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關於道德的散文

關於道德的散文

發布時間: 2025-05-24 18:20:44

A. 閱讀下列關於「道德」的一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1)世上最奇妙的是我頭上燦爛星空和內心的道德准則。(康

撐起道德的天空
李漢榮在散文《今夜的淚水》中說:「當在萬籟俱寂的山林仰望這片天空,發覺今夜的天空缺少了幾顆道德的星星,縱使依然浩瀚無垠,卻遺失了從前的美麗。」
尼采曾指著大街上車水馬龍說:「世界是道德的世界,人卻非道德之人。」
他們二人的語言闡述這同一個信息,這個世界之轍之前行,時代巨輪之運轉,皆需道德的支點。所以,每個人都應該撐起一片道德的天空,攜手創造一個巨輪勁轉的大時代。
生活中,人們應以道德作為良知的標尺,作為行動的准則。每次觀看《感動中國》,為何我們都淚流滿面?是因為我們看到一個個光風霽月的人物,他們的心胸如潮瀚的大海,容納世界道德之水。也正因為這道德,歸國的錢學森的火箭才更加高昂,寬容謙遜的季羨林的文筆才更加感人,慷慨投身慈善事業的成龍的功夫電影才會更加扣人心弦。由此看出,道德不僅為世界帶去點點陽光與滴滴甘露,更讓擁有道德的人矗立於造極登峰的思想高度。錢鍾書也說:「一個作家首先要以德服人,只有這樣,他的作品才有資格被擺放在高高的書架上。」所以說,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都需用道德撐起一片瓦藍天宇,一片不落的燦爛。
對於一個人尚且如此,那麼對於一個國家,需要這片道德的天空嗎?
答案是肯定的。中原三國鼎立,孫權有謀,曹操有才,劉備有德。然而在青史竹帛中,最為人稱道,流芳百世的,也正因為這個「德」字。因為德,五虎大將甘於以死獻命,蜀國百姓也甘於與之出生入死。看看現代,去看看二戰後的德國。這個國家有如此高尚的道德,讓他有足夠的勇氣去承受二戰的罪惡。當德國總理在世人面前的驚天一跪,我們看到一個經濟騰飛的德國。道德讓一個國家站得高昂,不僅在經濟,更在於立足世界的底氣。
然而,我只嘆,在今天的天空下,確乎缺少了從前的閃耀。前年的周老虎一事鬧得沸沸揚揚,似乎成為了揭露社會道德缺失的傷疤。再後來,三鹿的毒奶粉,杭州70碼車案,大學校長的假論文……我不禁質問,物慾面前,道德真的那麼不值一提嗎?
當然不是!道德常駐在每一個人的心中,勿失心中的良知,撐起道德的天空,還是一碧萬里!
評語:53分
評語:本文切合題意,中心突出——標題即中心,主體部分從「個人」到「國家」兩個不同角度論述了「撐起道德的天空」的作用。適量的引用、大量的事實列舉,使文章內容充實。論據兼古今中外,可見,考生知識面廣。結構完整,過渡句簡要恰當。語言流暢,有些文采。
但是,第三段的「攜手……大時代」宜刪去——它沖淡了中心(主題);第六段中「德國總理當眾認罪」為什麼是「道德」——宜稍加闡述。

B. 《論雨傘道德·加德納》

我正沿著海濱大道走著,忽然遇到了急促的陣雨,可是,我並沒有撐開我的雨傘。實際情況是我不能打開那把傘。首先,那傘架根本就撐不開,再說,即使能撐開,我也不能真去舉著那麼個玩意兒,因為我不願舉著那麼一把像傘不成傘的鬼東西在人前露面的心情,大約和當年福斯塔夫決不願讓人看到他帶領他那幫乞丐兵開過考文特時的情況差不多,實際情況是,那根本不是我的傘。對於那位傘的主人,我現在真十分盼望他能有機會讀到這篇小文章。他拿走了我的絲綢雨傘。我便只好拿了他作為交換留下的這把布傘。我猜想他准也打著我的那把傘正得意洋洋地在海濱大道上溜達,他要是看到了手裡捏著他的那把該死的破傘,渾身還給淋得透濕的這傢伙,准不免會對他投以輕蔑的眼光。我敢說那流氓在看到這個破玩意兒的時候,一定忍不住暗笑了。「啊,」他高興地自言自語說,「老伙計,那一回我對你可是不客氣了。那玩意兒我可知道。你就是玩兒命也撐不開它。而且收起來鼓鼓囊囊像個大口袋。啊,你再瞧瞧這把……」

可我讓他去昧著良心自鳴得意吧。他正是那種我願意叫他是缺乏雨傘良心的傢伙。你明白我講的是些什麼樣的人。他絕不會把手伸進別人的口袋——即使有機會,他也不會偽造支票,或者撬開別人的錢箱。可是他卻總愛跟人交換雨傘,或者借人的書總忘了歸還,或者遇有機會便要跟鐵路局開個小玩笑。實在說,他為人絕對誠實,絕不讓自己的誠實遭到嚴重懷疑。也許他只是隨便一伸手從理發店的傘架上拿走了你的雨傘。他明白,不管怎麼著,反正不可能抓到一把傘比他自己原來的更壞。他卻有可能抓到一把稍好一些的。一直到走出很遠以後,他也沒正眼看看他手裡的那把傘。然後,「我的天哪,我拿錯了別人的傘,」他說,露出一臉吃驚的神色,因為他實在願意感到自己是弄錯了,「啊,你瞧瞧,現在再回去也是白跑。他肯定早走了。哎,好在我,把我的一把留給他了!」

就這樣,我們和自己的良心捉著迷藏。光是不讓別人抓住還不夠;我們也絕不願讓自己抓住了把柄。有許多人一向為人清白,在一般情況下,誰都認為他為人無懈可擊,實際也都免不了有點缺乏雨傘道德。比如有一位死在頭等車廂里的極有聲望的牧師,結果卻被人發現他口袋裡裝著一張三等車票。

要說到書籍,誰還有什麼道德可言?我記得幾年前一位著名的牧師兼文學批評家去世了,他的藏書被公開拍賣。真是琳琅滿目,全是些難得的珍本。他原是研究17世紀文學的一位權威,那些書主要也全是有關那一時期作家的作品。其中大部分書上全都印有全國各地圖書館的圖章。他把那些書借去後,一直也沒有個適當的機會把書還回去。它們於是便像法院的案例一樣在他身邊積累下來。而他可是一位神職人員,講起道來說得頭頭是道,這一點我便可以作證。而且,您如果一定要逼著問我,我怕也只得承認,硬要讓一個人交出一本他真正心愛的書,的確也是一件難事。

說真話,關於書籍,只有我認識的一位先生所奉行的一套原則是唯一穩妥可行的。有一天有個朋友找他借一部書。「實在抱歉,」他說,「我不能借給你。」「你沒有嗎?」他的朋友問他。「有的,我有那部書,」他說,「可是我早定下一條規矩決不把書借人。你瞧,借書的人是從不肯還書的。這一點憑我自己的經驗我也完全知道。來,你跟我來瞧瞧。」他領著他到他自己的書房去。「你瞧,」他說,「總共有不下四千部。沒有——一——本——不是——借來的。」可別借書給人,可別。在這個問題上即使最親近的朋友您也別相信。這我知道,那套《吉爾·布拉斯》哪兒去了?嗯?還有那套《西爾維奧·柏利科》?還有……還去念叨那些書名有啥用呢……他知道。他知道。

還有帽子。有人就專門跟別人換帽子。這可是不可原諒的。這可是越出了那誠實與不誠實難以區分的良心的模糊邊緣了。誰也不可能戴上一頂別人的帽子會心裡沒數。可就有人這么干。我有一次在下院的吸煙室把一頂絲綢帽子掛在帽鉤上。等我去取的時候,帽子不見了,掛鉤上也沒有留下任何別的絲綢帽。弄得我只得光著頭穿過皇宮大院和白廳再去另買一頂。我一直總納悶兒,不知是什麼樣的一位先生手裡拿著自己的帽子,頭上卻戴著我的帽子走了。他是一位托利黨人?還是一位激進派?這絕不可能是工黨的人乾的,因為一個工人即使心不在焉也絕不會拿起一頂絲綢帽子戴在自己頭上。那會讓他馬上感到火燒眉毛一樣的難受。試想想威爾·克魯克斯忽然戴上了一頂絲綢帽子!你還不如窮開心假想著坎特伯雷大主教戴上了高頂帽哩——光是這么想想都是一種褻瀆。

當然,也可能拿走我的絲綢雨傘的那位先生的確是拿錯了。也許他要是知道傘的主人是誰,他就會一再抱歉把傘送回來了。這種事過去也發生過。我這里可以舉一個例子。我自己就拿錯過別人的傘——常常拿錯。我希望我可不是存心,可這誰又說得准呢?天知道,我現在仔細想想,那把絲綢雨傘也根本不是我的。那是我有時吃虧、有時佔便宜的一連串交換活動中暫時留在我手中的一把。我畢生最難忘懷的一件換傘事件發生在一位闊佬的家裡,那天我被邀去參加一次宴會,給一批 *** 官員作陪。那會兒是夏天,天晴無雨,所以其後有好幾天我都沒有必要拿傘。接著忽然有一天,我們全家全都驚惶起來。在我們的傘架上發現了一把鑲有金箍和金穗的雨傘,上面還刻有某位政治家的名字。在這之前,我們家從來就不存這種超級雨傘。面對著它的燦爛金光,我們是既感到自慚形穢,又感到恐懼不安——使我們自慚形穢的自然是它的豪華氣派,但它的出現本身便使我們十分驚恐。我真感到我是在正伸手要偷盜不列顛帝國的時候被人當場抓住了。我馬上匆匆給傘的主人寫了一封信,告訴他我十分欽佩他的政治活動,我可從來沒想到要偷盜他的雨傘;然後雇了一輛馬車,拿著傘和信立即向最近的一家差役服務站趕去。

他對這事的態度十分客氣,在還回我的雨傘的時候,他把責任全攬在自己身上。「是呀,」他說,「在一位看上去十分高貴的先生拿著帽子硬往我頭上戴,另一位看著很高貴的先生要給我穿大衣,第三位看著很高貴的先生往我手裡塞雨傘,第四位看著很高貴的先生把我往馬車里塞的時候,我壓根兒也想不到手裡捏著的是個什麼。那一群高貴的僕人已弄得我暈頭轉向,不論他們塞給我個什麼東西,我也不會拒絕的。」

必須注意,這完全是因為傘上刻有名字才使這個局面最後沒弄到不可收拾。這是對付那類缺乏雨傘良心的傢伙的最好辦法。我看到他,暗自高興地斜眼偷看他換來的那把傘,忽然他看到了傘上的名字和地址,於是自認為一向為人正直的深刻信念便出面指導一切了。經過了今天的這番經歷,我想我一定要在我的雨傘上刻上名字了。但絕不是立在牆角兒的那個鼓蓬蓬的玩意兒。誰能替我把它解脫掉我都不在乎。任何人願意要它,快拿走得了。

(黃雨石譯)

注釋:

此處所講系莎士比亞《亨利四世》上篇中的一段情節。

【賞析】

一位獨自彷徨著的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中國姑娘,她的手中,撐著一把油紙傘;一位急匆匆地在雨中趕路的渾身濕透的英國紳士,他的手中,也握著一把無法打開的殘破雨傘……無論是中國詩人戴望舒筆下的那把「油紙傘」,還是英國散文家加德納《論雨傘道德》中的那把「雨傘」,都已不僅是用來遮陽避雨的簡單日常工具,而是與人類的表情達意產生了某種關聯,具有一種人文意義,從而產生了一種深刻的內涵。

這是一篇由一把雨傘引發的散文,乍看起來,總不免讓人覺得加德納這位英國紳士實在有些小題大做: 不就是某人錯拿了他的一把雨傘嗎,就對人家口誅筆伐,實在不算厚道。可當你仔細讀一讀這篇文章,你就會發覺加德納不僅是一位作家,還是一位智者,他非常善於從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和不易為人覺察的細節中挖掘出豐富的思想內涵。身為20世紀最為著名的英國散文家之一,加德納一生寫作了大量著名的散文隨筆,這些文章看似信手拈來,實則妙趣橫生,往往都富有深刻的哲理,《論雨傘道德》就是這樣一篇代表作品。

作者通過一件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小事——某人用一把殘破的雨傘換走了自己精緻的絲綢雨傘,聯想到生活中常見的不道德現象: 某些人借書而不歸還,還有些更過分的人故意換走別人的好帽子戴在自己的頭上,等等。作者把這些不道德的人概括為「缺乏雨傘良心」(或「缺乏雨傘道德」),即這類人「為人絕對誠實,絕不讓自己的誠實遭到嚴重懷疑」,「絕不會把手伸進別人的口袋——即使有機會,他也不會偽造支票,或者撬開別人的錢箱,可是他卻總愛跟人交換雨傘,或者借人的書總忘了歸還,或者遇有機會便要跟鐵路局開個小玩笑」。

現實生活中確實不乏其人,他們一向為人清白,大多數情況下,他們的行為也都無懈可擊,特別在大是大非面前,他們往往表現良好。但是,在無人監督時,在完全需要依仗自身的道德素質的情況下,他們極有可能會表現出缺乏道德的另一面來。加德納認為這類人實際上是在與自己的「良心」捉著迷藏,如果套用我國古代先賢的話,「君子慎其獨也」,即君子貴在自律,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同樣能夠模範地遵守道德規范,自覺按照道德要求行事為人,做到人前人後一個樣。很顯然,加德納批評的這類人就算不得是真正的君子了。

文章的最後,加德納告訴讀者一個對付缺乏「雨傘道德」的人的好方法: 一定要在自己的雨傘上刻下自己的名字。這樣做,至少有兩個好處,一是可以最大可能地避免被人錯拿雨傘;二是時刻提醒那些缺乏「雨傘道德」的人,盡快把別人的東西歸還給人家。

從一把小雨傘闡發一篇遵守道德規范的大道理,以小見大,正是這篇《論雨傘道德》深刻警醒之處。

(石麗娜)

C. 修身 齊家治國 平天下,出自哪裡

出自《禮記·大學》,相傳為孔子弟子曾參(前505~前434)所作。意思是修養自身品性,管理好家庭;治理好所在的地區,使天下太平。

《大學》是一篇論述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禮記》第四十二篇,是一部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經北宋程顥、程頤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學章句》,最終和《中庸》、《論語》、《孟子》並稱「四書」。

(3)關於道德的散文擴展閱讀:

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譯文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

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知研究萬事萬物。

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

參考資料:網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D. 愛默生的有一篇關於道德和美的散文,請問誰找得到

愛默生與他的哲學(節選)——修訂版 馬修·阿諾德在評價愛默生時說:「 他是那些以心靈為居所的人們的良師益友。 」阿諾德的這句名言,也許是對愛默生所創立的那種勇氣非凡但卻不成體系的哲學的最佳概括,它揭示出愛默生哲學的所具有的略顯模糊,但卻充滿力量、啟人心智的特點。 [1] 愛默生出生於新英格蘭的一個牧師世家,然而即使是面對當時一些最為自由的傳道方式,他也深感束縛,無法忍受。於是愛默生平靜但卻毅然地走下佈道壇,在確保自己的興趣志向和思想觀點不隨波逐流的同時,他充當起那個時代最偉大的世俗傳教士。從大學期間的文章《關於倫理哲學的現狀 》開始,愛默生就始終如一地專注於對人的品行的探究。無論他所關注的對象是一位古代詩人、一個科學事實,還是晨報中的一則新聞事件,愛默生總是以優雅華麗的寫作風格,闡釋出其背後的教育意義,並以此作為對更高貴、更自由的生活的宣教。 從歷史的角度看,愛默生是自己先輩所敬奉的加爾文主義[2]的最大的反對者之一。加爾文主義嚴格的信條強調人的罪惡,否定人性自然、自主地走向完美的可能性,要求人們通過永無休止,心力交瘁的種種努力來賺取天國的非分之報,為上帝所揀選。而愛默生的觀點在一開始就和加爾文主義分道揚鑣,他認為,一個人只要能夠獲得自我的完美本性,他就可以成為近乎於上帝的完人。 愛默生反對加爾文主義所謂的一個人越是擺脫自我,就越接近完美的觀點(因此一個人必須仰仗上帝的慈悲才能趨於完美),他認為如果一個人越是趨於完美,那麼他就越是接近自我。有些人在被庄嚴的音樂和感人的演講所深深打動時,會感嘆道「 這幾乎使我超越於自我之上 」,而在愛默生看來,那些音樂和演講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其實是使我們超越於「 自我之中 」。 愛默生反復提到的一個最基本的觀點就是,「 人類棲居在偉大的自然之中,如同地球安枕於大氣層溫暖的懷抱 」,在自然之中,「 所有個體都是普世之靈[3]的組成部分,都在其中合而為一 」,「 這種普世之靈源源不斷地衍化為我們的思維和能力,形成智慧、道德、力量和美。 」這是一種動力——一種趨使我們追求與生俱來、上天註定的自我完美的動力——愛默生對此堅信不疑,他要求我們遵循自我的本性和並接受一切可以啟發這種本性的外界影響。 愛默生說,自然界「 總是吸引著我們身體里最美好的部分 」,它環繞在我們周遭,通過呈現種種樸素簡單的表象,引導我們去感知那些深邃、廣袤的自然之理。「 即使是扎系鞋帶這樣微不足道之事,也與自然界中最深邃、隱奧的運行法則相通相契,同為一理 」,因此「 大千世界系於一心 」。無論他是一位偉大科學家,發現了一個顛覆性的物理法則,並通過賦予它某種創造性的能力,使其能夠駕馭宇宙,還是一位詩人,將樹木喻為「 殘缺的人 」,「 為它們紮根泥土,無法動彈而深深的憂傷 」,他們都在此刻回歸到自我本性之中,因為他們能夠體會到物質的心靈受到外界影響時所表現出的能力或痛苦——無論這種物質有無生命。 愛默生以迅雷之勢掃視時間和空間,將那些通常意義上毫無聯系的名字和物體拼接組合,讓歷史來見證獨立自主和服從本性的必要。愛默生認為,對學生來說,保持獨立自主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學生很容易被歷史上的那些偉大的名字所震懾,對書本上的東西深信不疑,但如果我們能夠堅持自我,那這樣的事情就不應,也不會發生。愛默生說,如果我們發現自己確實無法相信歷史,那麼不管那些歷史先驅的地位如何崇高,我們都必須與之劃清界限。但是歷史並不會經常讓我們失望,在我們追求自我的完美之時,歷史往往會助上一臂之力。歷史上曾經出現過許多偉大的人物,而這些偉人越是感悟到自身與普世之靈的契合,那麼就越是比我們更接近自我。所以我們需要不斷地回顧這些充滿天賦的靈魂,讓他們為我們代言,講出那些我們心中有感,但卻無法言表的思想。面對這些偉人在思想表達上所達到的難以逾越的高度,我們不應該感到自卑,更不應該為此而氣餒,而是應該重新樹立這樣的觀念:「 有怎樣的作者,就有怎樣的讀者 」。在我們旅行或者以其他的方式接觸與歷史時,只有牢記「 世界無足輕重,一切取決於人 」,才能從歷史中得到益處,增長見識。 社會交往對我們也有同樣的幫助。相對於自然和歷史而言,有一點更為一目瞭然,即我們往往可以在社交中邂逅一些與自己極其相似的交往對象,並因此感到無比興奮,以至於將這些知己「 視作自然的傑作。 」然而在另外一些場合,愛默生提醒我們不要「 太過於合群 」。在與同伴相互交往中,往往充滿著大量的繁文縟節和隨聲附和,而我們必須擺脫此種束縛,避免在交往中一味模仿他人。我們應該利用自己的社會關系去重新激發我們對自身輝煌命運的召喚,而不是使它成為我們追求此一目標的障礙。 以上我們頗為系統地展現了一些為愛默生津津樂道的思想觀念,無論他所寫的散文涉及何種主題,這些思想觀念都無一例外地貫穿其中。雖然愛默生在一定程度上與當時種種猶如過眼煙雲般的思想潮流頗有相似之處,但是如果今天我們翻看他的文章,卻會發現他的思想並沒有受到他所處時代和地域的限制。如果將他文章的一些段落換作希臘語讓人去閱讀的,很可能會被人誤以為是出自一位希臘人之手。愛默生認為傅立葉的思想「 關注了所有的事實,可單單忽略了生命。 」這種明智的眼光將他的哲學與「 小溪農場運動 」[4]劃清了界限,也使他的哲學沒有迷失於那些到21世紀將無人問津的問題之中。這種對時代和地域的超越正是愛默生的散文所追求的境界,這些散文總是針對友誼、真理、信仰以及榮譽等具有永恆意義的問題進行天馬行空般的思考。可以說,普世性是愛默生哲學強大生命力的來源之一。 愛默生哲學生命力的另一個來源,是他的作品所表現出來簡潔凝練的寫作風格,以及視野開闊、出人意表的表述方式。的確,愛默生在妙語警句方面的造詣猶如神賜,以至於我們在閱讀時不得不渴望偶爾能享受一下慢條斯理、老生常談的輕松悠閑。然而愛默生的文章卻總是使我們的大腦興奮不已,這不只是因為他那令人驚嘆的思想見解,還與他的文章所展現出的使人印象深刻的凝練筆法有關。他喜歡用一句精煉的句子談古論今,將一些通常並無聯系的人物相提並論,不管他們是異教徒還是基督徒,是世間俗人還是歷史聖賢,比如:「 西庇阿、席德、菲利普·悉尼、華盛頓以及所有在言語行動上崇拜美的純潔勇敢的心靈。 」 盡管愛默生哲學具備以上種種值得稱道的特點,有些人可能仍然覺得它含混不清、雜亂無章——也許只要有一些明確的文件可以簽上自己的大名,這些人倒很樂意成為愛默生主義者。不過應該記住的是,愛默生希望培養的是精神上的獨立而不是使徒般的虔誠,如果一個人是從某個他自認為過於明確、死氣沉沉的體系中掙脫出來,那他就很有可能走向另一個極端。愛默生在這一點上走得如此之遠,是和他所處的那個以熱烈的思想探索而著稱的時代有關,他的缺乏系統和不拘一格反映出他所堅信的一點,對一個哲學家而言,重要的不是通過明確的術語,巧妙的手法,以及精密的推理,創造出嚴謹、牢不可破的哲學系統以供他人接受,而是指引每一個人駕馭自己的心靈馬車去追逐自己心中最絢爛的夢想。 [1] 關於馬修·阿諾德對愛默生的評價,參看呂佩愛所撰《馬修·阿諾德的「真實評價」與<愛默生>》一文,此文對理解原文很有幫助。來源: http://qkzz.net/magazine/1000-7946/2007/06/1015028_2.htm [2] 加爾文主義的5點要義,該5點(尤其是前3點)要義有助於我們從側面了解愛默生的思想,以便更好理解原文: 1、完全無能力(Total inability)或全然敗壞(Total depravity)人類由於亞當的墮落而無法以自己的能力作任何靈性上的善事。
2、無條件選擇(Unconditional election)上帝對於罪人揀選是無條件的,他的揀選並非因為人在倫理道德上的優點,也非他預見了人將發生的信心。
3、有限的代贖(Limited atonement)基督釘十字架只是為那些預先蒙選之人,不是為世上所有的人。
4、不可抗拒的恩典(Irresistible Grace)人類不可能拒絕上帝的救恩,上帝拯救人的恩典不可能因為人的原因而被阻撓,無法被人拒絕。
5、聖徒蒙保守(Perseverence of the saints)已經得到的救恩不會再次喪失掉,上帝必能保守其揀選的。

熱點內容
內蒙古綜合行政執法條例 發布:2025-05-24 22:52:36 瀏覽:82
經濟合同法違約規定 發布:2025-05-24 22:52:36 瀏覽:720
關於法律知識答題情況的說明 發布:2025-05-24 22:38:24 瀏覽:962
質量責任相關的法律 發布:2025-05-24 22:31:07 瀏覽:448
婚姻法司法解釋二十四 發布:2025-05-24 22:28:46 瀏覽:689
遼寧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 發布:2025-05-24 22:26:25 瀏覽:563
山西省抗震設防條例 發布:2025-05-24 22:20:28 瀏覽:188
涪城法院王 發布:2025-05-24 22:14:22 瀏覽:379
重復付款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24 22:08:40 瀏覽:253
公司法集團公司 發布:2025-05-24 21:59:16 瀏覽: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