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道德名人
㈠ 關於道德的名人事例
魯迅青年時代受進化論思想影響,深為災難深重的祖國命運擔憂。二十一歲的魯迅東渡日本,尋求救國的真理。在日本,他最初在東京弘文書院補習日語。此間他閱讀了大量進步書籍,思想十分活躍,並積極參加反清活動,和當時以反清為目的、在東京組成的革命團體"光復會"的一些成員發生聯系。1904年9月,魯迅按照其通過醫學救國的理想,進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學習。他學習極為刻苦認真,深受他的老師藤野先生的贊許。但是,魯迅沒有想到,他學習成績優異,竟會引起一些日本學生的嫉妒。在這些日本學生眼裡,中國留學生是"低能兒",是不能取得好成績的。他們甚至認為,魯迅所以每回考試都是好成績,是因為老師把考題透露給了他。他們看不起中國留學生,這使魯迅的自尊心受到了很大刺激。1905年學校里發生的另一件事,給魯迅的刺激更大:一次上細菌課後放映紀錄片,內容是宣傳日本軍國主義所謂戰績的。影片中有這樣一組鏡頭,一個中國人被日本侵略者槍殺,而周圍觀看叫好的竟是一群中國人。當時,看這部影片舶只有魯迅一個是中國人。看完影片之後,大家拍手歡呼。這影片、這掌聲都深深地刺痛了魯迅,他在數月內吃不好飯、睡不好覺,為此曾一個人走進深山裡放聲悲歌。他翻來覆去的苦苦思索:為什麼有人對自己的同胞被殺害而無動於衷?他終於認識到:"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材料和看客……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由此,他毅然棄醫從文(盡管他在醫學上的學業已有成就),走上了用筆喚起中國人覺醒的道路。
㈡ 舉一個名人事例:一個成功人卻沒有一個很好的品德
愛迪生
愛迪生打壓同時期的偉大發明家特斯拉。特斯拉發明了交流電技術,也就是現在的生活用電,愛迪生竊取了特斯拉的專利,並竭力打壓特斯拉。特斯拉甚至因此去挖過水渠
㈢ 中國歷史上有智慧但沒有道德的名人
華歆 三國演義的人物
《三國演義》中的華歆
華歆本來是豫章郡太守,孫策平定江東版時投降權孫策。後來孫權用顧雍之計,派他前往許都表奏劉備為荊州牧,此後華歆就一直留在曹操身邊。曹操廢伏皇後時,華歆親自帶領士兵進入皇後寢宮抓捕伏皇後。曹操死後,華歆又同王朗等曹氏舊臣威逼漢獻帝讓位給曹丕。
㈣ 有道德的名人事例
在我們的生活中完全可以去做,往往還是那些不起眼的小事中蘊含著道德的真諦。
前些天我回乘公交車答去外婆家。車至中途,車廂內已座無虛席。此時,又上來一位抱小孩的中年婦女。靠近車門的一位年輕小夥子忙熱情地站起來讓座,只見中年婦女二話沒說,徑直坐下,隨後有說有笑地逗起孩子來。我在對小夥子投以贊許目光的同時,心中也生出一種怪怪的感覺。 小夥子主動給帶小孩的女同志讓座,固然是理所當然的事,但我總覺得在「理所」與「當然」之間,似乎還少點什麼——中年婦女是否應該向小夥子道謝呢? 付出,不一定渴望得到回報,但人人都希望得到認可,大至社會的認可,小到一個人的認可。假如那名中年婦女對小夥子說上一句感謝的話,相信小夥子心裡會感到一種付出的快樂!芸芸眾生,人人都應時時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得到了別人的幫助,別吝嗇你的感激;獲得了別人的尊重,也要學著去尊重別人。因為,尊重別人也是一種有道德的體現。
㈤ 責備沒有道德的人的名人名言
我獨不解中國人何以於舊狀況那麼心平氣和,於較新的機運就這么疾首蹙額;版於已成之局那麼委權曲求全;於初興之事就這么求全責備? —— 魯迅
我們若要生活,就該為自己建造一種充滿感受、思索和行動的時鍾,用它來代替這個枯燥、單調、以愁悶來扼殺心靈,帶有責備意味和冷冷地滴答著的時間 —— 高爾基
一個人在受到責備而不是受到贊揚之後仍能保持謙虛,那才是真正的謙虛。 —— 里克特
責備賢者,須全得愛惜裁成之意。若於君子身上,一味吹毛求疵,則為小人者,反極便宜。 —— 曾國藩
像每一滴酒回不了最初的葡萄,我回不了年少。 是了,那段年歲里最大的主題是愛。渴求美善的愛,卻不懂得去彼此守護;總在擁抱同時互使出個性的劍芒、在贊美時責備、傾訴時要求、攜手時任性分道,分道之後又企盼回盟,卻苦苦忍住不回眸
㈥ 成績很好而沒有道德的名人事例
秦抄檜,南宋著名奸臣。政和五年(1115年),秦檜在南宋朝廷內屬於主和派,奉行割地、稱臣、納貢的議和政策。第二次拜相期間,他極力貶斥抗金將士,阻止恢復;同時結納私黨,斥逐異己,屢興大獄,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奸臣之一。
㈦ 有關道德的名人名言有哪些
道德是一種在行為中造成正確選擇的習慣,並且,這種選擇乃是一種合理的慾望。〔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倫理學》道德的最大秘密就是愛;或者說,就是逾越我們自己的本性,而溶入於旁人的思想、行為或人格中存在的美。〔英〕雪萊:《詩辨》道德之追求並不出於追求者的利害計較或自愛,不出於他自己利益的任何動機。〔英〕赫胥黎:《論道德上的善與惡觀念的起源》道德是真理之花。〔法〕雨果:《悲慘世界》道德的根本,是自製心和克己心,使自身的本能服從全體。〔德〕費希特:《費希特講演全集》道德不是良心的可卑的機謀,而是斗爭和艱難,激情和痛苦。〔德〕托馬斯?曼:《沉重的時刻》忠實於崇高的理想,這是個人道德發展的頂點。〔蘇〕蘇霍姆林斯基:《家長教育學》真正的道德心是為完善我們的生命而被授予的。因而懷有道德心的人,自然有一股洗滌人們心靈的力量。〔日〕武者小路實篤:《人生論》道德就是適應社會生活的要求之社會的本能。〔中〕李大釗:《物質變動與道德變動》道德為人類之最高精神作用,維系群益之最大利器,順進化之潮流,革故更新之則可,根本取消之則不可也。〔中〕陳獨秀:《答淮山逸民》凡是那不論公私都以道德為上、一心要做出高貴的事來的人,方可算得最可尊崇的人。〔英〕喬叟:《喬叟文集》如果有一個有良好道德風氣的社會環境,是最有利於培養好的社會公民的。〔英〕弗?培根:《人生論?論習慣》道德與智慧是實現真正的幸福與自由,所以是不可少的。〔英〕雪萊:《告愛爾蘭人民書》如果道德敗壞了,趣味也必然會墮落。〔法〕狄德羅:《論戲劇藝術》人類的生活對於德,正像對於才一樣,無疑是一個最終的考驗,一個更為美好的世界都需要它們。〔法〕巴爾扎克:《鄉村醫生》普遍的道德是社會的基礎,普遍的良心是法律的基礎。〔法〕雨果:《九三年》犯罪的人能夠被一個有道德的人指揮就覺得減輕了自己的罪戾。〔法〕雨果:《九三年》只有道德,和能具道德的人格才是有尊嚴的。〔德〕康德:《倫理學的形而上學的基本原理》沒有道德的上帝是可怕的。〔德〕康德:《實踐理性批判》道德的營養不良和精神的中毒對人的心靈的危害,正如身體的營養不良對於身體健康的危害一樣。〔瑞士〕蒙台梭利:《兒童教育》人類最重要的努力莫過於在我們的行動中力求維護道德准則。〔德〕愛因斯坦:《愛因斯坦?談人生》有德則樂,樂則能久。〔中〕左丘明:《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中〕《禮記?大學》人之情,心服於德不服於力。〔中〕《文子?符言》恩深必報,德盛必崇。〔中〕柳宗元:《為耆老等請復尊號表》有德之士,如夏日之蔭、冬日之爐,不求親人而人自親之。〔中〕庄元臣:《叔直子?夕編》道德常常能填補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卻永遠填補不了道德的缺陷。〔中〕馮遠征:《甜蜜的事業,自豪的感情》不要只迷信力量,而更要承認道德,因為道德才是左右人類幸福,決定人類苦樂的關鍵。〔法〕羅曼?羅蘭:《羅蘭小語》應該熱心地致力於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談道德。〔古希臘〕德謨克利特:《著作殘篇》我相信世界上有比軍隊和核彈更強大的力量,這就是善良、道德和人道的力量。〔美〕波林格:《決不讓戰爭發生》應該不是由於懼怕,而是由於義務,不做有罪的事。〔古希臘〕德謨克利特:《著作殘篇》如果你的道德觀令你消沉,那它們就一定是錯誤的道德觀。〔英〕斯蒂文生:《越過平原》適用於道德經驗的東西,必然在更高的程度上也適用於美的現象。〔德〕席勒:《美育書簡》人在智慧上應當是明豁的,道德上應該是清白的,身體上應該是潔凈的。〔俄〕契訶夫:《回憶契訶夫》無側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中〕孟軻:《孟子?公孫丑上》君子腳跟沒亂行,不是規矩是准繩。〔中〕呂坤:《續小兒語》古今之社會不同,古今之道德自異。〔中〕李大釗:《自然的倫理觀與孔子》用鼓勵和潔明的言語來造就一個人的道德,顯然是比用法律和約束更能成功。〔古希臘〕德謨克利特:《著作殘篇》智力的和道德的能力也和肌肉的能力一樣,是只有經過使用才會得到進展的。〔英〕密爾:《論自由》道德習慣的教育不需要某些專門的手段或方法。這種教育就存在於集體的相互關系的實質之中。〔蘇〕蘇霍姆林斯基:《公民的誕生》革命道德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它是從日常的堅持不懈的斗爭和鍛煉中發展和鞏固起來的,正如玉石越磨越亮,黃金越煉越純一樣。〔越南〕胡志明:《為了獨立,為了社會主義》樹德莫如滋,去疾莫如盡。〔中〕左丘明:《左傳?哀公元年》砍樹之長,必先始生時刪其繁枝;欲德之盛,必先始學時去夫外好。〔中〕王守仁:《傳習錄》耳中常聞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進德修行的批石。若言言悅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鴆毒中矣。〔中〕洪應明《菜根譚》不正當的獲利給道德帶來損害。〔古希臘〕德謨克利特《著作殘篇》一切不道德事情中最不道德的,就是去做不能勝任的事情。〔法〕拿破崙:《拿破崙傳》不要把痰吐在井裡,哪天你口渴的時候,也要上井邊來喝水的。〔俄〕克雷洛夫《克雷洛夫寓言?獅子和老鼠》人們的缺德常常是出於無聊。〔蘇〕高爾基《二十六個和一個》敗壞道德的東西是愚蠢、貧窮和丑惡的生活!〔挪威〕易卜生《人民公敵》沒有道德的人犯罪,自己明白是罪;真有道德的人害了人,他還覺得是道德應有的代價。〔中〕錢鍾書《談教訓》
㈧ 名人道德故事
1、左公與曾公的胸懷
曾國藩和左宗棠都是晚清的重臣,兩人名氣都很大,朝廷一般多以「曾左」並稱他們兩人。曾國藩要比左宗棠大,並且曾經對左宗棠予以提拔。但左宗棠為人非常自負,從沒有把曾國藩放在眼裡。
有一次,左宗棠很不滿地問身旁的侍從:「為何人都稱『曾左』,而不稱『左曾』?」一位侍從大膽直言:「曾公眼中常有左公,而左公眼裡則無曾公。」侍從的話讓左宗棠深思良久。
2、漢武帝的胸懷大度
漢武帝劉徹,是個胸懷大度、思賢如渴的皇帝。他剛一即位,就發出了一個很不平常的求賢詔書,指出不管一個人出身貴賤,只要有特殊才能,就可封為將相。他說到做到,破格錄用了許多下層出身的人才。
有一次,十七歲的漢武帝帶著隨從微服出訪,來到一個叫做柏谷的地方。晚上,他們住進一家客店。店主人見他們年紀輕輕,行動詭秘,以為是一夥盜賊。
漢武帝口渴了,想討點水喝。店主人腦袋一揚,沒好氣地說:「我這里沒有水,只有尿!」說完,就偷偷溜出店門,打算召集附近的老百姓襲擊這伙可疑的旅客。店主人的妻子是個精明女子,她猜出了丈夫的心計,連忙跟了出來,好言相勸說:「我看他們不像盜賊,那領頭的倒像個貴公子。
你千萬不能輕舉妄動,錯傷好人。」店主人有些猶豫了,妻子乘機把他拉回屋裡,花言巧語地勸他喝起酒來。不大一會兒,店主人就被灌了個爛醉。於是,女主人又是殺雞,又是宰羊,擺下酒席盛情款待了客人一番。
第二天一早,漢武帝知道了事情的經過。回宮之後,他立即召見店主人夫妻倆,先賜給女主人一千兩金子,接著又把目光投向男主人。頓時,大殿里的氣氛緊張起來,人們以為男主人一定會受到懲罰。誰知,漢武帝不但沒有降罪,反而稱贊他疾惡如仇,是個壯士,並當場拜他為羽林郎。
3、尊師重道終成大器
東漢末年,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當他還在童年求學的時候,看到郭林宗,心想這是一位難得的好老師,便對人說:「教念經書的老師是很容易請到的,但是要請到一位能教人成為老師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而郭林宗汗牛充棟,熟讀各家典籍,乃是遠近聞名的大儒。
後來,魏昭到京城洛陽任官,毅然決定拜遠在南陽的郭林宗為師,並派奴婢侍奉老師。但是郭林宗體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親自熬葯給他吃。當魏昭端著煮好的葯進來的時候,郭林宗便呵責他熬的葯太燙,而魏昭就再熬一次,送上後郭林宗又說葯太苦。
這樣一連三次,到了第四次,當魏昭再端重新熬的葯而又沒有不好的臉色時,郭林宗才笑著說:「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終於看到你的真心啦!」於是大喜,將畢生所學的都全部教給了魏昭,而魏昭也終成大器,成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儒家學者。
4、顧愷之
我國古代東晉,在南京建造了一座佛教寺廟叫瓦棺寺,寺廟落成後,和尚請眾人捐施。顧愷之來到寺廟,在捐款薄上寫了個「百萬」的數字,人們都有很驚訝。
因為數日來,在眾多捐施者當中,還沒有一個人捐款超過十萬的,大家以為這個小名叫「虎頭」的窮年輕人吹牛亂寫,所以和尚當即讓他把寫的數目塗掉,但是顧愷之卻十分有把握地說:「你們先給我找一面空白牆壁。」
於是,他就關起門來,在指定的空白牆壁上畫了一幅像唯獨眼珠沒有畫。他對和尚說:「第一天來看畫的人,每人要捐十萬錢給寺廟;第二天捐五萬錢,以後,捐助數目由你們規定。」
等顧愷之當眾點畫維摩詰眼珠時,寺門大開,如同神光顯耀,滿城哄動,人們爭相來寺觀畫。紛紛稱贊這幅畫畫得生動傳神。看畫的人絡繹不絕。沒有多久,百萬數目就湊足了。
5、房玄齡
唐代名相房玄齡,未做官時,有一次患重病,對他太太盧氏說:我若病死,你不要守寡,要再嫁.盧氏到房內,挖出一隻眼睛以示終身不改節.後來房玄齡病癒,一直升到宰相高位,始終對夫人極為尊敬。
㈨ 道德的名人故事
沈從文(1903~1988)成名之前,吃過不少苦。數九寒東,大雪飄飄,趴在桌上寫作版,常常被凍得瑟瑟發權抖。當時沈從文並沒多少錢,買不起足夠的煤,屋裡常不生爐子,潮濕陰冷,寒氣逼人。為了禦寒,他用棉被包著腿和腳,不過手卻因為要寫東西而被凍得紅腫。
在某天,突然有個陌生人來到他的住所,這人和善的問:「請問沈從文先生在這兒嗎?」
「我就是。」
「哎呀,你就是沈從文……你原來這么年輕。我是郁達夫,我看過你的文章。」
在之後的聊天過程中郁達夫看了看沈從文樣子,連忙解下自己脖子上的圍巾,給他圍上,並請他到附近飯館吃了頓,臨走前把自己身上僅有的三元錢也資助給了沈從文,並鼓勵他說:「好好的寫下去,我還會再來看你的。」
只因為對對方文章的欣賞而前去拜訪,並在看到對方的情況下對一個後生加以幫助,既不是因為對方出名(因為他還沒出名),也不是因為是老朋友(因為才剛認識),且當時的郁達夫經濟上也不寬裕應該算是個道德故事。
㈩ 名人講道德的事例
沈從文(1903~1988)成名之前,吃過不少苦。數九寒東,大雪飄飄,趴在桌上寫作,常常被凍得瑟瑟發抖。當時沈從文並沒多少錢,買不起足夠的煤,屋裡常不生爐子,潮濕陰冷,寒氣逼人。為了禦寒,他用棉被包著腿和腳,不過手卻因為要寫東西而被凍得紅腫。
在某天,突然有個陌生人來到他的住所,這人和善的問:「請問沈從文先生在這兒嗎?」
「我就是。」
「哎呀,你就是沈從文……你原來這么年輕。我是郁達夫,我看過你的文章。」
在之後的聊天過程中郁達夫看了看沈從文樣子,連忙解下自己脖子上的圍巾,給他圍上,並請他到附近飯館吃了頓,臨走前把自己身上僅有的三元錢也資助給了沈從文,並鼓勵他說:「好好的寫下去,我還會再來看你的。」
只因為對對方文章的欣賞而前去拜訪,並在看到對方的情況下對一個後生加以幫助,既不是因為對方出名(因為他還沒出名),也不是因為是老朋友(因為才剛認識),且當時的郁達夫經濟上也不寬裕應該算是個道德故事。
下面是我從網上找的,比較詳細
1923年8月,20歲的沈從文離開湖南來到北平。他來北平的本意,是進一所大學讀書,然後再圖發展。但是,他當時僅有高小文化水平,外語一竅不通,雖然也讀了一些新書報,卻連標點符號也不會使用。他參加燕京大學國文班的入學考試,竟一問三不知,得了個零分,自然無法正式進入大學學習。他只好獨自住在前門外楊梅竹斜街的酉西會館里,開始第一階段的自學,立志靠自己的努力闖入文壇。
沈從文每天早上吃一點冷饅頭、泡鹹菜,就走出酉西會館到宣武門,跑進京師圖書館看書,一直到閉館才返回住處。
同許多初出茅廬的文學青年一樣,沈從文最初的習作,投寄報刊猶如泥牛入海,杳無消息。在窘迫與貧困中,沈從文以一個文學青年的身份,向社會發出了呼救。他曾經用書信的形式,描述了一個窮困潦倒的文學青年的處境,但因無錢買郵票而沒有付郵。後來發表在1924年12月22日《晨報副刊》上的散文《一封沒有付郵的信》,是沈從文正式發表的第一篇作品。1924年11月,沈從文也曾向在京的幾位知名作家寫信,傾訴自己的艱難處境。當時受聘於北大的創造社著名作家郁達夫,接到沈從文的來信後,便去」窄而霉小齋「,看望了這個尚不知名的文學青年。
11月13日,大雪紛紛揚揚,寒氣逼人。沈從文正用棉被裹著雙腿坐在桌前寫作,聽見門響,走進來一個身材瘦削、面龐清癯的30多歲的年輕人,他就是郁達夫。沈從文向他訴說自己來北平後的境遇。郁達夫掃了一眼小房間里的寒酸,一切都明白了。當他知道沈從文尚未吃飯時,便邀他到附近一家餐館吃了飯。郁達夫拿出5塊錢付了賬,將找回的3塊多錢全給了沈從文。他還將自己脖子上一條淺灰色羊毛圍巾摘下來,撣去上面的雪花,披在了沈從文的肩上。回到住處,沈從文禁不住哭了起來。直到晚年,沈從文回憶起這段往事,還眼裡充滿了淚花。
郁達夫看望沈從文回去的當天,寫下了著名的文章《給一個文學青年的公開狀》。針對沈從文想進大學讀書及其目前的境況,郁達夫發出了憤激之辭:「我真佩服你的堅忍不拔的雄心,不過佩服雖可佩服,但你的思想的簡單愚直,也卻是一樣的可驚可異。」因為「像你這樣一個白臉長身,一無依靠的文學青年,即使將麵包和淚吃,勤勤懇懇在大學窗下住它五六年,難道你拿到畢業文憑的那一天,天上就忽而會下珍珠白米的雨來嗎?」文中,郁達夫為文學青年設計了擺脫目前困境的上中下三策:去外面找工作,或者去革命,去製造炸彈;想法弄幾個路費,返回湖南故土;去應募當兵,或者做賊去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