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從眾與道德

從眾與道德

發布時間: 2021-01-13 09:05:16

❶ 請大家談談對從眾行為的看法

從眾(conformity)是指人們採納其他群體成員的行為和意見的傾向。

從眾行為是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
人們為什麼會從眾?社會心理學家主要從兩個方面研究導致從眾的因素:一是信息性影響(informational influence)過程------希望准確無誤,想了解給定情境下正確的反應方式;二是規范性影響(normative influence)過程------希望被別人喜歡、接受、支持。

本文擬從經濟學角度對從眾行為進行一些簡要分析。
從眾隱含的一個前提條件是:承認別人也是「經濟人」。由於任何人都是自我利益的最佳判斷者和最佳追求者;所以,某人從事某種行為,肯定符合某人的效用最大化法則。既然別人的行為都是對自己負責,所以我模仿別人的行為很大可能是對自己有利的,除非別人是傻瓜,而這種可能性又是較小的。

從眾使個人減少了信息搜尋成本。任何人在從事某一行動前,總得付出一些信息成本,包括時間和金錢等方面。決斷本身就需要時間,在情況不明的條件下,用於決斷的時間就會相應較長。對於一些優柔寡斷者,會更是如此;但對一些果斷者,相應用時就會少些,但此時有可能會造成較大失誤。要進行正確決斷,就得搜集信息,並且搜集的信息越多會越有利於決策。但搜集信息需要付出成本,這時,其他人的行為選擇本身就構成了一條重要的信息。

就從眾所造成的結果而言,從眾行為也顯示了一種較為理性的特徵。一般而言,個人在社會中的行為目的主要有兩個:一個是追求個人在社會中絕對位置的提升,包括生存和發展資源的絕對量的增加,各種機會的絕對擴展等;另一個是追求個人在社會中相對位置的提升,包括貧困相對程度的減少、富裕相對程度的增加、擁有各種發展機會的相對增加等等。就這兩種行為目的而言,隨著社會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後一種行為目的對個人而言在社會中的作用會顯的更突出、更強烈。一般而言,從眾所造成的結果無非有三種情況:一種情況是別人吃虧。這時由於「我」與別人採取了一樣的行為,所以「我」也跟著吃虧。但這種情況對「我」造成的結果是:雖然改變了「我」在社會中的絕對位置,但對「我」的相對位置影響並不大,因為別人都吃了虧。另一種情況是別人佔便宜。這時對「我」而言,由於「我」採取了與別人同樣的行為,所以,「我」也會跟著佔便宜。這種情況對「我」造成的結果是:雖然相對位置變化不大,但絕對位置提升了。第三種情況是別人既不吃虧也不佔便宜,這種情況對從眾的個人而言,其結果是既不會改變社會的絕對位置,也不會改變社會的相對位置。上述三種情況總體的結論是:從眾的選擇對個人的行為目的而言,總體上呈現了一定的理性原則,並非都是非理性特徵。

從眾行為一定程度滿足了心理不確定性的需求。個人從事任何行為,面臨的約束條件無非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確定性,另一種是不確定性。在滿足確定性的條件下,就無所謂從眾的問題。因為情況是確定和清楚的,用不著去從眾。如果約束條件是不確定性,這時,從眾的心理就強於不從眾的心理。所以,在不確定狀況下,從眾可增加一定程度的心理滿足效用。

一般而言,個人從眾的願望與採取某項行為的眾人的人數成正比例。如圖:

採取某行為的人數

由於每個人具有不同的偏好函數,所以每個人從眾的願望是不同的。對於風險型和開拓型人物而言,其從眾的願望就相對較低;另外,對於具有叛逆人格的人而言,從眾的願望也會相對較低。

從眾的本質是信息不對稱。信息不對稱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有許多社會現象的產生都與信息不對稱有關。產生從眾現象的深層次原因也與信息不對稱有關。由於信息不對稱,從而增大了不確定性,而不確定性的增大則很容易誘致盲從。

通信地址:甘肅省委黨校經濟學部
e-mail:[email protected]
郵政編碼:730070
職稱:教授

資料來源:http://www.globrand.com/2006/04/20/20060420-1228-1.shtml

❷ 結合實際談談從眾行為的利與弊1000

所謂從眾行為,抄既是通常意義上的隨大流。這種行為的利更多的在於因為跟從大流、多數人而不會想的另類,哪怕最終證明是錯誤的,也是大家都犯的錯,會讓責任分化並覺得理所當然。弊端則更多的在於沒有自己的主見,人雲亦雲,最終只能落得個普普通通、沒有特別的成效。正所謂先知先覺領導者,後知後覺追隨者。想要成大事,還得有自己的主見。

❸ 簡述從眾與順從行為的區別

主要區別是,意思不同、側重點不同、行為不同,具體如下:

一、意思不同

1、從內眾

指個人容的觀念與行為由於群體的引導或壓力,而向與多數人相一致的方向變化的現象。

2、順從

順從是指在他人的直接請求下按照他人要求做的傾向。

二、側重點不同

1、從眾

沒有他人的直接要求,是來自一種無形的群體壓力。

2、順從

是在他人的直接請求下做出的。

三、行為不同

1、從眾

是一種合乎群眾的利群行為,它主要是一種少數服從多數的行為模式。

2、順從

使他人請求得到滿足的行為。

❹ 1.你是如何理解「從眾行為」的影響從眾行為的因素有哪些

從眾(conformity)是指人們採納其他群體成員的行為和意見的傾向。

從眾行為是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
人們為什麼會從眾?社會心理學家主要從兩個方面研究導致從眾的因素:一是信息性影響(informational influence)過程------希望准確無誤,想了解給定情境下正確的反應方式;二是規范性影響(normative influence)過程------希望被別人喜歡、接受、支持。
影響從眾的因素 :
有的人容易從眾,有的人不容易從眾;有的情境中容易產生 從眾現象,有的情境中則不容易發生從眾現象。那麼,從眾行為究竟受哪些因素的影響呢?對此我們可以做進一步的分析。
(一)群體因素
1.群體的規模。如果只有兩個人反對你,你很可能會堅持自己的意見;而如果有100人反對你,你多半會驚慌失措,內心不安,最終從眾了事。一般來說,群體規模越大,持有一致意見或採取一致行為的人數越多,則個體所感到的心理壓力就越大,也就越容易從眾。
2.群體的一致性。如果群體中只有一個人持不同意見,則他要承受巨大的壓力。而如果群體中另外還有一個人持反對意見,則使前者所面臨的從眾壓力大大緩解,從而明顯降低從眾的程度。阿希在進一步的實驗中,讓一位假被試作出不同於其他多數人的反應,結果被試的從眾行為減少了3/4,因為被試有了一個「合作者」,從中得到了巨大的支持力量。即使這個假被試並沒有發表與被試相同的意見,但只要他與群體的意見相異,就會增強被試的信心,削弱從眾心理。總之,增設一致性程度越多,個體越傾向於從眾。
3.群體的凝聚力。群體的凝聚力越強,群體成員之間的依戀性及對群體規范和標準的從眾傾向也越強,個體會為了群體的利益而與群體意見保持一致。有人曾經特意設計了一個阿希式的實驗,但是以小組式的方式,使五個實驗小組相互競賽。在線段對比實驗中,出錯最少的小組,其成員將得到兩張戲票。結果表明,個體在有共同目標的群體中更容易從眾,因為不如此就可能達不到目標。
4.個體在群體中的地位。個體在群體中地位越高,越有權威性,就越不容易屈服於群體的壓力。一般來說,地位高的成員經驗豐富、資力較深、能力較強、信息較多,能夠贏得低地位者的信賴,他們的看法和意見能對群體產生較大影響,並使低地位者屈從,而地位低的成員則不可能影響他們。老師在學生面前,軍官在士兵面前,領導在下屬面前都會較少從眾,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在群體中是地位高的人,一般不會感到有從眾壓力。
(二)個體因素
1.知識經驗。個體對刺激對象越了解,掌握的信息越多,就越不容易從眾,反之則越容易從眾。如果一名醫生和一群教師討論教育問題,他往往不會反對教師們的意見,因為他對此問題不甚了解;而如果是討論營養問題,他往往會反對教師們的一致意見,因為他在這方面有豐富的知識經驗。知識經驗多的個體擁有更強的自信心,他傾向於把自己看成是群體中的專家而不願從眾。
2.個性特徵。個人的智力、自信心、自尊心、社會贊譽需要等個性心理特徵,與從眾行為密切相關。智力高的人,掌握的信息比較多,思維靈活,自信心較強,不容易發生從眾行為,而智力低的人則容易從眾。有較高社會贊譽需要的人,特別重視別人的評價,希望得到他人的贊譽,較易從眾。性格軟弱,暗示性強的人也容易表現出從眾傾向。
3.性別差異。長期以來,人們認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從眾,許多實驗也證明了這一點。但進一步的研究則指出,過去的實驗之所以得出女子更容易從眾的結論,是因為實驗材料大多為男子所熟悉而為女子所陌生,諸如政治、球賽等。如果選用有利於女性的實驗材料,如烹調、服裝等,則男性和女性都表現出較高的從眾傾向,比例差別很小。
及原則問題的,人們較容易從眾;而如果是涉及倫理、道德、政治等原則問題的,人們不太容易喪失立場。對此彼德羅夫斯基曾經進行了一個實驗。實驗以一些四年級、七年級和九年級的學生為被試,先讓他們填寫一張問卷,上面有幾條關於道德問題的判斷,被試可以根據公認的准則作出回答。一段時間之後,再把包括這些問題在內的但問題數量更多的問卷發給被試,在他們回答之前予以暗示,指出其他人都贊成錯誤判斷。結果發現,只有極少數人接受暗示,而絕大多數人都不改變原來的意見。可見,在倫理道德等原則問題上,被試往往能堅持自己的判斷。
(四)文化差異
由於文化背景的不同,不同民族的成員從眾的程度存在差異。米爾格萊姆(S.MilGAM)(1961)對法國和挪威的大學生進行了對比研究,發現挪威人比法國人更趨於從眾。他認為部分原因可能是法國文化鼓勵獨立和個性,而挪威文化則鼓勵忠誠於集體,重視社會責任。後來也有一些研究發現,在不同的文化和社會背景下,人們所表現出的從眾行為是有差異的,說明文化差異對從眾現象確實存在影響。

社會影響及社會影響的主要手段:
社會影響(Social influence)指運用個人或團體的社會力量(Social power)在特定方向之上改變他人態度或行為。這里所說的社會力量是指影響者用以引起他人態度和行為發生變化的各種力量,它的來源非常廣泛,既包括與社會地位相聯系的各種權力,也包括源於被愛和受尊敬的影響力。French和 Raven(1959)對社會力量的來源進行了分析,他們總結出了六種社會力量的來源:
獎賞的權力(Reward power):指人們向他人提綱獎勵的能力,如私營公司的老闆對下級來說就具有這種權力,父母對孩子而言也具有獎賞權。
壓制的權力(Coercive power):與獎賞的權力相反,指擁有權力的人提供懲罰的能力,如對不遵守課堂紀律的學生而言,老師就擁有這種權力。
參照的權力(Referent power):讓他人參考的權力,如團體是一種重要的參照權的來源,與團體保持一致是參照權影響個體的寫照。
法定的權力(Legitimate power):指與一定地位相聯系的權力,如部長和校長擁有的處理事務的權力。
專家權力(Expert power):與某些特長相聯系的權力,如醫生在處理疾病時的影響力、政治家在處理國際事務中的能力。
信息的權力(Informational power):指了解某些他人不知道信息所擁有的影響力。
參考資料:《社會心理學》及《咨詢心理學》

❺ 從眾心理的危害性和好處有哪些

激發進取精神。通常情況都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實現從眾的目標,這個過程的從眾心理會激發一個人不斷努力、追求目標的進取心。

❻ 從眾心理的危害(要多方面的)

青年盲目從眾的行為,容易造成他們沾染不良嗜好,抵制不住不良誘惑,甚至走版上違法犯罪的道權路,生活情趣低級、庸俗,不利於自身成長。
從眾是指個體在社會群體的無形壓力下,不知不覺或不由自主地與多數人保持一致行為的心理現象。從眾心理具有兩面性:消極的一面是抑制個性發展,束縛思維,扼殺創造力,使人變得無主見和墨守成規等。因此,我們應該避免盲目從眾 ,我們要「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❼ 人的從眾心理是否會改變自己的道德底線

我覺得人的從眾心理不會改變自己的道德底線,因為首先每個人都是有自己的原則,版所以即便是在權迫不得已的情況下,他們做出違背自己內心的事情,但是,其實從內心來說,他們也會遭受心底的譴責,如果有選擇的話,他們肯定不會違背自己的道德底線。

❽ 違反道德的從眾行為是如何發生的

違反道德的從眾行為是在個人心理不堅定的情況下受到公眾的錯誤引導而發生的,當專事人容易受到環屬境的影響,而且是非觀不明確,意志不堅定。

從眾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於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缺乏分析,不作獨立思考,不顧是非曲直的一概服從多數,隨大流走,則是不可取的,是消極的「盲目從眾心理」。從眾性是人們與獨立性相對立的一種意志品質;從眾性強的人缺乏主見,易受暗示,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別人意見並付諸實行。

(8)從眾與道德擴展閱讀

從眾行為產生的原因有兩方面:

1、生理本能

人在大眾中與眾人的利益和價值聯系在一起,如此一來,就把個人的力量轉變為大眾的力量,從而保證自己的利益不受其他人的侵害。

2、缺乏責任感

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於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一般說來,群體成員的行為,通常具有跟從群體的傾向。當他發現自己的行為和意見與群體不一致,或與消費從眾:別人的選擇為什麼會成為自己的選擇。

❾ 談談 你 自己將如何將如何在從眾與堅持 道德與服從之間 做出正確的選擇

保持基本的道德,但是,如果自己的想法正確的話,也要避免被道德綁架,保持自己的個性

❿ 怎麼理解人的從眾心理

1.我覺得是少數服從多數的那種心理暗示。

我們從小到大接受的教育模式都很標配,甚至可以說是固定的。之所以會在一個人群中變得從眾,除了自身沒啥主見或是心態比較平和之外,更多的因素就是我們習慣了跟著大部隊走的模式。至少這樣的做法可以保證出錯的幾率比較低。也就是說,我們跟隨主流,有一部分原因是我們怕犯錯。

熱點內容
賓館管理規章制度禁語 發布:2025-05-11 09:55:31 瀏覽:554
勞動法病假偽造假條 發布:2025-05-11 09:48:14 瀏覽:175
申請法院對法官的監督 發布:2025-05-11 09:37:32 瀏覽:299
刑事訴訟法96條是常見的嗎 發布:2025-05-11 09:33:47 瀏覽:551
遵道德名言 發布:2025-05-11 09:30:40 瀏覽:836
毛筆書法學校 發布:2025-05-11 09:24:16 瀏覽:968
婚姻法解釋二22條出資 發布:2025-05-11 09:24:06 瀏覽:583
女性胸的刑法 發布:2025-05-11 09:21:50 瀏覽:153
民法537 發布:2025-05-11 09:21:13 瀏覽:746
當法官難不難 發布:2025-05-11 09:16:17 瀏覽: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