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道德經
① 湖南師范大學哪些專業最值得讀
首先,我還是先介紹一下,我們湖南師范大學吧。
② 道教的三清是誰他們都是什麼來歷
三清,道教的三位至高神。總稱為「虛無自然大羅三清三境三寶天尊」,指道教所尊的玉清、上清、太清三清勝境,也指居於三清勝境的三位尊神,即:
玉清聖境無上開化首登盤古元始天尊、上清真境玉晨道君靈寶天尊、萬教混元教主玄元皇帝太上老君。
1、元始天尊
元始天尊稟自然之氣,存在於宇宙萬物之先。道體常存不滅,即使天地全部毀滅,在「三清」之中位為最尊,也是道教神仙中的第一位尊神。《歷代神仙通鑒》稱他為「主持天界之祖」。他的地位雖然高,但出現卻比太上老君要晚。
道教形成初期並無「元始天尊」的說法,《太平經》《想爾注》等均無記載。在中國神話傳說中,也無來歷可尋。根據道書的記載:最早出現「元始」之名的是晉葛洪的《枕中書》書中記載:混沌未開之前,有天地之精,號「元始天王」,游於其中。
後二儀化分,元始天王居天中心之上,仰吸天氣,俯飲地泉。又經數劫,與太元玉女通氣結精,生天皇西王母,天皇生地皇,地皇生人皇,其其後庖羲,神農皆苗裔也。並曰:「玄都玉京七寶山,在大羅之上,有上、中、下三宮。
上宮是盤古真人、元始天王、太太聖母所牿。」此時,還只有元始天王的稱呼。直到南朝時,梁陶弘景《真靈位業圖》才始有「元始天尊」之號。該書第一階中位神為「上台虛皇道君」,應號「元始天尊」,稱「玉清境元始天尊」為主。
2、靈寶天尊
靈寶天尊又稱玉宸大道君和太上大道君。是元始天尊的精氣所化生,以開皇元年托胎於西方綠那玉國,寄孕於其母洪氏身中,於母親身中先瓊胎玉府,道君於其中凝神修煉三千七百年,在郁察山浮羅丹玄山腳下誕生。
道君長大後,啟悟道真,期心玄妙,在一株枯桑樹下,精思百日。忽感元始天尊下降,傳授道君靈寶大乘之法、十部妙經。於是道君跟隨元始天尊游歷十方世界,宣講道法。
不久,道君得證道果,元始天尊賜予道君太上靈寶天尊之號,居住在上清真境禹余天中,又將金科寶籙、三洞仙經,付與經師郁羅翹真人,傳教於十方世界,萬國九州。夏至日為靈寶天尊的聖誕。
3、道德天尊
老子又稱道德天尊 ,居「三清尊神」的第三位,是道教初期崇奉的至高神,位列三清之一。 道德天尊的化身為原為春秋時思想家、道家學派重要人物老子,(後人普遍認為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創始人)。
老子(公元前1301年2月15日生),後來老子出函谷關寫下著作《道德經》,去了西方,化胡為佛,創立佛教,教育胡人。
(2)熟悉道德經擴展閱讀
三清的哲學意義
三清為道家哲學「三一」學說的象徵。《道德經》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由無名大道化生混沌元氣,由元氣化生陰陽二氣,陰陽之相和,生天下萬物。
第十四章又說:「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摶之不得名曰微。」據《雲簋七籖》和《道法會元》等道書記載,道 天尊居之。」(《雲簋七籖》卷三《道教本始部》)
又據《集說詮真》引《讀書紀數略》雲:」根據《道法會元》卷一《清微道法樞紐》關於清微神位的記載;太玄輔之,正一盟威之道通貫三洞,傳道德派和正一派。
③ 跟 久 有關的成語
跟久有關的成語:長治久安、久病成醫、曠日持久、經久不息、長久之計。
1、長治久安[chángzhìjiǔān]
【出自】:《漢書·賈誼傳》:「建久安之勢,成長治之業。」
【解釋】:治:太平;安:安定。形容國家長期安定、才能鞏固國家的長久治理。
【示例】:要維持民族和國家的長久地位,還有道德問題,有了很好的道德,國家才能~。
【語法】:聯合式;作賓語、定語;形容社會長期安寧
2、久病成醫[jiǔbìngchéngyī]
【出自】:《左傳·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為良醫。」
【解釋】:病久了對醫理就熟悉了。比喻對某方面的事見識多了就能成為這方面的行家。
【語法】:主謂式;作主語、賓語;指長時間生病就對醫理十分熟悉
3、曠日持久[kuàngrìchíjiǔ]
【出自】:《戰國策·趙策四》:「曠日持久,數歲。」
【解釋】:曠:荒廢,耽誤。荒廢時間,拖得很久。
【示例】:這廝們死守不出,便要~。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4、長生久視[chángshēngjiǔshì]
【出自】:《老子》五十九章:「長生久視之道。」
【解釋】:久視:不老,耳目不衰。形容長壽的方法。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指長久活下去。
5、長久之計[chángjiǔzhījì]
【出自】:《戰國策·趙策》:「豈非計久長。
【解釋】:計:計劃,策略。這樣怎麼會是長遠的打算。
【釋義】:是長遠的打算,多用於否定句中
【示例】:卻把那袈裟留下,以為傳家之寶,豈非子孫~耶?
④ B站右鍵點彈幕沒復制彈幕什麼的選項了怎麼辦
⑤ 儒釋道有什麼區別
1、創立時抄間不同:儒創立於春秋末期;釋即佛教傳入中國約在後漢初期;道建立時間是東周時期。
2、創立人不同:儒教創立者是魯國的孔子,名丘,字仲尼;佛教是古印度(今尼泊爾境內)喬達摩悉達多創立的;道教是東周時期黃老道神仙家依據《道德經》(即《老子》)《南華經》(即《莊子》)而長期演變創立的宗教。
3、來源不同:釋是古印度傳入,釋和道都是中國本土宗教。
(5)熟悉道德經擴展閱讀:
儒釋道為古代中國最早的世界文化視野范圍觀,以釋為代表的印度文化圈,是大中華文化圈范圍外眾多外來文化中離中華最近,接觸最早的文化。
明代儒、釋、道三教合流,是以儒家學者為中心,並由眾多名僧、方士參與其間,互相交遊,互為影響,最終導致道、佛的世俗化以及儒學的通俗化。
⑥ 為什麼很多人推崇《道德經》

四、為何中國的大門一般都有兩扇?
因為如果只有一扇的話,做的太大,小孩子推不動,做的太小,東西又放不進去。兩扇門也寓意著一陰一陽,中國人講一就是二,講二就是一,一個門由兩扇組成,陽跟陰是門的兩扇,代表《易經》,《易經》有兩扇門,一個陰一個陽。
五、為何儒釋道三教要合一?
因為儒家給我們講的是求生的道,叫作生存之道,即求生、惜生。如果我們完全照儒家行事,就會很辛苦,時時警惕,處處小心,一點錯都不行,實在太累。道教告訴我們要保生、貴生,它說求生是不錯的,但是用身體去換取,是不對的,所以要保生,並要視生命如寶貴的寶物,不要怠慢它,珍惜它。因此,道教在養生方面,世界第一。佛教即不叫你保生,也不叫你求生,而是叫你樂生、樂死,修來世,輕身體,現世的軀體就是臭皮囊。所以,先人叫三教合一是在思想上為人類著想,這就叫作同,即《道德經》中的一句「同,謂之玄」。明明沒有什麼不同,這就是玄妙之所在。
《道德經》中的智慧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講完的,而簡單一本書,一千人讀有一千種讀後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領悟,作為一個凡夫俗子,有時候也許不能參透其中的最簡單的智慧,所以,拾人牙慧也不失為一種學習的方式,況且,還是拾聖人的牙慧,何樂而不為呢?
希望大家多看看《道德經》,學習其中的做人之道,生活之道,處世之道,學以致用,就算不能一步登天,也許還能修得正道,成就一番事業,實現最初的理想。福生無量。
文章由道山不老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