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多與少
⑴ 什麼叫多則惑 少則得 有什麼道理
取得少的人比較能得到滿足,想獲得更多反而會自我迷失。
我認為是讓你選擇的機會多了,你就會不知道該要什麼;
而沒有什麼讓你選擇,你只能得到你面前的東西.
通俗點來說,你坐公交車,空位多你會困惑,想做那裡舒服;而只有一個位置,你會毫不猶豫沖過去坐下來
多則惑 少則得出自《老子》
(1)道德多與少擴展閱讀: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音讀:dān),一字或曰謚伯陽。華夏族,出生於周朝春秋時期陳國苦縣 ,約出生於公元前571年,逝世於公元前471年。
老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今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核心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
20世紀80年代,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譯成外國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是《聖經》,其次就是《道德經》。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老子與後世的莊子並稱老莊。
老子譽有東方三大聖人之首,美國《紐約時報》評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孔子曾數次向老子問禮、求道。自古有「老子天下第一」之稱。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
因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所以老子又被古人稱為「太上老君」。
道德經的精髓
道德經的精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本無名,字之曰道。道是客觀存在的規律,不因人而改變。
而道德經全本其他的都是以道的存在而做出道的規律的存在。順應道的規律,老子以生死、陰陽、盛衰、強弱、剛柔……等來解釋和認識道的平衡。故而 道法自然
⑵ 《道德經》有雲:少則得,多則惑。 三兩知心好友,勝過萬千泛泛之交 老子說:「人
今今有雲,少則得多則惑,三兩知心知好友勝過萬千泛泛之交
⑶ 人之所以有道德是因為受的誘惑太少
有的人抄不愛錢,一般的吃穿他就滿足。這樣的人給多少錢也不會拋棄妻子。
我覺得是人的心態,看破了人生的意義,就不會為誘惑所動。
人的價值觀決定一切,例如有的人就熱衷名利,有的人就很低調的生活。
其實這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哪能有一致的看法啊,因此僅僅發表一下我的不成熟的見解
⑷ 道德高尚的人佔多少比例
道德高尚的人在人群中占的比例應該有三分之一以上。根據一個地方的人口的素質綜合素質有很大的關系。
⑸ 《道德經》中說:「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弊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這段話的意思是:委曲便會保全,屈枉便會直伸;低窪便會充盈,陳舊便會更內新;少取容便會獲得,貪多便會迷惑。所以有道的人堅守這一原則作為天下事理的範式,不自我表揚,反能顯明;不自以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誇耀,反能得有功勞;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長久。正因為不與人爭,所以遍天下沒有人能與他爭。
供參考!
⑹ 如今的中國人是不是道德素質敗壞的多,好人比壞人還少呢
人好不好,沒什麼抄標準的。環襲境就是這樣,所以在大環境下,評判的基礎是環境,因為好壞本沒有界限,只是人的觀念變了。通俗點說就是別人都會偷,就他不會偷。那麼作為我們這個環境而言他也沒什麼好的,因為我們也不偷嘛。而如果在誰都會偷的環境里,那他就是好的,就是榜樣。所以環境才是評判好壞的標准。而主觀的只是你個人而言,但主觀卻依賴於環境因素。總結好人不會少,壞人不會多,變的只是環境,而你卻沒有因為環境而改變自己,好樣的,也許我們都這樣社會才會更好。
⑺ 道德中的大小多少 報怨以德 和 論語憲問中的以德報怨 何以報德 的解釋
報怨以德:
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
此處的「和」與五十二章所講的「和」不是一個概念,五十二章所講的是自身,是內在,是個人問題。而此章所講的是外在,是社會問題。用調和的辦法化解怨恨,不能真正的消除怨恨(作者註:也就是說,出現矛盾必須要分出對與錯)。對待錯誤的一方要用「德」的方法,這樣做才是「善」行(作者註:所以說善行不是一味的妥協)。
「和」中國人認為是良好的品質,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2008北京奧運會也特意體現的「和」。然而老子卻不是這樣認為的。此句就是告訴人們用「和」的方法解決矛盾,不是好方法。因為會帶來不良的後果。此句的意思是告訴人們矛盾出現,不能抹稀泥了事。而要分出誰對誰錯。但是對的一方要「抱怨以德」就是不要去謾罵、攻擊、指責、批評錯誤的一方,而要用「德」的方法對待錯誤一方。如果對的一方受損失了,要盡量減小自身的損失,而避免給對方帶來多餘的負擔。這樣做才可以稱作「善」舉兩個例子說明:
1、比如兩人打架,互相都有輕微的傷害,但是還不至於到刑事處罰的程度。這個時候人們往往都是不追究誰對誰錯,而是說兩個人拉拉手和好吧,這點小事不要往心裡去。這個就是「和」這樣做會帶來不良的後果,最初招惹是非的人,由於自身的錯誤行為並沒有受到什麼樣的指責與損失,今後自己還會做這樣的事情,也許有一天就會出現大的傷害而受到牢獄之災。那個本身不想惹事的人,看到惹事的人並沒有受到什麼樣的指責,自己今後也許就會主動的去惹是生非了。
此案正解:遇到這樣的事情,一定要分清誰對誰錯。錯誤的一方要受到譴責,並且承擔損失。這樣惹事的人今後就不會惹事,那個占理的人,今後還會不去惹事。對待那個做錯事的人,正確的一方要盡量原諒對方,這樣才是正確的做法。
2、交通安全法規定,機動車與非機動車發生事故,由機動車一方負賠償責任(作者註:後面還有細則此處就不寫了)。此條法律就是典型的「和大怨」。制定法律的人認為,就算非機動車與行人違反交通法規,但是他們與機動車發生事故,他們受到的傷害比較大,所以他們是弱者。但是制定法律的原則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里不談法律是不是沖突,只談制定的這個法律就是採取和的方法解決矛盾。
如果在高速路機動車把行人撞傷,無任何責任的機動車至少要負10%的賠償責任。這種「和大怨」帶來的後果就是「必有餘怨」行人一方認為自己怎麼走路,機動車也要賠償我的損失,就會肆無忌憚的違章行駛,不單單帶來交通的混亂,更大的是踐踏了法律。而機動車一方,由於自身沒有責任也就是守法行為而要賠償行人違法造成的損失,勢必造成心理的打擊,失去對法律對國家的信心。
此案正解,遇到這樣的事情,一定要分清責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誰違法誰就要承擔由此帶來的損失。行人由於自身的違法行為造成自身的損失,就要由自己承擔。這樣,今後就會減少這種違法的事情。
而作為無責任機動車一方要用「德」的行為對待對方。雖然是對方的全部責任,自己盡量減少自己的損失,比如修車的時候,要像花自己的錢一樣算計,不要認為對方給我修車就獅子大開口。如果對方生活困難,對待對方的損失自己有能力的時候,也要幫助一下對方。這個時候花的這個錢是心平氣和的花出去的,自身沒有一點點的怨言。而作為受損失的違法者,也會因為對方的這個行為而心生感激之情的。這樣就是正確的行為。(作者註:此處是用具體的事情來說明道理,非談論法律與政治)
以德報怨 何以報德
後兩句是孔子這樣說: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兩個意思有對立也有互融的地方。論語里強調要區別對待,道德經里強調一個人要有基本善良的品質,勿有餘怨。
⑻ 多撈多得,理所應得。多撈少得,老闆缺德 。少撈多得,得者無德。撈而不得,高尚品德。不撈而得,良心缺
條條蛇都咬人,要麼當老闆,要麼心平氣和低調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