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他律自律
⑴ 公共道德,自律和他律的定義
公共道德:又稱善良風俗,是指由社會全體成員所普遍認許、遵循的道德准則。公共道德觀,核心是以人民為本的價值觀,其價值取向就是社會、集體、他人、個人利益的有機統一。公共道德的形成是為了解決人們在社會生活中難以避免的利益沖突。它通過建立一種普遍和公認的標准,構築了人們的行為框架。在這個框架中,個人利益的實現是不能影響他人的,倘若超越了這個界限,就要受到輿論的譴責。公共道德是每個公民都應該遵守的,它所體現的對他人的維護其實也是對自己的維護.我們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中既要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又要高度重視和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真正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前進
自律:道德主體在認同社會道德規范的基礎上,將其內化為自我內心的道德法則,並依據內化的道德法則約束自己的行為,在理解並踐行道德法則的前提下,培養出一種道德信仰,用這種道德信仰去約束自己的行為,從而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社會道德規范要求。
他律:青少年的道德判斷受他自身以外的客觀的價值標准支配。他律,與「自律」相對,所謂「律」,即約束之意也.他律是指非自願地受他人約束,檢查和監督.廣義來說,他律指非自願地執行涵蓋道德標准、法律體系(包括懲治和預防)和其他社會規范。狹義來說,他律為除本體外的行為個體或群體對本體的直接約束和控制。他律和自律最初是皮亞傑描述兒童道德、判斷發展所用的術語。他律指兒童的道德判斷受他自身以外的價值標准所支配。他律的道德判斷具有客觀性,是早期兒童道德發展水平的本質特點。他們的道德判斷是根據外在的道德准則(服從或不服從)只注意行為的客觀後果而不關心主觀的動機。所謂道德自律,就是指兒童自覺地依照道德規范,自我對照、自我踐履、自我反省、自我提高的過程。
⑵ 道德自律和法律他律,哪個更重要
法律的他律更重要.
道德永遠無法摒除偏見.
在法學概念中有 實體正義 和 程序正義
實體正義就是源於道德觀念的,然而道德本身是一種約定俗成,隨時代改變,並且受社會文化影響的,基督教道德,儒家道德,伊斯蘭道德,各不相同,你使用任何一種道德體系道德觀念,都意味著對一部分人人權的侵犯.
實體正義所追求的是一種完美道德,是不含有任何偏見的道德.對實體正義的實現從法庭辯論中體現.
所以,道德的東西或許可以滿足某些人的道德感,但是這種道德感顯然不意味著公平正義,而僅僅是一種自我的心理滿足.
而法律當中實體正義實現的過程,就是通過理性和知識來抽絲剝繭,從現有道德觀當中剝離出那些存在偏見與歧視的成分,來實現公平.
但是顯而易見,人無完人,在大多數時候,無論是民主,還是精英,都無法100%確保實體正義能夠接近完美道德,沒有人能夠100%保證實體正義可以完全剔除道德的偏見.
在這個時候,程序正義的意義就體現出來了.
程序正義好比在一場百米賽跑中,為所有運動員提供相同的處境,相同的風力,相同平坦的地面,相同的摩擦力.在公平的競爭當中得到公平的結果.
顯然,程序正義不能總是確保實體正義,因為有可能有的運動員狀態不好,或者他請的律師智商不夠用.但是程序正義卻是確保實體正義實現的唯一途徑.因為如果不這樣做,就無法限制法官的裁決權.
程序正義實質上實現了對實體正義的 寧缺毋濫,確保了實體正義不會被誤用.
進一步地,基於平衡原則,法律還建立了類似 舉證責任倒置 和 權力讓渡 的概念,
通俗來講
舉證責任倒置就是說,假如你告一個人貪污,顯然貪污當事人所掌握的信息是遠多於你的,所以在有情報壟斷的事情上,法律不會按照"誰主張,誰舉證"來裁定,而是把舉證責任放到當時人身上,也就是說,被告需要證明自己沒有貪污,而非原告需要證明自己有貪污.
權力讓渡體現於不同法律體系之間的公平問題.當兩方法律不同(比如美國兩個州之間的人的官司,或者任意兩個國家之間的人的官司[不包含國與國的官司,這個用國際法])一個法律的結果對一方產生的不利影響預期更大的時候,法官應當優先使用這一方的法律.比如一個中國人和美國人打貿易官司,他們的貿易范圍80%在中國,20%在美國,那麼就應該使用中國的法律.
綜上所述可以看到:
法律所追求的公平,是基於道德並高於道德的公平,是把去除道德偏見放在比盲目遵從道德更高的優先順序上的.
法律在追求公平的過程中,不僅立足於確保審判結果的公平,更建立了一套可以確保審判過程絕對公平的體系.
法律在追求公平的過程中,還考慮了不同法律體系下如何確保公平的問題.
可見,法律對世界公平正義的保障是嚴謹的.
雖然很多時候,司法力量的打擊不夠強大,很多時候社會的公平需要人們道德自律來維持,但這只是科技經濟發展不夠充分導致的司法力量不足,並不意味著道德可以帶來更公平的社會.道德永遠無法摒除偏見,所以道德永遠要讓位於法律.
⑶ 道德修養中他律與自律的關系如何
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最高層次就是勝讀勝讀,用現代解釋,就是說在沒有其他人監督的情況下,以自己能夠自律。然後自覺的遵守。哦,職業道德規范,是一種崇尚的道德境界,又是一種重要的職業道德修養方法。
⑷ 自律與他律 法律與道德
最近在網上看到一種觀點,認為道德只應該用於自律,不應該用於他律,他律應由法律負責。這話初聽起來似乎有些道理,但細想想,有很大問題。
人是復雜動物,內心充滿慾望。有些慾望驅使我們去做利人利己的事,也有些慾望驅使我們去做害人利己,甚至害人害己的事。就我自己而言,記憶中也曾產生過偷盜詐騙,甚至殺人放火的沖動。很顯然,如果我按自己的慾望把這些沖動付諸實踐,就不能在這里發帖了。所以人要過和平日子,就必須克制某些害人慾望。
試想到一家飯店吃飯,在人多服務員忙不過來的時候,你完全可以神不知鬼不覺地悄悄溜走,而不付賬,可是,你卻不會那樣去做,為什麼?
你付賬時,面對服務員手中的一大把鈔票,本來你還沒有付,你卻說付了,本來你只付了一百,你卻說付了二百,若真出現這種情況,服務員又如何能說得清道得明?好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幾乎不存在。
上述現象我不是第一個去思考的,美國經濟學家考希克·巴蘇早就注意到:一個人看到別人的錢包掉在地上,如果光從「理性」的角度來看,他就應當把錢包拿走,但一般人都覺得這樣做不好,如果這樣做了,他會認為那是一件很不體面的事情,即使可以僥幸逃脫,也仍然會產生良心上的不安和自責。他據此提出「理性限制規范」理論,認為人類社會存在一種阻止人們選擇某種特定行動的規范,不論這種行動能給當事人帶來多大的效用。
這種規范為什麼會流行?博弈論從「進化穩定均衡」的角度提供了解釋:從社會進化的角度來講,如果大家都去偷人家的東西,那麼,這個社會將無法長期存續,所以,大家都贊成,即使在沒有法律規則和懲罰的前提下,偷人家的東西也是不能為的。
實際上,「理性限制規范」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自律」,它靠的是一種約定俗成的道德力量。與法律這種「他律」相比,這種規范能夠更自覺地得到遵守,其根基更為強大、影響更為廣泛,自然,成本也更為低廉。因此,它對我國的「依法治國」事業應具有啟迪意義。
首先,有利於我們正確認識「自律」與「他律」的作用,克服「法律萬能」的思想。舉個例子,為什麼在一些鄉下地區可以「夜不閉戶」,而城裡反而不行?從法律的普及程度和執法力量的分配來看,顯然城裡要優於鄉下。可見,「夜不閉戶」現象的形成,主要不是基於法律這種「他律」的力量,而是基於自然狀態下人類天然的道德感情。
其次,「他律」應盡可能建立在「自律」的基礎上,惟其如此,才利於「他律」的推行。如果「他律」無視「自律」,甚至背其道而行之,那將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正是這個原因,促使我們在立法時要尊重民俗,重視民間法。也是從這個意義上講,法律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地方性知識」,不注意本國(本地)水土、片面強調「接軌」,其結果只能是「橘逾淮為枳」。
第三,「自律」力量的形成是相對穩定的社區(社會)經過長期演繹的結果,一旦這種穩定被打亂或打破,這種「自律」的力量就會減弱甚至消失。為什麼昔日「夜不閉戶」的農村如今小偷增多,甚至出現了偷挖祖墳的現象?就是因為傳統的道德約束力減弱,不少年輕人出外見了「世面」後,管他什麼祖墳不祖墳,能撈到錢就行。同樣理由也可解釋為什麼近二十多年來我國城市犯罪急劇增多,因為人口流動頻繁的陌生人社區正在取代傳統的相對穩定甚至是封閉的熟人社區,顯然前者更不利於形成一種群體的道德限制力量。作為一個硬幣的兩面,為什麼流動人員特別是農村進城人員犯罪突出?有的人在家裡、村子裡,可是一貫的好人、老實人呀,怎麼一下子就犯罪了呢?這與他突然擺脫了原來的「自律」場、而新的環境又沒有給他一種相應的「自律」場或者說他沒有機會融入這樣的「自律」場不無關系。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就既要從宏觀上確立循序漸進的改革思路,避免社會的變化過於急劇,也要從微觀上注意社區建設,防止出現社區規范的紊亂或者空白,同時,還可對改革的深意多一層感悟,那就是:改革最終是為了不改,變最終是為了不變。
希望對你有用。
⑸ 如何對待自律和他律
自律是靠自身約束從而達到一定的效果,指在沒有人現場監督的情況下,通過自己回要求自己答,變被動為主動,自覺地遵循法度,拿它來約束自己的一言一行。自律並不是讓一大堆規章制度來層層地束縛自己,而是用自律的行動創造一種井然的秩序來為我們的學習生活爭取更大的自由。
而他律是有外界來控制自身。廣義來說,他律指非自願的執行涵蓋道德標准、法律體系(包括懲治和預防)和其他社會規范。狹義來說,他律為除本體外的行為個體或群體對本體的直接約束和控制。他律和自律最初是皮亞傑描述兒童道德、判斷發展所用的術語。他律指兒童的道德判斷受他自身以外的價值標准所支配。他律的道德判斷具有客觀性,是早期兒童道德發展水平的本質特點。他們的道德判斷是根據外在的道德准則(服從或不服從)只注意行為的客觀後果而不關心主觀的動機。所謂道德自律,就是指兒童自覺地依照道德規范,自我對照、自我踐履、自我反省、自我提高的過程。
自律是內因起到關鍵性作用,比如自己內在動力不足外因所起到的效果也會有限。內因發生改變會起到質的飛躍。但是只有外因也是事倍功半。
只有將內因外因結合起來共同作用,才能達到效果。
⑹ 皮亞傑認知理論前道德他律自律分別是多少歲
皮亞傑(Jean Piaget,1896-1980)早來在20世紀源30年代,依據精神分析學派的投射原理,採用對偶故事對兒童的道德認知發展進行了系統研究。
根據認知發展階段理論,把兒童道德認知發展分為四個階段,即
無律階段(0—4歲)、
他律階段(4—8歲)、
自律階段(8—10歲)、
公正階段(10—12歲)。
⑺ 道德自律包括三個環節
所謂自律,是指兒童的道德判斷受他自己主觀的價值標准所支配。這時兒童的道德判斷回具有了主答觀性,這是道德判斷水平發展趨於成熟的主要標志。根據這種自律的道德,兒童認為規則不是神聖不可侵犯、至高無上的,而是同伴之間取得協議的結果,大家以民主方式取得一致意見時,可修改規則。
自律是相對他律而言。皮亞傑從大量研究中總結出兒童道德發展的總的規律是從他律到自律的過程。所謂自律,是指兒童的道德判斷受他自己主觀的價值標准所支配。這時兒童的道德判斷具有了主觀性,這是道德判斷水平發展趨於成熟的主要標志。根據這種自律的道德,兒童認為規則不是神聖不可侵犯、至高無上的,而是同伴之間取得協議的結果,大家以民主方式取得一致意見時,可修改規則。皮亞傑稱這種規則為彼此相互尊重的合理規則,與此相對立的是他律道德關系的單方尊重的強制性規則。
兒童的道德發展是由「他律」逐漸地轉向「自律」。年幼兒童和小學低年級兒童的道德評價主要依賴於教師和家長的評價,處於他律期。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他們的道德判斷已經逐步擺脫了成人懲罰的影響,在評價某種行為的是非時能依據自己掌握的道德准則對行為做出判斷。
⑻ 道德自律和道德他律的關系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必須加強全社會的思想道德建設,激發人們形成善良的道德意願、道德情感,培育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責任,提高道德實踐能力尤其是自覺踐行能力,引導人們嚮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只要中華民族一代接著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們的民族就永遠充滿希望。
——在山東考察時的講話(2013年11月24日-28日),《人民日報》2013年11月29日
強調一下道德建設問題。梁啟超說:「國之見重於人也,亦不視其國土之大小,人口之眾寡,而視其國民之品格。」如果我們國內違背社會公德的事情比比皆是,觸及道德底線的事情不斷發生,一些人到了國外不遵守公共秩序,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還怎麼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啊?所以,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從思想道德抓起,從社會風氣抓起,從每一個人抓起。
——《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2013年12月30日)
法律規范人們的行為,可以強制性地懲罰違法行為,但不能代替解決人們思想道德的問題。我國歷來就有德刑相輔、儒法並用的思想。法是他律,德是自律,需要二者並用。如果人人都能自覺進行道德約束,違法的事情就會大大減少,遵守法律也就會有更深厚的基礎。
——《嚴格執法,公正司法》(2014年1月7日),《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722頁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一個民族、一個人能不能把握自己,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道德價值。如果我們的人民不能堅持在我國大地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道德價值,而不加區分、盲目地成為西方道德價值的應聲蟲,那就真正要提出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會不會失去自己的精神獨立性的問題了。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獨立性,那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獨立性就會被釜底抽薪。
⑼ 如何理解個體無律他律自律自由的道德發展過程
道德的他來律就是一種道德規源范的外在約束力,指道德主體賴以遵循和 行動的道德標准,受制於外力,受外在的根據支配和節制。道德他律的含 義:確認了應遵循的道德行為規范、道德行為主體按照道德行為規范實施 自己的道德行為、道德行為主體的內心意志與外在表現不相一致。道德他 律的特點:具有普遍的外在的社會約束性、具有外在的社會導向性、具有 實然性與應然性的統一、具有過渡性。 道德的自律,就是道德主體藉助於對自然和社會規律的認識,藉助於 對現實生活條件的認識,自願地認同社會道德規范,並結合個人的實際情 況踐行道德規范,從而把被動的服從變為主動的律己,把外部的道德要求 變為自己內在良好的自主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