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文明論

法治文明論

發布時間: 2021-01-17 06:13:26

① 辯論:文明法制約束更重要還是(求道德約束)

zhe 這.....也能上
那我以後 不把作業 都放網上作

② 試論依法治國對是社會主義文明的重要標志

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依法治國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促進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條件。社會文明進步的一個重要標志。依法治國是現代文明的標志和里程碑。文明是人類社會進步發展所達到的一種狀態,是指人類社會發展中與愚昧、野蠻狀態相對而言的進步和開化狀態,因此它一般表現為物質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三種形態,法律屬於制度文明。任何社會的文明狀態都是這三種文明在一定社會條件下相互作用、相輔相承、協調統一的綜合體現。在現代法治中,我國的依法治國即社會主義法治,它作為法治模式的一種新形態,不僅借鑒吸取了現代資本主義法治的有益經驗,而且與現代資本主義法治在一些基本的方面有共同特點。但是,我國的依法治國與現代資本主義法治又有著本質的區別:我國的依法治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以社會主義民主為基礎,是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體現著最大多數人的公平與正義,以社會主義道德作為自己的價值基礎,同時以馬克思主義特別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為在我國實現社會主義事業服務。可以說,我國的依法治國不僅是現代文明的標志,而且是現代法治發展的轉折點和新的里程碑。

③ 辯論賽:文明素養的提升主要靠法制還是靠教育

咱們可以這么來 我用正方觀點給你寫個辯詞 你來反駁試試
我方認為 文明素養提升主要依靠法制
為什麼我方這么說?因為我們先來說說什麼是法制
現代法制是從古至今人類 從人性中的道德觀與正義感和公正心裡 演變成的習慣法 也叫基本法,在我國分為民法刑法
也就是說法制 是道德 正義和公正的集合體 ,經過千百年的進化,法律從最初的 幾條,幾十條,幾百條,甚至發展到了幾千條,在座的各位可能想不明白,我為什麼要說這些。
在此我想問下對方辯手和在坐的各位,你們想想法律的逐漸進步的同時還有一個什麼東西在和她一起進步?沒有錯那就是文明!
在法律只有最初的幾條時,只有輕罪重罰,殺人償命欠債還錢時候,人們法制觀念和文明觀念都很淡薄,因為什麼?因為所謂文明就是人的文化,而在法制越是簡單粗暴的時代,對人的尊重也是最最不重視的時候,甚至在遇到犯罪嫌疑人而沒有確定是否是真正的犯人時,也會因為人們較為簡單的是非觀而造成冤假錯案。
而法制的進步代表著什麼?那就是對人的尊重,只要熟悉一些法律歷史的人都知道,法律隨著,時代的進步越來越輕,越來越追求公正,越來越復雜,審判的難度也越來越高,也許有的人問,這到底是為什麼?在有著高科技手段和明晰的法律條文的今天,很多案子的審判還是會很難判決,甚至判決完畢後還會有爭議存在?
我來告訴大家為什麼,因為這就證明著,法律是越來越尊重人本身了,一個案件在法制不健全的時代,往往更重視受害人或利益已經被損害者,這就導致很多犯罪嫌疑人受到不公正判決,而隨著法制進步和人類文明的進步,人們已經越來越可以公正公平的看待一個事件了,因為人們已經意識到,如果冤枉了一個人,只會讓受害者死不瞑目,嫌疑人含冤入獄,而真正的犯罪者卻逍遙法外!
這就是為什麼現代法律判決一個案件時更為強調疑罪從無而不是疑罪從有了。

我說了這么多,可能在座的覺得,你說了這么大一長篇和我們今天的主題有什麼關系呢?
我之所以會說這么多就是想告訴大家文明素養是什麼,大家一般概念里的文明素養,可能就是簡單的,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不到處刻字,不大聲喧嘩,尊老愛幼,待人禮貌
說到這可能有人會疑問,難道這些不是文明素養嗎?
我想說這是文明行為但不是文明素養
所謂的文明素養到底是什麼?很多人把一個人行為是否文明,定義這個人有沒有文明素養。
但我想說的是,所謂文明素養,從根本上說,就是尊重他人
一個人能尊重他人的人,就是一個有文明素養的人,正因為尊重他人,我們才會有文明行為,如果你的世界只有你一個人,你無論怎麼做都不會有不文明的行為也不會沒有文明素養,因為只有影響到他人的人,才是不文明的人。
而文明,很恰巧也可以說很必然的是道德正義公正的集合體,因為她不是某個人必須遵守的東西,而是大多數人類約定俗成的行為准則和覺得必要遵守的東西,稱之為習慣行為也無妨,當然文明行為必然都是好習慣,就像法制一樣。
法制影響著一個人對,事物好壞的判斷,只有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只有人們對這種判斷越來越清晰,才會懂得,我當下所做的事,是否尊重他人
所以我方觀點認為,文明素養主要靠法制!

④ 簡論社會主義法治在和諧社會建設中的地位與作用

法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
所謂法冶,即「法律的統治」,它強調法律在實現社會治理和國家管理中的權威性。法冶作為社會關系的調整器,以實現社會正義為價值追求,通過法律的具體實施,調整社會關系,平衡社會利益,整合社會資源,維護社會秩序,從而達到構建和諧社會的目的。古希臘政治學家柏拉圖曾提出,正義存在於社會有機體各個部分間的和諧關系之中。而體現正義的法治,一個對社會生活行之有效、富有生命力的法律制度必須服從社會和諧發展的需要,從這個意義上講,始終以社會正義為價值目標的法治是實現社會和諧的基礎。
法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政治文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整體文明的社會。如果說物質文明建設體現了人們對客觀物質世界的不懈追求,精神文明建設體現了人們對主觀精神世界的追求的話,政治文明建設則體現了人們對和諧的社會關系、理想的社會制度的追求。三者相互聯系,互為條件,共同推動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的全面發展和進步。法治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核心內容。人類政治發展的歷史表明,法令行則國治,法令馳則國亂。沒有法冶,就不可能有文明的政治,也不可能有社會的和諧。
法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途徑
和諧社會的綱領,以「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為首,最為清楚地表明執政黨抓住了當前社會種種矛盾與沖突的根源,也找到了解決問題的入手處。法冶意味著,清晰地界定政府活動的范圍,政府的一切權力均須具有法律依據。法治另一層重要的含義是,民眾與政府在法律上處於平等地位,一旦個人和企業的權利與利益受到政府部門及其官員的侵犯,他們可以到公正的法院主張自己的權利,獲得及時而有效的法律支持。民主的欠缺與法治的不完善,必然會損害公平正義,而造成社會不和諧。法治政府就是權力有限的政府。在法治政府下,民眾自由地創造財富,安排自己的私人生活;民眾又可以自願合作起來治理自己的大部分事務。至於政府,則一方面為市場和社會的發育提供製度框架;另一方面,彌補這兩者的不足,通過公共服務和公共財政政策,支持民眾的自我治理。沒有民主法治,就沒有公平正義;沒有這兩者,也就沒有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
法治是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
首先是法律的至上性。在人治時代,是不存在法律至上的,即使統治者對其極度推崇,即使法律被置於一般臣民之上,但相對於君主而言,它只能屈居其下,人治時代是推崇個人權威的社會。毫無疑問,隨著社會的越來越發展,人類社會越來越崇尚法治的社會。法律經過特定的機關、一定的程序制訂並頒布後,就具有了至上的權威性,成為全社會所有成員都要遵守的准則。每個國家的憲法中都規定了類似的條款,我國《憲法》規定,無論是個人、團體、還是國家機關和執政黨,都要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國家機關和工作人員都必須依法行政,依法行使國家權力。
其次是法律的公正性。公正是法律的基本內涵。由於現代社會是復雜多樣的,表現出各種利益、經濟成分、社會組織形式和分配形式、生活方式等等方面的多樣性。這種情況必然會使得矛盾叢生,因此社會需要有統一的規范和調整機制來調整社會生活,而不是隨時都會發生變化的、沒有公信力的調整,否則社會公正無法實現。法律是國家權力機關所制定的,具有超越個體和團體利益之上的統一規范,具有客觀性和公正性,因此能夠被社會所接受而成為統一的調整規范。
再次是法律的公開性。法律制定後都是自公布給全社會成員後產生效力,因此法律具有極高的公信力。法治作為一種社會治理模式,具有普遍性、被民眾事先所知曉、可預見性、可行性、權威性、穩定性等特點。在當今的社會發展趨勢下,公開的、「陽光下的法律」是天然的防腐劑,只有公開才能杜絕私下交易,避免絕對的自由裁量,才能保證公眾的監督。

熱點內容
以下屬於法律效力的范圍的是 發布:2025-05-18 04:24:18 瀏覽:767
執行法律知識包括什麼 發布:2025-05-18 04:21:33 瀏覽:135
山東計劃生育條例罰款 發布:2025-05-18 04:14:57 瀏覽:877
法律服務采購河南 發布:2025-05-18 04:10:37 瀏覽:956
富寧縣律師 發布:2025-05-18 03:56:57 瀏覽:608
人身侮辱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18 03:56:52 瀏覽:714
教育局貫徹勞動合同法情況匯報 發布:2025-05-18 03:35:02 瀏覽:844
法律碩士對英語的要求 發布:2025-05-18 03:34:22 瀏覽:916
公司合夥人之間的法律協議有效嗎 發布:2025-05-18 03:34:22 瀏覽:208
抵押司法拍賣 發布:2025-05-18 03:25:11 瀏覽: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