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綁架的經典案例
⑴ 道德綁架是什麼意思
道德綁架,是指人們以道德的名義,利用過高的甚至不切實際的標准要求、脅迫或攻擊別人並左右其行為的一種現象。
道德綁架的實質是以道德為砝碼,要挾個人或眾人不得不做某些事情,結果一般是做了的也少有自豪感,不做的則會在一段時間內感到忐忑不安。這樣的事情在社會中是經常發生的。比如半強迫性的捐款、本不該進行的道歉等等。
道德綁架之所以容易得手,是因為在強調群體和統一價值觀的社會中,輿論具有足以殺人的功能。因而就出現了不自願的捐款和滿含委屈的道歉。中國是一個道德社會,在我們的社會中,人們對道德力量的恐懼有時候甚於對法的力量的恐懼。
(1)道德綁架的經典案例擴展閱讀:
「道德綁架」的相關案例:
富豪喊冤:慈善信任機制尚不健全
富豪們除自身覺悟原因外,仍然害怕慈善公益捐款管理不善不透明,甚至被挪用、貪污。現實中這種事情也時有發生。我國的慈善信任機制尚不健全,富豪不是缺乏愛心而是對捐贈監管制度缺乏信任,他們不相信一些慈善機構能夠管理好自己的捐款。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陳力丹認為「道德綁架」是典型的媒體逼視,即媒體對私人領域過度公開的報道行為,並給被報道的個體帶來他們本不應該承受的壓力,是新聞媒體社會角色的錯位。他認為,在媒體的「道德綁架」下,被求助者的明星富豪不得不考慮自己的公眾形象和社會影響。
⑵ 道德綁架啥意思,舉個例子
道德綁架,是指人們以道德的名義,利用過高的甚至不切實際的標准回要求、脅迫或攻擊別人答並左右其行為的一種現象。
對於「道德綁架」的理解,社會觀點大致可分為以下兩種,分別代表了「保守主義」和「自由主義」。
案例
一、劉福成為了籌錢給女兒治病而向國內六位富豪求助的事件,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不久,被求助的富豪中有兩位表示願意捐助。
二、網友呼籲大獎得主捐錢。廣東省電白縣18歲女孩蔡燕梅患有尿毒症。蔡家已花掉10多萬元,負債累累。如果徹底康復,蔡燕梅必須換腎,手術費用逾20萬元。
(2)道德綁架的經典案例擴展閱讀:
道德綁架的實質是以道德為砝碼,要挾個人或眾人不得不做某些事情,結果一般是做了的也少有自豪感,不做的則會在一段時間內感到忐忑不安。這樣的事情在我們的社會是經常發生的。比如半強迫性的捐款、本不該進行的道歉等等。
道德綁架之所以容易得手,是因為在強調群體和統一價值觀的社會中,輿論具有足以殺人的功能。因而就出現了不自願的捐款和滿含委屈的道歉。
中國是一個道德社會,在我們的社會中,人們對道德力量的恐懼有時候甚於對法的力量的恐懼。應該說具有西方現代文化理念的人,與傳統的道德社會是格格不入的。
⑶ 為什麼會有道德綁架,你身邊有沒有道德綁架案例
要談到道德綁架的問題。
首先得明白一點,道德的根源是血緣天性與卓越智力的雙重結果。
人類與野獸有相同之處,都具有血緣天性。比如說老虎,母虎會撫養幼崽,在幼崽被其他猛獸如公虎、公熊盯上的時候,母虎甚至會以命相搏。而野獸的世界之所以沒有道德,人的世界有,這是因為人有卓越的智力,可以做繁復的思考,也就是我們常聽說的知性、悟性、聰明、洞察力強。
最初,人類世界是沒有道德的,比如子女不會贍養父母,當父母沒有自食其力的能力時,會被子女拋棄在荒郊野外,活活餓死或者被野獸啃食。沒錯,人類最初的生活與其他野獸沒有區別。因為血緣天性的作用、頭腦的思考,某個地區的子女們開始不再拋棄年老的父母,而是提供給他們食物,等他們死了以後再將他們扔到荒野。又是同樣的原因,子女不願看見父母的遺體被野獸啃食,於是刨個坑埋葬父母。當這些行為深入人心時,大家心裡便有了某種道德精神指標,只是大家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後來的聖賢則察覺到了這一點,於是將這種道德精神指標稱為「孝」,後來還有「忠」「悌」「忍」「信」等其他的道德精神指標。
但這種精神孤立的道德精神指標又造成了另一個事實,一方壓迫另一方,無德的君主壓迫臣子、無德的父母壓迫子女、無德的兄長壓迫弟弟、無德的丈夫壓迫妻……為了避免這種情況,這些道德精神指標需要有一個約束,需要一個方向,什麼意思呢?比如說「孝」,做父母的認真撫養並教育孩子,做子女的關心父母的晚年,奉養他們,而不是說因為一個「孝」,做子女的就要為不負責任、品性不好的父母做牛做馬,「孝」不是無節制的愚孝,而是讓父母、子女都好的「孝」,出於這個思考,一個叫孔子的人提出了「義」這種價值觀,孟子加以詮釋。比如說,子貢問孔子,言必信,行必果的人是不是上士,孔子說不是,這類人是入門的第三等士。因為「信」也是受「義」節制的,比如我們遇到一個壞人,還對對方死守信用,白白讓對方佔便宜,我們這就叫下德,或者說普通的道德,而非上德,而旁人看到壞人佔便宜,也會有樣學樣做壞人,對我們欺之以方。正如《道德經》所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如果一個人停留在下德的層次,就必然會對他人道德綁架。比如,張三的父母品性敗壞,性情惡劣,導致張三不關心自己的父母。如果李四是個下德之人,只知「孝」而不知「孝義」,看到張三這種行為,他就會感到厭惡,並加以指責,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站著說話不腰疼。如果李四是個上德之人,他不會輕易指責張三,他會先弄清楚張三與父母之間的情況,若張三的父母十分惡劣,他可以理解張三的心情、行為,並可能向張三提出一些能夠改進雙方關系的建議。
說了以上的內容,想必我們有了這個認識:
道德永遠不會消亡,除非人不再有血緣關系,不再有卓越的智力,而這是不可能的。而這世上的人不可能全都領悟到上德之境,智慧圓通,處世游刃有餘,總有下德、無德之人,故而道德綁架也將永遠存在。
順帶提一下,人之初,是血緣天性的性本善也好,還是先天沒有道德修養的性本惡也好,這兩種說法都是對的,經常看到有些人糾結這個,並將兩種觀點對立,孟子、荀子表示:你們開心就好。
至於道德綁架的案例,那可就太多了。今年一個女同學的三姨請她家過去吃年飯,她的這位三姨只跟她媽打了電話,沒有通知她爸。她爸覺得她三姨不尊重自己,所以拒絕前往,於是乎我這位女同學就和她媽媽一起去了。後面幾天她爸一直生悶氣,尋找由頭與女兒扯皮,終於在大年初三吃飯的時候,雙方發生口角之爭,她爸一怒之下把飯桌掀了,氣得住進了醫院。家裡的親戚前來探病,她爸為了面子自然不會說實話,只說是被女兒氣的,於是親戚們或明或暗都在指責我這位同學。
最後還有一句話:
道德綁架只能綁架有一定道德修養的人,道德修養太差或者道德修養太好的人是不可能被道德綁架的。這就是說,你們想道德綁架某個人的時候,先看看對方的道德修養水平。唉,我好想說了一句不該說的話,把人都教壞了。
⑷ 道德綁架的案例
1、劉福成為了籌錢給女兒治病而向國內六位富豪求助的事件,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不久,被求助的富豪中有兩位表示願意捐助。
2、網友呼籲大獎得主捐錢。廣東省電白縣18歲女孩蔡燕梅患有尿毒症。蔡家已花掉10多萬元,負債累累。如果徹底康復,蔡燕梅必須換腎,手術費用逾20萬元。
3 、2006年9月,為了籌集孩子「神經幹細胞移植」所需的4萬元手術費,一位母親向王菲、李亞鵬夫婦發出求助信,這封信刊登在了報紙上。
4、2006年3月,北京地鐵車廂里,一個身披袈裟的男子扮成「唐僧」,號召乘客轉告李宇春、徐靜蕾等名人向一個患白血病的孩子獻愛心,得到媒體廣泛報道。
5、這回輪到了人氣正旺的美女明星范冰冰。也許是明星們的財富太惹火,每每有窮困的老百姓通過媒體向明星們求助,而明星恰好又無甚反應時,總免不了一陣輿論的狂轟猛炸。
(4)道德綁架的經典案例擴展閱讀
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然而道德一旦「越位」,就容易形成「道德綁架」。
所謂「道德綁架」,就是用聖人的標准去要求普通人,用美德來強加道德義務,倘若有人未能執行這樣的標准,便會被冠以「缺德」的惡名。
美德是用來弘揚的,絕非拿來強迫的。韓愈在《原毀》中就寫到:「不以眾人待其身,而以聖人望於人,吾未見其尊也。」由此可見,自覺讓座是相互之間的尊重與信任。
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道德或許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 它介於神性和動物性之間,既引導你一心向善,又限制你惡到沒邊。然而,許多事情不止有是與非、黑與白,世界上存在著大量的「灰色地帶」,因為人性這么復雜的東西,只能見仁見智。
但無論如何,公序良俗都必須保證在自由權利的框架內運作,切莫讓道德的鎖鏈拴住了理性寬容的脖子。
⑸ 道德綁架的案例有什麼
一 、劉福成為了籌錢給女兒治病而向國內六位富豪求助的事件,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不久,被求助的富豪中有兩位表示願意捐助。
二 、網友呼籲大獎得主捐錢。廣東省電白縣18歲女孩蔡燕梅患有尿毒症。蔡家已花掉10多萬元,負債累累。如果徹底康復,蔡燕梅必須換腎,手術費用逾20萬元。
網友「冰塵」大膽建言:「我們找出買彩票中了獎的彩民,讓其捐獻25萬,挽救一條生命……」巧的是,電白縣就有一名彩民中得雙色球兩注頭獎,總獎金高達1200多萬元。
數個網友戴著口罩和鴨舌帽,來到投注站,手拉「救救蔡燕梅吧!伸出援助之手,讓18歲的生命延續」的求助橫幅,呼籲當地剛中了1200萬元的大獎得主捐資救人。
三 、中國男孩洪戰輝作客央視新聞會客廳,接受了記者李小萌的專訪。洪戰輝在節目中重點談了自己成名後的煩惱。
其中,最讓洪戰輝迷惑不解的是,自從被評為2005年感動中國人物之後,他先後在全國各地做了近150場報告,而這些報告全部是免費的。洪戰輝說他想過要收出場費,可是又不敢收。
洪戰輝的煩惱是其他眾多道德偶像精神世界的縮影。它帶給了我們一些值得深思的問題:我們到底需要樹立什麼樣的的道德偶像?一個被社會推崇為道德偶像的人,究竟該如何做一個主體的人?特別是在社會商業規則和公眾道德訴求面前,道德偶像們該如何作出自己的選擇?
四、 2006年9月,為了籌集孩子「神經幹細胞移植」所需的4萬元手術費,一位母親向王菲、李亞鵬夫婦發出求助信,這封信刊登在了報紙上。
五、 2006年3月,北京地鐵車廂里,一個身披袈裟的男子扮成「唐僧」,號召乘客轉告李宇春、徐靜蕾等名人向一個患白血病的孩子獻愛心,得到媒體廣泛報道。
(5)道德綁架的經典案例擴展閱讀
道德綁架的實質是以道德為砝碼,要挾個人或眾人不得不做某些事情,結果一般是做了的也少有自豪感,不做的則會在一段時間內感到忐忑不安。這樣的事情在我們的社會是經常發生的。
比如半強迫性的捐款、本不該進行的道歉等等。道德綁架之所以容易得手,是因為在強調群體和統一價值觀的社會中,輿論具有足以殺人的功能。
因而就出現了不自願的捐款和滿含委屈的道歉。中國是一個道德社會,在我們的社會中,人們對道德力量的恐懼有時候甚於對法的力量的恐懼。應該說具有西方現代文化理念的人,與傳統的道德社會是格格不入的。
我們每一個人的確會經常遭遇並難以承受許多道德的綁架,然而,這也不是說道德社會就一無是處,如果你適應了,還會去依靠它。
而具體到某一事件,比如范美忠事件,又不能說公眾對他或對教師群體進行了道德綁架。在任何時候,教師保護學生的利益,都屬於公眾正常的期待,也屬於相關法規的正常要求。
以道德綁架的方式迫使某人就範,動機崇高,手段錯誤,每每尷尬收場。同樣,用法規來綁架道德,硬性要求乘客如何,也犯了類似的錯誤。
並且,這種錯誤比單純的道德綁架性質上更惡劣。用權力意志,強奸了另外一些人的自由意志,盡管後者的自由意志可能是不道德的。
法規綁架道德,解決不了道德危機。現代社會的道德狀況固然不容樂觀。我們的社會道德取向,站在了兩個極端:從極端的無私道德取向一步跨越到了極端自我道德的取向的邊緣,缺少中和的地帶。
⑹ 老人地鐵怒斥女孩坐愛心專座,這屬於道德綁架嗎
我覺得這名老人確實是道德綁架,因為愛心專座並不是只有老人可以坐,它的含義是用於禮讓的座位,只要是乘客都可以坐。當年輕人坐了愛心座位,然後讓給其他需要的人坐,就體現了它的價值,但讓座是自願行為,任何人都不得強制,所以不要把傳統美德變成道德綁架。
遇到被要求讓座我會不會同意?
我不會給別人讓座,因為坐公交車時我會頭暈,我不想把好不容易搶到的座位拱手讓人。每次坐公交車我都會選擇坐在後排,這樣可以避免讓座,我覺得不讓座並不代表沒愛心,當老人站在我旁邊時,我也不會感到尷尬,如果他強制我讓座,我會讓他禮貌的再說一遍,否則我絕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