誣告立法
⑴ 簡述我國立法監督的主要方式
法律分析:1、改變或撤銷政府制定的同憲法、法律相抵觸的行政法規、決定和命令;2、聽取和審議政府工作報告;3、審查和批准政府的國民經濟計劃和社會發展規劃、財政預算決算、以及它們的執行情況的報告。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四十一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對於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有提出批評和建議的權利;對於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有向有關國家機關提出申訴、控告或者檢舉的權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實進行誣告陷害。
對於公民的申訴、控告或者檢舉,有關國家機關必須查清事實,負責處理。任何人不得壓制和打擊報復。
由於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侵犯公民權利而受到損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規定取得賠償的權利。
⑵ 國家為什麼對於訛人沒有法律處罰
下面說的什麼「誣告陷害罪」和「敲詐勒索罪」都不適合懲治訛人的——中國的確沒有任何法律能夠懲治訛人者!
「敲詐勒索罪」重在是否「以暴力手段」;「誣告陷害罪」重在是否「意圖使他人受刑事追究」。訛人只圖錢財,既沒有使用「暴力手段」威脅或恐嚇你,為的也不是「讓你受刑事追究」,所以這兩條法律不適合懲治訛人者。國家那麼多法學泰斗、大律師(我認識、知道的就好幾個),難道比網民笨么?之所以不立法懲治訛人者,實際上就是在轉嫁社會(經濟)矛盾。此現象肇始於機動車與行人路權沖突的矛盾,將因此產生的經濟糾紛轉嫁到機動車駕駛人身上,主觀上判定「機動車駕駛員一定有經濟賠償能力」。大部分警察出現場,一般都是上來就和稀泥,對機動車駕駛者說什麼「你有保險呢」這類的話,認定機動車駕駛者是經濟強勢方,路人和非機動車駕駛者是經濟弱勢方,暗示機動車駕駛者可以「自己不出錢,走保險賠點兒錢了事」。行人嚴重侵犯機動車路權導致傷亡,甚至撞在正常停靠的機動車上導致死亡,機動車所有人都要承擔賠償責任,這樣的現象就助長了「碰瓷兒」現象的擴大。讓人們都意識到「碰瓷兒」不挨罰,十有八九還能賺錢……
此外,本世紀初,有些法院的判例也助長了這種風氣,主觀認定「只有機動車駕駛者碰了行人,才會去扶他」,讓好心的機動車駕駛員做了好事還要蒙受不白之冤,承擔巨大的經濟損失。法律工作者不主持公道,長期以往,就在社會上形成了碰瓷、訛人不受罰的惡劣風氣。開始時只是機動車與行人,逐漸發展擴大到老人難扶的地步,以致積重難返。
因為老爸就是個愛管閑事的軍人,所以我原本也愛管閑事,見義勇為。20多年前上高中時,有一次我在馬路上抓持刀劫匪,一板兒磚拍他個滿臉花。事後警察誇我:「不愧是重點學校好學生,愛憎分明,見義勇為」。今天……我可不敢!因為我怕那劫匪的家人會告我故意傷害!世風日下,好人難做,現在不害人的就是好人,別怪我們再也不敢出頭做好人。
⑶ 秦朝法律立法的指導思想是
秦朝法律制度
一、立法概況
(一)立法指導思想
(1)緣法而治:強調以法律作為判斷是非曲直的唯一標准,根據封建法律規定治理國家和社會。
(2)法令由一統:強調法律統一,維護君主的最高立法權。
(3)嚴刑重罰:主張嚴刑重罰,達到鞏固專制統治的目的。
(二)主要法律形式:律、令、法律問答、封診式、廷行事、雲夢秦簡。
二、刑事立法
(一)定罪量刑主要原則:
(1)規定刑事責任年齡;
(2)區分故意與過失;
(3)盜竊按贓值定罪;
(4)共同犯罪與集團犯罪加重處罰;
(5)累犯加重;
(6)教唆犯加重處罰;
(7)自首減輕處罰;
(8)誣告反坐。
(二)主要刑名:死刑、肉刑、徒刑、笞刑、貲刑、贖刑、恥辱刑。
三、經濟立法
(一)農業管理與自然資源保護立法
(二)官營手工業管理立法
(三)市場與貨幣管理立法
四、司法制度
(一)中央司法機關:皇帝、廷尉、御史大夫與監察御史。
(二)訴訟程序:
(1)起訴;
(2)糾舉與自首。
(三)審判制度:秦朝重視審判工作,把訊問被告和庭審案件作了明確區分,凡訊問被告被稱為「訊獄」,庭審案件被稱為「治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