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第80章

道德經第80章

發布時間: 2021-01-22 23:07:29

Ⅰ 如何理解和分析老子道德經第八十章

第八十章
[原文]
小國寡民①。使②有什伯之器③而不用;使民重死④而不遠徙⑤;雖有舟輿⑥,無所乘之;雖有甲兵⑦,無所陳之⑧。使人復結繩⑨而用之。至治之極。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⑩,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尚往來。
[譯文]
國小,民稀。即使有各種各樣的器具,卻並不使用;使人民重視死亡,而不向遠方遷徙;雖然有船隻車輛,卻不必每次坐它;雖然有武器裝備,卻沒有地方去布陣打仗;使人民再回復到遠古結繩記事的自然狀態之中。國家治理得好極了,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適,過得快樂。國與國之間互相望得見,雞犬的叫聲都可以聽得見,但人民從生到死,也不崇尚互相往來。
此段應是老子的理想國,小國寡民也許是一種最符合生態自然的生存方式,道家的洞天福地模式可能就脫胎於老子的理想國。只有人與自然相互和諧共存了才能生活的長久幸福。聯繫到目前的區域自治,這可能是個趨勢,在世界一統後的不久將來,各個民族小集團區域自治,可能正是老子小國寡民模式的回復。

Ⅱ 老子道德經第八章,包含什麼人生哲理

一、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當一個人得道,成為一個真正有能力的人的時候,她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就無需考慮自己做什麼事情是利於自己,什麼事情會讓自己得到什麼,更不用表露出自己做的事情會給他人和社會帶來什麼好處,因為他做的每一件事情就是在無形中就會幫忙到別人。

所以合道的人只是專注於做自己該做的事,能做的事,他們積極面對做事的機會,成功了也不炫耀自己的功勞,像水一樣自然流走,大家反而在心裡敬重他。

二、處眾人之所惡

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假如一個人總是不聽取別人的意見,總覺得自己有本事,也不能配合別人,不把別人放在眼裡,不能做到反躬自省,這樣的人,大家肯定是不喜歡的。

只自滿於已取得的成績,停滯不前,將會招來損失和災害;而謙虛的人就會時刻反思自己,改掉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處,謙虛可以得到益處也會讓大家親近於你。

三、故幾於道

第一,虛懷若谷,不斷進步,以此實現人生的價值。『水善利萬物」,告訴我們要虛懷,若谷、保持謙虛。水能利萬物,告誡我們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個人品質、品德與能力,那麼我們不管做什麼都會自然而然利於他人成就自己。

第二,要認准目標,鍥而不舍。水無論如何運動,總有一個不變的目標,就是向下。不論周圍環境如何變化、周圍地勢如何,它都不改其志。水總是在不停地運動,一刻也不會靜止,「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我們在認准目標的同時,也要不斷地努力,鍥而不舍,不達目的不罷休。

第三,要有不爭之德。

(2)道德經第80章擴展閱讀

原文: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處眾人之所惡, 故幾於道 ,居善地 ,心善淵 ,與善仁, 言善信 ,政善治 ,事善能 ,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譯文:

最高的善就好像水一樣 ,水善於利益萬物卻不爭回報 ,處在所有人不喜歡的地方 ,所以跟道很相近,幾乎一樣。

心態要像水一樣善於處於低下, 心胸要像水一樣善於深藏玄機 ,待人要像水一樣善於親近仁愛, 說話要像水一樣善於守住信譽, 為政要像水一樣善於清靜治理, 做事要像水一樣善於發揮能力 ,行動要像水一樣善於把握時機 ,正因為什麼也不爭,所以才沒有憂患。



Ⅲ 《道德經》第十章的原文是

原文: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鑒,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譯文:精神和形體合一,能不分離嗎?聚結精氣以致柔和溫順,能像嬰兒的無欲狀態嗎?清除雜念而深入觀察心靈,能沒有瑕疵嗎?愛民治國能遵行自然無為的規律嗎?

感官與外界的對立變化相接觸,能寧靜吧?明白四達,能不用心機嗎?讓萬事萬物生長繁殖,產生萬物、養育萬物而不佔為己有,作萬物之長而不主宰他們,這就叫做「玄德」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3)道德經第80章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

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Ⅳ 道德經第8章賞析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最善的人,居處最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於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於格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
在上一章以天地之道推及人道之後,這一章又以自然界的水來喻人、教人。老子首先用水性來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認為他們的品格像水那樣,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潤萬物而不與爭。最完善的人格也應該具有這種心態與行為,不但做有利於眾人的事情而不與爭,而且還願意去眾人不願去的卑下的地方,願意做別人不願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負重,任勞任怨,能盡其所能地貢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而不會與別人爭功爭名爭利,這就是老子「善利萬物而不爭」的著名思想。
大道原無他妙,惟是神氣合一,還於無極太極,父母生前一點虛靈之氣而已矣。人若不事乎道,則神與氣兩兩分開,鉛走汞飛,水火所由隔絕也。孟子曰:民非水火不生活。是言也,淺之則為日用之需;深之則為修煉之要。有時以火溫水而真陽現,有時以水濟火而甘露生。水火之妙,真有不可勝言者。然水火同宮,言水而火可知矣。水性善下,道貴謙卑。是以上善聖人,心平氣和,一腔柔順之意,任萬物之生遂,無一不被其澤者焉。究之,功蓋天下而不知功,行滿萬物而不知行。惟順天地之自然,極萬物之得所,而與世無忤,真若水之利濟萬物毫無爭心。不但此也,萬物皆好清而惡濁,好上而惡下;水則處物以清,自處以濁,待物以上,自待以下。水哉水哉,何與道大適哉!聖人之性,一同水之性,善柔不善剛,卑下自奉:眾人所不能安者,聖人安之若素;眾人所為最厭者,聖人處之如常。所以於己無惡,於人無爭。非有道之聖人,不能如斯。故曰:「處眾人之所惡,幾於道矣。」夫以道之有於己者,素位而行,無往不利。即屬窮通得失,患難死生,人所不能堪者,有道之人,總以平等視之。君子論理不論氣,言性不言命,惟反身修德焉耳。雖然,德在一起,修不一途,又豈漫無統宗,浩浩盪盪,而無所底極哉!必有至善之地,止其所而不遷,方能潛滋暗長,天真日充,而人慾日滅。《易》曰:「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此即聖人之居善地也。居之安,則資之深。內觀其心,虛而無物,淵淵乎其淵也。外觀所與,擇人而交,肫肫乎其仁也。至於發之為言,千金不及一諾,「言善信」也。施之於政,大惠何如大德,「政善治」也。推之一物、一事、一動、一靜之間,無不頭頭是道。任人以事,惟期不負所能。慮善以動,只求動惟其時。聖人之修身治世如此。此由「止於至善」,得其所安,而後發皆中節也。惟其在在處處,無一毫罅漏,無一絲欠缺,又何爭之有耶?夫惟不爭,而人感恩戴德,刻骨銘心者,方具瞻依不志,又有何怨、又有何尤?雖有惡人,亦相化為善矣。及其至也,無為自然,群相安於不識不知之天,幾忘上善之若水,柔順而利貞,無往不吉焉。 塞上風論壇.
指點上善之心,平平常常,無好無惡,浩浩盪盪,無陂無偏,極其和柔。是以居上不驕,為下不倍;於己無尤,於人無怨。顧其所以能至此者,究非世俗之學所能造其巔,亦非無本之學所能建其極也。故太上處眾人所惡之後,旋示一善地。究竟此地何地?寸衷寸地是也。得其地則性命有依,失其地則神氣無主。無主則亂,安能事事咸宜,合內外而一致,處人己而無爭哉?然,謂其地為有,則多墮於固執;若謂其地競無,又落於頑空。此殆有無不立,動靜不拘者也。欲修至道,請細參其故,予以多積陰功,廣敦善行,庶幾上格神天,或得師指,或因神悟,予以會通其地,而始不墮旁門左道,得遂生平志願也。此地瞭然,道過半矣。以下曰「心」、曰「言」數語,明在在處處,俱將檢點至善,使不先得善地而居。以後所雲,無一可幾於善者,此真頭腦學問,本原工夫,如或昧焉,則持己接物,萬事皆瓦裂矣。吾故略泄於此,願世之有志者,勿自恃才智,妄猜妄度,而不修德回天;惟虛心訪道可也。
老子在自然界萬事萬物中最贊美水,認為水德是近於道的。而理想中的"聖人"是道的體現者,因為他的言行有類於水。為什麼說水德近於道呢?王夫之解釋說:"五行之體,水為最微。善居道者,為其微,不為其著;處眾之後,而常德眾之先。"以不爭爭,以無私私,這就是水的最顯著特性。水滋潤萬物而無取於萬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窪、最潮濕的地方。在此後的七個並列排比句中,都具有關水德的寫狀,同時也是介紹善之人所應具備的品格。老子並列舉出七個"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啟發。最後的結論是:為人處世的要旨,即為"不爭"。也就是說,寧處別人之所惡也不去與人爭利,所以別人也沒有什麼怨尤。
《荀子·宥坐》記載了孔子答第子子貢問水的一段對話:"孔子觀於東流之水。子貢問於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見大水必觀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偏與諸生而無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義。其洮洮乎不屈盡,似道。若有決行之,其應佚若聲響,其赴而仞之谷不懼,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約微達,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鮮潔,似善化。其萬折也必東,似志。是故君子見大水必觀焉。"在此處,孔子以水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具備崇高人格的君子形象,這里涉及到德、義、道、勇、法、正、察、志以及善化等道德范疇。這其中的觀點與道家有顯而易見的區別,但也有某些相似之處。可以此段引文與《道德經》第八章參照閱讀。

Ⅳ 老子《道德經》八十章"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中"往來"的含義是什麼

往來是指相互之間走動拜訪的意思,古代娛樂措施相對較少,人們經常相互串門走訪,也就是相互往來的意思。

Ⅵ 道德經第八十章 翻譯

使摑家變小,因此抿眾減少,(這樣就容易發展)。達到有各種工具而不使用的程度,使抿眾有著正常的心理畏懼死亡而不必被生計所逼向遠方遷移,雖然有舟車,沒有人要去乘坐,有兵器盔甲,沒有可使用的機會。沒有多少雜事需要復雜的言語記述,用節繩記事的方法就足矣應付事情。以所食為美味,以所穿著為美麗,以所居住的為安適,以自己的風俗為樂。與鄰國相望,雞犬相聞,因為沒有利益關系,沒有沖突的形勢,大家都擁有共同的東西,到老死也沒有往來的必要 摘 要:《老子》對建立理想的社會狀態是其直覺感性思維的結果,同時《老子》中所反映的和諧社會理想,也與老子的為民思想緊緊的聯系在一起,為民思想是老子社會理想的真正內涵。老子從哲學的角度,對人和自然進行了深刻的思考,從理想的目標勾勒出一個社會藍圖,他認為這樣的社會才是符合「道」的,才是最終理想的狀態。面對著戰爭紛亂的世界,面對著人民的疾苦,老子的態度是積極的,是為民的,他不是隨意虛構,任意想像未來。 《老子》書中的「小國寡民」是人們評價《老子》社會理想的關鍵詞,而我們要深刻了解「小國寡民」的真正內涵,必須建立在了解《老子》全書整體思想結構的前提下,不能從各別的詞語去孤立理解。《老子》從批判現實的角度,從「法自然」的角度,建構理想的和諧社會,「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老子認為,用「人道」建立社會的結果必然是「損不足以奉有餘」,而要想建立一個真正和諧美滿的社會須行「天道」,只有「天道」才是「損有餘而補不足」,老子認為不符合「道」的最終結果就是「不道早已」。現對老子和諧社會理想進行具體解釋和分析。一、《老子》社會理想的重新審視「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老子》的開端部分闡釋了這個辨證思想,我們在對其社會理想的進行評價時,也應該在清楚的認識這一點,既然一個社會形態被認為是好的,是善的,是理想的,我們就同時可以知道,這個理想社會形態在其形成過程中,或其自身特點方面都必具有惡的因素,「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事物的相互對立和運動變化決定了社會理想同樣存在著「美」與「惡」以及「善」與「不善」的相對性,「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各方面都完全滿意的社會狀態是不存在的。 反映《老子》社會理想的代表性的句子為「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這句話大概的意思是:國家小點,人少點,有武器而不用,讓人民對生命看的重要,而不去遷徙遠方;雖然有車船,沒有人去乘;雖然有部隊,而不用來列陣打仗;讓民眾過著象接繩記事那樣簡單的生活。吃穿舒服,安居樂業,相連著的國家相去不遠,而民眾不相往來。理解上段話,首先我們必須對那個時代進行考察,那是一個動盪而戰爭不斷的時代,大國欺凌小國,人民流離失所,終日食不得果腹。而《老子》所表達的,確是在當時環境條件下的關於社會最終目標的理想狀態。我們可據此段話推出,那時人們的一般想法就是:國家越大越好,國中之人越多越好,這樣才能提供很多的士兵去戰爭,國家才強盛。老子卻表達的與一般想法相反的觀點,「反者道之動」,老子哲學卻習慣於從「反」的方面來闡釋,這種「反」的辨證的闡釋形式在《老子》書中多處體現。認識了那個時代的特殊社會政治情況,我們才會一定程度上脫離並超越現有認識范圍的局限,更加符合理性的去理解老子。總結《老子》書中思想思考的環境,也都只是些相對簡單的自然事物,如「天」、「地」、「水」、「魚」、「車」、「飄風」、「驟雨」等,以及一些相對簡單的社會現象,據老子「難易相成」和守「弱」的辨證觀點,由於處於這樣相對簡單的自然事物和社會現象的環境下,那個時期的人們更加具有自由的思維空間和深入分析思考的條件。在老子生活的那個承上啟下時代,思維活躍,思想的創造性是空前的,那時的思想家們沒有過多的固有概念范疇的干擾,在相對自然的狀態下,可能更加自由的去思考自然,去思考人類社會的最終走向。「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里要分析一下在「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條件下,為何「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里的「至老死不相往來」是老子對人本性進行深刻思考的結果,他認為「至老死不相往來」是人在「朴」的原始精神狀態即「無知無欲」的狀態下的外在表現,不管這里的「往來」意思是所謂的「相互串門」或是「遷徙」,任何「往來」都是有害的,因為「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而「聖人」都是「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與老子的「絕學棄智」的知識觀是一貫相通的。 再對「使民復結繩而用之」中的「復」字進行分析,從「復」字我們可以看到在老子時代,人們已經不在結繩而用了,而是具有相對復雜又更加先進的技術,而戰爭的連年不斷,人民從這些先進的技術中最終得到的更多的是痛苦,「復」字是希望人們的本性回歸到自然的善和美的狀態,「復」字不是復古和退縮,也不是迴避矛盾,而是從「反」的方面探索更好社會的途徑。《老子》中說「專氣致柔如嬰兒」,所說的「如嬰兒」的狀態而並非是回到「嬰兒」,同理,這里的「復」字表達的意思是,在經歷了長時間曲折紛爭而人的原始本性受到戕害後,即在「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的社會情況下,要求在人性上恢復到「營魄抱一而無離,專氣致柔如嬰兒,滌除玄覽而無疵,明白四達而無知」的完全人性的生活狀態,而不能簡單理解為回到「上古結繩而治」中的上古社會。二、《老子》社會理想中的為民思想《老子》社會理想中對「民」突出描述,充分顯示了老子的對民的重視,首先是「寡民」、「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民復結繩而用之」,然後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最後描述理想社會中民的狀態,「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反映了典型安居樂業的社會理想,以其食為甘,以其服為美,安居樂俗,如果不能使得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其結果必然是民的「遠徙」和「不重死」,即在慾望的滿足之下,對人本性的戕害。老子講「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語言中潛在表達的含義是,民不是「貧」而是「富」好。「多忌諱」則民「貧」,主張勿用「多忌諱」,所以民富是老子政治理想的根本。「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民自化;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這里的「民化」、「民富」、「民朴」也是老子當時希望的狀態,也反映了老子的為民觀點。「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這句話常常被用來說明老子的愚民政策而被批判,批評者認為,「使民無知無欲」,是想讓人民全都變成蠢人而受統治者控制。從上面幾點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老子對民的基本態度,最起碼並不愚民,那為什麼又要「虛其心」、「弱其志」、「常使民無知無欲」呢?老子說的很明白,因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那些都是有害處的呀,老子說,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在「欲」和「不知足」的誘引下「妄作」,其結果必然是「凶」。「實其腹」、「強其骨」是讓人民歸到生命本原的樂的境界,它是如「嬰兒之未孩」的古樸,即恢復未受絲毫損傷的嬰兒式的原始精神狀態。《老子》認為這樣才能消解一切所謂文明對人性的侵害,將所謂文化所造就的人還原為的本性的人。 莊子所謂「夫至德之世,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異,惡乎知君子小人哉! 同乎無知,其德不離,同乎無欲,是謂素樸,素樸而民性得矣。」和「至德之世,不尚賢,不使能;上如標枝,民如野鹿。」也正是老子這種樸素社會理想的極致表現。「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也說明了「絕聖棄智」和「絕仁棄義」的最終目標是為了「民利」和讓「民復孝慈」。「處之上而民不重,處其前而民不害」是說「聖人」處理好對民的態度,無為而不害民,與「和則盡之民力而戰則取民之命」的思想截然不同。「無狎其所居,無壓其所生」,要求對民要寬容,而不是過分剝削,否則「民不畏威,則大威至」。同時老子尋求當時的「民之飢」以及「民之輕死」的原因,又清楚的看到「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對「上」提出尖銳的批評。三、為民思想中的「貴身」 《老子》中「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表達了對「身」的認識和理解。「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名與身相比是細微,貨與身相比也是小處,身是最重要的,要想保的長久就要去掉「甚愛」和「多藏」。「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人有各種「寵辱」、「富貴」和「憂患」,也都與關鍵的「身」聯系在一起,離開了「身」,這些名利禍福也都不存在了。「治人事天,莫若嗇」,對「身」來說,要採取的「嗇」態度,因為「心使氣曰僵」,過分的浪費精力和神智是不對的,所以要「絕學」和「棄智」,其目的也只是「身」。「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聖人「外其身」目的是為了「身存」,也同樣表達了老子對「身」的重視。「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摶。骨弱筋柔而握固。」「陸行不遇凹虎,入軍不被甲兵。凹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這些都是貴身而身存的各種具體表現。「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輕敵」的後果是對身這個「寶」的直接傷害,是最大的「禍」。「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聖人是「不積」的,而是「為人」和「予人」,老子還說,「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認為聖人以「百姓心為心」。「勇於敢則殺,勇與不敢則活。」,在對「敢」與「不敢」的取捨中,老子對「勇於敢」進行了批評,對「勇與不敢」進行褒揚,其原因也是因為老子主張貴「身」,而《老子》中的貴「身」與揚朱的「拔一毛利天下不為」不同,老子講「死而不亡者壽",區分了「死」和「亡」兩者的關系,認為「死」和「亡」是不同的,「死」卻可以「不亡」,而這種「死而不亡」的狀態老子稱之為「壽」。四、《老子》社會理想綜論老子是在深刻理解和深刻認識的基礎上,並通過睿智的分析和思考,得出了符合客觀的和諧社會狀態即「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在對此認識上,我們不能從現今存在的固有思維去理解古人,孤立的認為「常使民無知無欲」是愚民政策的表現。我們從老子整體的理論結構系統的來進行分析,就可以知道,老子通過他精練的語言,微言大義地向後來人闡述了他關於社會理想的「道」,充分展示了東方聖哲的智慧。

Ⅶ 在老子《道德經》第80章中哪一句反映了人民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至治之極。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Ⅷ 道德經第八十章 翻譯

1、【寡】動詞用法,使……少。小國寡民:把國家變小,讓每個國家的人口稀少回。
【陳】陳列,安答放。
【甘】甜美,這里作動詞用,甘其食,讓人民吃得好。
【美】衣服好,穿著舒適。也是動詞用法,美其服,讓人民穿得好。
【雖有舟輿,無以乘之】雖然有船有車,卻沒必要乘坐它們(因國土小,各國又互不往來)
【雖有甲兵,無所陳之】雖然有鎧甲兵器,卻因為沒有戰爭而不用把它們陳列出來。
2、老子的這個理想國,國小人少,人們足不出國(其實只能算是一個村),國與國之間互不往來,沒有爭奪,永遠太平,其實就是要退回很早的原始社會中去。,

Ⅸ 老子寫道德經為什麼一共寫有81章,為何不是80章或者82章,是不是故意設置成81章有什麼原因嗎/

《老子》先分篇兩篇,幾百年後才破成81章,而且順序改了,漢儒和
何晏這個人起了很大作用~

Ⅹ 我們在路上丨道德經第八十一章中的15個成語

正確。
簡介: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內》、《五容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熱點內容
合同法關於貨運合同的規定 發布:2025-09-10 07:30:34 瀏覽:9
合同法司法解二第二十四條 發布:2025-09-10 07:16:03 瀏覽:1
保護交易安全合同法 發布:2025-09-10 06:45:32 瀏覽:400
一般營銷公司薪資規章 發布:2025-09-10 06:39:37 瀏覽:567
朋友圈傳謠者應負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10 06:39:04 瀏覽:767
合同文本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9-10 06:37:28 瀏覽:575
論述立法原則在立法案例中的適用 發布:2025-09-10 06:33:58 瀏覽:531
法治網浙江 發布:2025-09-10 06:32:27 瀏覽:645
下發公司規章制度的紅頭文件 發布:2025-09-10 06:08:33 瀏覽:288
民法典婚姻法出軌 發布:2025-09-10 06:06:57 瀏覽: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