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學用欲
Ⅰ 學習道德經最重要的幾個概念是什麼
最近佛系這個詞很火,但是在我看來,認真學佛的人太少,認真學道的人更少。很多人只是對於佛只是停留在娛樂、戲謔的層面,認知簡單、膚淺。對於道的認識,更是少之又少。在我看來,想要學道,首先就要理解道德經最重要的三個概念是什麼。
好,我們把第一章剩下的部分講完。我們來一起看第五句——「故常無,欲以觀其妙」。我的斷句是:無,逗號,欲以觀其妙。有的版本是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後面一句—「常有欲以觀其徼」,我的翻譯是,常從實像中來觀察其中的奧妙。實相是什麼?就是那個無,無就是實相,那實相是什麼?就是道。常有,常從現象中來觀察其邊界、其界限,這個「有」,我把它翻譯成現象,我認為這樣比較准確,很多《道德經》的翻譯者和解讀者,他是這么斷句的,「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那怎麼翻譯的呢?就是通常我們沒有慾望,怎麼怎麼樣,我們有慾望,怎麼怎麼樣。我個人認為這是非常嚴重的錯誤。《道德經》的翻譯要尊重前後者之間的聯系,前面第三句第四句講了「無」,講了「有」,那麼這里同樣應該是對應的,無何有無?就是道,有就是現象,而不是有欲和無欲,這是非常嚴重的錯誤。老子沒那麼淺,從有欲和無欲中去看。我最早學習《道德經》的時候,我也是這么斷句的,我後來發現這是有問題的,所以我把它改過來。
我們來看第七句和第八句--「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此兩者是指:有和無這兩個方面。我們再講直白一點就是:道的本質和道的現象這兩方面。「同出而異名」是什麼意思?「同謂之玄」是什麼意思?就是處處相同,但名稱不相同,處處相同,現象不同,所以名稱不相同,同謂之玄就是非常玄妙的,玄之又玄就是玄妙,眾妙之門,把它翻譯成它是一切宇宙萬象的源頭。
那這個門,其實就是一切的萬物都從這裡面產生出來,所以我們叫眾妙之門,那麼這個門其實就是創造之門,我們基本上把《道德經》的第一章的每一句都講解完了,但是第一章的學習,我們一定要得出一個結論。
道的本體就是那個「無」,道的現象就是那個「有」,那麼我們再加一個就是「用」。只要我們談道,就要談到三個字,體、像、和用。那麼「道」的本體,我們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我們看到的其實都是道顯出來的現象。宇宙山河大地萬物,所有的生命都是「道」顯現出來的現象。在後面每一章的學習當中,我們都要從這三個層面去思考老子是在講道的體呢,還是在講到的像呢,還是在講道的應用呢,那麼今天我們先分享到這里,大家把第一章多復習幾遍,最好能把它背下來。
Ⅱ 老子《道德經》第36章:「將欲去之,必固舉之;將欲奪之,必固予之。將欲滅之,必先學之。」
老子《道德經》第36章:「將欲去之,必固舉之;將欲奪之,必固予之。將欲滅之,必先學之。」主要意思是:想要奪取它,必須暫時給予它。
這句話流傳至今,已經變成了「將欲取之 必先予之」.
也就是說我們要向他拿什麼,我們要先給他們什麼;若是想要得到獲得,就要先給予.
望採納~
Ⅲ 道德經學習有什麼好處
道德經和致富完全沒有關系,以下是我以前被採納的關於道德經問題的回答,你不妨參考一下。
老子所說的「道」其實就是構成宇宙萬物的基本元素,它十分的微小小到你我都看不見、摸不著,但又是確實存在的,老子為了方便敘述他的觀點才給它冠名為「道」,而「無」和「有」都是用來論證「道」的存在而用的形容詞,是「道」從十分微小的狀態(無),向看的見的狀態轉變的一個過程(有),所以說: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一切萬物的最原始狀態就是由「無」來組成的,這種東西確實存在但你又無法感覺到它的存在,就像你無法感覺到空氣而空氣一直在你身邊一樣。而「無」又會漸漸的轉換為一切看的見的東西,比如:天地萬物、日月星辰、包括一切動物、植物和你我在內,這就是「有」。
老子因為感悟到了宇宙萬物的這一規律而感嘆道: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如果我們也能如老子一般對於世間萬物的變化規律洞悉的很深,那麼我們就已經「入道」了,但是還是需要多多的領悟老子《道德經》的真諦,這是一部值得用一生來感悟和體會的「好書」,老子用他超然物外的大智慧寫下了《道德經》,我們也必須在心平氣和、不抱有任何功利心的情況下才能領悟到老子的智慧。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_^
Ⅳ 《道德經》中「見素抱朴,少思寡慾,絕學無憂 」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中 見素抱朴,少思寡慾,絕學無憂 的意思是:
1、見素抱朴的意思:就是要抱住「樸素」的意思。
2、少思寡慾的意思:就是要減少慾望的意思。
3、絕學無憂的意思:一般的解釋是舍棄用學習知識的方法了解事物。
其實,這三句話,都是在指出一個道理:減少 心 對富貴、繁華、智巧和滿足各種慾望的追求,從而讓自己心清靜,而使自己深層的潛意識得到開發,讓自己在生活和事業中擁有更好的「智慧」。
Ⅳ 學習《道德經》的好處
人之所以會無聊主要是下面原因造成的:
1.生活和工作看不到希望,找不到樂趣,天天消磨時間,度日如年,容易墮落;
2,慾望太多,期望太高,現實不能如意,找不到前進動力和方向,所以無所事事;
3,生活和工作壓力過大,或者受過打擊,一蹶不振,對生活失去信心,所以特別無聊;
4,生活和工作環境單調,內心比較封閉,找不到樂趣,沒有激情,人特別頹廢;
5,沒有學習的樂趣,覺得枯燥乏味;
6,感情失意或者比較壓抑。
朋友,沒有坎坷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人生就難免有悲歡離合!人世間不如意的事情十有八九!而且「金無赤足,人無完人」,所以擺正位置,調整心態,才是關鍵,要真正擺脫無聊的煩惱,重新找回生活的精彩,你可以採取以下建議:
1,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做自己擅長的事情,找回成功的喜悅,找回失去的信心,找到前進動力和方向;
2,心累了,人煩惱了就歇歇,讓心靈去旅行,可以去爬山,看海,感受壯麗風光,擁抱自然,融入自然;
3,可以做喜歡的運動發泄一些,推薦跑步,散步和籃球。跑步可以鍛煉身體,鍛煉和提高人的意志和忍耐力;散步可以讓人休閑,放鬆;籃球可以讓人學會配合,增強團隊意識和集體觀念;
4,可以找知心朋友小聚,小酌幾杯,向朋友傾訴,讓溫馨的友情驅散你內心的無聊,苦悶和孤獨;
5,多和家人聊天,或者打電話,加強溝通,增進感情,告訴家人,我愛他們;
6,尋找知心戀人,讓愛情升華你的情感,點綴你的生活,照亮你的靈魂;
7,如果有什麼煩惱不方便和朋友,家人說的,可以上網於陌生人聊天,傾吐一下,也可以找到新的朋友;
8,在網上寫日記,記下生活的點滴;
9,可以和三五知己逛街購物,說不定有意外的便宜貨或者意外的美食在等著你,從中你可以收獲意外的驚喜;
10,好好學習,找到學習的樂趣,不斷進步,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結合自己的興趣多看有關書籍,規劃好自己的專業和就業道路,規劃好自己的人生道路;
11,可以和家人適當地觀看自己喜愛的電視劇,同時又可以和家人聊聊天,增進感情;
12,可以閱讀自己感興趣的書籍,開拓視野,增長見聞,豐富知識,為學習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13,可以練練書法,畫畫,鋼琴或者其它樂器,陶冶情操,增加氣質;
14,提倡綠色上網,看看新聞,適當玩玩游戲,但是不是沉迷,這樣可以打發時間;
15,適當地在家裡做家務,這樣既可以保持衛生,有可以得到家人的贊揚,可以得到生活的樂趣;
Ⅵ 道德經中見素抱朴,少思寡慾,絕學無憂 什麼意思 急用
道德經中見素抱朴來,少思寡慾源,絕學無憂 什麼意思?-
-
-
見素抱朴,就是要抱住「樸素」的意思;少思寡慾,就是要減少慾望的意思;而絕學無憂,一般的解釋是舍棄用學習知識的方法了解事物。實際上,這三句話,都是在指出一個道理:減少「心」對富貴、繁華、智巧和滿足各種慾望的追求,從而讓自己心清靜,而使自己深層的潛意識得到開發,讓自己在生活和事業中擁有更好的「智慧」。
請採納~
Ⅶ 關於道德經里的幾句話怎麼解釋:「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欲不欲。」「學不學」
老子在《道德經》第六十三章曰:「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其意是說:以無為的態度去有所作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處理事物,以恬淡無味當作有味。採取順應自然的態度,必須以平靜的思想和行為對侍生活,旨在闡發「無為而無不為」的道理和處世哲學。 「為無為」是說讓一切自然順道,來去無意,一切隨緣,萬物善而不爭。在老子的理想中,「聖人」持「無為」的哲學對待天下,也就是順應自然的規律去有所「為」。 「事無事」是說從客觀實際情況出發,以「無事」的態度去對待通常事務,水到渠成,處理事情。從人的倫理精神和藝術精神的養成而言,寂靜虛無求恬淡,縱情山水尋逍遙,愉悅心靈品人生。 「味無味」是說人若要知味,必須先從品嘗無味開始,去體味恬淡中的真味,從平淡無奇的現象中感應察覺出真實和規律來,把「無味」當作味而得其味。品味在大眾眼裡沒有味道的事物和事理,就是味無味的意義之所在。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是一種反向思維、反其道而行之的人生哲理和行為。 萬里長空,清風明月;水流花開,空山無人。追求清凈無為、恬淡澄懷,在虛靜、空靈中悟出大智慧,極至「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的境地。欲使自己的人生脫離平庸而靈光四射,欲修行成上乘的精神境界,必須參悟、修行「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的人文精神。
Ⅷ 你從《道德經》里學到了什麼
5000多個字,老子表達了自己的思想,簡單明了,通俗易懂,包羅萬象。難在遵循與實踐,有這內份豪情豪膽容的人也不多。現代來講,世人紛雜,物慾橫流,因此現代懂道的人寥寥無幾更在及少數。我認為道德經的核心思想是自然無為,清凈不私,以此為核心修煉道德經。
Ⅸ 學習道德經以後自己的缺點改正多少
有的人學了《道德經》之後不僅沒改正缺點,還比以前更壞。
「將 欲 取 之 , 必版 故 與 之 。」這句話壞權人看了以後這樣理解:你要想騙他錢,就先給他一點好處,取得他的信任之後,他才能把他的財產都交給你管理,你才能把他的財產騙到手,最後他變成了窮人你變成了富人。
但是這句話好人也看著了,如果你還輕易相信人,只能說明你愚昧,命該如此。所以關鍵不在於《道德經》怎麼說,在於個人怎麼理解。
Ⅹ 道德經和易經先學習哪個比較好
道德經與易經的關系大致應該是這樣的:
易經是中國人對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的存回在以及變化的答看法,通過圖像的形式反映出來,我們的一切都不會離開這個總原則,而一些具體的情況可以通過易經的規則進行推算,這只是其中的一個具體應用而已,不代表全部的易經。所以古人有「擅於易者不卜」的說法。
道德經是老子對於我們的宇宙,人生的指導性文章,全文涉及到相關的人文思想、世間法則等,按照一些國學大師的說法,中國每一次大的動亂時局,都是依道德經來改變時局的,劉伯溫、張良、諸葛亮、范蠡等。
按照你想要做的目的來選擇先學習哪個就可以確定了,如果為了學習國學的話,先後次序就無關緊要了,如果可以的話,可以先從儒家的經典開始比較好,如果沒有這些基礎,單純學習易經的話,人會變得狡猾;學習道德經會覺得裡面說的話不可理喻。例如道德經里講「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講自然的法則,天地對萬物是公平的。
另外,如果能找到一個好的老師,踏實的跟他學一段時間,會有很大的好處。
本人只了解些皮毛,希望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