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李斯法學

李斯法學

發布時間: 2021-01-13 22:41:16

① 李斯編寫的《法經》六篇一直影響到明清的法律嗎

答:李斯編寫的《法經》六篇一直事實應該到明清的法律。

② 李斯如何評價商鞅變法

李斯: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富,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附。
蔡澤:夫商君為秦孝公明法令,禁奸本,尊爵必賞,有罪必罰,平權衡,正度量,調輕重,決裂阡陌,以靜生民之業而一其俗,勸民耕農利土,一室無二事,力田稸積,習戰陳之事,是以兵動而地廣,兵休而國富,故秦無敵於天下,立威諸侯,成秦國之業。
桑弘羊:昔商君相秦也,內立法度,嚴刑罰,飭政教,奸偽無所容。外設百倍之利,收山澤之稅,國富民強,器械完飾,蓄積有餘、夫商君起布衣,自魏入秦,期年而相之,革法明教,而秦人大治。故兵動而地割,兵休而國富…功如丘山,名傳後世。
劉歆(後改名為劉秀):夫商君極身無二慮,盡公不顧私,使民內急耕織之業以富國,外重戰伐之賞以勸戎士。法令必行,內不私貴寵,外不偏疏遠。是以令行而禁止,法出而奸息。
班固:孝公用商君,制轅田,開仟伯,東雄諸侯。
杜佑:歷觀製作之旨,固非易遇其人。周之興也得太公,齊之霸也得管仲,魏之富也得李悝,秦之強也得商鞅,後周有蘇綽,隋氏有高熲,此六賢者,上以成王業,興霸圖,次以富國強兵,立事可法。
王安石:自古驅民在誠信,一言為重百金輕。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陳啟天:法學之巨子,政治家之雄也。
毛澤東:商鞅首屈一指的利國富民偉大的政治家,是一個具有宗教徒般篤誠和熱情的理想主義者。商鞅之法懲奸究以保人民之權利,務耕織以增進國民之福力,尚軍功以樹國威,孥貪怠以絕消耗。此誠我國從來未有之大政策。商鞅可以稱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徹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僅限於當時,更影響了中國數千年。

------------------------------------------------------------------------------------
商鞅變法是中華歷史上最成功的。
李斯制訂的法律是失敗的。
可後世帝王喜歡李斯的律法,而不喜歡商鞅的。商鞅變法的核心思想是「法治」也就是「以法治國」,而李斯的核心思想是「術與勢」也就是說「法律僅是帝王的工具」
中國帝王太自私,他們不喜歡高於皇家的法律。漢武帝時更「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其核心思想便是「尊皇」「三綱五常」。也就是強調帝王超然的地位。「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每一項都是皇帝自私至極,維護自己私慾的條款。後來又有「七出之條」,表面上看是強調女子賢德,實際上只是維護男人的權利。而後又有「三不去」,尤其其中有條「前貧賤後富貴」:指丈夫娶妻時貧賤,但後來富貴的。根本就是為了維護公主或王侯將相達官貴人家人女兒的利益提出的不平等條約。
何謂「法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平、公正。則為法治。法治有利國家,有利百姓,但不利於貴族,商鞅變法極為成功,最後卻被舊貴族害得商國被滅,被車裂。可見舊貴族內心極其憎恨破壞了他們利益的商鞅。但新崛起的貴族和秦國百姓已經將商鞅律法奉若神明,故才有秦國將相有識之士皆學法的熱潮,造就了秦國即使皇帝皆是偶然登上皇位,皇帝頻換,國家內斗,五次合縱大軍攻秦。秦國仍然不倒,長盛不衰,直到秦始皇掃平六國,並且無論君主是如何機緣巧合坐上皇位,皆有所作為(一位僅當了3天皇帝的秦孝文王除外)。這樣國家昌盛,明君倍出的盛景真是令後世各國汗顏。一個國家如何才能做到君主個個是明君呢????

五次合縱軍攻秦:第一次秦國小勝,敗魏、趙、韓三國聯軍於修魚。第二次經三年苦戰,聯軍攻入函谷關,迫秦歸還韓之武遂及魏之封陵等地。聯軍勝利。第三次白起在伊闕殲滅韓魏聯軍24萬,數年內連續攻佔韓冶鐵手工業最為發達的宛、鄧及魏之桓、軹等大小61座城邑,兩國益衰。趙國有一支訓練有素、機動力強的騎兵部隊,可以與秦周旋。趙國李兌聯絡各國共同反秦,使天下「愛齊而憎秦」,以便乘機兼並宋國。齊、趙、魏、韓、燕五國聯軍攻秦,進至滎陽、成皋。秦見勢不利,主動取締帝號,將前占之溫、軹、高平歸還魏國,將王公、符逾歸還趙國。第三次未交戰,但李兌的戰略成功了,為趙魏謀取了巨大利益。第四次鄢郢之戰中,秦將白起以水攻殲楚軍民數十萬,迫其遷都於陳。白起在華陽之戰中殲魏、趙聯軍15萬,迫魏再獻出南陽地區。白起在長平之戰中,殲趙軍45萬;還攻滅西周、東周及義渠,蠶食了大片土地。魏、趙、韓、楚、燕五國組成聯軍,由魏信陵君無忌指揮攻秦在河外大敗秦軍,並尾追至函谷關後撤軍。聯軍取得勝利。第五次趙、魏、韓、燕、楚五國聯軍,趙將龐暖指揮攻秦,深入至函谷關內,距秦都咸陽僅七、八十里的蕞地,秦集中兵力進行反擊時,聯軍不支敗退。第五次合縱攻秦之戰失敗。
中國歷史上可有一個國家如秦國這般強大,不會因為任何內部矛盾、國王更換,還是外敵入侵而長盛不衰的????這是中國歷史獨一無二的強大的國家。這個強大是誰造就的,是秦孝公和商鞅。
秦始皇為了一統中華,讓李斯建立新法,廢除了商鞅的舊法。法律的核心思想改變了。但這套缺陷嚴重的李斯法律卻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
李斯法律實施後,笑話不斷,其中最可笑的便是「指鹿為馬」,可見秦國已經淪為了人的天下。人只要有權,但可以為所欲為。而後世王朝更是變本加厲,皇帝更為捧上神壇。一個小小的縣官,便握有一方生殺大權,而且審理案件,判案根本不是根據律法,而是根本縣官的喜好。而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就將這荒誕的理論推上巔峰。從此中華就是一個人欺人,人吃人的禮儀之邦。大公公欺負小公公、婆婆欺負媳婦,男人欺凌女人,富人欺負窮人,官家子弟欺負百姓,官高一級壓死人,出身高貴便自幼特權加身,講究忠義。可笑、荒謬。如果兩人相交,無才之人若甘心屈服於才華橫溢之人,也沒什麼話說。就比方能做喬布斯手下做一名苦力是一種榮耀。但一個人只憑出身就要求別人為他生,為他死,無論他多麼低能,多麼無恥,多麼行為不檢,闖了多少禍事……別人都需要忠於他。就像皇帝無論是對是錯,皇帝再任性,再胡作非為,天下人也要聽皇帝的話,也可歌頌帝王。世道如此,真是暗無天日。
中國清朝受盡列強的欺凌,不是秦始皇的錯,更不是商君的錯。而是皇帝和他手下這些王侯權貴自私彼利的錯。作為特權主義的一群人,他們凌駕於一切律法、道理之上。皇帝說的話是聖旨,欺瞞皇上就是欺君,皇上叫誰死誰就得死,完全不講道理。皇帝是天,王侯將相為螻蟻。王侯將相為天,百官為螻蟻,百官為天,天下百姓為螻蟻。富人為天,窮人為螻蟻。長輩為天,晚輩為螻蟻。男人為天,女人為螻蟻……這樣的國家,這樣的世道,真的有法律存在嗎?沒有,有的只有維護權貴的條款存在,這樣的東西不能稱之為法律。因為它從來不講道理,不公平,不公正,它也從來不庄嚴,皇帝一句話比什麼都管用。而掌握了權力,比皇帝還大。這樣的世道,比的只是誰的權大,誰的權大誰說了算。法,是與之對立的人。法律之下,法為天,眾生平等。真正的天是什麼樣兒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在天的眼中,萬物是一樣的,故而它公平、公正。而律法就是人類自己給自己定出來的天,用於約束世人,抑惡揚善。人性本惡,需用法來約束。人性本善,抑制惡的一面,使人不敢輕易犯法,故而給予人間正道。
法治大興,利國利民。以人治國,權貴與百姓必定等級分化,矛盾不斷。誠如老話「人分三六九等,木分花梨紫檀」。以法治國,360行行行出狀元。每一行,都應受到尊敬,無論哪行的人都可以憑自己的努力出人投地。以人治國,帝王為天,百官為道,行業分高低貴賤,人分等級,一個人欺人、人吃人的世界,只有為官一途方可立於眾生之上,其次為有錢人。每個人都在看對方是否為官,是否有錢,這樣的世道風氣不正。人心皆被權利錢財所迷,社會烏煙瘴氣。沒有人真心喜歡所在的行業,並實心為其耗盡一生心血,成就「工匠精神」。

③ 荀子的兩名學生,韓非和李斯,為何紛紛成了法家的代表人物

學生與老師的思想觀念不同很正常,即使是在那個思想禁錮的年代也是一樣,就舉個例子來說,如果老師說地球是方的,那麼你也必須跟著附和老師說地球是方的嗎?這就是為什麼韓非子和李斯與他們的老師荀子不是同為儒家代表人,就是那句話,道不同不相為謀。雖然說他們最終沒有和老師走上同一條路,但是他們並沒有和老師反目為仇。

春秋戰國時期,世道混亂因此才導致出現了百家爭鳴的景象,但是百家爭鳴這一景象也為我們現在後世的思想發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礎,不論選擇的是哪一派的道,都有他的道理,即使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這些不同門派的道揉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道。

④ 李斯是一個丞相,他為什麼會斗不過宦官

權力之毒可以腐蝕人心,可以讓父子刀刀相向,可以讓兄弟反目成仇,在古代,對於帝王而言沒有什麼比權力更為重要,鞏固自己的權力是他們畢生都在做的事情,而帝王最記恨的人就是功高蓋主之人,雖然說李斯沒有達到這種境界,但是作為一國之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李斯所掌握的權利足以讓帝王忌憚,任何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都容易引起帝王的猜忌。

趙高無限縱容者胡亥各種作死的行為,而李斯卻傻傻地跑去勸阻胡亥,反復幾次自然會惹得胡亥不快,這就給了趙高誅殺他的機會。其實李斯之所以走到這一步,還是因為權力之毒的腐蝕,還是因為他不夠狠,如果他不貪圖享樂,不貪圖自身的權利,就不會像趙高和胡亥妥協,也就不會有後來所發生的一切。

⑤ 李斯的法律思想和息訟之間有什麼聯系

荀子、韓非的人性論: 李斯悲劇根源
《史記•李斯列傳》中的李斯是秦代一個大起大落的傳奇人物, 他以輔佐秦始皇統一中國而登上事業頂峰, 最後以具五刑被腰斬於咸陽, 思欲與家人牽黃犬游上蔡東門而不可得。古今學者都將李斯人生悲劇歸結為他貪戀富貴, 而貪戀富貴又出於他那「人生在所自處」的卑微陰暗的處世哲學。這些分析無疑都是正確的。本文想進一步指出, 李斯的人生悲劇還有更深一層的學術根源, 這就是荀子、韓非的人性論。

一、戰國秦漢之際歷史人物的學術背景中國有著重視學術理論的悠久傳統, 學術思想滲透到人們的心靈深處, 深刻地影響到人們的人生價值追求和行為方式。西周春秋時期學術思想相對單純, 主要體現在統治者制定的禮義。《國語》、《左傳》中所描寫的歷史人物, 其思想學術內涵大都在《詩》《書》禮義范圍之內, 當然伴隨著西周禮制日益陵遲, 其中也有一些歷史人物僭越禮義, 而任憑膨脹的政治野心和無窮貪欲自然呈現。進入戰國之後, 諸子蜂起, 百家爭鳴, 各種流派的學術思想體系相繼被創造出來。當時社會各階層的精英人物, 差不多都會站到諸子某一家的理論旗幟之下, 自覺地用這一家學說規范自己的思想行為, 從而使各自的人格模式呈現出明顯的學派化傾向。我們讀《戰國策》和戰國子書, 會明顯地感覺到戰國歷史人物的思想內涵與春秋以前大不相同, 他們都有非常獨特的人格特徵, 有各自的價值追求和不同的行為方式, 而他們的人格現象差不多都能夠從他們所服膺的諸子思想學說中得到解釋。這種用百家學說指導思想言行的現象一直延續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特別需要強調的是, 除極少數人口是心非、言行不一之外, 戰國秦漢之際的人們都非常真誠, 好是真誠的好, 壞是真誠的壞, 他們信仰、服膺某一種思想學說, 就堅決、真誠地按照這種學說行事, 言行相符, 表裡如一。像墨家人物信仰兼愛, 他們在行動中也真的能夠做到為他人赴湯蹈火, 死不旋踵; 以楊朱為代表的道家人物倡導為我, 宣稱拔一毛而為天下, 勢所不為, 他們也就用這一套理論游說世人; 擅長於國際戰略的縱橫策士, 赤裸裸地表白他們的人生追求是卿相富貴, 而根本不顧天下的蒼生和士人的社會責任, 他們在現實政治生活也是朝秦暮楚, 翻雲覆雨; 而主張法治的法家人物則在現實生活中表現為刻薄寡恩⋯⋯。偉大的人, 偉大得旗幟鮮明; 無恥的人, 也無恥得光明磊落; 他們都是從理論到行動, 將某一種思想學說化為各自的人格模式。
總之, 他們的人格是統一的, 不存在後代某些人口若堯舜、行同桀紂的人格分裂現象。李斯是由戰國入秦學術色彩非常濃厚的歷史人物。對李斯人格心理影響最大的主要有兩大思想家: 一個是他的老師荀子, 另一個是他的同窗韓非。李斯對荀子思想學說有吸取也有揚棄, 而對韓非的理論則完全信服。從這個意義上說, 韓非對李斯的學術影響甚至比荀子的影響還要大。李斯與姚賈因出於嫉賢妒能的卑劣心理而合夥害死韓非, 但他卻將韓非學術思想完全付諸實施。李斯在歷史關鍵時刻的人生選擇基本上是按照韓非的人性理論行事, 這最終導致他走向毀滅。
二、荀子性惡論與李斯趨利的人生選擇戰國時期儒家人性論大體可分為三派: 一派認為人性是中性的, 無善無惡, 就像水一樣, 決之東方則東流, 決之西方則西流, 這一派以《孟子》中所記載的告子為代表, 《郭店楚墓竹簡》中的《性自命出》、《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中的《性情論》, 也持這種觀點; 一派提倡性善論, 認為人性中天生具備仁義禮智因素, 關鍵在於後天的培養, 只要致力於培養善性, 人皆可以為堯、舜, 這一派以孟子為代表; 一派主張性惡論, 這是以荀子為代表, 其後荀門弟子韓非接受了乃師的性惡論, 又有新的發展。荀子認為, 人的自然本性是追求利慾, 所以人類的天性是丑惡的。《荀子•王霸》說:「夫人之情, 目欲綦色, 耳欲綦聲, 口欲綦味, 鼻欲綦臭, 心欲綦佚。此五綦者, 人情之所必不免也。」《荀子•性惡》說:「若夫目好色, 耳好聲, 口好味, 心好利, 骨體膚理好愉佚, 是皆生於人之情性者也, 感而自然, 不待事而後生之者也。」《荀子•榮辱》說:「凡人有所一同: 飢而欲食, 寒而欲暖, 勞而欲息, 好利而惡害, 是人之所生而有也, 是無待而然者也, 是禹桀之所同也。」這是說, 人類的感官天生具有趨利性, 趨利避害是人類與生俱來、無待而然的自然天性。那麼, 天性就有貪欲的人為什麼會有善舉, 為什麼有的人會成為聖人呢? 荀子有一個說法, 叫做化性起偽。偽者, 為也, 意指後天的造作。化性起偽, 就是通過後天的人為努力來感化、矯正、改變人類丑惡的自然天性。《荀子•禮論》說:「性者, 本始材朴也; 偽者, 文理隆盛也。無性, 則偽之無所加; 無偽, 則性之不能自美。性偽合, 然後成聖人之名, 一天下之功然後就也。」聖人在化性起偽中起到關鍵的作用, 《荀子•性惡》說:「故聖人化性而起偽, 偽起而生禮義, 禮義生而製法度,然則禮義法度者, 是聖人之所生也。」如何化性起偽呢? 荀子提出勸學, 即通過學習《詩》《書》禮義, 積禮義而為君子。移風易俗對於化性尤為重要, 《荀子•儒效》說:「注錯( 措) 習俗, 所以化性也; 並一而不二, 所以成積也。
習俗移志, 安久移質。並一而不二, 則通於神明, 參於天地矣。」《荀子•性惡》有一個說法:「塗之人可以為禹。」《荀子•榮辱》也說:「堯、禹者, 非生而具者也, 夫起於變故, 成於修為, 待盡而後備者也。」荀子與孟子, 一主性善, 一主性惡; 主性惡者倡導化性起偽, 主性善者主張培養善性, 最後殊途同歸, 分別得出「人皆可以為堯、舜」、「塗之人可以為禹」的結論。李斯對荀子的性惡論只接受了前半截, 即認為趨利是人的天性, 卻拋棄了乃師關於化性起偽、終為聖人的思想。《史記•李斯列傳》載:「乃從荀卿學帝王之術。學已成, 度楚王不足事, 而六國皆弱, 無可為建功者, 欲西入秦。辭於荀卿曰:『斯聞得時無怠, 今萬乘方爭時, 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 稱帝而治,此布衣馳騖之時而游說者之秋也。處卑賤之位而計不為者, 此禽鹿視肉, 人面而能強行者耳。故詬莫大於卑賤, 而悲莫甚於窮困。久處卑賤之位, 困苦之地, 非世而惡利, 自托於無為, 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將西說秦王矣。』」這是李斯內心情感的真實顯露, 生活在戰國後期的李斯, 看準了當時正處於風雲際會、布衣馳騖的歷史時刻, 發憤要做一番解窮脫困、平步青雲的偉業。他說, 人生最大的恥辱莫過於卑賤, 最大的悲哀莫過於窮困。一個人如果自托無為, 不能改變自身卑賤困苦的處境, 那就無異於人面禽鹿。可見他是將謀取功名利祿作為人類區別於禽獸的本質特徵。李斯辭別乃師時所說的這些話, 是荀子人性好利思想的傳述。這表明李斯從出師門那一天起, 就沒有打算要化性, 根本沒有想到要做一名聖人。他滿腦子想的都是功名富貴, 他是這樣說的, 也是這樣做的。從此, 李斯就一直「得時無怠」, 抓緊一切獲取功名利祿的時機。他向秦王進獻殲滅山東諸侯的計策:「諸侯名士可下以財者, 厚遺結之; 不肯者, 利劍刺之。離其君臣之計, 秦王乃使其良將隨其後。」(《史記•李斯列傳》) 通過採用種種陰謀手段, 李斯最終輔佐秦王一統天下, 而他也登上丞相之重位。秦統一天下之後, 李斯揣摩秦始皇的心理, 為持祿保寵而頻出新招。他從荀子學《詩》《書》《禮》《易》, 但他當權後卻視《詩》《書》為死敵, 一心迎合秦始皇以酷刑治國的專制意圖,建議秦始皇焚燒《詩》《書》百家之語, 禁止天下民眾議論時政, 實施滅絕文化的愚民政策; 他陪同秦始皇巡遊天下, 所到之處為秦始皇刻石頌功; 他將韓非的專制理論付諸實施, 以嚴刑峻法作為治國的手段, 將全國變成一個大監獄。經過幾十年處心積慮的慘淡經營, 李斯本人在布衣馳騖、實現人的趨利本性方面達到了「富貴極矣」的地步:「斯長男由為三川守, 諸男皆尚秦公主, 女悉嫁秦諸公子。」(《史記•李斯列傳》)身居「高處不勝寒」的境地, 李斯在感激、陶醉、慶幸之餘, 似乎有一種隱隱約約的無名恐懼:「物極則衰, 吾未知所稅駕也! 」(《史記•李斯列傳》) 在事業達到頂峰的時候, 他所害怕的是盛極而衰, 失去富貴,而根本不思考如何改惡從善。他的一言一行淋漓盡致地體現了荀子的性惡學說, 但他卻將荀子化性起偽的理論拋到九霄雲外。他一生中也有兩次勸諫, 一次是秦王下令逐客, 他寫了一篇有名的《諫逐客書》, 成功地避免了自己成為逐客; 另一次是給秦二世上《督責書》, 同樣是出於自保。天下蒼生的利益, 士的社會責任, 李斯是從來不考慮的, 他心中只有自己。司馬遷在《史記•李斯列傳》中批評李斯「知六藝之歸,不務明政以補主上之缺, 持爵祿之重, 阿順苟合, 嚴威酷刑」, 這其中的學術原因, 就在於李斯從荀子那裡所接受的半截子人性論。三、韓非君臣關系學說與李斯人生悲劇沙丘之謀是決定秦王朝和李斯個人命運的重大歷史事件, 李斯在這次事件中扮演了一言興邦、一言喪邦的關鍵角色。在這個性命攸關的歷史時刻, 最終支配李斯行動的不是荀子的臣道思想, 而是他的同學韓非的人性論以及由此而來的君臣關系學說。荀子雖然講性惡, 但他最後的落腳點是要引導人們做聖人, 他曾經專門作了一篇《臣道》, 主張人臣不要諂諛逢迎, 貪圖祿位, 而要做諫、爭、輔、拂之臣。他將人臣的忠誠劃分為以德復君、以德輔君、以是諫非三個層次, 要求人臣在大節上做忠臣, 用道德仁義輔佐君主。我們雖不能說荀子這些思想對李斯絲毫不起影響, 但在做忠臣與維護自身利益兩者之間作出最後選擇的時候, 李斯否定了荀子而接受了韓非的君臣學說。韓非繼承了荀子人性慾利的思想, 而進一步將其落實到人際關系之中。韓非認為, 社會各階層人們的行為都一無例外地被利所支配。《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說:「利之所在民歸之, 名之所彰士死之。」《韓非子•備內》說:「故王良愛馬, 越王勾踐愛人, 為戰與馳。醫善吮人之傷, 含人之血, 非骨肉之親也, 利所加也。故輿人成輿, 則欲人之富貴; 匠人成棺, 則欲人之夭死也。非輿人仁而匠人賊也, 人不貴則輿不售, 人不死則棺不買。情非憎人也, 利在人之死也。」他認為人們都是從利己的角度來處理人際關系。《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說:「庸客致力而疾耘耕者, 盡巧而正畦陌者, 非愛主人也。曰如是, 羹且美, 錢布且易雲也。」這是說農民努力耕耘, 是為了圖得主人的一頓美餐和一筆高酬金。

耐心讀一讀。
希望對你有幫助
S

⑥ 李斯和韓非子師從儒家,為什麼最後卻成為法家的代表人

因為法家也是從儒家衍生而出的,法家是用來治理亂世的,儒家是盛世治人,二這兩人都深知法家的有效性,所以成為法家代表。

⑦ 李斯最大的成就是什麼算是個成功者還是失敗者

李斯最大的成就便是襄助秦王嬴政一掃六合、統一六國,他既是個成功者,也是個失敗者。

之所以會這么講,是因為分成了兩個角度來看:從憑借個人之力助秦王統一這一角度來講,他推動歷史發展,也促進了歷史進程,是一個成功者;從權力爭斗的層面來講,他最後權斗失敗被下了大獄,並被判處極刑,順帶連累了自己的家族,他是一個失敗者。

他憑借著自己的無限努力,從一名無名小卒逐步攀爬,到最後成為了秦國宰相。誰也不知道他經歷了多少的艱辛,人們看到的只是他成為宰相之後的風光,以及他成為宰相之後所得到的富貴榮華,那是常人所不能比擬的。

可是當局者迷,他當初一步步爬上來的歷程,太艱辛了,他不想失去現有的一切。最後,趙高狼子野心,設計陷害了他,李斯在這場權力斗爭中失敗了。

⑧ 李斯的法律思想對中國傳統法律文化有什麼影響

我認為中國的傳統法律稱不上「文化」這一次,古代中國自漢武帝開回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答深受儒家「人治」的思想影響,「法治」思想嚴重缺失。
而李斯雖然是法家出身,但只能算是政治家,算不上思想家,他的主要功績是:固秦朝政權,維護國家統一,建議秦始皇廢除分封制, 實行郡縣制。提出了統一文字的建議,在統一法律、貨幣、度量衡和車軌等方面做出巨大貢獻。他的思想遠達不到影響中國的程度。

⑨ 李斯是秦代唯一的_作家

可以寫散文作家,代表作《諫逐客書》 和《獄中上書》

⑩ 秦朝時期,法家代表人物:李斯,他的主張及其思想

1、主張:廢分封

周統一以後,周文王、周武王封的子弟很多,後來一個個都疏遠了,互相視為仇敵,經常發生戰爭,周天子也不能禁止。郡縣,天下才得以安寧。秦始皇也認為,天下已經統一了,再立許多國,不利於統一,安寧也沒有保障,所以支持李斯的意見。於是,他把全國分為三十六郡,郡以下為縣。郡縣制比之分封制是一個進步,有利於國家的統一。

這一整套中央集權制度,從根本上鏟除了諸侯王國分裂割據的禍根,對鞏固國家統一,促進社會發展起了積極作用。所以,這一制度在秦以後的帝制社會里一直沿用了近兩千年。

2、思想:法家

李斯的一生,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實踐著法家思想的。他重新受到秦王政的重用後,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遠見,輔助秦王完成了統一六國的大業,順應了歷史發展的趨勢。

秦朝建立以後,李斯升任丞相。他繼續輔佐秦始皇,在鞏固秦朝政權,維護國家統一,促進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建議秦始皇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又提出了統一文字的建議,之後又在統一法律、貨幣、度量衡和車軌等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這些措施,都是以法家的加強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為指導的。

(10)李斯法學擴展閱讀:

李斯(?-公元前208年),戰國末楚國上蔡(今河南省上蔡縣蘆崗鄉李斯樓村)人。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

少為郡吏,曾從荀卿學。戰國末年入秦國,初為秦相呂不韋舍人,被任命為郎。旋任長史,拜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下逐客令時,上書力諫客不可逐,為秦王採納。又為秦並六國謀劃,建議先攻取韓國,再逐一消滅各諸侯國,完成統一大業。

熱點內容
立法算宏觀調控嗎 發布:2025-05-15 07:05:55 瀏覽:998
勞動法關於停電上班的規定 發布:2025-05-15 06:51:45 瀏覽:333
網上律師靠譜嗎 發布:2025-05-15 06:29:17 瀏覽:344
公車條例 發布:2025-05-15 06:19:28 瀏覽:378
擅自處置氯氣罐泄露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15 06:18:50 瀏覽:211
個人說明法律效力 發布:2025-05-15 06:10:58 瀏覽:597
長春民事律師 發布:2025-05-15 06:01:33 瀏覽:832
國家機管法治人物事跡 發布:2025-05-15 06:01:24 瀏覽:712
勞動法病假事假工資規定2015 發布:2025-05-15 05:51:03 瀏覽:468
規范化法律援助中心 發布:2025-05-15 05:39:52 瀏覽: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