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合同法ppt
1. 求一份合同法案例,ppt格式,發至[email protected]
已發,請查收
2. 合同法一案例
雙方合同已經成立
甲向乙發出傳真,要乙給甲發貨10頓,價格按去年的算,專2月發貨,3日內回復。屬7日後乙回復「同意對方意見」,在這一次 合同並未成立 因為乙的承諾已經遲到 且為遲發遲到 超出了要約人甲要求的承諾期限 合同法規定 受要約人超出承諾期限作出的承諾 除要約人明確表示接受外 該承諾無效
又過3日乙又回復「由於情況變化,價格上漲一倍,1月就發貨」,後甲回「同意對方發貨時間安排」 甲乙之間的合同在此時成立 因乙對甲的承諾做出了實質修改 且超出承諾期限 所以乙的答復為新要約 而甲表示同意 實際上是甲對乙的要約作出了承諾 合同法規定 承諾達到要約人是生效 承諾生效時合同成立 所以此時合同成立
甲乙應按照比去年價格多一倍的價格支付貨款 因為甲已經同意了乙的要求 合同正式成立 分析見上
3. 合同法的幾個簡單案例分析
(1)汽車買賣合同有效。因為雙方主體資格有效,訂立合同的程序、標的物均專合法。
(2)卡車受損應由工廠屬承擔責任,因為根據《合同法》142條的規定,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在標的物交付之前由出賣人承擔。本題卡車尚未交付,受損的風險應由工廠承擔。
(3)甲有權要求退車,因為根據《合同法》111條的規定,受害人有權合理選擇要求對方承擔修理、更換、重作、減少價款等違約責任。
(4)甲不能既請求工廠支付違約金,同時要求雙倍返還定金,因為根據《合同法》116條的規定,不能同時選擇兩種罰則。
(5)甲可以同時請求工廠支付6000元的違約金和支付每天50元的遲延履行違約金。因為根據《合同法》第114條的規定,這兩種違約金分別適用於不同的情形,對應於兩種不同的違約行為。
4. 合同法的案例
轉買賣合同與加工承攬合同的區別
在法律實務中買賣合同與承攬合同有著明顯的區別,同時兩者也有著極大的相似性,其中買賣合同與承攬合同中承攬人提供原材料的定作合同最為相象,比如中央空調定作合同、印刷合同等等。由於二者的相似性,給合同的定性和處理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因此在處理具體案件時,首先應當對一份具體合同的性質做出准確判斷,然後才能選擇適用具體案件的法律依據,基於此掌握兩類合同的區分標准就成為一種必須。
一、買賣合同與承攬合同的區分標准。
法律之所以區分各種有名合同,並在實體法和訴訟法中針對各類合同作出不同的法律規定,原因在於立法者對各種契約關系中的利益關注程度不同。換句話說,在紛繁復雜的契約法律關系中,由於立法者更側重於對某一秩序的干預和調整,或對某一利益的保護,因此通過成文法賦予了相關一方當事人某種不同與其他人的權利和義務,正是由於這些權利義務的不同,才形成了各種各樣的有名合同。
首先,從實體法即《合同法》的規定來看,雖然加工承攬合同與買賣合同有著相似性,但是定作合同還是有著與買賣合同的顯著區別:比如合同法規定定作人對承攬人的工作有監督、檢查權,定作人有單方改變定作方案的權利,有單方要求承攬人停止加工行為的權利,承攬方未經許可不得留存技術資料和復製品等。法律賦予定作人如此諸多的權利,其結果幾乎使定作人達到了控制整個加工過程的程度。其實也就是讓定作人控制整個加工過程,反過來也就是說,只有定作人控制整個加工過程的合同,法律才確認其為承攬合同。從合同當事人的角度來解釋也就是說,只有在定作人有控制生產人生產過程、而相關商品生產人也同意定作人對自己的生產過程進行必要控制時,雙方才稱得上達成了「加工承攬」的合意;如果雙方雖然達成了某種合同合意,但該合意中不包含定作人對生產過程進行必要控制的內容,則雙方達成的就不是「承攬」合意而是別的合同合意,雙方簽定的合同也就不是承攬合同而是別的合同。因此,在現實中,即便有的合同作了諸如「留置權」的約定,但如果該合同中沒有定作方控制生產過程的意思表示,或者該合同明確排斥定作方對生產方的必要控制,則不論雙方在合同中如何約定留置權,都不能認定雙方簽定的合同是承攬合同。
其次,從訴訟程序法來看。最高人民法院在關於民事訴訟法的適用解釋中,明確將承攬合同的加工地作為承攬合同的履行地以及訴訟管轄地,這與買賣合同一般以標的物交付地為合同履行地是有明顯不同。最高人民法院做如此規定,一般來說,,為了達到最大限度的查明案件真相的目的,即通過訴訟管轄權的制度構建,使法院最大可能的接近案件主要事實的發生地,以方便辦案。而最高法院將承攬合同的「加工地」作為承攬合同的履行地,並進而將加工地作為訴訟管轄地,這說明司法機關關注的也是承攬合同的加工過程,審查的重點也是加工過程中雙方當事人權利義務的行使和履行。所以從這一方面來看,也說明法院系統亦認為注重加工過程約定的合同才是承攬合同,反過來解釋就是,不注重加工過程而只注重標的物交付和轉讓的合同的應當是買賣合同。
由此可以得出明確的結論:在承攬合同中,定作人注重的是對生產過程的控制和監督;如果一個合同規定了定作人對生產過程的必要的控制權,而且這些控制權顯然屬於該合同的重要部分,則該合同應屬於承攬合同,反之則屬於買賣合同。
二、區分買賣合同和承攬合同的具體方式方法。
現實中的案件事實是多種多樣的,如何適用這一標准處理具體案件仍須進一步探討,否則即便掌握了區分標准也無任何益處。,在實務中應針對不同情況做如下處理:
第一,在審查一份合同時,應首先審查該合同有無意在強調標的物的接受人(具體合同中可能寫作購買人或承攬人)對生產進行控制的內容。比如審查合同有沒有約定標的物接受人享有材料選材或者生產過程的監督檢查權、是不是享有單方設計變更權或終止定作權。這些約定不一定全部具備,但是必須能顯示出定作人對生產過程的必要控制,如果沒有體現對生產過程的控制,,應認定為買賣合同。反之則認定為承攬合同。
第二,標的物的特定性一般不應作為兩類合同的區分標准,只能作為最後的輔助參考標准。但不是實質區分標准。但需要指出的是,即使標的物是特定的,但如果合同沒有體現定作方的任何生產控制權(比如合同雖然約定由定作人提供圖紙,但合同沒有約定或明確排斥了定作人的監督權和隨意解除權,則可以視為雙方只有買賣特定物的合意,並無承攬的合意),也不能認定是承攬合同。
第三、在前述兩種情況仍不能確定合同性質時,如何處理?,那要看合同的性質和內容,並加以區別對待:因為買賣合同更具有一般性,而承攬合同相對來說屬於一種「特殊」合同,因為買賣合同的規定基本上都適用承攬合同,而承攬合同的不一定是用於買賣合同,既然該合同不具備承攬合同的特殊要件,應當按照買賣合同來來處理,這樣更為簡便易行。
因此我認為該合同應為買賣合同。
5. 一個合同法的案例分析 急求~~
法律依據
1、限制行為能力人簽訂的合同效力,屬於效力待定;需要監護人的追認;如果監內護人不予追認的容,該合同無效;事後追認,合同有效
2、已滿10周歲,不滿18周歲的,屬於限制行為能力人;但已滿16歲,有勞動收入作為生活來源,視為完全行為能力人;
案例分析:
1、蔣某沒有收入,視為限制行為能力人
2、該合同效力待定
3、其監護人——父親不同意,視為拒絕追認,該合同無效!
輔助:
尊重勞動成果,您要追加分數噢!
6. 第講什麼是合同法分析.ppt
您好,請問您是想知道第講什麼是合同法分析.ppt嗎?
7. 合同法案例分析(詳細點哦!)
1、射幸合同
2、如果在獎券上有標注競獎期限,無權獲得
未標注及在報紙上也未說明,則有權。
3、追加的效力待定的行為。
8. 合同法 案例
合同法第五十九條 當事人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因此取得回的財產收歸國答家所有或者返還集體、第三人。
民法通則 第五十八條
(四) 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
無效的民事行為,從行為開始起就沒有法律約束力。
黃某可以先通過向張某李某要求返還財產或補償損失.如果他們不同意.黃某可以起訴到人民法院
9. 合同法案例
1、服裝抄廠有權解除合同,因為服裝襲廠行使的是法定的合同解除權。法定的合同解除權的事由之一是遲延履行,按《合同法》第94條第(三)項,遲延履行主要債務,經相對方催告後於合理期限內仍未履行,相對方得解除合同。本案中約定的履行交貨義務的期限是4月15日,但紡織廠經服裝廠幾次催告,並在8月10日之前一直未履行合同,應視為在催告後合理期限內仍未履行合同,因此服裝廠有權解除合同。
2、法院不應支持紡織廠的主張。因為按照《合同法》第96條,法定合同解除權是形成權,形成權是單方意思即可發生法律效力的權利,因此服裝廠的解除合同的意思(即5月20日的通知)到達紡織廠即發生解除合同的效力。形成權的行使不須對方同意。
3、服裝廠可以要求損害賠償。因為按照《合同法》第97條,合同解除後,解除權人有損失的,可以要求違約方賠償損失。本案中服裝廠因對方遲延履行而從別的渠道進貨造成損失,該損失因紡織廠違約而起,因此有權要求對方承擔損害賠償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