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矛盾

法治矛盾

發布時間: 2025-08-03 01:14:34

⑴ 如何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

一)持續保障改善民生。
各級黨委、政府應始終牢記服務人民的根本宗旨,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的治本之策,強化源頭防範。要持續關注並切實解決與民眾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將更多財政資源投向民生領域,並將保障改善民生作為衡量政績的重要指標,構建政府、社會、民眾相結合的考評機制,確保政策落到實處。各級政法部門應依法查處民生領域的職務犯罪,維護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對於征地拆遷、環境保護、勞資關系等領域的突出問題,要積極提出政策建議,推動完善維護群眾合法權益的制度機制,預防減少利益沖突。
二)著力打造法治政府。
政府應遵循法治精神,運用法治方式,在法治化軌道上行使公共權力,以增強法律的公信力來保障政府的公信力,以提升法律的執行力來增強政府的治理能力。要堅持科學決策、民主決策,對涉及全局的重大決策和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項,必須嚴格執行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等程序,確保不因重大決策、重大事項的出台引發影響社會穩定的問題。要加強各級領導幹部的法治理念教育,嚴格依法辦事,明確責任主體和權力運行流程,提升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依法預防化解矛盾。
法治是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最權威、最長效的手段。各級黨委、政府在處理矛盾糾紛和解決信訪問題時,應當堅持法律思維、堅守法律底線,對於群眾的合理訴求,依法依政策解決到位。對於寄希望於「大鬧大解決」的錯誤思想要堅決糾正,絕不能為保一時平安,亂承諾、亂開口子或突破政策、法律底線,確保矛盾糾紛在法治軌道上解決。對於進入法定渠道的矛盾,司法、執法部門應嚴格依據事實、法律,不偏不倚、公開公正處理,通過依法化解矛盾的實際效果,讓群眾信服法律,自覺通過法定程序表達訴求、依靠法律手段解決紛爭。要加強對群眾的法制宣傳教育,引導群眾自覺把法律作為規范自身活動的基本准則,依法、理性地反映自身訴求。政法部門對於為實現個人目的,甚至合法訴求解決以後,仍然無理取鬧甚至聚眾滋事,構成違法犯罪的,要依法追究責任,維護法治權威。
四)依法構建體制機制。
要著力構建對群眾利益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體系,暢通群眾利益協調、權益保障法律渠道,進一步完善調解、仲裁、行政裁決、行政復議、訴訟等有機銜接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保障合理合法訴求依照法律規定和程序就能得到合理合法的結果,吸引更多人通過法定渠道解決利益矛盾。在此基礎上,發揮好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社會組織、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在暢通配清和拓寬群眾訴求表達渠道方面的作用,並依法按政策妥善處理群眾合理訴求。要不斷完善大調解工作格局,形成調處化解矛盾糾紛的綜合機制,及時有效地把矛盾化解在基層、在萌芽狀態。

⑵ 運用法治思維解決矛盾的方式是什麼

法治思維是基於法治的固有特性和對法治的信念來認識事物、判斷是非、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而法治方式是運用法治思維處理和解決問題的行為方式,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來化解矛盾,可以較少留有後遺症。面對矛盾,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要善於用法律上的事實分清是非,用權利義務思維分清對錯,在法律框架內明確權利、界定義務。

對進入法定渠道的矛盾問題,要嚴格依據事實、法律,公開公正處理,以依法解決矛盾問題的實際成效,讓群眾體會公平正義、信服法律權威,從而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環境。

其次,要善於與人民群眾理性對話,善於與不同意見的當事者協商,做到合法合理、合情合理,只要政府理性平和、真誠對話、協商執法,人民群眾也會理性、合法地維護自己的權利,而不至於採取極端的行為,很多矛盾就不會升級、不會激化,更不會爆發成大規模群體性事件。

另外,法治的權威性,需要所有人員敬畏和尊崇,對矛盾糾紛,依法達成的協議、依法作出的處理結論,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和普通百姓都要一起執行。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執行或執行不到位的,應嚴肅追究責任。

同樣,如果有人在合法合理訴求解決以後無理取鬧甚至聚眾滋事、擾亂公共秩序,也要依法嚴肅處理。只有建立依法辦事、依法維權、違法必究的規則和機制,才能樹立法治權威,維護正常社會秩序。

(2)法治矛盾擴展閱讀

法治文化的精神方面大概可以分為三個不同的層面。

一是法治意識和觀念的層面,這是最低最基本的層面。全社會成員都應當具備相應的法治意識、觀念,才能夠形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觀念基礎。

對於普通公民而言,既要有權利意識,又要有自覺遵守法律的義務觀念;對於領導幹部而言,除了相應的權利義務觀念,則要有法治的權力觀,以及帶頭守法、維護憲法與法律的權威的職責意識。

二是法治思維和理念的層面,表現在法治意識和觀念上升到思維、理念的層面,對制度建構和具體實踐起到更加巨大的推動作用。

三是法治的價值與態度層面,表現在人們的內心價值觀和態度上對於法治的內在認同和尊崇,直至法治內化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這是法治文化的最高層面。由此可見,法治思維是在法治意識、法治觀念基礎上的進一步升華,運用法治思維則是對培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提出的更高層面的要求。

熱點內容
司法清苑小區 發布:2025-08-12 03:04:37 瀏覽:836
廣州殘疾人法律援助 發布:2025-08-12 02:53:10 瀏覽:365
立法決策類型 發布:2025-08-12 02:52:35 瀏覽:793
下列法律中屬於經濟法的 發布:2025-08-12 02:46:08 瀏覽:806
英語的說明書是否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8-12 02:46:08 瀏覽:326
地方立法的制定 發布:2025-08-12 02:44:48 瀏覽:291
長春法院招聘 發布:2025-08-12 02:27:25 瀏覽:602
皮城執法官改動 發布:2025-08-12 02:27:25 瀏覽:946
民法郭明瑞房 發布:2025-08-12 02:23:52 瀏覽:230
友新司法所 發布:2025-08-12 02:09:53 瀏覽: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