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徑新解
Ⅰ 新解《道德經》第八章 水利萬物而不爭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修改標點後: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什麼是「善」?老子說善最好的狀態就是像水一樣,利萬物而不爭。不爭什麼?名、利。某一天,老王在春熙路看美女,不小心把腳崴了,你把老王背回家,然後你拍張照片在某網站發一篇新聞,在新聞中說一堆自己如何舍己為人的鬼話,你說這是不是善?
如果有圖有真相炒作、做作、證明自己在付出的善是善,實際已經偏離善,所以老子在第二章中說「皆知善,斯不善矣」。
如果一個學生經常騙人,經常說話不客氣,狂得很,老師即使批評他的語氣有點重,甚至罵了他,也是善。
如果一個人為了成為網紅,即使天天攙扶大爺過馬路,天天給環衛工人送水喝,他的善都夾雜著惡。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對立統一體,善也不例外,善有真有假。你看這次新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在多個省份蔓延,同樣是捐款、捐物,有的人是為了讓人記住他的善,積蓄流量,然後把流量轉為「名」和「利」,有的人卻為了問心無愧保持一顆悲憫之心送上口罩、錢等,還有一種人運用自己的地位或資源優勢把別人的善轉化為自己對他人的善,你能說出哪種「善」才是善?
芸芸眾生,善一直存在。一種善是交換,一種善是積德,一種善是作惡。善,一直遊走在名、利、惡三者之間。
在中紀委官方網站,我們可以看到,曾經個別同志看起來人五人六,講話一套一套的,其實一肚子男盜女娼,膽子大的不得了,如果給他一個空間,他敢在天上翻跟斗。我們看一個人善與不善,最主要就是看他的出發點,看他是為他自己,還是為了別人、為了社會。我們中華文化推崇的「濟世」、「利人」和「成全」,都是「上善」。
老子說「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在這次疫情前再一次體現得淋漓盡致。「武漢人」一段時間成為特殊人群,鄂A的車牌也曾被人嫌棄、投訴和舉報。2020年1月23日,武漢封城,有些人自駕車帶著病毒逃跑了,有逃跑了毫無顧忌把病毒傳播給他人的人,也有逃跑了炫耀逃跑成功的自認為聰明的人,但也有人勇敢的來了,他們是鍾南山、李蘭娟、陳薇,以及各地醫療隊。
中華民族在每一次災難面前,濟世救人的不是美國大片里的超級英雄,往往是那些飽經風霜的工作在平凡崗位的平凡的人,往往敢挺身而出的是那些你平時認為不咋地的底層人物。
隨後老子詳細羅列什麼是善,修改標點後: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看了很多書籍,我認為解釋都不夠理想,沒有領會老子本意,比如有的專家解釋為「居善地,就說居住要選擇一塊風水好的地方」,這解釋恐怕要氣死老子。
為什麼不改一改標點呢?秦始皇時代時很多人避免被誅殺,不少經典口口相傳,一定會有因不同理解形成不同派別,一定會有記錄同音字的情況,也一定會斷句不一致的現象。
老子其實是說:建房子,重點是地基要牢固;看一個人的內心世界,主要在於他的心境是否深沉、寧靜、凈化污濁;與他人交往,主要在於這個人怎麼對待親疏有別;一個人的言談,不僅僅關注他的語言藝術,要重點關注他是不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評價公務員,主要是看他的治所百姓能不能安居樂業,群眾是嘆氣還是豎起大指姆;一個會做事的人或者善於指導他人做事的人,一定要有能發揮個人才能的空間和氛圍;所有的決策要付諸行動,在於立即響應、持續跟進,而不是時斷時續、有頭無尾。
這里最難理解的,很多人理解偏差、爭議至今的在「仁」,老子說的「仁」和孔子說的「仁」是兩回事。在《道德經》第五章,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不難看出,老子主要說天地、聖人不會對身邊的人、事、物差別對待,都一視同仁,是大愛,是上善。但是老子這里說的是「仁」,怎麼不說「不仁」?因為老子知道,聖人以外的普通人之間的交往,離不開「有差別的愛」,絕不會像天地、聖人那樣淡定看起來沒有感情,老子這里說的「與善,仁」主要是說與人交往的重點是做一個有溫度而不失原則的人。
最後老子說「夫唯不爭,故無尤。」 老子這里說的不爭,並不代表不得、不該得,並不否認人的主觀能動性。我們以前學過一篇課文叫《孔融讓梨》,這個故事後來有的人以陰謀論剖析孔融的虛偽,說他從小就是個騙子、大忽悠,說孔融本來就是想吃那個梨,故意讓他哥哥吃,哥哥當著大家的面怎麼好意思跟4歲的小弟弟爭呢,其實是這些鍵盤俠亂說。對帶孩子有經驗的家長應該知道,如果在你兒子一生下來懂事開始,就經常教育你的兒子說你要愛干凈,碰到叔叔阿姨要主動向他們問好,不能吃獨食等,小孩子一定會本能的知道飯前便後洗手、懂禮貌、謙讓。在孔融那種官宦大戶人家,你以為所有人在乎那個「梨子」嗎?肯定不是的。所有人在乎的是這個孩子懂得「謙讓」這個行為。
「讓」這個行為其實很重要,比如劉備想當皇帝,諸葛亮帶領群臣找了很多理由集體上書勸了N次,呱唧呱唧說了一大推,總之說希望主公您老人家就不要再推辭了嘛,這些都是民心所向、天意如此,然後劉備看看諸葛亮都把預備會開好了,就勉為其難;孫權想當皇帝,群臣也勸了N次;曹操想當魏王,看荀彧在這個事情上穩起,群臣勸了N次, 他一再拒絕,並且邊拒絕邊冒火,愛恨交加,最後群臣簽字畫押才勉為其難。同樣的道理,如果你到別人家做客,哪怕你是貴客,有經驗的人都不會主動去坐上位。那個袁術就是被權利沖昏頭腦的人,得了和氏璧後一點不客氣,自己主動當起皇帝來,天下人人得而誅之,這個皇帝最後被餓得悲憤而死。
「讓」和「不爭」就是我們這個民族的禮,代表對局勢的判斷,對他人的尊重,是一個人謙虛、與人為善的表現。
老子說「夫唯不爭,故無尤。」也就是不爭就沒有後遺症,就不到處樹敵,大家就和諧,自己心裡也踏實。如果一個員工心中只有領導、金錢和權利,在潛意識里把同事當成競爭對手,這樣的員工很難有大局觀,也很難可持續發展。如果一個人藏了上千萬上億的錢,卻不敢拿出來花,也不敢存銀行,勞心勞力的用清貧去掩飾富有,多半也是一件痛苦的事,他總是害怕他的對手抓住把柄收拾他,害怕情人揭發他,多累。
Ⅱ 大國以下小國,乃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乃取大國。 這句話什麼意思
此話原出自《道德經新解》第55章:
天下之牝,常以靜勝牡,牝以靜為下。
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
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
本章論述的是國際外交政策。以天地陰陽之妙用,推論大國和小國的和平共處原則。大國守靜處下,是符合客觀規律的。倘若以強凌弱,以大欺小,就違背了自然法則,必被小國戰勝。小國若不能尊守自然法則,躁動妄為,以小犯大,必國破人亡。所以,不論大國小國都必須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和平共處,共同造就人類社會的繁榮和穩定。
Ⅲ 道德經新解33章微明
道德經新解33章微明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
將欲弱之,必固強之;
將欲廢之,比固興之。
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
要想收斂它,必定先使它張狂;要想削弱它,必定先使它強盛;要想廢除它,必定先使它振興。要想奪取它,必定先給予它,這是深明大道之舉。微明:明於微,即明於道。
這里講的是奪精補腦之術,又稱調外葯功夫,是用意念引導小周天功,目的是從腎腧引精氣上升以濟腦,具有延年益壽、返老還童之功效。《抱朴子》說:「若年尚少壯而知還年(返老還童之術),服陰丹以補腦,采玉液於長谷者,不服葯物,亦不失三百歲也。」
前三句概括了煉液化精、煉精化炁、煉炁化神的過程,後一句是對實踐經驗的總結。只有「與之」,才能「張之」、「強之」、「興之」;只有「奪之」,才能「歙之」、「弱之」、「廢之」,不與則無以奪。「與之」是手段,「奪之」才是目的。由張、到強、到興,由歙、到弱、到廢,也昭示了修煉道德功的循序漸進的自然過程。「廢之」之日,即是道成之時。
柔勝剛,弱勝強。
魚不可脫於淵。
國之利器,不可借人。
柔可以勝剛,弱可以勝強。魚不能脫離深淵。國家的利器不可以借人。
這一節,是說精氣之於身體的重要性,也是對修道者的具體要求。「男人修成不漏精,女人修成不漏經」。只有不脫、不漏,才能「根深固柢,長生久視。」
《道德經》畢竟是一部根據練功實踐來講道的書,一切內容都是對練功實踐經驗的哲理總結。所以,我們不能總是根據語句的表面意思來強解其治國理論。
本章是奪精補腦之術,是道德功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釋《道德經》的人,多據此章給老子戴了一頂陰謀家的大帽子,可謂千古奇冤。尋歷史冤案,恐怕惟有老子蒙冤最深最久。
Ⅳ 《《生存與修煉-道德經新解》熊厚音》txt全集下載
《生存與修煉-道德經新解》熊厚音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Ⅳ 道德經智慧新解 內容提要
《道德經智慧新解》內容提要:
新視角解讀:本書從深入解讀《道德經》的新視角出發,用簡潔明了的語言重新闡述老子深邃的哲學智慧,將原文的細致研讀與日常語言的解讀相結合,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其奧妙所在。
生動案例輔助:書中精心挑選了上百則生動案例,這些案例如同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使讀者在輕松愉快的閱讀中領悟《道德經》的精髓,體驗其獨特的精妙之處。
超越時空的智慧:老子的智慧具有跨越時空的普適性,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都能為人們提供深遠的啟示和洞見。本書對此進行了深入剖析,展現《道德經》對中國社會乃至世界的深遠影響。
歷久彌新的韻味:《道德經》如同一壇陳年佳釀,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價值和魅力愈發顯現。本書通過對《道德經》的深入解讀,帶領讀者不斷回味其深邃思想,每一次閱讀都能獲得新的思考和啟示,歷久彌新,韻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