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合同法解釋不當得利

合同法解釋不當得利

發布時間: 2021-02-03 10:53:03

合同法中的「重大誤解」需要如何認定

司法實踐中,當事人主張雙方存在重大誤解的情形較為普遍,尤其是在簽訂買賣合同等交易行為中。對合同內容重大誤解的認定可以參考如下方面:一、重大誤解應當是由於誤解人自己的大意、缺乏經驗或者信息不通而造成的,是受害方當事人自己的過失,而非合同相對方的欺詐、脅迫或乘人之危。二、重大誤解中的誤解應是對合同內容構成重大誤解。也就是合同雙方的意思表示不一致。三、產生重大誤解的合同能直接影響到當事人所應享有的權利和義務,合同的履行會使得誤解者的利益受到較大的損失或者達不到誤解者訂立合同的目的。四、重大誤解導致合同撤銷,應當是由於誤解才導致簽訂合同。若沒有誤解則當事人將不訂立合同或者雖然訂立合同但合同條件將發生重大改變。因重大誤解訂立的合同當事人有權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三個月內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一百四十七條基於重大誤解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行為人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一百五十二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銷權消滅:(一)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重大誤解的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三個月內沒有行使撤銷權。

㈡ 合同法 關於利益和損失分配的問題

首先要看你這份合同的具體內容,看你說的情況可能屬於合夥經營,也可能是雇版用合同。
如果屬於合夥經營權的,那根據權利義務相對原則,損失也各半承擔。
如果是僱用的,利益對半分是作為報酬,那麼被僱用人對損失不承擔責任。

㈢ 從法律角度分析,為什麼不主張撤銷合同或不當得利

從法律角度看,
一、不能主張撤銷贈與合同,因為贈與的財產已經交付;同時,也專不符合法屬定的撤銷要件。
合同法 第一百八十六條 贈與人在贈與財產的權利轉移之前可以撤銷贈與。
二、也不能援用不當得利要求返還;因為不當得利是基於一定的事件而發生的,而此事中,是你情我願或者說是出於自願而給付,是基於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而產生的。
三、雙方相處那麼長時間,女方也付出了較多(盡管有爭議),她有權獲得一些補償,不過這個數目確實有點多,不過有人自願給法律也管不著。

㈣ 不當得利返還責任與侵權責任有什麼區別

何謂競合,從詞義上說,競者,爭也;合者,符合、該當也。競合就是反映爭相符合,或同時該當之意。(1)法律上所稱「競合」,從不同角度有不同的解釋。有從權利競合角度解釋,認為競合是指由於某種法律事實的出現,而導致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權利產生,並使這些權利之間發生沖突的現象;(2)有從規范(或法條)競合角度解釋,認為競合為一個不法行為,有數個法條的規定對其適用,但在裁判上則僅能適用其一而排除其他的情況;有從請求權競合角度解釋,認為競合為依同一的法律事實,在同一當事人間具備兩個以上的法律要件,成立有同一目的的兩個以上請求權之狀態同時並存於同一當事人之間的情況。(3)本文持第三種解釋。因一方行使請求權與另一方承擔責任是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一起的,所以,從義務人的角度看,請求權競合即是責任競合。責任競合作為法律上競合的一種類型,它既可能發生在同一法律部門的內部(如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競合,不當得利返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競合),也可能發生在不同的法律部門之間(如侵權責任與刑事責任、行政責任的競合),本文僅探討民法領域里不當得利返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競合。
我國《民法通則》專設「民事責任」一章,就引致民事責任的原因規定了四種情況:違約、侵權、不當得利和無因管理。但由於民事關系的復雜性,民事違法行為性質的多重性,不僅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常常發生競合,不當得利返還責任與侵權責任也有競合的現象存在。如何解決甚至消除責任競合問題,以減少不同的請求權的選擇導致不同結果的可能性,是法律上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不當得利返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的原因
侵權行為是人類社會最古老的規范現象之一,但迄今為止還沒有一個公認的完美的「侵權行為」的定義,曾經有人不無遺憾地指出:「為了給侵權行為下定義、人們已經作了許多嘗試,但是似乎沒有一個是令人滿意的。」(4)在不同語種的國家「侵權行為」有不同的文字元號,英語為「tort"(原意是「扭曲」、「扭歪」,喻示侵權行為的不正當性或反常性);法語為「delict"(一譯為「不法行為」);德語為「Delikt"(不法行為)或「Unerlaubte Handlung"(不許行為);而拉丁語為「lictum"譯為「私犯」,指不法致他人蒙受損害的種種行為)。盡管表現形式不同,但都會有「不正當行為」,「不法行為」,「過錯」,「侵犯他人權利」等意思。在我國,根據(民法通則)第106條之規定,侵權行為,一般是指行為人由於過錯侵害他人的財產、人身,依法應承擔民事責任的行為;行為人雖無過錯,但法律特別規定應對受害人承擔民事責任的其他致害行為,也屬侵權行為。侵權行為是債的發生根據之一,在侵權行為之債中,債權人為受害人,債務人為致害人(或曰加害人),受害人有權請求致害人對其造成的損害進行賠償,致害人則負有義務給予對方相應的賠償,這種因侵權行為所生之債,有的國家稱為「侵權行為之債」,有的國家稱為「致人損害之債」,有的國家稱為「損害賠償之債」,還有的國家稱為「非合同所致損害」的責任,我國《民法通則》中使用的概念是「侵權的民事責任」,而司法實踐中常用的則為「損害賠償」。(5)

不當得利(英文為Unjustified benefits,法文為l, enrichissement sans cause,德文為Un-gerechtfertigte Bereicherung,日文為:不當利得)(6)是指沒有合法根據,使他人受損害而獲得利益。因為是沒有合法根據的「得利」,雖屬既成事實也不能受到法律的保護。因此,不當得利應當返還給受損害之人,其結果是在獲利人和受損害人之間形成了債權債務關系,受損害人有權請求受益人返還其所獲得的不當利益;受益人負有返還不當得利的義務。不當得利請求權在民法上是一種獨立的請求權。按照傳統民法學者的認識,不當得利為一「事實行為」,並且是一「有反於公平或正義」的不當行為。(7)而按照我國民法中對行為合法性的廣義理解,不當得利既無合法原因,又造成他方的權利侵害或利益損失,此類行為至少應為不合法行為;現代一些民法學者為避免此類矛盾乾脆將不當得利視為事件。實際上,不當得利與侵權行為本來就有著內在聯系,不僅在構成上具有類似之處,就是對其法律後果的性質有時也很難分清。如侵權行為之債和不當得利之債都是法定之債,二者都以損害事實的發生為基本要件,都以損害賠償為責任內容等。所以,它們之間產生責任競合的現象是難以避免的。
民法理論中對於同一法律事實所引起的法律關系究竟屬不當得利之債還是侵權行為之債往往有不同的認識。例如,在合同無效或被撤銷時,對於受害方當事人已交付的標的物的返還請求權的根據,學者歷來有「不當得利」之說與「非法佔有說」的尖銳對立。一些學者認為,在合同無效或被撤銷時,若一方已受領他方給付的財產則構成不當得利行為。如台灣學者王澤鑒先生認為,租賃關系消滅後,原承租人未交還租賃物,仍繼續使用收益,屬無法律上之原因使用他人物品,系實務上重要之不當得利類型。(8)其返還後果性質上屬於不當得利債務。因此,在此種情況下,依法歸於無效的僅為債權行為,而給付行為則因物權行為無因性原則仍屬於有效,受領人取得財產僅缺乏原因,但卻不屬於非法佔有。另一些學者則否認物權行為無因性原則有存在之必要,他們認為,在原因行為無效或被撤銷時,給付行為當然也應歸於無效,受領人佔有他方財產者應構成非法佔有而非不當得利,該當事人應依法承擔原物返還責任而非不當得利債務。(9)這兩類觀點對於現代各國民法實踐有著深刻的影響。一般來說,在確認物權行為無因性原則的國家多依前說解決此類問題;而在否認物權行為無因性的國家則多依後說處理此類爭議,如大陸法系有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與所有物返還請求權不能並立的觀點。蘇聯民法也有「在能夠提出返還財產的情況下,就沒有理由請求返還不當得利」的理論。我國民法通則雖然接受了德國民法「法律行為」(Rechtsgeschaft)的概念,但揚棄了構成德國民法特色的「物權行為無因性」理論(Die Lehre vom"abstrakt dinglichen Vertrag" ) 。(10)如《民法通則》第61條規定:「民事行為被確認無效或被撤銷後,當事人因該行為取得的財產,應當返還給受損失的一方」,《經濟合同法》第16條第1款也有類似規定,這里首先規定返還義務,顯然不是因為不當得利而是非法佔有。

但是,所有物返還請求權排斥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的觀點也不是絕對的。外國民法認為,佔有的取得,標志著佔有人取得了具有財產利益的法律地位,於此場合,即使受害人對佔有物擁有所有權,佔有人對佔有利益也可以構成不當得利,只不過往往發生所有物返還請求權與不當得利返還請求的競合問題。(11)有學者稱之為「侵害權益之不當得利」( Eingriffskon-dition)。(12)例如王澤鑒先生認為,所有人對其所有物依法有使用收益的權能,對無權使用者得為禁止,得將所有物讓與他人使用者,通常亦得請求支付對價。因此,無法律上之原因而使用他人之物時,客觀上侵害他人權利之「歸屬內容」(Zuweisungsgehalt des fremden Rechts),其使用本身即屬致他人受損害。不論有無肇致侵權行為法上之「損害」,仍應認為已具備不當得利法上受利益,致「他方受損害」之要件。(13)
不當得利的發生原因主要有兩種:因給付而產生之下當得利與基於給付外的事實而產生的不當得利,對基於給付而產生的不當得利之情形上文已論述。在基於給付外的事實而產生的不當得利中,其典型形式是因受益人實施侵權行為而產生的不當得利。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14)
1.非法使用他人財物。如非法使用他人的房屋,或租賃期限屆滿而對租賃物繼續使用和收益等,均構成對他人財物的侵害,行為人應負侵權責任;同時,由於行為人從財物之上獲得利益無法律上的根據,亦應負不當得利的返還責任。
2.非法出租他人財產並獲得利益。它是指無租賃權或未經他人同意而出租他人財產,或在租賃關系消滅以後拒不返還租賃物,而將租賃物出租給他人,從而獲得租金。非法出租他人財產,構成了對他人財產的侵害,行為人應負侵權責任;由此獲得的租金無法律上的根據,因而構成不當得利,應負不當得利的返還責任。
3.非法處分他人財產並獲得利益,非法處分他人財產是指未經權利人同意的情況下,無標的物處分權的人擅自處分他人標的物的行為。如無處分權人將他人財產出賣給第三人,而第三人構成善意取得時,受害人可請求無權處分人返還不當得利,並可基於侵權行為請求賠償損失。
4.停害他人知識產權而獲得利益.如未經專利權人的許可而使用其專利而獲得利益的。
二、不當得利返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區別

有的學者認為,各種債權的請求權在同一案件中同時並存或發生沖突時,應該確定各項請求權在行使上的先後順序,以形成一種體系的概念,並「可以避免遺漏,以確實維護當事人利益,因為各個請求權之構成要件,法律效果,舉證責任及時效多有不同,主張何者,關系至矩」。(15)雖然不當得利返還責任與侵權責任在多種場合會發生競合的情形,但畢竟他們是兩種不同性質的民事責任。其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基本功能方面
我國《民法通則》設立民事責任制度,目的就是要通過使違法方承擔民事責任,使受害方受到侵犯的民事權利得到恢復或補償,從而有效地保護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民事權益。就不當得利返還責任而言,其最初產生於衡平思想,(16)目的在於恢復因當事人之間利益的不當變動而被破壞了的社會公平。其基本功能在於「取去」受益人無法律上的原因而受領的利益(德文為Abschoepfungsfunktion) ,所謂「受領的利益」,抽象而言,即指財產總額的增加,包括財產總額積極的增加和消極的增加兩種情況。就具體事例而言,財產的積極增加表現為:1.財產權利的取得。如所有權,他物權,知識產權及債權的取得等。2.財產權的擴張及其效力的加強。如因附合而使所有權的范圍擴張。3.財產權利限制的消滅。如原來在財產上設定的抵押權,而後來抵押權消滅。4取得財產的佔有,或因佔有而受有利益。5.債務消滅。債務人債務的消滅,即為其財產的增加。財產的消極增加表現為:1.本應支出的費用而沒有支出。2.本應負擔的債務而後來不再負擔或少承擔。3.本應設定的權利限制而沒有限制。而侵權行為責任制度的設立,目的在於填補不法侵害他人權益所受的損害。「不法侵害他人權益」包括侵害他人人格權及財產權兩個方面。
因二者的基本功能不同所以不當得利法之所謂一方受利益,致「他方受損害」(英文為at the expense of,德文為auf dessen Kosten)與侵權法上之「損害」(英文為damage,德文為schaden)應作不同的解釋。前者之「損害」即是或相當於受益方所獲得的實際利益;而後者之「損害」指受害方失去的利益和應得而未得到的利益(或稱預期收益),在人格權受到侵犯時可以是精神損害賠償金(台灣稱之慰撫金)。總之,侵權行為責任兼有補償與懲罰兩種性質,而不當得利返還責任只具有補償性質。

因不當得利制度之功能在於使受領人返還其無法律原因而受之利益,所以數人不應因其行為之共同而負連帶責任,應僅各依其實際利得數額負返還責任。而侵權行為制度的功能在於填補被害人所受之損害,所以當這種損害是由於數人共同侵權行為所致時,數人共同成立侵權之債,負連帶責任。
(二)構成要件方面
不當得利返還責任應具備兩個條件:1.當事人須有財產損益的變動(德文為Vermoe-gensverschiebung)。即一方所受財產上的利益,必定是他方財產上所發生的損害,二者間有因果關系存在;2.財產損益的變動,必須是由於無法律上原因而導致的(德文為Maengel desRechtsgrundes fuer die Vermoegensverschiebung)。一般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為:1.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2.行為人客觀上給他人造成了損害;3.行為人違反義務的行為與受害人所受「損害」之間有因果關系;4.行為人具有民事責任能力。
由此可見,兩者之間的最大區別在於:侵權行為請求權的成立,須以行為人有主觀(故意或過失)及客觀(義務之違反)為構成要素;而不當得利因屬於一種事實行為而非法律行為,故其請求權之成立,僅以損益變動無法律上之原因為要素,利得人主觀上有無故意或過失,在所不問。再者,侵權責任的承擔以具備民事責任能力為必要條件,而不當得利返還責任不以具備民事責任能力為必要條件。
(三)歸責原則方面
我國學者把《民法通則》規定的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歸納為過錯責任原則、無過失責任原則和公平責任原則三項。(17)對於不當得利而言是以取消受益人取得的不當利益為目的,受益人取得不當利益為承擔責任的前提條件,其歸責原則僅以無過失責任原則為限。
(四)舉證責任方面
由於不當得利返還責任的構成,不以受益人主觀上是否有過錯為要件,所以受損人行使其請求權,不須對受益人的故意或過失負舉證責任;而一般侵權行為責任則以過錯為責任構成要件,所以受害人行使其請求權,應當對加害人的故意或過失負舉證責任。
(五)責任內容方面
不當得利之債的內容為返還不當得利,具有糾正當事人之間不當的利益變動的作用。原則上受益人應將其所得原物返還受損人,若受益人就該項利益另有所得(如雞生之蛋,金錢之利息),亦應一並返還。原物不能返還者,應當償還原物價額。侵權行為之債的內容主要為賠償損害,具有補償受害人損失的作用。但因侵權行為包括對受害人人身或人格的侵害,故加害人的責任不以財產性責任為限,還有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等非財產性責任。

三、不當得利返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的處理
當返還不當得利的責任與侵權行為責任因同一法律事實產生時,受害人應當享有一項請求權還是兩項請求權,直接關繫到當事人的切身利益。這是個頗值研究的問題。德國判例認為,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可以與其它請求權並存並同時行使。法國的判例強調,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只是在不存在其它請求權時才能適用。日本的判例認為,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請求權與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在目的和構成要件上不盡相同,但從保護受害人或受損人的利益考慮,不妨使兩種請求權並存,允許當事人擇一行使。(18)我國大陸民法學者對責任競合問題研究不多,但基本上傾向於承認債權人有選擇一個請求權而行使的權利。但有學者認為在同一事實發生兩個請求權時,應在法律上對責任競合作出適當限制,即在不同情況下,債權人只能行使某種請求權,而不能任由其自由選擇。(19)
筆者認為,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與侵權行為請求權在功能、構成要件、歸責原則、舉證責任、責任內容等諸多方面差異甚大,不適宜將兩項請求權同時行使,否則會在法律上造成混亂和困難。而且,從公平的角度考慮,如果同時行使兩項請求權,有可能加重受益人(加害人)的責任,而使受損人(受害人)獲得不當得利。例如,在拾得人拒不返還拾得遺失物的情況下,如果允許遺失物所有人同時行使兩項請求權,則拾得人不僅需返還原物,且要因其拒不返還行為而受到法律制裁。如果拾得物對拾得人並無太多價值,卻被要求賠償其完全不能預見的失主的損失,這在實踐中是難以為一般人所接受的。因失主丟失其物自身也有過錯,而盡管拾得人拒不返還拾得物有過錯,但畢竟將拾得物在拾得後予以保管,使失主避免了損失。(20)所以較合理的做法是,從保護受損人(受害人)的利益出發,尊重當事人的個人意願,允許受損人(受害人)就兩項請求權擇一行使,但是當其選擇並開始實現其中一項請求權時,即意味著放棄了另一項請求權。(21)
再者,從我國司法實踐來看,不當得利返還責任與侵權行為責任是相互排斥,不能並立的。按照「一事不再理」的原則,不允許當事人就同一事實再行提出不同的訴訟主張,否則法院將不予受理。民事訴訟法第111條第5款規定,對判決、裁定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案件,當事人又起訴的,告知原告按照申訴處理,但人民法院准許撤訴的裁定除外。而依第179條的規定,原告就同一事實提出另一主張並非申請再審的正當理由。

最高人民法院1989年(全國沿海地區涉外、涉港澳經濟審判工作座談會紀要》明確承認責任競合:「一個法律事實或法律行為有時可以同時產生兩個法律關系,最常見的是債權關系與物權關系的並存,或者被告的行為同時構成破壞合同和民事侵害。原告可以選擇兩者之中有利自己的一種訴因提起訴訟,有管轄權的受訴法院不應以其存在其它訴因為由拒絕受理。」由於該紀要系針對涉外、涉港澳的案件審理,其能否在國內的案件中適用,尚不明確,但可為我們處理國內同類案件提供參考。

㈤ 已經結清高利貸利息半年司法解釋,借款人稱不當得利,要求超過年利24%部分利息的


高利貸屬於違法,故借款人只償還本金及法律規定范圍內利息即可,另因高利貸多辦法回索答取債務時的暴力犯罪,故不建議當事人考慮此種借款方式。
民間借貸屬於民事行為,受到民法和合同法的約束和保護。
但根據《合同法》第二百一十一條規定:「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約定支付利息的,借款的利率不得違反國家有關限制借款利率的規定」。
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借貸雙方約定的利率未超過年利率24%,出借人有權請求借款人按照約定的利率支付利息;但如果借貸雙方約定的利率超過年利率36%,則超過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應當被認定無效。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
第二十六條 借貸雙方約定的利率未超過年利率24%,出借人請求借款人按照約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借貸雙方約定的利率超過年利率36%,超過部分的利息約定無效。借款人請求出借人返還已支付的超過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㈥ 以不當得利起訴,還是起訴要求撤銷

被告在抄起訴前將銀行存款轉給前妻,作為子女撫養費,如果是雙方事先約定的,也是按照約定的數額轉付的,就是合法有效的,不能起訴要求撤銷債務人對其前妻的轉賬。無論是以不當得利,還是以撤銷轉讓合同為由,都是不行的,法院不會支持的。
如果轉賬支付的撫養費,遠遠大於離婚時雙方約定的撫養費,就是不合法的,屬於無償贈與的合同,屬於逃避債務的行為,債權人可以起訴,要求這筆贈與款,不能以不當得利起訴。
《合同法》第七十四條因債務人放棄其到期債權或者無償轉讓財產,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債權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債務人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對債權人造成損害,並且受讓人知道該情形的,債權人也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

㈦ 合同義務轉讓後,原債務人向債權人履行構成不當得利,不免除受讓人對債權人的履行義務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我們知道,在我國債權是可以合法轉讓的,但是在我們進行債權轉讓時,這種轉讓行為通常會對原有的債權債務關系產生影響,那麼,債權轉讓後債務人向原債權人清償有效嗎?
一、債權轉讓後債務人向原債權人清償有效嗎
債權轉讓後,原債務人仍向原債權人清償的,對債權受讓人而言,不發生清償的法律效力,受讓人仍可以要求債務人償還債務;對債務人而言,在向原債權人清償債務後,可以不當得利為由要求原債權人返還。

二、債權轉讓應注意事項
1、債權人可以將合同的權利全部或者部分轉讓給第三人,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1)根據合同性質不得轉讓;
(2)按照當事人約定不得轉讓;
(3)依照法律規定不得轉讓。
2、債權人轉讓權利的,應當通知債務人。未經通知,該轉讓對債務人不發生效力。
3、債權人轉讓權利的通知不得撤銷,但經受讓人同意的除外。
4、債權人轉讓權利的,受讓人取得與債權有關的從權利,但該從權利專屬於債權人自身的除外。
5、債務人接到債權轉讓通知後,債務人對讓與人的抗辯,可以向受讓人主張。
6、債務人接到債權轉讓通知時,債務人對讓與人享有債權,並且債務人的債權先於轉讓的債權到期或者同時到期的,債務人可以向受讓人主張抵銷。

三、債權轉讓的前提
1、必須有有效存在的債權,且債權轉讓不改變債權的內容。債權的有效存在,是債權轉讓的基本前提。
2、被讓與的債權須具有可讓與性。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79條規定,以下三類債權不得轉讓:
(1)根據合同性質不得轉讓的合同債權。包括:基於個人信任關系而發生的債權。如僱傭、委託、租賃等合同所生債權;專為特定債權人利益而存在的債權。例如專向特定人講授外語的合同債權;不作為債權。例如,競業禁止約定;屬於從權利的債權。例如保證債權不得單獨讓與。但從權利可與主權利分離而單獨存在的,可以轉讓。例如已經產生的利息債權可以與本金債權相分離而單獨讓與。
(2)按照當事人的約定不得轉讓的債權。當事人在合同中可以特別約定禁止向對方轉讓債權的內容,該約定同其他條款一樣,作為合同的內容,當然具有法律效力,因而此種債權不具有可讓與性。
(3)依照法律規定不得轉讓的債權。合同法沒有明確規定何種債權禁止讓與,所以,依照法律規定不得轉讓的債權是指合同法以外的其他法律中關於債權禁止讓與的規定。
2、讓與人與受讓人須就債權的轉讓達成協議,並且不得違反法律的有關規定。
3、債權的讓與須通知債務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80條規定:「債權人轉讓權利的,應當通知債務人。未經通知,該轉讓對債務人不發生效力。債權人轉讓權利的通知不得撤銷,但經受讓人同意的除外。」從這個規定可以看出,轉讓通知是債權轉讓的一個必備條件。因為沒有通知,原合同對方當事人無法知道轉讓人對合同權利義務進行轉讓。轉讓通知應送達對方當事人。

㈧ 請問法律界人士:「不當得利」,要負刑事責任嗎如果要,量刑標準是怎樣的

不當得利是民事方面的,不會觸犯刑法,受害人可以以返還不當得利為由訴訟至法院版,要求對方返權還。而侵佔則會觸犯刑法。根據民法通則第一百一十七條的規定,
侵佔國家的、集體的財產或者他人財產的,應當返還財產,不能返還財產的,應當折價賠償。損壞國家的、集體的財產或者他人財產的,應當恢復原狀或者折價賠償。受害人因此遭受其他重大損失的,侵害人並應當賠償損失。
侵佔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將他人交給自己保管的財物、遺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佔為己有,數額較大,拒不交還的行為。本罪的主體為一般主體,凡年滿16周歲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構成本罪。本罪在主觀方面必須出於故意,即明知屬於他人交與自己保管的財物、遺忘物或者埋藏物而仍非法佔為己有。

㈨ 不當得利

添附是物權法規定的取得所有權的一種方式,主要有混合、加工、附合三種具體的方式
混合,如兩袋米混在一起了,那麼兩袋米的原所有權人都對混合後的米有所有權
加工,勞動的添附,如在一根木頭上進行雕刻,使得木頭成為藝術品,原來木頭的所有權人就喪失了雕刻品的所有權,雕刻者成為雕刻品的所有人,原木頭所有人只享有債權
附合,如裝修房屋,刷在牆面上的油漆與房屋整體附合在一起,房屋所有權人取得油漆的所有權,油漆所有人只享有債權
按照你給的意思,我給你舉一個例子,你就懂了
例:我在街上撿到一捆毛線,覺得很漂亮,回家就紡織成了毛線手套。後來原毛線所有人找到我說那捆毛線是他的,要求我返還毛線(返還原物請求權),我可以拒絕嗎?可以!因為我撿著毛線後進行了加工,加工成手套後,我就成了手套的所有人,原物(那捆毛線)已經滅失,他已經喪失了所有權,他就喪失了物權請求權(返還原物)。那麼那捆毛線的所有人沒有了物權,享有什麼權利呢?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是債權請求權!債權請求權中是不包括返還原物請求權的!
不當得利是債發生的原因之一,構成不當得利只產生債權請求權
在上面的案例中,如果構成不當得利,那麼一定是原物已經滅失,否則按照物權法107條規定,遺失物不發生善意取得,所以原物權人依然享有物權請求權,所以在不當得利中,沒有返還原物請求權
但是不代表說整個債權請求權體系都沒有返還原物請求權,只是說在這種不當得利下,沒有返還原物請求權
其實這個涉及到一個爭議很大的問題(物權行為的無因性理論和有因性理論),如合同法規定的合同無效的後果是恢復到合同成立之前的狀態,那麼這個返還原物是債權請求權還是物權請求權?結論不一樣,對債權人的保護力度就不一樣,對交易的影響就不一樣。

㈩ 「不當得利」在那個法律那一條有規定

《民法總則》第一百二十二條,因他人沒有法律根據,取得不當利益內,受損失的人有權請求其容返還不當利益。該條規定明確了不當得利人負有向利益受損人返還義務、利益受損人享有向不當得利人請求返還不當得利的權利的法律效果,也明確了「得利人得利沒有法律根據」、「對方當事人利益受損失」、「得利人取得的利益與對方當事人的利益損失之間有因果聯系」三項基本構成要件。

熱點內容
刑法常見辯題 發布:2025-09-14 16:32:30 瀏覽:874
天水律師排名 發布:2025-09-14 16:24:19 瀏覽:906
行政法的基本原則內涵意義 發布:2025-09-14 16:07:31 瀏覽:664
法會司法鑒定 發布:2025-09-14 16:07:30 瀏覽:961
新婚姻法2020反對 發布:2025-09-14 16:05:49 瀏覽:855
法治建設體會 發布:2025-09-14 16:05:47 瀏覽:152
法律責任與義務的相同的 發布:2025-09-14 15:58:11 瀏覽:716
勞動法病假案例 發布:2025-09-14 15:48:15 瀏覽:28
圍場縣人民法院 發布:2025-09-14 15:45:58 瀏覽:445
種種法規 發布:2025-09-14 15:45:56 瀏覽: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