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觀教育
『壹』 如何加強大學生道德觀教育
中共中央印發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指出:「公民道德建設的過程,是教育和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以活動為載體,吸引群眾普遍參與,是新形勢下加強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途徑。」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培養良好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一靠教育,二靠實踐。積極開展群眾性道德實踐活動,在道德實踐中突出思想內涵,強化道德要求,將使人民群眾在自覺參與中陶冶情操,為道德建設奠定堅實可靠的基礎。道德實踐是加強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途徑。道德實踐是道德形成、發展的基本前提,也是構建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的內在要求。人們道德理想的樹立和道德信念的鞏固,離不開豐富多採的道德實踐。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必須高度重視道德實踐的作用,把道德實踐滲透到道德建設的全過程。其一,道德實踐是吸引群眾參與道德建設的有效載體。作為道德建設的主體,人民群眾既是道德建設的實踐者,也是道德建設的受益者,人民群眾中蘊藏著巨大的道德建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從根本上說,道德建設是與人民群眾生活、工作息息相關的,它集中體現著人民群眾的利益。道德建設搞得好,人們思想道德水平高尚,社會風氣優良,百姓安居樂業,人民群眾的實際利益便能得到切實保障;反之,就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其二,道德實踐是提升公民道德境界的重要保證。道德實踐屬於養成教育,是知行統一的過程。公民道德境界包括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等各個方面,其中,道德行為是衡量人們道德境界高低的重要標准。在從道德認識到道德行為的演變過程中,道德實踐發揮著關鍵作用。一方面,實踐是認識的源泉,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只有在道德實踐中親身體驗和感悟道德的力量,才能逐步提高對道德的認知程度,進而支配各自的道德行為;另一方面,實踐是認識的目的,是道德形成和發展的前提,道德認識的正確與否,依賴道德實踐的檢驗,通過生動具體的道德實踐,道德認識才能逐步升華為相對穩定的道德行為,達到知行統一的目的。有效克服當前道德建設過程中存在的理論與實踐相背離、知與行相脫節的現象,根本途徑也在於引導人們積極投身道德實踐,在實踐中不斷強化道德修養,提升道德境界。其三,道德實踐是落實基本道德規范的具體措施。《綱要》首次鮮明地提出了「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20字公民基本道德規范。這些道德規范涵蓋了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與現代文明相融合的結晶。把這些基本道德規范變成人民群眾的自覺意識和行動,同樣離不開道德實踐的支撐。一方面,落實20字基本道德規范,需要教育與實踐兩者協調一致、共同推進;另一方面,將20字基本道德規范融入道德實踐,能夠與廣大群眾創造美好生活的願望產生強烈共鳴,增強道德實踐的吸引力、感召力。道德實踐是落實《綱要》的關鍵環節,是重在建設、以人為本原則的具體體現。在開展群眾性道德實踐活動中,必須始終注意正確把握以下三個方面的關系。一是道德教育與道德實踐的關系。道德教育和道德實踐在公民道德建設中相互聯系、不可分割,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一方面,要把道德教育貫穿於道德實踐的全過程。注重發揮道德實踐的教育功能,圍繞道德教育主題組織實踐活動,使人們明確實踐的意義和要求,增強參與道德實踐的主動性、自覺性。另一方面,在道德教育中引入道德實踐。只有與道德實踐相結合,圍繞公民道德生活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深入開展道德實踐活動,道德教育才有時代感和感染力,才能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二是繼承與創新的關系。道德實踐必須堅持與時俱進,繼承傳統,勇於創新。要繼承中華民族幾千年形成的傳統美德,發揚黨領導人民在長期革命斗爭與建設實踐中形成的優良傳統道德,借鑒世界各國道德建設的成功經驗和先進文明成果。同時,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對道德的要求越來越高,道德建設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因此,要根據新的形勢和任務,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創造新載體,充實新內容,有針對性地將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的內容細化、分解,把道德實踐活動往深里做,往實里做,不斷開辟道德實踐活動的新領域,增強道德實踐活動的實效性。三是道德實踐與法治實踐的關系。良好道德風尚的形成、鞏固和發展,既要靠道德實踐,也要靠法治約束。道德建設屬於「德治」的范疇,但又離不開「法治」的密切配合,需要道德「自律」與「他律」的有機統一。在公民道德建設中,強調道德實踐,就是重視道德本身的作用,通過道德的自我完善,使人們從內心裡自覺地服從道德評價,接受道德約束,達到平衡自身、穩定社會的目的;強調法治實踐,就是要從立法的角度,強制性地對不道德行為或習慣進行評判或制裁,使違背道德的東西無立足之地。這樣,才能充分發揮「自律」與「他律」的作用,把內在自醒與外在約束有機結合起來,協調一致地促進公民道德建設向更高水平邁進。
『貳』 體諒關心道德教育模式的基本道德教育觀是什麼它對我國學校道德教育有何啟示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
『叄』 如何培養孩子道德觀
歌德說"無論你出身高貴或者低賤,都無關宏旨。但你必須有做人之道。"
道德是一個人在世界上活著的最重要原則,也是決定一個人人生走向的重要標准之一。
因此,在對孩子的教育上,道德教育格外重要。一個孩子若是沒有道德觀念,那麼在他的人生中,他又該如何自處?
同事家的寶寶妮妮,十分聰明可愛。但是同事從來就不太看重妮妮的道德教育,只是一味的強調"要學習好"。
隨著妮妮的長大,同事發現她學習不錯,但是道德品質方面卻被學校老師提醒了很多次。
一開始她還不相信,後來看到女兒變得越來越自私、沒有公德心,同事才意識到問題所在,追悔莫及。
《二程萃言》中有說道"一德立則百善從之"
道德是一個人向善性格養成的基礎,唯有道德建立起來,孩子才能有良好的心態去面對自己的人生。
而如今社會上,不知不覺家長們對道德教育已經變得淡漠無比,對學習的重視程度已然高於做人。
一個個"高分低能"的孩子,讓我們不禁為將來道德發展擔憂起來。
孩子為什麼會缺乏道德觀念呢?
1、家長忽略了孩子養成的"黃金時期"
孩子在成長的每個階段都會有他們所需要完成的"目標",道德觀念的養成也是有"關鍵時期"的。
著名的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就孩子道德觀念的養成提出過一個觀念。
皮亞傑認為,兒童道德認知發展可以劃分為四個有序的階段,在孩子的3-12歲就是他們道德養成的最佳時期。
孩子在較小的時候,一般會表現的比較以自我為中心。而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不斷的糾正引導下,孩子就能找到道德的航道。
赫爾巴斯說過"教育的唯一工作與全部工作可以總結在這一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認為是人類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因此,家長們一直認為孩子還小、不需要注意道德培養是不對的,凡事都要從小打算,何況是道德培養這種與人生息息相關的事情。
道德是人類成長路途中最理性的光輝,道德教育其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更重要的是做好一點一滴的細節。
真正把道德觀念融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去。
道德教育成功的秘訣在於,當一個人還在少年時代的時候,就應該在宏偉的社會生活背景上給他展示整個世界、個人生活的前景。
我們相信孩子的未來都是無可限量的,那麼就從現在開始培養孩子,面對未來路上出現所有困難的底氣吧。
『肆』 道德教育內容是什麼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富之」、「教之」、「使民以時」等觀點,提出了一系列頗具創見的關於民眾道德教化的理論和方法,這對於當前我國正在實施的公民道德教育具有啟迪作用;
民眾道德教化的前提和條件:由立「恆心」引出制「恆產」;
孟子民眾道德教化思想的一個基本特徵是重視「心理—情感」因素對人們行為的決定作用;
在孟子看來,要實現道德教化的目標,關鍵在於樹立民眾的「恆心」。孟子所謂的「恆心」,簡單地說就是遵守基本倫理規范所必需的心理穩定狀態;
有此「恆心」,民眾就能做到「不為惡」、「不犯刑」;否則民心漂浮,日常行為就極可能「放僻邪侈,無不為己」(《孟子·梁惠王上》,以下只注篇名);
因此,對民眾的道德教化問題可以歸結為如何實現「恆心」從無到有的轉化問題;
孟子由此通過分析民眾與其職業密切相關的心理—情感特點,考察實現這一轉化的條件;
孟子所謂「民」主要指農業勞動者,他們需要「恆產」或穩定的產業來維持一家的生存。孟子認為,沒有「恆產」這一物質基礎,空談倫理要求,根本不會為民眾所接受,因為他們「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梁惠王上》);
因此,孟子得出結論說:「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惟能。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同上)。這就意味著道德教化的現實前提在於「制恆產」,沒有「恆產」作物質基礎,道德教化不可能真正進入「民心」;
為了強調制「恆產」對於立「恆心」的重要性,孟子還進一步闡釋了「恆產」對於道德教化的積極意義:首先,制「恆產」是「惠民」的表現,它能喚起民眾的情感認同,從而樹立統治者的威信;
其次,孟子認為,民有「恆產」,就不會終年為生存發愁、奔波,因而才能有真正意義上的「閑暇」;
這一閑暇為民眾追求精神生活提供了有利條件。孟子強調:「明君制民之產……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梁惠王上》);
這里,「從之也輕」所描述的正是民眾消除了基本的生存憂慮,從而願意接受引導的心理狀態;
民眾道德教化的現實過程:從有「恆產」到有「恆心」民有「恆產」是否就能保證有「恆心」呢?孟子以性善論為根據,對此作了明確的回答。孟子認為,人都有「四心」,即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
「四心」是人生來就有的道德萌芽,即為善之「才」。但「四心」也可能喪失,這在民眾表現為「富歲子弟多賴,凶歲子弟多暴」(《告子上》);
就是說,如果沒有教養,無論有無衣食之憂,民眾都可能有這種表現,其原因則「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同上)。可以說,民無「恆心」的客觀原因是無「恆產」,主觀原因則是「陷溺其心」。因此,要使民眾有「恆心」,還必須注重主觀方面的培育;
同時,也正因為人人都有「四心」,培養民眾的「恆心」,對民眾實施道德教化才是完全可能的。孟子強調,道德教化既是必要的,也是確立民眾「恆心」的合理途徑;
而在孟子那裡,道德教化的具體內容則是指在「人倫之理」的指導下,將一套倫理規范融入民眾的生活習慣,轉化為他們內心的行為准則,具體說就是「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梁惠王上》);
值得注意的是,孟子還提出了一套實施道德教化的方法。這套方法的具體內容是:首先,與職業規律相結合,將道德教化的內容融入制「恆產」的制度。其次,「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梁惠王上》);
它是「使民以時」的另一面,既要「不違農時」,又要利用「不使民」的閑暇來進行道德教化。它意味著實施道德教化應把握時機,並將經濟發展和倫理建設結合起來考慮;
第三,「君子之言也,不下帶而道存焉」(《盡心下》),即仁義之理不離日用。因此,道德教化要落到實處,必須從日常小事入手,使其內容能指導人們的現實行動;
上述方法的第一方面主要針對的是社會制度的設置。孟子主張將「政」與「教」相結合,他說:「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盡心上》);
這意味著,合理的制度應既使百姓得到實惠,又能培養百姓的規范意識。這樣,倫理規范就可通過制度的實施深入到社會活動和日常生活,從而引導人們形成合乎倫理的生產和生活習慣;
孟子道德教化的思想特色?跋執壑?孟子的道德教化思想有其特定歷史背景和個人思想背景,就其具體內容說,無疑具有其歷史的局限;
但不可否認孟子的道德教化思想也包含著超越時代的合理因素,這尤其表現在其道德教化方法上;
具體說,孟子的道德教化思想在方法論上對當代中國實施公民道德教育具有如下的借鑒意義;
首先,經濟與倫理相聯系的視角。如前所述,孟子的整個道德教化思想都是圍繞制「恆產」與立「恆心」及其相互關系展開的。可以說,經濟倫理的視角一直貫穿在這些思想中。在現代社會,經濟倫理的視角對於我們審視、思考社會道德建設問題尤為重要;
從孟子對制「恆產」與立「恆心」關系的論述看,它實際上力圖將「惠民」與「教民」融合為同一過程。與之相應,如果我們能在制度設計時,考慮到福利政策與社會道德建設的相互配合和有機結合,無疑能取得更好效果;
孟子強調立「恆心」必須以制「恆產」為前提,同時將價值理念融入到制「恆產」當中。這一思想引申到現代社會道德建設意味著:只有創建有利於人們踐行價值理念的制度環境,建立一套可供人們在實踐中體驗的制度,社會道德建設才能切實深入人心,從而指導人們的現實行為;
其次,孟子認為道德教化的實施必須「不違農時」,同時利用「國家閑暇,及是時明其政刑」(《公孫丑上》),以此引導民眾的「業余」文化生活。這一思想表明,孟子看到了道德教化的實施應考慮對象職業的特點和規律;
這一點在現代道德建設中也不容忽視。其具體內容應包括:通過倫理精神與職業規范的結合,引導人們形成合乎規范的行為方式;
道德宣傳與職業道德教育相結合,引導人們以道德的觀點審視他們熟悉的對象和行為方式。這樣既易為人接受,又切實易行;
最後,孟子注重從對象的心理—情感入手進行道德教化。他主張,通過制「恆產」來確立民眾認同倫理規范的心理—情感基礎,然後通過倡導人倫之理來逐漸改造民眾的自然性情;
這種方式可表述為「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它通過以「理」(道德理性)化「情」(心理—情感)、「理」寓於「情」、「情」「理」交融來提升人們的道德觀念,以實現一個「合情合理」的生活世界。這種強調「合情合理」的道德教化方式可為我們的社會道德建設所借鑒。
『伍』 什麼是道德的教育功能
所謂道德的教育功能,是指道德通過評價、命令、指導、示範等方式和途徑,造成社會輿論,形成社會風氣,樹立道德榜樣,塑造理想人格,用來培養人們的道德觀念、道德情感和道德品質。道德的教育功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灌輸是道德教育所採取的特殊形式。道德教育的特殊任務是把某種價值體系、行為和觀念的准則灌輸到個人意識之中,使其形成相應的道德信念和道德品質,從而使個人不僅在道德上能夠自我調節和監督,而且能夠參與社會的道德調節過程。所以,道德教育的灌輸是必要的,對個人人格塑造來講,道德教育決定著他的發展方向和精神面貌。
2.道德教育不同於道德說教。道德教育是面向整個社會,面向每一個社會成員的,所以不能把社會成員截然分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從而將一方視為道德教育的主體,將另一方視為道德教育的客體。
在道德教育過程中,每個人都既是教育者又是被教育者,教育者本身也要受教育,沒有任何一個人是只教育別人而自己不需要接受教育的。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道德說教本身就具有不道德性。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在道德教育中沒有分工,沒有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區別,但這種區別是相對的。
3.道德不是一蹴而就和一勞永逸的。由於任何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品質都不是天生的,其形成的過程也不是一次性完成的,也不是一經形成就一勞永逸的,因而,任何人都必須經常接受教育。
在這個教育過程中,一方面要根據一定社會或積極的道德要求對受教育者進行系統地灌輸,使其形成相應的道德認識;另一方面要充分調動受教育者作為道德教育過程參與者的積極性。
因此,道德教育強調把對人的嚴格要求和對人的個性、願望的最終相結合,喚起受教育者完善自己和改造社會的熱情,使其自覺將外在的道德知識變為內在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觀念,把社會的客觀要求變為自己的內在欲求。由此可見,道德是社會教育和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具有很強的教育功能。
『陸』 在社會主義誠信道德觀的教育中必須要弘揚以什麼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改革創新。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文字實錄: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
我們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不斷增強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6)道德觀教育擴展閱讀:
實施意義:
一、經濟發展
中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不僅僅是讓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和地區實現了人民的溫飽,更重要的是中國通過30年的摸索、實踐和總結,形成了一整套較為完善的適合中國國情的經濟發展模式,對於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總結出豐富的經驗。
這些模式和經驗完全不同於歐、美發達國家的區域性經濟模式,也完全不同於上個世紀歐、美經濟崛起時的二戰後經濟發展模式。中國經濟發展所堅持的改革創新對今天第三世界和發展中國傢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
二、社會進步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穩健的發展,社會結構和問題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廣大的人民生活水平不斷地改善和提升,越來越多的老百姓開始關注醫療、衛生、教育、文化、旅遊、居住、消費、法律、民主、娛樂、投資、等等問題。
開始全方位參與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中。對於推動透明執政、監督執政黨、各界民主黨參政議政、人民依法行使公民權利等等起到了積極地作用。極大底推動力文明進程和社會進步。
『柒』 如何理解道德教育是教育的重要內容
道德教育 :
dào dé jiào yù
對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響的活動。內容包括提高道德覺悟和認識,陶冶道德情感,鍛煉道德意志,樹立道德信念,培養道德品質,養成道德習慣。中國社會主義時期實施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道德教育。
在多數國家的學校德育限指道德教育,我國學校德育泛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實為社會意識教育。政治教育指形成學生一定政治觀念、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思想教育是形成學生一定世界觀、人生觀的教育;道德教育即促進學生道德發展的教育。
從類型劃分的角度說,德育即培養學生在私人生活、國家與社會公共生活、職業生活中的道德意識,以及合乎私德、國民公德與社會公德、職業道德規范的行為習慣。
德育包括私德、公德和職業道德教育。私德教育即培養學生的私人生活的道德意識及行為習慣;公德教育即培養學生的國家與社會公共生活的道德意識及符合國民公德和社會公德的行為習慣;職業道德教育即培養學生職業生活的道德意識及合乎職業道德規范的行為習慣。
從層次劃分的角度說,德育即對學生進行道德理想、道德原則、道德規則的教育,激勵學生的高尚行為,指導學生的正確行為,約束學生的不良行為。
德育包含理想、原則、規則層次的道德教育。道德理想教育即運用道德倡議形式激勵學生的高尚行為;道德原則教育即運用道德指令或道德倡議形式指導學生的正確行為;道德規則教育即運用道德禁令或道德指令形式約束學生的不良行為。
從德育任務的角度說,德育包括發展學生的道德認識、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感、培養學生的道德行為習慣等三個相互聯系的方面。當代學校德育重在培養學生的道德判斷力和道德敏感性。道德判斷力即運用一定的道德標准對一定的事件或行為進行對與錯、當與不當的判斷的能力;道德敏感性即敏銳地感知、理解和體察自己、他人及社群的情感、需要和利益的能力。
★ 系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道德是一定社會調整人與人之間關系和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和准則。我們所說的道德教育,是指社會主義道德教育和共產主義道德教育。這兩方面都是共產主義思想教育的重要內容,都是以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為指導的。兩者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是共產主義道德教育的兩個層次。進行道德教育,就是通過對受教育者進行倫理道德知識的灌輸,把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道德觀念、道德原則變成人們普遍遵循的道德風尚和道德習慣,提高全社會的道德水平。社會主義道德觀念和原則是社會主義初級階級社會關系的基本特點的反映。在現階段,我國普遍實行社會主義道德,教育的基本內容就是要求幹部、黨員和群眾要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正確認識和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的利益關系;正確認識和處理社會主義條件下人與人、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正確認識和處理戀愛、婚姻和家庭關系;正確認識和遵循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在進行社會主義道德教育的同時,必須認真提倡共產主義道德教育,即克己奉公、助人為樂、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提倡大公無私的共產主義奉獻精神。在進行道德教育時應注意:(1)從實際出發,對黨員、幹部和群眾分別提出不同的要求,既鼓勵先進,又照顧多數。把在全社會普遍實行社會主義道德教育同認真提倡共產主義道德結合起來,以使道德教育既有廣泛的社會基礎,又有先進的目標和方向。(2)要研究道德教育的基本規律,採取科學的途徑和方法。道德教育的過程,大致包括道德意識的灌輸、道德感情的培養、道德意志的鍛煉、道德信念的確立和道德習慣的養成等環節。遵循這一規律,道德教育必須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言傳與身教相結合、個別施教、循序漸進、正確教育為主等原則和方法。這樣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捌』 道德教育的概念
道德活動的重要形式之一。指一定社會或集團為使人們自覺遵循其道德行為准則,履行對社會和他人的相應義務,而有組織有計劃地施加系統的道德影響。它是一定社會或集團的道德要求轉化為人們內在品質的重要條件之一。 在多數國家的學校德育限指道德教育,我國學校德育泛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實為社會意識教育。政治教育指形成學生一定政治觀念、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思想教育是形成學生一定世界觀、人生觀的教育;道德教育即促進學生道德發展的教育。
教程
比較完整的道德教育過程,一般包括提高認識、陶冶情感、鍛煉意志、確立信念和培養行為習慣等主要環節。與通常的知識教育相比較,道德教育具有廣融性、同時性、多端性、重復性、強烈實踐性和漸進性等主要特點。確定道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主要是根據道德品質形成的特點和受教育者的實際狀況,一般採取正面疏導的方針,實行傳授道德知識和總結受教育者的道德生活經驗相結合,個人示範和集體影響相結合,榜樣激勵和輿論揚抑相結合的方法。
社會主義社會的道德教育,主要是培養人民的共產主義道德品質,提高人民的歷史主動性,推動社會秩序和社會風氣的不斷改善。它既從現實經濟政治關系的實際需要和可能出發,又著眼於人民道德境界的不斷升華。它不僅注重清除一切舊道德的消極殘余和影響,積極配合和保證政治、法律、知識、審美等方面的教育,而且更注重於培養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選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