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與法律的辯證關系

道德與法律的辯證關系

發布時間: 2021-01-16 11:12:12

⑴ 求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結合實際,論述如何正確認識理想與現實的辯證關系1200字左右

如果實在不想自己寫的話,建議你去淘寶花點錢買,不太會有人免費給你弄的

⑵ 法律與道德的關系是什麼

在法律的范疇內,來講到底源是不合適的,在道德底線錢講法律也是扯淡的,但是我覺得這兩個東西還是有一定的關系的,在我看來法律基本上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我記得在法律中有一個規定就是在維護國家和社會公公利益的同時要維護良好的道德風尚,這是法律的一條基本原則。

總結:

從這個案子可以看到,就算是法律有時候也不是萬能的,更多意義上來講,法律只是道德的最低限度,那個法律的規定,只是給法律的一個圓場說法而已。

⑶ 論述法律與道德之間的關系

一、聯系:

1、相互制約

法律是通過立法、實施並強制執行的, 以此來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 而道德則是通過科學、正確的評價, 推動法律的廢除、修改以及實施等。制約道德或者不道德的行為, 都不會超越社會基本秩序的許可范圍。

2、在內容上相互滲透, 相互重疊

在法律規章制度中, 會存在一些道德條款, 同樣的, 在道德規范中, 也會有一些具有法律性質的條款。

法律中的很多規章制度都是通過道德規范演變而來的, 其中蘊含著道德精神;同樣的, 在道德規范中, 也存在著很多具有法律性質的條款。尤其是在價值層面上, 兩者之間更是存在著密切的聯系。由此可知, 兩者之間是相互滲透、相互重疊的。

3、在地位上相互轉化, 相互吸收

法律和道德兩者之間的根本目的是相同的, 都是保障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具體來說, 道德是法律的基礎, 道德規范中所規定的, 在法律中也會有所體現, 這也就體現了道德法律化的結果, 可見, 兩者是相互吸收的。

4、在實施過程中相互作用

法律和道德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是相互作用的。在社會的發展中, 法律和道德在維護社會穩定方面均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 法律應是以道德為基礎的, 切不可認為法律是萬能的。因此, 只有將法律和道德兩者進行有機的融合, 才能更好地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

二、區別:

1、產生的時間不同

據史料記載, 法律最早產生於奴隸社會, 在當時, 人類經過不斷地發展, 逐漸進入到了私有制經濟時期, 統治階級為了更好地維護自身的利益, 就產生了不成熟的法律體系。道德的產生最早可以追溯到人類的產生, 可以說有了人類就有了道德, 例如:最初的宗教等等。

2、表現形式不同

法律是由國家立法機關強制制定、實施並執行的, 具有嚴格的程序性, 從而就使得法律具有強烈的穩定性和權威性。而道德則是社會在潛移默化的發展過程中悄然形成的, 道德並沒有具體的表現, 它是通過一個人的內心來影響一個人的行為規范的。

3、調整范圍不盡相同

法律是對人的行為規范進行調整、規定, 並不涉及人的思想限制。而道德則更加全面, 對人的行為規范、思想等方面均進行了科學、合理的調整, 在這其中, 更加註重對人的思想方面進行調整, 進而調整人的行為。

4、作用機制不同

法律是通過國家強制實施的, 若人違法犯罪, 就會依法受到處罰。而道德則是依靠社會輿論的力量來譴責的。一個人的道德品質怎麼樣, 和法律並不相關。

5、內容不同

法律以權利和義務為主要內容, 兩者是相等的, 沒有無權利的義務, 更沒有無義務的權利。而道德則不同, 道德更注重對義務的強調, 對於權利的涉及少之又少,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 兩者之間的內容是存在一定區別的。

(3)道德與法律的辯證關系擴展閱讀:

法律的門類

1、法律最初指國內法,只在一國主權范圍內適用。隨著國家間交流的頻繁,國際法也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重視。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下,國際法和國內法常常發生沖突,也隨著沖突逐漸彼此協調。

2、雖然所有的法律體系處理的議題通常都是很類似甚至是一樣的,不同的國家對於各種法律的分類和命名上通常都會不同。

3、最一般的區分為與國家密切相關的「公法」(包括憲法、行政法刑法)和規范私人間權利義務關系的「私法」(包括合同、侵權行為和物權法)。

4、在大陸法系中,合同法和侵權行為法屬於債法的一部分,信託法則在法令制度或國際公約下運作的。國際法、憲法、行政法、刑法、合同法、侵權行為法、物權法與信託法被視為「傳統核心課題」,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可能更為重要的課題。

⑷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結合實際,論述如何正確認識理想與現實的辯證關系

【理想來與現實的關系】自:理想與現實既對立又統一,理想來源於現實,是對現實的反映,同時,理想根植於現實,又高於現實,只有付諸實踐,理想才能變成現實,若要將理想變為現實,必須在實踐中升華理想,從而在實踐中實現理想。
【如何走出理想追求中的兩個誤區】:在確立理想和追求理想的過程中,易產生理想與現實的矛盾,要正確看待這種矛盾、走出其產生的誤區:
1、要走出「以理想來否定現實」的誤區,當產生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時,要堅持現實的主流,不能傾向用理想來否定現實,從而導致對現實的全盤否定、逃避和反對現實。
2、要走出「以現實來否定理想」的誤區。當產生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時,要對理想充滿信心和熱情,不能不加分析地全盤認同現實,與其同流合污,失去其理想。

⑸ 從道德與法律的辯證關系談談如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

這個問題涉及專業
我就不回答了
感覺自己就是個農民

⑹ 道德和法律的辯證關系

日本規定未成年不得判處死刑,有這樣一個案例,甲是日本人,未成年,她奸內殺了一名容23歲的主婦和她一歲的孩子,但法律就是無法判處他死刑,辦理此案的檢察官出於道德上無法接受甲令人發指的行為的心理,找到了甲的友人,該友人收到甲從監獄中寄出的信件,在檢察官的勸解和友人內心的道德沖突下,該信件得以向法庭出示,甲在信中寫到:「不過是看見一條母狗比較漂亮,就上了罷了,等我出獄我們再去找。這在日本社會引起極大譴責,最終,法官在較高的道德要求下,首次判處這名未成年人甲死刑。
這是一個關於道德和法律沖突的真實案例,真名我不記得,但對我的內心沖擊很大,希望對你有幫助。

⑺ 思想道德與法律的關系是什麼

「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一)法律和道德的聯系:

1、目的一致,道德和法律都是行為規范,都是重要的社會調控手段。二者都是重要的社會調控是手段。兩者在根本目的上具有一致性

2、內容轉化,道德一般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維護社會秩序所要求的最低限度的道德,是必須遵守的道德。另一類是有助於提高人的精神素質、增進人與人之間和諧關系的較高要求的道德,是應當遵守的道德。前者通常上升為法律,也是法律所調整的內容。

3、功能互補,道德在調整范圍上對法律具有補充作用。有些行為不宜由法律調整或者本應由法律調整但因立法滯後而尚"無法可依"的,道德調整就起了補充作用。

同時,法律在約束力上對道德具有補充作用。相比法律,道德的約束是軟約束,因此,重要的道德轉化為法律,就可以依靠國家強制力來保證實施。

4、相互促進。法律對傳播道德具有促進作用。法律的實施,往往就是一個懲惡揚善的過程,不但有助於人們法律意識的形成,還有助於人們道德觀念的培養。

因為法律與道德的評價標准雖有不同,但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是一致或相近的,而且更為明確,所以法律的實施對道德觀念的培養可以起到強化促進作用。同時,道德對法律的實施也具有促進作用。遵紀守法通常是道德最基本的要求,增強道德觀念有助於人們自覺守法。

(二)法律與道德的區別:

1、生成方式:法在生成方式上往往與有組織的國家活動相關,由權威主體經程序主動制定認可,具有形式上的建構性。道德在社會生產生活中自然演進而成,不是自覺制定和程序選擇的產物,自發而非建構是其本質屬性。

2、行為標准:法有特定的表現形式和淵源,有肯定明確的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因而具體確切,可操作性強;同時,其被任意解釋和濫用的餘地小,容易排斥恣意擅斷。道德對行為的要求籠統、原則,標准模糊,只具一般傾向性,理解和評價易生歧義。

3、調整方式:法律一般只規范和關注外在行為,一般不離開行為過問動機。道德首先關注和過問內在動機,不僅側重通過內在信念影響外在行為,且評價和譴責主要針對動機。

4、運行機制:法是程序性的,程序是法的核心。法以權利義務為實質內容,所調整的關系往往具有交涉性,因而就特別需要程序提供交涉的方式和途徑,提供製度性協商和對話的機制,以使選擇和決定能被交涉中的各方認同和接受。

道德的中心在於義務和責任,在道德領域,義務不對應權利,也不以權利為前提,因而,不存在以交涉為本質的程序;再者,道德以主體內省和自覺的方式生成和實現,也使道德與程序無關。

5、強制方式:法與有組織的國家強制有關,通過程序進行,針對外在行為,表現為一定的物質結果。道德主要憑借內在的良知認同和責難,即內在約束。

(7)道德與法律的辯證關系擴展閱讀:

Pinto,福特70年代出產的一種小型車,一度非常流行。但是後來發現位於車後座的油箱存在問題。在少數碰撞情況下,油箱會爆炸,並導致有些人重傷或死亡。

其中一個受害人把 Ford 起訴,在案件審理中,人們發現原來福特很早以前就已經知道油箱存在缺陷,但是他們做了成本效益分析,來決定是否值得加裝一個特殊的保護裝置來保護油箱,防止它爆炸。

他們測算的結果顯示:增加每部Pinto的安全性要花的費用是11美元,總共1250萬部Pinto車改裝的費用是1.37億美元。

而收益的計算則是:180人死亡,每個死亡賠償20萬美元;180人受傷,每個受傷賠償6.7萬美元;2000輛撞壞的車需要修理,每輛花700美元,所以總共收益是0.5億美元。

這樣看來,收益遠小於成本,所以他們沒有安裝保護裝置。當Ford的這份成本效益分析計算表出現在審判中時,陪審團異常憤怒,給出了福特公司1.25億美元的天價賠償。

雖然該案最終的結果是加州桑塔-阿納法庭在判決時沒有採納陪審團的決議,而是將懲罰性賠償減至350萬美元,但這依舊是一筆數目不小的懲罰。

陪審員被激怒,可能是他們認為一家公司給人類的生命定價是不對的,20萬美元也實在太少了;也可能是他們無法接受一家公司竟然為了追求利益而無視消費者的生命安全。

不知道福特公司在依據當時法庭判例給出20萬美元一人的定價時,有沒有考慮過自己是否願意放棄生命,以換取20萬美元?

理性人假說告訴我們,作為經濟決策的主體都是充滿理智的,既不會感情用事,也不會盲從,而是精於判斷和計算,其行為是絕對理性的。而在一項經濟活動中,主體所追求的唯一目標就是自身經濟利益的最大化。

從福特呈現給陪審團的「成本效益分析計算表」我們可以看出,公司通過精確的計算得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應該做出的選擇。

但是它卻忽略了行為背後的倫理道德,無視消費者的生命,以單純的計算衡量一個人的價值,最後理直氣壯的告訴全世界這是公司的最優選擇,犧牲180人的生命,可以為公司節約1億美元的改裝成本。

⑻ 思想道德和法律的關系是什麼

思想道德與法律的關系:
思想道德與法律既屬於不同的學科領域,有著各自不同的研究對象和領域,但也存在著相互關聯的地方,他們在個體思想道德素質結構層次上融為一體。
(1)思想道德與法律的區別
從表現形式上看,法律表現為國家制定的規范性文件或國家認可的習慣;而道德則是一種意識形態、觀念的東西。
從調節的層面來看,思想道德涉及主要是個體觀念和意識形態層面的問題;法律涉及主要是人們行為層面的問題。
從調節方式來看,思想道德修養主要依據個體內在的要求和信念起作用,是一種「軟調控」,法律是通過強制性的外在控制發生作用,是一種「硬控制」。
從調節范圍來看,思想道德涉及范圍更為廣泛,相對模糊;法律作用的范圍較為具體,十分明確。
(2)思想道德與法律的聯系
思想道德與法律都是調節人與人之間相互關系的一種社會規范。
思想道德與法律都是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反映,體現了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共同意志。
思想道德與法律在許多方面是相通的,法律為思想道德提供了保障,思想道德建設為法律制定提供了目標。
(3)思想道德與法律共同融入個體思想道德素質
思想道德與法律雖然在知識層面有區別,在規范層面有相通,但他們在個體思想道德素質結構上,是一體的。個體素質由健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組成

⑼ 法律和道德的辯證關系名言

1.在一切能夠接受法律支配的人類的狀態中,哪裡沒有法律,那裡就沒有自由。——洛克《政府論》2.奇特幾乎總能提供一種線索。一種犯罪越是普通,越是不具特點,就越難以查明。——

關於法律與道德關系的名言警句 1.在一切能夠接受法律支配的人類的狀態中,哪裡沒有法律,那裡就沒有自由。——洛克《政府論》

2.奇特幾乎總能提供一種線索。一種犯罪越是普通,越是不具特點,就越難以查明。——(英國)柯南·道爾爵士

3.舉證之所在,敗訴之所在。

4.法發展的重心不在立法、不在法學,也不在司法判決,而在社會本身。——埃利希

5.盡量大可能把關於他們的意志的知識散布在人民中間,這就是立法機關的義務。——邊沁

6.如果同一批人同時擁有制定和執行法律的權利,這就會給人們的弱點以絕大誘惑,使他們動輒要攫取權力,藉以使他們自己免於服從他們所制定的法律,並且在制定和執行法律時,是法律適合於他們自己的私人利益。

7.一份不公平的合同也好過一場冗長的官司。

8.在忽視正義的地方,在作為正義核心的平等在成文法條款中不斷遭否定的地方,那裡的法律就不僅僅是「不公正的法律」,而是完全失去了法律的本性。

9.法律職業的社會地位是一個民族文明的標志。——費爾德

10.法,國之權衡也,時之准繩也。――吳兢(唐)《貞觀政要·公平》

11.法律的真諦,就是沒有絕對的自由,更沒有絕對的平等。——我國著名法學家郭道暉

12.奇特幾乎總能提供一種線索。一種犯罪越普通,越不具特點,就越難以查明。

13.程序是法治和恣意而治的分水嶺。

14.在一個秩序良好的國家中,司法部門應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從這個意義出發,公信力的喪失就意味著司法權的喪失。——馬丁

15.法律是一種強制性秩序。法制教育的名言警句――凱爾森(美)《法律和國家概論》

16.法律研究的目的是一種預測,即對公共權力通過法院的工具性的活動產生影響的預測。——(美)霍姆斯《普通法》

17.人類對於不公正的行為加以指責,並非因為他們願意做出這種行為,而是惟恐自己會成為這種行為的犧牲者。——柏拉圖

18.法院是法律帝國的首都,法官是帝國的王侯。——(美)德沃金

19.國因法律而昌,法律因人而貴。——(日)日蓮《立正安國論》

20.法律是社會習俗和思想的結晶。——美國總統威爾遜

21.法者,天下之儀也。所以決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縣命也。——(戰國)管子

22.人們通常會發現,法律就是這樣一種的網,觸犯法律的人,小的可以穿網而過,大的可以破網而出,只有中等的才會墜入網中。——(英國)申斯通

23.只要不違反公正的法律,那麼人人都有完全的自由以自己的方式追求自己的利益。——亞當·斯密

24.能夠認識到共同利益也是自己的利益,並藉助於別人認識到的利益來控制自己履行權利,使人意識到,權利應該得到履行;這也就意味著,應該有權利存在,而權力應該通過相互承認得到控制。——格林

25.刑罰的嚴厲程度應該只為實現其目標而絕對必需。所有超過於此的刑罰不僅是過分的惡,而且會製造大量的阻礙公正目標實現的坎坷。

26.法律存在於另一個世界,但它自認為它是整個世界。

27.若是沒有公眾輿論的支持,法律是絲毫沒有力量的。

28.法令者,所以抑暴扶弱,欲其難犯而易避也。——班固

29.法律的制定是為了保證每一個人自由發揮自己的才能,而不是為了束縛他的才能。——(法)羅伯斯庇爾

30.立善防惡謂之禮,禁非立是謂之法。——(晉)傅玄《傅子·法刑》

⑽ 論述以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辯證關系,急!!!在線等!!!

(一)、法律和道德的作用不同。
法律體現統治階級的意志,體現著國家對其成員在政治、經濟、社會等各個領域的行為要求,體現著維護社會穩定、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保障國家安全的要求。國家依靠法院、警察機關等帶有強制性的國家機器來保證法律的實施,強調用法律制度來治理國家,用強制的手段來約束人們的行為 。這是「法治」的主要內涵。
道德也是上層建築的組成部分,但與法律不同。道德的實施不是依靠強制性的手段,而是通過道德教育的手段,以其說服力和勸導力來影響和提高社會成員的道德覺悟,使其履行自己應盡的道德義務。從維護和保障社會穩定來說,法律和道德有著同樣作用。
(二) 、法治與德治,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在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法制和社會主義道德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它們是最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反映,是建立在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築,共同為社會主義經濟基礎服務。法治與德治,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維護社會秩序,規范人們的思想和行為,離不開法律,也離不開道德。只有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形成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法律體系和思想道德體系,才能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有序地運行;也只有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始終堅持法制和道德教育「兩手抓」,才能有效地維護社會穩定。可見,「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是我國完整系統科學的治國方略。

熱點內容
以下屬於法律效力的范圍的是 發布:2025-05-18 04:24:18 瀏覽:767
執行法律知識包括什麼 發布:2025-05-18 04:21:33 瀏覽:135
山東計劃生育條例罰款 發布:2025-05-18 04:14:57 瀏覽:877
法律服務采購河南 發布:2025-05-18 04:10:37 瀏覽:956
富寧縣律師 發布:2025-05-18 03:56:57 瀏覽:608
人身侮辱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18 03:56:52 瀏覽:714
教育局貫徹勞動合同法情況匯報 發布:2025-05-18 03:35:02 瀏覽:844
法律碩士對英語的要求 發布:2025-05-18 03:34:22 瀏覽:916
公司合夥人之間的法律協議有效嗎 發布:2025-05-18 03:34:22 瀏覽:208
抵押司法拍賣 發布:2025-05-18 03:25:11 瀏覽: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