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四字經
⑴ 道德經的四字成語
1. 老子道德經的四字成語
【玄之又玄】
原文
《老子》第一章:「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功成不居】
原文
《老子》第二章:「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和光同塵】
原文
《老子》第四章:「和其光,同其塵.」
【天長地久】
原文
《老子》第七章:「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功成身退】
原文
《老子》第九章:「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金玉滿堂】
原文
《老子》第九章:「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2. 道德經中的非四字成語
道三不著兩
dào sān bù zháo liǎng
【解釋】道:說話;著:接觸到。說話三句有兩句說不到地方。形容說話不著邊際。
【出處】明·胡文煥《群音類選·蘇王文》:「道三不著兩,四下亂倡揚,取得經來唐三藏,再莫管他人瓦上霜。」
【結構】緊縮式成語
【用法】作謂語、定語;用於說話
【近義詞】無的放矢
【反義詞】切中要害
【例句】清·曹雪芹《紅樓夢》第48回:「文杏又小,道三不著兩的。鶯兒一個人,不夠服侍的,還要買一個丫頭來你使。」
3. 出自道德經的成語
1、自知之明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成語含義】對自己的優點和缺點都有透徹的了解。指了解自己的情況,對自己有正確的估計。
多用於指人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智慧精髓】 自知,就是要知道自己、了解自己。
《戰國策·齊策》中的鄒忌就很有自知之明,沒有被旁人的吹捧搞昏了頭腦,他說:「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自知之明來源於自我修養和自我慎獨。
一個嚴於自省和自律的人,往往是有自知之明的。但人要做到這一點,往往是比較難的,要求別人易,要求自己難。
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碰銷,避己所短,揚己所長,才能對自己的人生坐標進行准確定位。當你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時,也正是進步的開始。
2、慎終如始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64章: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成語含義】謹慎地做到最終,就像開始時一樣,就不會有失敗和差錯。
指始終要謹慎從事。【智慧精髓】 在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為人處事不能善始善終,原因一般可以歸結於兩個方面。
首先,虎頭蛇尾,開端和過程都很重視、謹慎,而到結尾處卻放鬆了警惕和要求;其次,急於求成,開頭和過程都很認真,眼看將要大功告成,雜念、慾望、貪念便起來了,患得患失,最終前功盡棄。「慎終如始」帶給我們的啟示,是既要嚴於律己,老老實實地將該做的事情做到最後,又要「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始終保持平和、「虛靜」的心態。
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成功三要素:勤奮、堅持加心態。3、和光同塵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56章: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成語含義】指不露鋒芒、與世無爭的平和處世方法。【智慧精髓】 和光同塵,就是要含斂光耀,混同塵世,不要標新立異,不要過分張揚自己的特殊之處,融入社會,融入周圍的環境。
要不在前也不在後,這樣就能遠離紛爭和恥辱。「和光同塵」既是對外的處世,也是對內的修身。
大凡有道之君子,或德行高潔之士,必有一股清高之氣,不願與人和同,於是流於狂狷。狂者過之,狷者有所不及。
道家聖人處世,要的則是雖然懷和氏之璧,但是外面看過去卻十分朴實,穿著普通的衣服。以及「光而不耀」,雖然有光芒,但是卻不會那麼耀眼,不會過於招搖。
這既是處世遠禍的智慧,其實又何嘗不是修行的一種境界呢? 4、知雄守雌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28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成語含義】知剛守柔,比喻胸有主見而與人無爭。
【智慧精髓】 知雄守雌,是最為恰切、穩妥地對全面情況進行把握。老子不僅提倡「守雌」,關鍵更在於「知雄」。
「知雄」不是仗勢欺人或「得理不讓人」,而是知己知彼,對症下葯;知吵仿「守雌」不是被動地「任人欺凌」,而是處後、守柔、含藏、內斂。假裝不知,實際上清楚;假裝不行動,實際上是因還不能行動,或需要待機而動。
這才是真正的知雄守雌。5、多藏厚亡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44章: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成語含義】指積聚很搭纖多財物而不能周濟別人,引起眾人的怨恨,最後會損失更大。【智慧精髓】 在老子看來,尋求聲譽、財物與顧全性命是相對不相容的。
過於愛名利必定要付出很大的消耗,越大的積藏必遭受越大的損失。多藏,就是指對物質生活的過度追求。
一個片面追求物質好處的人,一定會採用各種手腕來滿足自己的願望,因不義而落入不利的因果,必將招致反噬。「多藏必厚亡」,並不僅僅指物資方面的損失,也指人的精力、人格、品德方面的損失。
貪求私慾者往往被財欲、物慾、 *** 、權欲等迷住心竅,攫求無已,終至縱欲成災。6、禍福相依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58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成語含義】禍能夠生福,而福也能夠生禍。比喻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壞的結果。
【智慧精髓】 禍能生福的原因,是當一個人處在危險或災難的時刻,很認真地想求平安,並且能夠深入地體會求得平安的道理,尤其是他能夠心存畏懼恭敬,謹慎自己的言行。而福能生禍的原因,就是當人在居安的時候,不能夠思危,而且還放縱自己奢侈逸樂的念頭,言行舉止驕傲懈怠,尤其多有處事輕率、態度傲慢,甚至欺侮別人的情形發生。
「行善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行惡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禍福會在不知不覺中增減變化,沒有智慧的人,是不容易覺察到的。
7、天道好還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30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
【成語含義】指天可主持公道,善惡終有報應。【智慧精髓】 有一句非常流行的網路語: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
這就是天道好還。事物發展到非常強力的狀態之後,勢必逆反,因為物極必反,所以不管不顧地將強力推行到底,一定是「不道」的行為,這種「不道」的行為就一定會很快衰亡、滅亡。
暴力必然引來暴力,只有用柔性的策略才能化解暴力。不要用暴力去解決問題,對人要做到仁至義盡,不要逞強好勝,取得了成功不要居功自傲。
不要做過頭之事,要有一份仁慈的心,以人為本,以和為貴。8、知足不辱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
⑵ 出自《道德經》的成語有哪些
出自《道德經》的成語有:功成身退、上善若水、天長地久、目迷五色、金玉滿堂等。
1、上善若水 [ shàng shàn ruò shuǐ ]
基本釋義:說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應如水,水滋潤萬物,但從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樣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出處:春秋 老子《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白話譯文:最好的德行就像水:水善於滋養萬物而不爭功德,能夠在眾人都厭惡的環境中安居樂業,所以它就接近於道的境界。
2、功成身退 [ gōng chéng shēn tuì ]
基本釋義:身:自身,自己。指大功告成之後,自行隱退,不再復出。
出處:春秋 老子《道德經》:「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白話譯文:大功告成之後,功績、名聲均已取得,然後自行隱退,這是上天安排的道路。
3、天長地久 [ tiān cháng dì jiǔ ]
基本釋義:跟天和地存在的時間一樣長,形容永久不變(多指愛情)。
出處:春秋 老子《道德經》:「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白話譯文:天和地存在的時間那樣長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運行著,所以能夠長久生存。
4、金玉滿堂 [ jīn yù mǎn táng ]
基本釋義:堂:高大的廳堂。金玉財寶滿堂。形容財富極多。也形容學識豐富。
出處:春秋 老子《道德經》:「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白話譯文:金玉滿堂,無法守藏;如果富貴到了驕橫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禍根。
5、目迷五色 [ mù mí wǔ sè ]
基本釋義:形容顏色又雜又多,使人看得眼花。也比喻事物錯綜復雜,令人分辨不清。
出處:春秋 老子《道德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
白話譯文: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嘈雜的音調,使人聽覺失靈;豐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縱情狩獵,使人心情放盪發狂。
⑶ 道德經40個口訣
1. 道天不道,天谷天上,
道天不道,天谷天上。
2. 持載三五,寵視古致,
持載三五,寵視古致。
3. 太大絕絕,孔曲希企,
太大絕絕,孔曲希企。
4. 有重善知,將以夫道,
有重善知,將以夫道。
5. 知大執將,道為上篇。
知大執將,道為上篇。
6. 上昔反上,道天名大,
上昔反上,道天名大。
7. 天不為聖,出道天使,
天不為聖,出道天使。
8. 善含知以,其治治大,
善含知以,其治治大。
9. 道為其古,江天善用,
道為其古,江天善用。
10. 吾知民勇,民民人天,
吾知民勇,民民人天。
11. 天和小信,德為下篇。
天和小信,德為下篇。
《道德經》包含眾多精華與智慧,足以指引我們的生活。有言稱「半部論語治天下」,然而白岩松曰:「四分之一部《道德經》即可治天下」。因此,欲增長智慧,不論多忙,都應抽空品讀老子《道德經》。《道德經》共八十一章,內容深邃,許多人難以耐心閱讀或理解。實際上,要理解《道德經》,領悟這四十字訣即足矣。因老子《道德經》之思想精粹盡濃縮於此四十字訣中!
1. 靜生道:道家曰:「靈台清靜,靜能生定,定能智慧生」。佛家說:「靜能生慧,慧能生智」。儒家亦認為「靜能生慧」。總之,儒家、佛家、道家均認同「靜能生慧」,「靜能開悟」,「靜能正道」。人只有靜下來時,方能深入學習與領悟諸多道理,深入體會大自然的奧秘。老子在《道德經》第十六章言:「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意指:當竭力使心靈虛寂至極,堅守生活之寧靜。萬物齊生,以此觀察其循環往復。
2. 謙生德:老禪「不爭」在《老子》中出現八次,分布於七章,第八章兩次。老子如此重視「不爭」思想,旨在告誡眾人做人要謙虛。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人之道,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在《道德經》第八章說:「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認為:品德最高尚者如水般,善於滋養萬物而不與爭斗,居於眾人不喜之地,因此最接近道。人應效仿水的謙遜之德,謙卑低調行事,福氣與品德愈發深厚,所謂「水低成海,人低為王」!
3. 儉生福:福氣與禍患相互轉化,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喜事可變悲,悲事可轉喜。萬物遵循「物極必反」之理,驕傲自滿易招禍,奢侈浪費使福氣溜走。故老子在《道德經》第六十七章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其中二寶「節儉」不僅養德,亦生福。德行好,勤儉持家,開源節流,福氣越聚越多。求缺惜福,「花未全開月未圓」為最佳境界,乃最智處世之道。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有福不可盡享,有勢不可盡倚,凡事留餘地,可免招天妒,保全更多福氣。
⑷ 《道德經》的別名是什麼《道德經》裡面有什麼四字成語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經》的總字數因為版本不同而有所差異:馬王堆帛書,甲本為5344字,乙本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今本,河上公《道德經章句》為5201字(外加重文94字),王弼《老子道德經注》為5162字(外加重文106字),傅奕《道德經古本》為5450字(外加重文106字)。
現代《道德經》通行本,是以王弼所注,字數為5162字。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⑸ 《道德經》最受用終生的四個字,是哪四個字
“功成身退”四字。中國人自古有一句處社會的名言,叫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說得就是,懂得隨機而動,適可而止的做一個明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