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論正文

道德論正文

發布時間: 2025-08-02 12:08:56

A. 思想道德論文格式是怎樣的

論文的格式都差不多的下面就是標準的論文格式.
1、論文題目:(下附署名)要求准確、簡練、醒目、新穎。
2、目錄
目錄是論文中主要段落的簡表。(短篇論文不必列目錄)
3、內容提要:
是文章主要內容的摘錄,要求短、精、完整。字數少可幾十字,多不超過三百字為宜。
4、關鍵詞或主題詞
關鍵詞是從論文的題名、提要和正文中選取出來的,是對表述論文的中心內容有實質意義的詞彙。關鍵詞是用作計算機系統標引論文內容特徵的詞語,便於信息系統匯集,以供讀者檢索。每篇論文一般選取3-8個詞彙作為關鍵詞,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題詞是經過規范化的詞,在確定主題詞時,要對論文進行主題分析,依照標引和組配規則轉換成主題詞表中的規范詞語。(參見《漢語主題詞表》和《世界漢語主題詞表》)。
5、論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稱前言、序言和導言,用在論文的開頭。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寫出作者意圖,說明選題的目的和意義, 並指出論文寫作的范圍。引言要短小精悍、緊扣主題。
〈2)論文正文:正文是論文的主體,正文應包括論點、論據、論證過程和結論。主體部分包括以下內容:
a.提出問題-論點;
b.分析問題-論據和論證;
c.解決問題-論證方法與步驟;
d.結論。
6、參考文獻
一篇論文的參考文獻是將論文在研究和寫作中可參考或引證的主要文獻資料,列於論文的末尾。參考文獻應另起一頁,標注方式按《GB7714-87文後參考文獻著錄規則》進行。
中文:標題--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
英文:作者--標題--出版物信息
所列參考文獻的要求是:
(1)所列參考文獻應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讀者考證。
(2)所列舉的參考文獻要標明序號、著作或文章的標題、作者、出版物信息。

B. 老子道德經主要講的什麼

《道德經》上篇講道,下篇講德。道是法則,德是體現。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2.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C. 老子的道德經到底講的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五千多個字,但是幾千年來也未必有人真正理解,所謂的解釋也是膚淺的,我給你找一段來,你自己看吧
第一章
道可道也①,非恆道也②.名可名也③,非恆名也.無名④,萬物之始也;有名⑤,萬物之母也⑥.故恆無欲也⑦,以觀其眇⑧;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⑨.兩者同出,異名同謂⑩.玄之又玄⑾,眾眇之門⑿.
[譯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並非普通的「名」).「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注釋]
①第一個「道」是名詞,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實質,引申為原理、原則、真理、規律等.第二個「道」是動詞.指解說、表述的意思,猶言「說得出」.
②恆:一般的,普通的.
③第一個「名」是名詞,指「道」的形態.第二個「名」是動詞,說明的意思.
④無名:指無形.
⑤有名:指有形.
⑥母:母體,根源.
⑦恆:經常.
⑧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⑨徼(jiao):邊際、邊界.引申端倪的意思.
⑩謂:稱謂.此為「指稱」.
⑾玄:深黑色,玄妙深遠的含義.
⑿門:之門,一切奧妙變化的總門徑,此用來比喻宇宙萬物的唯一原「道」的門徑.
[引語]
老子破天荒提出「道」這個概念,作為自己的哲學思想體系的核心.它的涵義博大精深,可從歷史的角度來認識、也可從文學的方面去理解,還可從美學原理去探求,更應從哲學體系的辯證法去思維……
哲學家們在解釋「道」這一范疇時並不完全一致,有的認為它是一種物質性的東西,是構成宇宙萬物的元素;有的認為它是一種精神性的東西,同時也是產生宇宙萬物的泉源.不過在「道」的解釋中,學者們也有大致相同的認識,即認為它是運動變化的,而非僵化靜止的;而且宇宙萬物包括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等一切運動,都是遵循「道」的規律而發展變化.總之,在這一章里,老子說「道」產生了天地萬物,但它不可以用語言來說明,而是非常深邃奧妙的,並不是可以輕而易舉地加以領會,這需要一個從「無」到「有」的循序漸進的過程.
[評析]
在這一章里,老子重點介紹了他的哲學范疇——「道」.道的屬性是唯物的還是唯心的?這是早已存在的一個問題,自古及今,它引起許多學者的濃厚興趣.在歷史上,韓非子生活的時代距離老子比較近,而且他是第一個為《道德經》作注的學者.關於什麼是道,在《解老》中,韓非子這樣說:「道者,萬物之所(以)然也.萬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萬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這表明,韓非子是從唯物的方面來理解老子的「道」的.在《史記》中,司馬遷把老子與韓非子列入同傳(還附有莊子、申不害),即認為韓、庄、申「皆原於道德之意,而老子深遠矣.」漢代的王充在《論衡》一書中,同樣認為老子的「道」的思想是唯物論的.但是從東漢末年到魏晉時代,情形有了變化.一些學者體會老子哲學所謂「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的妙義,肯定宇宙的本體只有一個「無」,號稱玄學.隨後佛學傳入中國並漸漸興盛起來,玄與佛合流,因而對「道」的解釋,便倒向唯心論方面.宋明時期的理學家同樣吸取了佛學與玄學思想,對老子的「道」,仍舊作了唯心主義解釋.總之,「道」是唯物還是唯心論,學者們一直有根本不同的看法.
[解讀] 「道」的革命性和權威性
「道」這個哲學概念,首經老子提出.
這個頗帶東方神秘主義的名詞,在《老子》一書中頻頻出現,它有時似乎在顯示宇宙天地間一種無比巨大的原動力;有時又在我們面前描畫出天地混沌一片的那種亘古蠻荒的狀態;或展示天地初分,萬物始生,草萌木長的一派蓬勃生機,如此等等.
從老子對「道」的種種構想中,我們完全可以體味到他對「道」的那種近乎虔誠的膜拜和敬畏的由來.老子對「道」的尊崇,完全源於對自然和自然規律的誠信,這完全有別於那個時代視「天」和「上帝」為絕對權威的思想觀念.「道」,對老子來說,僅僅是為了徹底擺脫宗教統治而提出的一個新的根據,它比「上帝」更具權威性.
老子的「道」是具有一種對宇宙人生獨到的悟解和深刻的體察,這是源於他對自然界的細致入微的觀察和一種強烈的神秘主義直覺而至.這種對自然和自然規律的著意關注,是構成老子哲學思想的基石.
源於一種生物學上的意義,人類與自然的關系,無論在精神上亦或在物質方面,從古迄今,都表現為一種近乎原始的依賴性,有如嬰兒之對母體.古人有雲:「人窮則反本.」這個所謂的「本」,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講,也就是指「自然」,這個人類和萬物的母親.屈原長詩《天問》為什麼會提出許多對宇宙天體、歷史、神話和人世方面的疑問?當他對政治前途和黑暗現實感到失望時,很自然地會產生一種對自然的返歸心態和求助願望.出於一種對現實的不滿和焦慮,推本極源,急切希望找到人在神秘的自然力面前的合適位置.
弗洛伊德的「快樂原則」說,論述了文明給人類帶來物質利益的同時,也給人類的精神帶來了極為沉重的壓抑,這是文明之一大缺憾.然而他所說的人類天生的追求快樂的原則,也正是建立在人和自然的諧合關繫上.今天,人們在生活需求和文化思想方面涌動的「回歸自然」潮流,不也是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解釋了古代學家們對宇宙自然竭力盡智地探索的原因嗎?由此我們也可理解老子哲學里尊崇自然,否決知識,追求「小國寡民」的政治生活,以及對「道」純朴本性和神秘的原始動力的渲染的歷史原因所在了.

D. 關於道德三皇五帝那首詩的全文譯

明代楊慎《二十一史彈詞》 原文: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後商周。

英雄五伯鬧春秋,秦漢興亡過手。

青史幾行名姓,北邙無數荒丘。

前人田地後人收,說甚龍爭虎鬥。

譯文:

論道德,遠古的三皇五帝最好,論功名,後來就有夏、商、周三朝。戰國七雄和春秋五霸紛爭了很多年,短短的一瞬間就經歷了興亡變遷。史書上那些王侯將相的姓名,早已變成北邙山下無數荒墳野丘。 就好比,前人播種,自然有後人來收割,歷史上的龍爭虎鬥又有什麼好談論的。

(4)道德論正文擴展閱讀

二十一史彈詞,原名《歷代史略十段錦詞話》,明人所作詞話,現存不多,短篇者有《清平山堂話本》中之「快嘴李翠蓮記」一種,近年在嘉定又發現明代中葉成化刊本說唱詞話十三種;長篇除諸聖鄰大唐秦王詞話外,即此楊氏之擬作。

全書分兩卷,析為十段,每段先用西江月、南鄉子、臨江仙、清平樂、點絳唇、定風波、蝶戀花等詞調及詩數首,次用散文及三三四攢十字的詩句,每段末了則以一詩一詞作結。其十字句式乃源於元代詞話及明代的寶卷,實為有清北方鼓兒詞之句型。

楊氏之作,開文人擬作俗文學之先例、乃有不少學者及文人加以評注、改作或續作。評注者有程仲秩旁註本;董世顯、朱璣評訂本;張三異、孫德威輯注本;傳至江南後乃改稱《二十一史彈詞》。而梁辰魚又有江東廿一史彈詞的改作本,今不存。

續作者有陳忱續廿一史彈詞、顧彩第十一段錦彈詞、金諾明史彈詞、張三異明史彈詞、古木散人明末彈詞等。梁作見於光緒《蘇州府志.藝文志》,陳作見於汪曰楨《南潯鎮志》,二者今均不存。楊作自清康乾間孫德威輯注有康熙辛巳夏嚴虞惇序;民國七年須江楊養勁復據孫注十卷,續作說明朝、說清朝二卷,乃稱二十五史彈詞。

E. 道德困境論文3篇

# 道德困境論文3篇
## 1. 論中國的道德困境
摘要:中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期,人民道德觀念正在發生巨大變化。當前,中國的道德水平正面臨下滑,人們在道德選擇上感到迷茫。道德困境主要體現在誠信和感恩的缺失。本文通過分析現象,探討了道德困境出現的原因。
關鍵詞:道德 道德困境 反思
正文:
- 道德困境的定義:道德困境通常是指行為者在面臨道德選擇時的困惑和困境。
- 道德困境的表現:誠信與利益的抉擇,感恩的缺失。
- 道德困境的原因:自我與角色的抽離,道德約束力的弱化,道德教育的缺失。
## 2. 「扶不扶」現象背後的社會道德困境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道德領域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如「毒奶粉」、「小悅悅」事件等。這些問題的出現,反映了社會道德正在經歷改革的「陣痛」。
關鍵詞:「扶不扶」;社會道德;道德困境
正文:
- 「扶不扶」現象:社會生活中遇到老人跌倒時,是否應該攙扶的問題。
- 社會道德困境的成因:經濟、社會制度和個人心理結構的問題。
- 解決途徑:加強道德教育,完善法制和道德機制,發揮先進文化的價值導向作用。
## 3. 淺論現代人的道德困境與道德文明建設
摘要:近代以來,中國傳統的道德文化逐漸衰落,現代道德體系和倫理原則尚未完全建立。現代人面臨著道德價值、道德選擇上的困境,以及非道德主義的泛濫等問題。
關鍵詞:道德困境;道德文明建設
正文:
- 現代人面臨的道德困境:道德價值上的困境,道德選擇上的困境,非道德主義的泛濫。
- 走出道德困境的途徑:重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道德文化體系和倫理精神,對傳統道德文化進行批判繼承。

F. 大學生如何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請說說你的看法,論文題目

寫作思路:要加強思想方面的積累。觀點是文章的靈魂。文章中心不明確,或立意不深刻,往往說明作者思想膚淺。因此,有必要建立「思想庫」。要善思。「多一份思考,多一分收獲。

正文: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保證,是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基本內核。

對共產黨員來說,道德是黨性的基礎、是力量的源泉、是勇氣的後盾、是純潔的保證、是抗腐的良葯、是服務的'動力,是保持黨的先進性的根本保障。

學習使人進步,是一個亘古不變的真理。在選擇學習內容上,也要結合實際,有針對性開展,這樣才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日前,中央組織部發文要求各級黨員幹部教育培訓中要加強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教育,一方面,反映出當前黨員幹部隊伍中理想信念不夠堅定,道德品行有待加強已經成為一項不得不引起各級關注的問題,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對於一名合格共產黨員而言是多麼的重要。

加強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教育,關鍵是要引導幹部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對科學理論的理性認同上、對歷史規律的正確認識上、對基本國情的准確把握上。

要積極引導廣大黨員重溫黨的歷史,緬懷革命先烈為黨的建設所做出的犧牲與努力,通過重溫黨的歷史,進一步堅定廣大黨員的理想信念,牢固樹立立黨為公的共產主義信念,為實現偉大中國夢凝心聚力,築好思想堡壘。

加強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教育,要優化培訓機制,豐富培訓內容,可以結合工作實際,組織開展重走革命路,重溫革命史等實踐活動,可以組織專題學習交流會、座談會,可以組織深入實際走訪,重溫革命情懷等活動,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帶動廣大黨員的學習積極性。

變被動學習為主動,積極引導廣大黨員認真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品行教育,為黨的事業培育更多合格的共產黨員。

講道德有品行是基礎,其要義是品德合格。對於共產黨員來說,道德是黨性的基礎、力量的源泉,是純潔的保證、抗腐的良方。

講道德有品行,就要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傳承黨的優良作風,弘揚中華傳統美德,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守共產黨人的精神高地。

「堅守」是一種境界,也是一種自覺,離不開大公無私、公而忘私、先公後私的風范,離不開良好的作風和健康的生活情趣,離不開面對小節小事慎獨慎微須臾不棄的操守。

唯其如此,才能擔起共產黨人示範道德、引領風尚、維護公平正義的責任,實現舍棄「小我」成就「大我」的升華。

講奉獻有作為是行動,其要義是發揮作用合格。如何以實干實績推動各項工作取得新成效?對於廣大黨員特別是黨員幹部來說,關鍵是落實好九個「干」:想干願干積極干,以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抓住天津機遇、展現天津作為,誓奪全面建成高質量小康社會決戰決勝。

能幹會干善於干,做學習型、創新型、服務型黨員幹部,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敢幹實干使命干,切實挑起擔子、扛起責任,努力在發展、改革、改善民生上出實招、見實效,匯聚加快建設美麗天津的強大力量。

G. 道德經第一章讀後感

描寫思路:以文章內容作為主題,真實得描述感想,正文:

隨手翻起來了書架上的這本《道德經》,經常聽孩子誦讀,自己對文章的大意卻不甚了解。在查找網路資源後,對第一章進行了粗略的了解。現就部分章節內容淺談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無為「就是合道之為。

通行本《道德經》第一章,老子就把天地未分之前的混沌狀態稱作「無「(無,名天地之始)。天地未分之前,世上什麼也沒有,只有「先天地生「的道在「周行而不殆「地運行,布生天地和萬物。可見「道「就是世界產生、發展、變化的本原,是天地萬物的母體,也就是現在所稱的事物運動的客觀規律,「無「是道的根本屬性。

「無為「即是根據事物的客觀規律而採取的管理對策,是在對天地萬物的運行規律有透徹理解後而採取的最簡單而又最有效的管理手段。「無為「是一種管理理念,更是一種境界。

萬物是平等的,也是自由的和多樣的。平等是前提,自由和多樣是必然的結果,因為萬物是平等的,它們各自有自己存在的理由、生存方式和生活規律即有各自的「德「;

誰也不屬於誰,誰也不能命令別人該怎樣生活。世間萬物是平等的、自由的和多樣的,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真心地按道的要求採取無為策略,讓萬物按各自的「德「自由平等也生長、生活。

H. 《道德經》這本書講的是什麼內容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道」是渾全之朴,「眾妙之門」。「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質」、思慮的「精神」、理性的「規律」,而是造成這一切的無形無象、至虛至靈的宇宙本根。「物質」、「精神」、「規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無極,「道」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至簡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萬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萬物的源頭根本。

(8)道德論正文擴展閱讀: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後來,商容老師「實乃老夫之學有盡。」

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

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熱點內容
司法清苑小區 發布:2025-08-12 03:04:37 瀏覽:836
廣州殘疾人法律援助 發布:2025-08-12 02:53:10 瀏覽:365
立法決策類型 發布:2025-08-12 02:52:35 瀏覽:793
下列法律中屬於經濟法的 發布:2025-08-12 02:46:08 瀏覽:806
英語的說明書是否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8-12 02:46:08 瀏覽:326
地方立法的制定 發布:2025-08-12 02:44:48 瀏覽:291
長春法院招聘 發布:2025-08-12 02:27:25 瀏覽:602
皮城執法官改動 發布:2025-08-12 02:27:25 瀏覽:946
民法郭明瑞房 發布:2025-08-12 02:23:52 瀏覽:230
友新司法所 發布:2025-08-12 02:09:53 瀏覽: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