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僧肇道德經

僧肇道德經

發布時間: 2025-05-24 17:39:29

Ⅰ 僧肇大師的介紹

僧肇大師,是東晉時代著名的佛教學者,京兆(今陝西長安市)人。少年以佣書為業,遂得歷觀經籍,本為老莊門徒。他以為「道德經」於玄遠之道還未盡善,後來看到舊譯「維摩經」,披尋玩味,始知所歸,因而出家。不久即以「善解方等、兼通三藏」知名。雖然他極力擺脫以往老莊對佛學的影響,然而其思想仍然在老莊哲學思維內。鳩摩羅什於晉隆安二年(三九八年)到姑臧(今甘肅武威顯),他遠道往從學,為羅什最初的弟子,被稱為「法中龍象」。

Ⅱ 道德經55章譯文/原文:為什麼說物壯則老赤子為何虺蛇不螫

第五十五章

赤子盛德章\物壯則老章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蜂蠆虺蛇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

終日號而嗌不嗄,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

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赤子含有最深厚的德,德是得之於母法身的子法身。

世人把德稱為德性、品格、稟賦,子法身才是德最恰當的稱名。

法身是無形之身,無象之象,但它的妙用如如現前,決不虛妄。

赤子是純粹的道母之子,和性充足,毒蜂毒蠍不會螫咬他。

世間最狠毒的蛇是眼鏡王蛇,它會同類互相吞噬,即使這樣狠毒的蛇都不會噬咬他。

兕虎這樣的猛獸不會捕捉他,天空最兇猛的鷹雕不會抓捕他。

這是道母之子顯示的三種奇跡,下面還顯示另三種奇跡。

骨骼不堅強,筋腱很柔弱,但抓握十分牢固,大人很難掰開赤子的手,這正是軟抓握的威力。

赤子還未發育,依然能夠怒作,這是無形的精氣臻於純粹。

赤子終日哭鬧卻咽喉不會沙啞,這是至和之氣在運行。

了達至和之氣的妙力才是通達常法。

通達常法才是真正的大明者。

守護子法身才是吉祥,心地運氣到達至柔才是真正的強大。

萬物壯大則是走向衰老,這是違反道的守柔法則,就是在死亡路上狂奔。

此章是五子章的第五章,是子法身修證的圓滿成就,成為赤子。「赤」蘊含無量義,「子」為道母所生。赤子者,無染無雜,無形無相,無知無欲,渾然與道母一體。

從50章至此,「生」是一個主題。「生」就必然有「子」,五章都有一個子(53章不明顯),五章對應五子:玄德子、光明子、不孝子、真孝子、赤子。

玄德子是宣講萬物都是玄德之子,光明子是子光明來源於母光明(用其光,復歸其明),不孝子是斷絕祭祀者(大盜),祭祀不輟是真孝子,純粹之子是赤子。

這樣易理解此章組的義理流。子由母所生,無母不可有子,無子不可言母。子母連心,不可分離,子由母生,母因子顯。守母存子,子母不二。

王弼讀至此章,豁然開悟,萬有是子,見子照母,法界一切潛藏如如現前。

赤子修至純粹真體,顯現外三德相個內三德相。學人很難理解「蜂蠆虺蛇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的外三德相。

難道毒蛇猛獸不會傷害赤子?注釋家作了不少解讀。這是三大異象,關鍵在於和性充滿。

內三德相都是和性充滿的驗相,這是世人可以直接驗證的。恢復萬物的和性,自然互相接納。

人與人互相接納,人與萬物互相接納,都是道母之子,都是沖和之氣。赤子是真諦之赤子,不是俗諦赤子。

雖有赤子之相,此相亦非真相。僧肇說:「象非真象,雖象而非象」。破物得象,破象得無象。

和性是無象之象,所以說「和之至也」。

通達和性是萬物的本性,才能證得常的性體。牛雖然是牛,但可以變為馬。

毒蛇猛獸雖然兇殘,但也可逆轉為溫和物種。貓對人很溫順,但貓原來是猛虎。

狗對人很溫順,原來是狼。貓性、狗性、狼性都是和性,可逆性是存在的。

領悟至此,常性就如如現前。常性如如現前,大智慧可以超過八萬大劫,不受現象所迷惑,不受貓性、狗性、狼性所拘束。

「無有入無間」,玄照妙心可以無礙穿過一切有形物,如同X光穿過金屬一般。

透視力已經被廣泛應用,老聖可以說是發現透視力的第一人。

證得萬物的常性才是真正的「明」,證悟者就是大明者。

明就是穿透一切時、一切空、一切界。

證悟者的心就是赤子之心。

失去赤子之純粹,和氣漸失,一切物都開始「強壯」,顯示力量,這就是「壯」。

壯在外相上似乎是強,從內在看已經開始衰落,這是對萬物的描述,更是對生命體的描繪。

老聖認為壯是對道的背棄,所以必將喪失生命。

人的肉體必然從嬰兒到少年、青年,再到壯年。

世人厭惡老年,老近死也;世人喜歡壯年,不知壯近老也。

世人都在這種內在的糾結中痛苦度生。

證悟者知道,妙心不會衰老,因為妙心是無形的。

世人只知修肉體,而肉體是不可修的;世人不知修妙心,妙心才是真正可修的。

老聖說「常無欲,以觀其妙」,人人都有一顆妙心,這是最寶貴的財富。

赤子之心才是妙心,可以一直保持,抵抗一切世間的風吹浪打。

榮子期90歲依然保持一顆妙心,無憂無慮,每天都觀法界無量妙。

此章與50章是互相呼應的。

50章說世人「有死地」,所以流浪生死。

善攝生者「無死地」,赤子就是如此。

修形骸(四肢九竅)必然有死地,修妙心(和性)可以證入「常」,常就是無死地。

和性是常,壯是無常。

有死地和無死地就是修形骸還是修妙心,這是需要領會經文要義的。

二章都以異象來述事,因為都是闡述「善攝生」和「無死地」的修法。

認識生的根本,認識道母,回歸道母是無死地的唯一途徑。

母是子的依祜,子離母就是有死地。

庄師說:「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矣」,這句話是對「不道早已」的最好注釋。

赤子壯大則失去和性,這是背道而行,肉體雖然活著,心早已死了。

赤子的心是一顆妙心,壯大則成為一顆徼心。

妙心是無生滅的,徼心是有生滅的。

離妙入徼,心已死了。

徼心已入死地,這叫自入生死。

老聖就是要把徼心逆轉為妙心,使入生死的心返回不入生死的心。

肉體已經「壯」,人心不能「壯」,這樣就無死地了。

註:「益生曰祥」此句有注釋家認為是貶斥,實際是褒贊。

庄經中「益生」是過度奉養肉身,但道德經中「益」和「祥」都是褒義,與「生生」不同。

從句法看,「曰」是定義句,都是正面義。

有人把「祥」作夭祥解,未洽。

「益生曰祥」意為善攝生是吉祥的。

「心使氣曰強」,「使氣」是調息,與「專氣致柔」(10章)含義相同,道德經中「氣」都是柔性的代表(氣、水、嬰兒)。

後人把「使氣」理解為發脾氣,這是誤解。

把前句理解為貶義,則必然把此句理解為貶義,這是一錯再錯。

第五段「物壯則老」才是貶斥義,義理轉折從此開始,不是從「益生曰祥」句開始。

「心使氣曰強」和「物壯則老」是一正一反,前句守柔,後句逞強(壯即逞強)。

「強」與「老」成為一對。

這是前人注釋分歧的地方。

熱點內容
內蒙古綜合行政執法條例 發布:2025-05-24 22:52:36 瀏覽:82
經濟合同法違約規定 發布:2025-05-24 22:52:36 瀏覽:720
關於法律知識答題情況的說明 發布:2025-05-24 22:38:24 瀏覽:962
質量責任相關的法律 發布:2025-05-24 22:31:07 瀏覽:448
婚姻法司法解釋二十四 發布:2025-05-24 22:28:46 瀏覽:689
遼寧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 發布:2025-05-24 22:26:25 瀏覽:563
山西省抗震設防條例 發布:2025-05-24 22:20:28 瀏覽:188
涪城法院王 發布:2025-05-24 22:14:22 瀏覽:379
重復付款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24 22:08:40 瀏覽:253
公司法集團公司 發布:2025-05-24 21:59:16 瀏覽: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