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一般本質是
A. 如何理解道德的特殊本質和一般本質
社會主義道德的本質
社會主義道德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除了和政治、法律、藝術等意識形態一樣具有一般的社會本質外,還有它自己的特殊本質。我們應從一般本質和特殊本質兩個層次來考察社會主義的道德的本質。
(一)社會主義道德的一般本質
1、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基礎決定社會主義道德,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社會主義道德的產生、性質、發展是受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基礎決定的。當代,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是我國現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這適合當代中國生產力狀況並有利於促進生產力發展。佔主體地位的公有制生產關系決定了當代中國經濟制度的社會主義性質。與這種經濟制度相適應,社會主義道德在我國處於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與一部分個體經濟和私營經濟相適應的小生產道德和資產階級道德處於從屬的地位。
第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制度所表現出來的利益,直接決定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原則和主要規范。正如恩格斯所指出:「每一個社會經濟關系首先是作為利益表現出來。」(《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537頁)我國現階段經濟制度的社會主義性質為社會整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的統一創造條件,也為我國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階級斗爭已從主導地位變為從屬地位,但階級斗爭在一定范圍內仍然長期存在,因此,道德的階級屬性在一定范圍內仍然長期存在。
第三,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機制的積極作用的發揮,將不斷增強人們的自立意識、競爭意識、效率意識、民主法制意識和開拓創新精神。同時,市場經濟講物質利益,容易誘發拜金主義、唯利是圖、見利忘義。
2、社會主義道德根源於經濟基礎,但有相對獨立性,並具有特殊的功能。
第一、社會主義道德觀念與社會存在發展變化的不完全同步性。這有二種情況:一是道德觀念落後於社會存在,並妨礙其發展。我國已從根本上鏟除了封建道德賴以存在的封建主義經濟基礎,但封建主義的道德觀念,如宗法觀念、特權思想、專製作風、男尊女卑等,在有些地方、有些人身上,仍表現十分突出。一種是道德觀念超越社會存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出現不少大公無私的先進人物,如雷鋒、王進喜、焦裕祿、蔣築英等具有共產主義道德品質的英雄。
第二、社會主義道德發展具有歷史的繼承性。任何道德觀念歸根結底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但它的創立卻需要前人的道德思想資料。社會主義道德歸根到底是由社會主義經濟基礎決定,但它的創立卻是以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和建設形成的優良傳統道德的思想資料為前提。社會主義道德總是依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關系以及表現這種關系的利益,對過去道德文化進行「揚棄」,「推陳出新」,「古為今用」,從而形成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繼承中華民族的優秀道德傳統,如重義輕利,顧全大局的行為規范,崇尚和諧統一的價值取向,利民、富民、「民為貴」的民本思想,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主體精神,重視道德修養,塑造道德人格等,使社會主義道德具有中華民族的特色。同時,又積極借鑒世界各國道德建設的成功經驗和先進文明成果,「洋為中用」,大力弘揚時代精神,使社會主義道德既體現優良傳統,又反映時代特點。
第三、社會主義道德能獨立地直接與其它意識形態相互聯系相互影響,一方面,程度不同地受到政治、法律、科學、藝術、宗教、哲學等的影響,其中政治和法律對它的直接影響最大。中共中央印發《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本身就說明政治對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有巨大的作用。。另一方面。道德又不同程度地影響政治、法律、科學、藝術、宗教、哲學等意識形態,這種相互影響,對社會主義道德的發展有很大的作用。
(二)社會主義道德的特殊本質
比較其它社會意識形態,社會主義道德有其特殊本質。
1、社會主義道德是一種特殊的規范體系
第一、道德規范是他律和自律的統一,這是道德與其他意識形式的不同點。社會主義道德規范作為他律和自律的統一,與階級社會在對他律和自律的性質和原因的理解看,有很大區別。在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看來,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的他律性根源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基礎;從社會主義社會個人和集體辯證統一的關繫上,具有明顯的合理性;是把他律性理解為理性,即首先要把國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追求正當的個人利益。社會主義道德規范轉換為自律,轉換為主體自己意識的約束,表現為對社會主義道德規范他律性的認可,轉化為心中的道德法則,並以此把握好自己的愛好和慾望。
第二,社會主義道德所要解決的主要是個人利益和整體利益之間的矛盾,其實施與法律的實施不同。它不像法律必須以強制手段強迫人們執行,主要訴諸輿論褒貶和內心信念等,尤其是培養人們的道義責任感,一般不帶有國家強制性質。教育、宣傳、大眾媒介等常是道德規范轉化為人們實際行動的重要手段。
2.按照社會主義道德規范來把握世界
第一、對社會主義社會進行道德評價。評價是道德把握世界的基本手段。所謂進行道德評價,就是指根據社會主義道德原則和規范,對社會中的個體或群體的道德活動作出善或惡、正與邪、道德或不道德的價值判斷,以達到「褒善貶惡」、「揚善抑惡」的目的。道德評價有兩種基本的方式,即自我評價和社會評價。道德的自我評價,是個體或群體對自己行為所作的善惡上的自我認識。道德的社會評價是道德調解人們之間關系的一種力量,是通過社會輿論來完成的。自我評價和社會評價的統一,對個人品質的形成,對群體社會道德風尚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用社會主義道德對待世界。不是隨波逐流,而是在善與惡、高尚和卑劣的斗爭中,有堅定而高尚的社會主義的道德。這就是說,有高尚品德的人,不因權利而屈服,不因不正確社會輿論而動搖意志,不因見利而忘義,在任何情況下,矢志不移,堅貞不渝。在對外開放中,有崇高的民族氣節,強烈民族的自尊心,堅決反對一切有損國格的錯誤思想行為。真正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為社會主義社會作貢獻。
3、社會主義道德具有更大滲透性和穩定性。
第一、社會主義的各個階段,都存在著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都需要社會主義道德來調節,以促進社會穩定和持續發展。從縱向看,社會主義發展的各個歷史階段,社會主義道德持續存在,隨著社會主義經濟和政治的變化而變化,並與社會主義社會共始終。從橫向看,它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貫穿於每個社會群體和個體。它比政治、法律規范的范圍更廣,滲透到政治、法律、藝術等規范。
第二、道德比起其它社會意識形式,具有更大的穩定性。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在漫長歲月里,變成了人們的傳統習慣和風尚,將長期存在。社會主義道德規范具有人民性,當它為人們真心誠意地接受,轉化為人的情感、意識和信念,並轉化為社會廣泛的習俗和傳統,與民族社會心理結合在一起,就具有更大的穩定性,將在社會主義社會長期存在、發揚光大。
B. 濡備綍鐞嗚В閬撳痙鐨勭壒孌婃湰璐ㄥ拰涓鑸鏈璐
紺句細涓諱箟閬撳痙鐨勭壒孌婃湰璐ㄤ笌涓鑸鏈璐
紺句細涓諱箟閬撳痙浣滀負涓縐嶇壒孌婄殑紺句細鎰忚瘑褰㈡侊紝闄や簡鍏鋒湁涓庡叾浠栨剰璇嗗艦鎬佸傛斂娌匯佹硶寰嬨佽壓鏈鐨勪竴鑸紺句細鏈璐ㄥ栵紝榪樻嫢鏈夊叾鐙鐗圭殑灞炴с傛垜浠搴斿綋浠庝竴鑸鏈璐ㄥ拰鐗規畩鏈璐ㄤ袱涓灞傞潰鏉ユ帰璁ㄧぞ浼氫富涔夐亾寰風殑鏈璐ㄣ
錛堜竴錛夌ぞ浼氫富涔夐亾寰風殑涓鑸鏈璐
1. 紺句細涓諱箟鍒濈駭闃舵電殑緇忔祹鍩虹鍐沖畾浜嗛亾寰風殑鎬ц川鍜屽彂灞曘傚叕鏈夊埗涓轟富浣撱佸氱嶆墍鏈夊埗鍏卞悓鍙戝睍鐨勭粡嫻庡埗搴﹂傚簲浜嗘垜鍥藉綋鍓嶇殑鐢熶駭鍔涚姸鍐靛苟淇冭繘鍏跺彂灞曘傝繖縐嶇粡嫻庣粨鏋勫喅瀹氫簡紺句細涓諱箟閬撳痙鍦ㄦ垜鍥界殑涓誨煎湴浣嶏紝騫朵笌涓浣撳拰縐佽惀緇忔祹鐩擱傚簲鐨勫皬鐢熶駭閬撳痙鍜岃祫浜ч樁綰ч亾寰峰勪簬嬈¤佸湴浣嶃
2. 紺句細涓諱箟閬撳痙鉶藉彈緇忔祹鍩虹褰卞搷錛屼絾鍏鋒湁鐩稿圭嫭絝嬫у拰鐗瑰畾鍔熻兘銆傜ぞ浼氫富涔夐亾寰瘋傚康涓庣ぞ浼氬瓨鍦ㄥ彂灞曞彉鍖栦笉瀹屽叏鍚屾ワ紝瀛樺湪鍘嗗彶緇ф壙鎬э紝騫惰兘涓庡叾浠栨剰璇嗗艦鎬佺浉浜掑獎鍝嶃
錛堜簩錛夌ぞ浼氫富涔夐亾寰風殑鐗規畩鏈璐
紺句細涓諱箟閬撳痙鐩歌緝浜庡叾浠栫ぞ浼氭剰璇嗗艦鎬佸叿鏈夊叾鐗規畩鏈璐錛
1. 紺句細涓諱箟閬撳痙鏋勬垚涓縐嶇壒孌婄殑瑙勮寖浣撶郴銆傞亾寰瘋勮寖鏄浠栧緥鍜岃嚜寰嬬殑緇熶竴錛屼笉鍚屼簬鍏朵粬鎰忚瘑褰㈠紡銆傚湪紺句細涓諱箟鍒濈駭闃舵碉紝閬撳痙瑙勮寖鐨勪粬寰嬫ф簮浜庣粡嫻庡熀紜錛岃岃嚜寰嬫у垯浣撶幇鍦ㄤ釜浜哄拰闆嗕綋鐨勮京璇佺粺涓鍏崇郴涓銆
2. 紺句細涓諱箟閬撳痙瑙勮寖鐢ㄤ簬璇勪環鍜屽瑰緟涓栫晫銆傞氳繃閬撳痙璇勪環錛屽嵆鑷鎴戣瘎浠峰拰紺句細璇勪環錛屼互鍙婂瑰杽鎮躲佹i偑鐨勪環鍊煎垽鏂錛岀ぞ浼氫富涔夐亾寰瘋勮寖褰卞搷涓浜哄搧璐ㄥ拰紺句細閬撳痙椋庡皻銆
3. 紺句細涓諱箟閬撳痙鍏鋒湁騫挎硾鐨勬笚閫忔у拰鎸佷箙鐨勭ǔ瀹氭с傚畠璋冭妭浜轟笌浜恆佷釜浜轟笌紺句細銆佷漢涓庤嚜鐒朵箣闂寸殑鍏崇郴錛屽苟闅忕潃紺句細涓諱箟緇忔祹鍜屾斂娌葷殑鍙樺寲鑰屽彉鍖栵紝璐絀誇簬紺句細鐢熸椿鐨勫悇涓棰嗗煙銆
鎬諱箣錛岀ぞ浼氫富涔夐亾寰風殑鐗規畩鏈璐ㄥ拰涓鑸鏈璐ㄥ叡鍚屾瀯鎴愪簡鍏剁嫭鐗圭殑閬撳痙浣撶郴錛岃繖涓浣撶郴鍦ㄧぞ浼氫富涔夌ぞ浼氫腑鍙戞尌鐫閲嶈佷綔鐢ㄣ
C. 4、人們的思想道德、社會文化、法律制度分別在社會發展中起著什麼作用
制度」是一個寬泛的概念,一般是指在特定社會范圍內統一的、調節人與版人之間社會關系的一系權列習慣、道德、法律(包括憲法和各種具體法規)、戒律、規章(包括政府制定的條例)等的總和它由社會認可的非正式約束、國家規定的正式約束和實施機制三個部分構成。,道德不是人的自然本質固有的「善良意志」,而是建立在一定社會經濟基礎上的思想關系,是一種特殊的社意識形態或上層建築.它作為思想關系,就其一般本質而言,是對社會物質關系的反映,是由社會物質條件特別是經濟關系所決定並為其服務的社會意識形式;而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道德又具有區別於其它意識形式的特殊本質和規定性,從而使道德成為憑借善與惡、下義與非正義、公正與偏私、誠實與虛偽等觀念來把握現實世界的「實踐精神」.馬克思主義的這一道德本質觀,為我們認識當今社會的錯綜復雜的道德現象提供了基本的理論依據和方法指導.法律具有扭轉社會風氣、凈化人們的心靈、凈化社會環境的社會性效益.理順、改善和穩定人們之間的社會關系,提高整個社會運行的效率和文明程度.作為一個真正的法制社會則是一個高度秩序、高度穩定、高度效率、高度文明的社會.這也是法制的最終目的和最根本性的作用.
D. 什麼是道德的本質
道德的本質是指道德作為特定現象所具有的、區別於其他事物的根本屬性。以下是道德本質的三個層面:
一、道德的一般本質是社會意識的體現
道德是在特定的社會經濟基礎上產生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反映了社會和人類發展的需求,以及特定階級的利益。道德的內容、特點、發展和變化都受到經濟關系的制約,並具有人類精神的一般特徵。道德作為社會上層建築和意識形態,既具有相對獨立的發展過程,又受制於現實社會的經濟和政治生活,從而展現出與其他社會現象不同的一般本質。
二、道德的特殊本質體現在規范調節方式
道德的特殊性在於其規范性特徵:
1. 道德規范是非制度化的,它是人們在長期共同生活中逐漸形成的要求、秩序和理想。
2. 道德規范不藉助強制性手段實現,而是通過傳統習慣、社會輿論和內心信念來維持。
3. 道德規范是內化的,也稱為良心。良心是人們思想和行為的准則,是道德規范實現的內在動力。
三、道德的深層本質是實踐精神
馬克思將人類理解世界的方式分為四種:理論的、藝術的、宗教的和實踐精神的。道德作為一種實踐精神,廣泛滲透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貫穿於人類生活的全過程。它對經濟基礎和社會生活產生積極影響,幫助人們從倫理角度理解社會經濟關系和其他社會關系,以倫理觀念影響和引導人們的經濟和社會活動,維護一定的社會生活秩序。
E. 什麼是道德的含義
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實踐的理性和思辨的理性不同,前者較為粗略,後者較為精密。思辨只有對錯之分,沒有中間狀態,而實踐的精髓正在於選擇,並且中間狀態就是最好的選擇。
在中文中,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詞,道是一種良好的選擇,德是一種素養或習慣。二者合起來就構成它的定義,即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其中習慣是它的種,良好的選擇是它的屬差。道德屬於倫理學范疇,其題材是人的活動或實踐,其目的是人的幸福。
(5)道德的一般本質是擴展閱讀:
道德的准則
既然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像射箭一樣有一個標靶,即人的幸福,所以也像射箭一樣,需要在實踐中根據感覺來調整和提高它的命中率。因此,說道德的准則是感覺當不為謬誤。
有人說道德的准則是自由,而把自由又定義為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這話一半正確,一半不正確。因為相同人的幸福是相同的,不同人的幸福是不同的。對幸福一概而論,是智力不成熟的表現。
人的性格是有多樣性的,有的人愛好思考,有的人愛好運動。即便同一個人,小時候和長大了的性格也有可能不同。因此,幸福和快樂也具有多樣性。對待不同的人,幸福既然不可以一概而論,相應的道德也就不可以一概而論。
如果對象全都是自由人,那麼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誠然是一種道德,但是如果對象一方是自由人,一方是奴隸,那麼道德就是一方壓迫另外一方。不可以強求相同的人遵循不同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不同的人遵循相同的道德。
具體來說,不可以強求古人遵循今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小孩遵循成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女人遵循男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窮人遵循富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發展中國家遵循發達國家的道德。
這種說法反過來也是正確的,不可以強求今人遵循古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成人遵循小孩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男人遵循女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富人遵循窮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發達國家遵循發展中國家的道德。
F. 道德是怎樣產生的,道德的本質是什麼
道德的一般本質: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道德的特殊本質:道德是一種特殊的調節規范體系;道德是一種實踐精神。
道德的本質
倫理學是研究道德的科學。一個比較完整的倫理學體系,一般都應該包含兩大部分:規范道德和理論倫理(道德哲學)。前者所要解決的問題是:人應當怎樣做。後者則是人為什麼要這樣做。一般說來,道德信條體現在一定的風尚習俗之中,幾乎每一個人都能說出幾條道德箴言,從現實生活中將它們整理歸類並不難,問題在於這些箴言和信條的依據。所以後者才為研究的主要對象,人們不僅需要了解人的行為怎樣才符合道德,而且還要進一步了解道德何以成為道德。
G. 如何理解道德的特殊本質和一般本質
社會主義道德的本質
社會主義道德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除了和政治、法律、藝術等意識形態一樣具有一般的社會本質外,還有它自己的特殊本質.我們應從一般本質和特殊本質兩個層次來考察社會主義的道德的本質.
(一)社會主義道德的一般本質
1、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基礎決定社會主義道德,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社會主義道德的產生、性質、發展是受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基礎決定的.當代,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是我國現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這適合當代中國生產力狀況並有利於促進生產力發展.佔主體地位的公有制生產關系決定了當代中國經濟制度的社會主義性質.與這種經濟制度相適應,社會主義道德在我國處於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與一部分個體經濟和私營經濟相適應的小生產道德和資產階級道德處於從屬的地位.
第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制度所表現出來的利益,直接決定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原則和主要規范.正如恩格斯所指出:「每一個社會經濟關系首先是作為利益表現出來.」(《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537頁)我國現階段經濟制度的社會主義性質為社會整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的統一創造條件,也為我國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階級斗爭已從主導地位變為從屬地位,但階級斗爭在一定范圍內仍然長期存在,因此,道德的階級屬性在一定范圍內仍然長期存在.
第三,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機制的積極作用的發揮,將不斷增強人們的自立意識、競爭意識、效率意識、民主法制意識和開拓創新精神.同時,市場經濟講物質利益,容易誘發拜金主義、唯利是圖、見利忘義.
2、社會主義道德根源於經濟基礎,但有相對獨立性,並具有特殊的功能.
第一、社會主義道德觀念與社會存在發展變化的不完全同步性.這有二種情況:一是道德觀念落後於社會存在,並妨礙其發展.我國已從根本上鏟除了封建道德賴以存在的封建主義經濟基礎,但封建主義的道德觀念,如宗法觀念、特權思想、專製作風、男尊女卑等,在有些地方、有些人身上,仍表現十分突出.一種是道德觀念超越社會存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出現不少大公無私的先進人物,如雷鋒、王進喜、焦裕祿、蔣築英等具有共產主義道德品質的英雄.
第二、社會主義道德發展具有歷史的繼承性.任何道德觀念歸根結底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但它的創立卻需要前人的道德思想資料.社會主義道德歸根到底是由社會主義經濟基礎決定,但它的創立卻是以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和建設形成的優良傳統道德的思想資料為前提.社會主義道德總是依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關系以及表現這種關系的利益,對過去道德文化進行「揚棄」,「推陳出新」,「古為今用」,從而形成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繼承中華民族的優秀道德傳統,如重義輕利,顧全大局的行為規范,崇尚和諧統一的價值取向,利民、富民、「民為貴」的民本思想,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主體精神,重視道德修養,塑造道德人格等,使社會主義道德具有中華民族的特色.同時,又積極借鑒世界各國道德建設的成功經驗和先進文明成果,「洋為中用」,大力弘揚時代精神,使社會主義道德既體現優良傳統,又反映時代特點.
第三、社會主義道德能獨立地直接與其它意識形態相互聯系相互影響,一方面,程度不同地受到政治、法律、科學、藝術、宗教、哲學等的影響,其中政治和法律對它的直接影響最大.中共中央印發《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本身就說明政治對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有巨大的作用.另一方面.道德又不同程度地影響政治、法律、科學、藝術、宗教、哲學等意識形態,這種相互影響,對社會主義道德的發展有很大的作用.
(二)社會主義道德的特殊本質
比較其它社會意識形態,社會主義道德有其特殊本質.
1、社會主義道德是一種特殊的規范體系
第一、道德規范是他律和自律的統一,這是道德與其他意識形式的不同點.社會主義道德規范作為他律和自律的統一,與階級社會在對他律和自律的性質和原因的理解看,有很大區別.在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看來,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的他律性根源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基礎;從社會主義社會個人和集體辯證統一的關繫上,具有明顯的合理性;是把他律性理解為理性,即首先要把國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追求正當的個人利益.社會主義道德規范轉換為自律,轉換為主體自己意識的約束,表現為對社會主義道德規范他律性的認可,轉化為心中的道德法則,並以此把握好自己的愛好和慾望.
第二,社會主義道德所要解決的主要是個人利益和整體利益之間的矛盾,其實施與法律的實施不同.它不像法律必須以強制手段強迫人們執行,主要訴諸輿論褒貶和內心信念等,尤其是培養人們的道義責任感,一般不帶有國家強制性質.教育、宣傳、大眾媒介等常是道德規范轉化為人們實際行動的重要手段.
2.按照社會主義道德規范來把握世界
第一、對社會主義社會進行道德評價.評價是道德把握世界的基本手段.所謂進行道德評價,就是指根據社會主義道德原則和規范,對社會中的個體或群體的道德活動作出善或惡、正與邪、道德或不道德的價值判斷,以達到「褒善貶惡」、「揚善抑惡」的目的.道德評價有兩種基本的方式,即自我評價和社會評價.道德的自我評價,是個體或群體對自己行為所作的善惡上的自我認識.道德的社會評價是道德調解人們之間關系的一種力量,是通過社會輿論來完成的.自我評價和社會評價的統一,對個人品質的形成,對群體社會道德風尚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用社會主義道德對待世界.不是隨波逐流,而是在善與惡、高尚和卑劣的斗爭中,有堅定而高尚的社會主義的道德.這就是說,有高尚品德的人,不因權利而屈服,不因不正確社會輿論而動搖意志,不因見利而忘義,在任何情況下,矢志不移,堅貞不渝.在對外開放中,有崇高的民族氣節,強烈民族的自尊心,堅決反對一切有損國格的錯誤思想行為.真正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為社會主義社會作貢獻.
3、社會主義道德具有更大滲透性和穩定性.
第一、社會主義的各個階段,都存在著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都需要社會主義道德來調節,以促進社會穩定和持續發展.從縱向看,社會主義發展的各個歷史階段,社會主義道德持續存在,隨著社會主義經濟和政治的變化而變化,並與社會主義社會共始終.從橫向看,它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貫穿於每個社會群體和個體.它比政治、法律規范的范圍更廣,滲透到政治、法律、藝術等規范.
第二、道德比起其它社會意識形式,具有更大的穩定性.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在漫長歲月里,變成了人們的傳統習慣和風尚,將長期存在.社會主義道德規范具有人民性,當它為人們真心誠意地接受,轉化為人的情感、意識和信念,並轉化為社會廣泛的習俗和傳統,與民族社會心理結合在一起,就具有更大的穩定性,將在社會主義社會長期存在、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