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企業案例

道德企業案例

發布時間: 2021-01-22 17:45:02

① 結合工作生活的例子,談談你對公司企業中存在的道德規章制度的不完善和漏洞的例子。

商業企業營銷活動中存在的道德問題

(一)商業企業營銷價值觀中存在的道德問題
在商業企業中理念與價值觀決定商業企業的經營活動與營銷行為。在我國部分商業企業中,其價值觀既反映傳統文化中的糟粕,也沾染了西方拜金主義思
潮,還表現出市場經濟初級階段的「價值觀紊亂」現象等。具體地說包括:(1)利己主義價值觀。商業企業的營銷行為是「利己」與「利他」的結合。我國不少商業企業有「極端利己主義」傾向,並表現為「唯利是圖」、「損人利己」、「見義忘義」等。(2)拜金主義價值觀。商業企業在經營中不是顧客至上,而是金錢至上,權錢交易,貪圖個人享樂等。這些腐朽的價值觀導致企業商業道德的淪喪,加劇了商業中的爾虞我詐、假冒偽劣、惡性競爭、侵害消費者利益等問題。
盡管,我國已經經歷了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但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價值觀、道德觀體系還未完全建立起來。商業企業價值觀處於「紊亂」階段。不少商業企業價值觀存在不健康因素。
(二)商業企業營銷競爭中存在的道德問題
「競」的繁體「競」是「二兄並立」,爭(爭)是「兩只手同時扯一件東西」,競爭則是對立雙方為了獲取他們共同需要的對象而展開的爭奪、較量。在我國商業企業競爭中的存在以下不道德的問題:(1)產品競爭中的不道德問題,如:假冒他人注冊商標;仿冒知名商品;仿冒他人企業名稱等。(2)價格競爭中的不道德問題,如壓價排擠競爭對手;限制價格;哄抬物價;低價傾銷等。(3)銷售渠道競爭中的不道德問題,如:吃回扣;濫用行政權力限制競爭等。(4)人才競爭中的倫理問題,如:員工「跳槽」;企業炒員工魷魚;人才流失等。(5)信息競爭中的倫理問題,如:侵犯商業機密;散布虛假信息;侵犯知識產權;軟體盜版問題等。
(三)商業企業營銷策略中存在的道德問題
商業企業營銷策略中存在的不道德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商品質量問題,如:經銷「假冒偽劣」商品;經銷不符合安全標準的商品;經銷對顧客有害的商品;經銷對環境及社會有害的商品等。(2)商品定價中的問題,如:價格壟斷;價格欺詐;低價傾銷與價格戰;謀取商業暴利等。(3)商業廣告中的問題,如:詐騙性廣告,包括無中生有,過於誇大事實,設置圈套,誤導消費者;失真廣告,包括名不符實,廣告設計失真;廣告發布頻率過於頻繁等。(4)人員推銷中的問題,如:強制推銷;捆綁式推銷;欺騙性推銷,如傳銷;推銷人員不誠實,花言巧語;盲目上門推銷等。(5)銷售促進中的問題,如:不合理的打折、贈券,低價傾銷偽劣商品等。(6)公共關系中的問題,如:誇大宣傳;處理消費者、社會關系失當;通過各種途徑蒙騙消費者等。(7)渠道中的問題,如渠道沖突,經銷商與渠道成員互相拖欠債務等;(8)服務中問題,如:服務承諾與服務合同不一致;服務品質不一;服務態度的不良;服務人員素質低下等。
(四)商業企業營銷中的浪費與環境保護問題
市場營銷在促進經濟繁榮的同時也帶來了浪費問題。主要包括:縮短商品的生命周期,鼓勵或誘導使用新產品所導致的浪費;通過增加廣告、促銷費用提高商品知名度從而提升商品價格增加了消費負擔;各種捆綁式促銷,誘導消費者購買過量或閑置不用的商品;商品流通中的浪費等。另外,商品對環境的污染問題日益嚴重,如報廢品的污染、包裝污染、不符合環保要求的產品所導致的污染等。盡管以生態為導向的綠色產品、綠色營銷、綠色消費已經引起消費者及全社會的關注。但市場營銷所引發的環境保護問題依然不容忽視。

② 求一篇關於企業不道德行為的案例分析

簡單。你可以很容易在網上查到久負盛名的德國汽車企業在排放、油耗等方面集體大規模長時間造假的、令人震驚的不道德案例。

③ 急急急!請大家幫忙找一則企業不履行道德,社會責任,使企業倒閉,失敗的案例

今年7月,國家環保總局將一份寫有30家環境違法企業的名單交給了中國人民銀行和銀監會。按照三個部門共同擬定的《關於落實環境保護政策法規防範信貸風險的意見》,全國的金融機構將不得對這批污染企業新增任何形式的授信支持。

王傳山的安徽運漕酒廠也在「黑名單」之列。原因是「未經環評審批;擅自於2004年進行技術改造,擴大生產規模;沒有污水處理設施,生產廢水直排外環境。」

環保總局的「黑名單」很快對銀行起了作用。本來,王傳山計劃利用安徽省含山縣的中小企業貸款「銀企對接」辦法為酒廠擴建申請1000萬元貸款,但銀行在上報時發現酒廠上了「黑名單」,於是迅速叫停了這筆貸款。

安徽運漕酒廠不是受損失的惟一企業。11月16日,國家環保總局一位負責人透露,綠色信貸推行4個月以來,全國范圍內已有12家重污染企業因為上了「黑名單」而被各家銀行追繳、停止或拒絕貸款。

這也是我國金融機構首次利用赤道原則的規定,對污染企業實施經濟懲罰。赤道原則是2002年10月世界銀行下屬的國際金融公司和荷蘭銀行提出的一項企業貸款准則,它要求金融機構在向一個項目投資時,要對該項目可能對環境和社會的影響進行綜合評估,並且利用金融杠桿促進該項目在環境保護以及周圍社會和諧發展方面發揮積極作用。2003年6月,赤道原則正式實施,到現在為止,包括花旗、渣打、匯豐在內的40多家金融企業接受了這一準則。

今年7月30日,國家環保總局、人民銀行、銀監會三部門為了遏制高耗能高污染產業的盲目擴張,根據「赤道原則」的主要精神提出了「綠色信貸」新政策,其要點是商業銀行要將企業環保守法情況作為審批貸款的必備條件之一。

至此,那個名為「企業社會責任運動」的國際浪潮,已經完全「侵入」中國,像安徽運漕酒廠這樣的內陸中小企業也感受到了它的存在和威力。

「貿易壁壘」的正面意義

不少中國企業和研究者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認識,始於國際企業社會責任標准(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簡稱SA8000)。

盡管質疑聲不斷,SA8000還是在中國風行一時。江蘇南通開發區帝人有限公司是一家日資公司,產品主要出口歐美發達國家。2005年6月17日,該公司成為江蘇省第一家通過SA8000的企業。

帝人公司發展部部長王旭翔介紹,帝人申請認證SA8000主要有兩個因素。「第一,歐美發達國家對出口商要求越來越高,他們不僅關注商品價格,還關心商品的生產過程是否環保、生產商是否具有社會責任感。第二,SA8000標准將人本管理、商業道德和精神文明指標化,使關心人、理解人、尊重人、保護人有了具體量化標准。我們認為,實施企業社會責任是經濟全球化下一種必然的發展趨勢,帝人公司應該主動順應這一潮流,才能獲得廣泛的社會認可,實現長遠、持續的發展。」

「現在,我們的訂單量明顯增加,與外商合作十分愉快,有道德責任感的企業形象樹立了。」王旭翔說,「最重要的是,工人得到了實惠,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SA8000最終沒能在中國推行。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國際勞工與信息研究所副所長張俊峰的調查顯示,到今年7月為止,通過SA8000標准審核的中國企業只有1000多家,不到總數的萬分之一。但是我們應該感謝SA8000,因為它揭開了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的構建序幕,很多行業協會和大型公司起而效仿,開始制定本土化的責任標准。

2005年5月31日,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社會責任建設推廣委員會成立大會在北京舉行。160餘家優秀紡織服裝企業、全國和地方協會組織作為首批成員,與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共同推動中國紡織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CSC9000T)。2006年3月28日,首批10家紡織服裝企業和1個產業集群特色鎮率先啟動CSC9000T試點工作。2007年4月,紅豆集團成為第一家通過CSC9000T的企業。

據國際勞工組織統計,目前全球各種社會責任守則已經超過400種。「但是,現在仍然沒有一個標准能夠完全適應中國。」中國企業聯合會副理事長、聯合國全球契約理事會理事陳英說。

陳英的主要工作,就是「游說」中國企業加入「全球契約」組織。

「全球契約」組織是聯合國前秘書長科菲·安南於2000年7月倡議建立的,號召各公司遵守在人權、勞工標准、環境及反貪污方面的十項基本原則,並且每年發布一次企業社會責任類報告。目前已經有100個國際組織以及1000個國家和地區組織加入這項計劃。

從2001年開始,中國企業聯合會開始向中國企業介紹全球契約。到2007年7月,中國已經有100多家企業加入了全球契約。

在這幾年中,陳英推動並見證了中國企業在社會責任方面的快速發展。

④ 企業遵守道德的案例

公司的所有者(股東)與其聘請的管理公司資產的代表(管理者)之間的道德規范包含道義論回的問題—答—那些成文的(和不成文的)責任和義務、股東的權利,以及管理者私利和股東權益之間的權衡。
大多數的商業人士和學者都贊同股東——公司的合法擁有者——是公司最重要的利益相關者。他們將稀有的資金投資於企業,承擔風險並且因此而獲得回報。這一項假定在經濟學和財務學中被認可,也是大多數財務理論的基礎。然而,它只是一項假定,並在企業道德文獻中受到質疑。 在公司決定縮小規模時,股東權益與其他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利益沖突開始加劇。股東利益高於那些失去工作的職員的利益。集體合同詳細規定了解僱程序,包括資深員工的權利。然而,這只不過是把道德決策過程的時間從解僱員工轉移到集體談判罷了。當產品從一個工廠轉移到另外一個工廠(如發展中國家)的時候,原先的雇員失去工作的成本不僅要高於僱主從低生產成本中的獲利,而且還要高於在發展中國家雇傭工人的成本,後者也許原本沒有就業機會。

⑤ 企業有道德獲得成功的例子

最早成功的案例當屬早年海爾張瑞敏下令用大錘砸碎了一批質量不合格的電冰箱,從而贏得了極高的社會聲譽,以產品質量為生命線,迅速成長為超級企業。

⑥ 哪些跨國企業道德缺失 案例

01、 米其林:環保違規被點名批評
事件回放:全球最大輪胎企業――米其林公司在華投資的米其林回力股份有限公司因環保違規,2007年1月10 日被國家環保總局點名批評。被點名的米其林輪胎項目涉及問題有:未按環評要求完成對三台鏈條爐進行脫硫除塵改造;輪胎廠無組織排放惡臭超標;未落實鍋爐在線監測裝置以及廠界雜訊超標嚴重。

02、愛普生:雙重標准拷問企業責任
事件回放:2007年1月13日,廣東消費者狀告愛普生殘墨過多,經交由廣州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所進行檢測,顯示「墨已用盡」的該愛普生墨盒,黑色墨盒中剩餘的墨水佔到總量的30.9%,而彩色墨盒的剩餘量最高達到了58.2%。

03、寶潔:船到江心才補漏
事件回放:在2007年4月份牙防組被確定其關於牙膏等口腔護理類產品的認證屬於無授權、不合法之後,寶潔千萬捐贈的事件瞬間成為熱門話題。「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寶潔在風口浪尖的危機處理能力顯然令人不敢恭維。

04、嘉士伯:違規排污十年不改
事件回放:嘉士伯合資啤酒廠的排污渠距離甘肅省天水市的一級水源保護地只有100多米,天水市的一座自來水廠就建在這片水源地里。農民用啤酒廠排出來的廢水澆地,整個水渠都彌漫著酒精的味道,而那片地卻是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對於這樣的狀況,一直持續了10年。

05阿里斯頓:熱水器漏水嚴重頻遭投訴
事件回放:據2007年5月2日《信息時報》報道,阿里斯頓熱水器頻頻出現漏水事故,且得不到及時的售後服務。消費者劉女士告訴記者,提起家裡的熱水器就頭疼:「阿里斯頓熱水器的質量實在太差了。」

06、聯合利華:排污超標被罰
事件回放:2007年5月,聯合利華(中國)有限公司涉嫌違法排污被國家環保部門責罰的消息傳得沸沸揚揚。據了解,該公司的所在地安徽合肥市的環保局也已經對企業罰款10萬元,並責令企業補交排污費4.7萬元。

07、富士通:一款產品抽檢三項不合格
事件回放:國家質檢總局2007年6月24日公布的空調、電扇、太陽能熱水器、戶用風冷冷水(熱泵)機組產品的抽檢報告顯示,富士通將軍(上海)有限公司生產的FUJITSU牌分體掛壁式房間空調器製冷量、能效比、能源效率等級3個項目不合格。

08、LG:劇毒化學品泄露
事件回放:2007年9月21日,寧波LG甬興化工有限公司劇毒化學品約300t泄露,對環境造成嚴重影響。次日凌晨大雨,導致液體迅速滲入地表。下風向檢測氣體濃度是2―10ppm,地下水化驗的濃度是10000ppm。泄露原因不詳,泄露原料是AN(丙烯腈)。

09、星巴克:一天流掉百噸水
事件回放:2007年10月10日下午,《北京晚報》記者來到星巴克咖啡中關村家樂福店,在點了一杯咖啡之後,只見服務員把沖調咖啡的勺子和溫度計放在了旁邊一個碗口大小的小水池子里,與一般水池不同的是,這個小水池的龍頭是一直開著的。據服務員介紹,按照公司的規定,為保持咖啡沖調餐具的絕對干凈,水池的水在營業期間必須一直開著。

10、聯邦快遞:牛皮吹破仍傲慢?
事件回放:2007年11月19日,畫家馬永強先生在印度尼西亞將自己創作的「嫦娥一號」組畫《海外僑胞心向祖國———月球物語系列》共6幅畫,交給聯邦快遞公司遞往中國北京。按照聯邦快遞公司的有關承諾,該貨物應該在2007年11月22日前送抵。馬永強遂計劃於11月23至26日之間在北京與國家五部委與中國航天集團舉行6個作品的交接儀式。

⑦ 有關企業管理道德的案例

百勝企業道德與社會責任感案例(反例)

百勝餐飲集團是全球最大的餐飲集團,在全球11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超過

35,000家連鎖餐廳和100多萬名員工。其旗下包括肯德基、必勝客、小肥羊、東方既白、塔可鍾、A&W及Long JohnSilver's(LJS),分別在烹雞、比薩、火鍋、中式快餐、墨西哥風味食品及海鮮連鎖餐飲領域名列全球第一-。

但是,在2013年,經監督抽檢查實,百勝餐飲集團的部分雞肉存在原料獸葯殘留超標,針對於「葯殘雞」事件,在爆發一個半月之後,百勝集團中國CEO終於出面道歉了。然而,這份充滿官樣文章的道歉不僅遲到,而且缺乏誠意,避重就輕,並沒有就消費者的關切進行回應。百勝集團中國事業部主席兼首席執行官蘇敬軾的這封道歉信,對企業自身存在的監管不力、溝通不暢等問題只言片語草草帶過,只是提出四項承諾:堅持自檢、結果及時通報主管部門、強化供應商隊伍建設、提高供應商養殖和管理水平。且不談這些承諾百勝今後是否能做到,單從字面.上來看, 四項承諾中,三條指向供貨商,推脫責任的嫌疑十分明顯,完全不像是一一個跨國企業應有的態度。

此外,既然是道歉,就應當給已經受到傷害的消費者一一個說法。然而,百勝不僅對已經發生的食品安全問題避而不談, 也沒有就消費者受到的損失提出具體解決方案。面向未來的道歉信,無法彌補過去發生的錯誤,更無法體現企業自身的良知。在這封道歉信里,我們看不到百勝的反省,也看不到信里所說的「誠摯」真誠」。 套用原話來說,這封道歉信「令人遺憾」。

在態度背後,是更深層次的企業道德問題。百勝的表現讓人想到一個詞:店大欺客。這個詞用在百勝和肯德基身.上,並不過分。在食品安全問題.上,百勝已經有多次「前科」,肯德基近年先後曝

出"蘇丹紅」「豆漿門]」"老油i門」和「葯殘雞」等丑聞,但一次次道歉之後,新的食品安全問題還是接=連三地發生。這充分說明,百勝並沒有從中吸取教訓,更沒有將中國消費者的權益放在心上。

案例分析:企業的道德與社會責任問題,正在從保護品牌的層面延展到提升品牌形象的范疇。有些明智的公司已經認識到,公司在社會責任事務上的優秀表現可以成為品牌優勢的一個源泉。現在,令人激動的問題並不是公司如何讓自己的品牌免於損毀,而是如何將樹立的品牌形象與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全球公民身份完美統一起來。信任對品牌的成功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⑧ 需要一個中國企業道德行為的案例,要完整詳細,謝謝。

1985年的一天,張瑞敏的一位朋友要買一台冰箱,結果挑了很多台都有毛病,最後勉強拉走一台。朋友走後,張瑞敏派人把庫房裡的400多台冰箱全部檢查了一遍,發現共有76台存在各種各樣的缺陷。張瑞敏把職工們叫到車間,問大家怎麼辦?多數人提出,也不影響使用,便宜點兒處理給職工算了。當時一台冰箱的價格800多元,相當於一名職工兩年的收入。張瑞敏說:「我要是允許把這76台冰箱賣了,就等於允許你們明天再生產760台這樣的冰箱。」他宣布,這些冰箱要全部砸掉,誰乾的誰來砸,並掄起大錘親手砸了第一錘!很多職工砸冰箱時流下了眼淚。在接下來的一個多月里,張瑞敏發動和主持了一個又一個會議,討論的主題非常集中:「如何從我做起,提高產品質量」,三年以後,海爾人捧回了我國冰箱行業的第一塊國家質量金獎。
張瑞敏說:「長久以來,我們有一個荒唐的觀念,把產品分為合格品、二等品、三等品還有等外品,好東西賣給外國人,劣等品出口轉內銷自己用,難道我們天生就比外國人賤,只配用殘次品?這種觀念助長了我們的自卑、懶惰和不負責任,難怪人家看不起我們,從今往後,海爾的產品不再分等級了,有缺陷的產品就是廢品,把這些廢品都砸了,只有砸的心裡流血,才能長點記性!」

熱點內容
合同法關於貨運合同的規定 發布:2025-09-10 07:30:34 瀏覽:9
合同法司法解二第二十四條 發布:2025-09-10 07:16:03 瀏覽:1
保護交易安全合同法 發布:2025-09-10 06:45:32 瀏覽:400
一般營銷公司薪資規章 發布:2025-09-10 06:39:37 瀏覽:567
朋友圈傳謠者應負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10 06:39:04 瀏覽:767
合同文本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9-10 06:37:28 瀏覽:575
論述立法原則在立法案例中的適用 發布:2025-09-10 06:33:58 瀏覽:531
法治網浙江 發布:2025-09-10 06:32:27 瀏覽:645
下發公司規章制度的紅頭文件 發布:2025-09-10 06:08:33 瀏覽:288
民法典婚姻法出軌 發布:2025-09-10 06:06:57 瀏覽: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