技術,啟動馬鈴薯等11種特色作物聯合攻關。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五統一」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
㈣ 法治植保是什麼意思
法治植保是什麼意思?這是指通過法律的手段來維護植物健康安全,保護植物資源,治理和減少農業害蟲和病害的非法活動,並建立執法標准和監管機制。下面將介紹三個與法治植保相關的方面。
首先,建立法律規范是實現法治植保的基礎。對於違反植物保護法和其他相關法律的行為,應當根據法律規定加以處罰。此外,行政執法機關應當密切協作,進行聯合執法,加強植物檢測和檢疫,遏制非法活動。
其次,加強植保技術和方法的推廣應用。實現法治植保不能僅僅依靠法律手段,還需要提升植保技術和方法,以提高植物保護的能力和水平,降低病蟲害發生的可能性。政府應加強對技術創新的引導和支持,同時也要發揮廣大農民的主觀能動性和參與性。
第三,在推進法治植保的過程中,應注意科學合理和經濟可行。為了達到保護植物、促進生態、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必須在法律規范和技術手段的基礎上制定出科學的管理措施,保證利用資源的合理性和可持續性。在制定政策時必須考慮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平衡,實現合理利用植物資源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