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法律淵源
A. 《合同法》的起源及要求
王涌:《私權的分析與建構》,中國政法大學1999年博士論文,結語。民法典就這主要表現在:在經濟日益全球化的條件下,作為交易的共同規則的合同法以及有
B. 法學上的"法的淵源"的專有含義是什麼
一、法的淵源的概念
我們在法學中通常所說的法的淵源,是指法定國家機關制定的不同法律地位或效力的法的一種分類,是法的一種形式。例如,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單行條例等。
二、法的淵源的歷史發展
(一)法的淵源在中國的歷史發展
在中國的歷史上,最早是從習慣法發展而來的。在中國歷史上的各個封建王朝,法的淵源種類多而且變化大。但總的來說,以成文法為主要形式,包括律、令、格、式、典、敕、科、比等。到19世紀晚期即清末,我國法的淵源才逐漸借鑒和吸收西方法主要是民法法系的淵源,形成了包括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等的主要法的淵源。
(二)法的淵源在西方國家的歷史發展。
西方國家法的淵源也是由習慣法發展到成文法。西歐的封建社會,法的淵源形式較多,曾經有過日爾曼法、羅馬法、地方習慣法、教會法、庄園法、城市法、商法、國王的敕令等並存和相互沖突。後來,隨著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統一,法律和法的淵源才逐漸走向統一。在民法法系國家,制定法包括憲法、法律、行政法規、條約等成為法的主要淵源,判例、習慣、學說等是非正式意義上的淵源。在普通法法系國家,判例和制定法都是法的主要淵源。
三、法的分類
法的分類,是指從一定的角度或者按照一定的標准對一個國家的法進行劃分。
(一)在世界上所有國家共同適用五種法的分類。
第一、國內法和國際法。根據法的制定和實施的主體的不同進行的劃分。國內法是指一個主權國家制定的實施於本國的法律;國際法是國際法律關系主體參與制定或公認的適用於各個主體之間的法律。
第二,根本法和普通法。根據法的內容、效力和制定程序的不同而進行的劃分。根本法即憲法,它在一個國家中,規定國家的最根本的經濟、政治和社會制度,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以及國家機構組織和活動的基本原則,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效力,
制定修改需要特別的程序。普通法,其內容一般是調整某一或者某些社會關系,效力低於根本法,制定和修改必須符合根本法,程序較根本法簡單的法律。
第三,一般法和特別法。根據法的調整范圍的不同進行的劃分。一般法是指對一般的人和事在不特別限定地區和期間內有效的法律。特別法是對特定的人和事,在特定的地區、時間內有效的法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等是一般法,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駐軍法》等是特別法。
第四,實體法和程序法。按照規定的內容的不同進行的劃分。實體法是指規定的主要是實體權利和義務的法律,程序法是指所規定的主要是保證主體權利和義務得以實施的程序或方式的法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等是實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等是程序法。
第五,成文法和習慣法。根據所創制和表達的形式的不同而進行的劃分。成文法是指國家機關制定和公布的,以文字元號形式表現出來的法律。習慣法是指國家雖認可其有法的效力,但未以文字元號形式表現出來的法律。注意,在普通法法系國家中的判例法也被稱為習慣法。
(二)在一些少數國家適用的分類
第一,公法和私法。這是民法法系國家適用的一種法的分類,不適用於普通法法系國家。它淵源於古羅馬法。首倡者古羅馬法學家烏爾比安認為,公法是關於羅馬國家的法律,私法是關於個人利益的法律。現代西方法學著作一般認為,憲法、行政法、刑法屬於公法,民法和商法屬於私法,訴訟法所屬依其主法而定。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出現了不能確定是公法或是私法的許多法律,如經濟法、勞動法、環境法等。
第二,普通法和衡平法。這是在普通法法系國家適用的一種法的分類。普通法是特指在11世紀諾曼人征服英國後通過法院判決而逐步形成的適用於全英格蘭的一種法律。衡平法是在14世紀開始的,大法官法院的大法官們根據公平正義原則對普通法進行修正、補充而形成的一種調整民事關系的法律。現在我國香港地區還存在著這種法的劃分。
第三,聯邦法和聯邦成員法。這是在復合制(聯邦制)結構的國家適用的一種法的分類。聯邦法是指整個聯邦立法機關制定的和在整個聯邦實施的法律,如聯邦憲法、聯邦民法、聯邦刑法等。聯邦成員法是指由聯邦成員國的立法機關制定的僅在該成員國實施的法律,如成員國憲法、成員國民法、成員國刑法等。
C. 合同法的起源是什麼
大約在12世紀西歐出現了羅馬法的復興,這一過程一直延續到約18-19世紀。
在此基礎上,1804年法國制訂了資產階級的第一部民法典,對於調整商品關系的合同法律制度作了詳細規定,標志著大陸法國家的近代合同法的正式形成。
1900年德國制訂了《德國民法典》,這部民法典在合同法律制度方面相對於法國民法典作了某些調整,成為大陸法國家近代合同法的另一個標志。從法國民法典和德國民法典關於合同的內容及歷史發展來看,近代合同法主要有以下的基本原則:合同自由原則;誠實信用原則;公平交易原則。
第一,合同自由原則,近代合同自由有三層含義:當事人地位平等;當事人意思自願;當事人行為自由。《人權宣言》發布後,人人平等已成為資產階級的憲法性原則,當事人地位平等也就不言自明。因而合同法上的合同自由主要是針對當事人意思自願和行為自由,法國民法典第1101條規定:「契約是一種合意,以此合意,一人或數人對於其他一人或數人承擔給付、作為和不作為的債務」,德國民法典定第154條規定:「必須全部事項取得合意,契約方始成立的,如果當事人雙方對契約中所有各點意思未全部趨於一致,在發生疑問時,應認為契約未成立」, 這些規定充分體現了當事人的意思自願和行為自由,從而奠定合同自由原則的基石[1][1]。
第二,誠實信用原則。作為法律術語的誠信原則源於古羅馬,近代民法中,誠信原則被保留下來,《法國民法典》第1134條規定:「依法成立的契約,在締結契約的當事人間有相當於法律的效力」「前項契約應以善意履行之」, 《德國民法典》第157條規定:「對合同的解釋、應遵守誠實信用原則,並考慮交易上的習慣」,其他大陸法國家也有類似規定。
第三、公平原則。在社會生活中由於當事人在信息佔有、資金等方面的不對等,討價還價能力不同,如果機械的要求平等自願,則交易難以完成或交易成本大增,因此在實際中對於平等自願則並不是絕對要求,同時作為補充,強調合同公平。格式合同便是一個典型例證,對格式合同一般以公平原則進行嚴格審查與解釋,如德國規定,凡共同條件不能按照誠意原則妥善安排雙方當事人的利益的。
差不多在大陸法國家形成近代合同法的同一時期,英美法國家通過法院的判例和制定法也奠定了近代合同法的基礎,其基本原則與大陸法國家相似。
一是合同自由原則。英美國家的近代合同法起源於19世紀的英國,而19世紀的英國是自由資本主義發展的黃金時期,經濟方面自由競爭理論占統治地位,在法律方面梅因的《古代法》揭示了從身份到契約的發展趨勢,在這一背景下合同自由主義得到空前強化,英國著名的法官喬治.傑塞爾伯爵在Printing and Numerical Registering CO. V. Sampson一案中稱:「如果有一件事比公共秩序所要求的另一件事更重要的話,那就是成年人和神志清醒的人應擁有訂立合同的最充分的自由權利。如果他們所訂立的合同是自由的或自願的,那麼就應當認為這些合同是神聖的,並應由法院強制執行」[2][2]。在美國,獨立宣言和1787年憲法將公民自由作為法律保護的重要對象。
二是誠信原則。英美法認為誠信就是誠實、公平地對待合同當事人的方式。在英國,衡平法早期主要處理涉及欺詐的合同案件,在這些案件中就已經確立了誠實信用原則[3][3]。美國則在《統一商法典》中以制定法的方式明確確認了誠實信用原則,法典第1-203條規定,本法所涉及的任何合同和義務,在其履行和執行中均負有遵循誠信原則之義務。當然具體到個案中,誠信原則的理解還存在分歧,如在一假設案件,一地質學家檢查一片土地,發現有極具開發價值的地產,於是買下地產,但未告知真實情況,對於是否違背誠信原則有不同意見,科隆曼認為沒有,方斯.沃斯認為違反了[4][4]。
三是公平原則。衡平法中有獲利不公制度,如允許當事人擁有某種利益,顯然不公正,將允許對方取回該利益,決定是否構成獲利不公時,受損人自身是否存在合理的機會避免這種不公現象是一個需考慮的重要因素。在格式合同方面,美國法律授權法官拒絕執行他認為「不公正」的合同。
合同自由、誠信、公平是合同法的基本原則,這一點是無可爭辯的,但是卻存在三個問題:一是這三項原則定義十分抽象,要將其運用到具體案件中需要進一步澄清其內涵及其適用范圍;二是如何認識這三項原則的內部關系;三是它們為什麼會成為合同法的基本原則。運用法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可以對上述問題給予解答。
D. 法的淵源與法律部門的區別
法的淵源:我國目前所講的法的淵源,一般有實質意義法的淵源和形式意回義法的淵源兩答種不同的解釋。在實質意義上,法的淵源指法的內容的來源,如法淵源於經濟或經濟關系;形式意義上的淵源,也就是法的效力淵源,指一定的國家機關依照法定職權和程序制定或認可的具有不同法的效力和地位的法的不同表現形式,如制定法、判例法、習慣法、法理等。在我國,對法的淵源的理解,一般指效力意義上的淵源,主要是各種制定法。
法律部門:也稱部門法,是根據一定標准和原則所劃定的調整同一類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當代中國法律部門包括: 憲法、 行政法、民法、商法、經濟法、環境保護法、刑法、訴訟法。當然這些部門法還可以進一步細分,如民法包括:民法通則,合同法、擔保法、婚姻法、繼承法、收養法等。
E. 《勞動合同法》有哪些法律淵源
勞動法的淵源有兩類:一、規范性文件1憲法,2法律,包括勞動法典、回單項勞動法律答和相關法律,3行政法規,4部門規章,5地方性法規和經濟特區法規,6地方規章,7國際法律文件。二、准規范性文件1勞動政策,2勞動標准,3抽象勞動行政行為,4工會規章,5規范性勞動法規解釋,6集體合同。
F. 兩大法系國家,合同法的淵源有什麼差異這些差異在今天經歷了什麼變化
就現代而言,差異應該不大,當代兩法系相互借鑒優點的趨勢十分明顯,尤其在經濟方面,合同法就是典型。君不見各國合同法相差無幾,除了由於各國國情制度和法律操作方面的差異外,大部分都是相同或大同小異的
G. 法律體系,法律部門與法律效力淵源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法律抄是個最宏觀的概念襲,由享有立法權的立法機關,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並頒布,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規范總稱。
法律部門,又稱為部門法,是根據一定的標准和原則,按照法律規范自身的不同性質,調整社會關系的不同領域和不同方法等所劃分的同類法律規范的總和。比如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財產關系,包括合同法、物權法、婚姻法、繼承法等,行政法則是調整具有行政隸屬關系的法律,比如公務員法、行政處罰法、行政許可法等。
法律體系,是指由一國現行的全部法律規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門分類組合而形成的一個呈體系化的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
相互關系: 首先一個國家一般只有一個法律體系,而有著多個法律部門的;其次,法律體系是指一國的內國法而言,不包括國際法的,而國際法也屬於一個法律部門具體包括國際公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等。
H. 國際戰爭法條約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哪個不是國際經濟法淵源
國際經濟來法的的法律淵源包自括與經濟相關的國際條約、國際習慣和各國國內法,所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也是國際經濟法的法律淵源。而國際戰爭法條約雖然也是國際條約,但是由於其是關於戰爭法的條約,與經濟貿易不相關,故不是國際經濟法的法律淵源。
以上法律意見供你參考。
I.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屬於國際商法的淵源嗎
國際商法主要有兩方面的淵源:一是國際條約;二是國際貿易慣例。
有關商事、貿易的國內法是國際商法的重要補充。
J. 電子合同法的法律淵源
1999年10月1日起實施的《合同法》第十一條規定「書面形式是指合同書、信件專和數據電文等可以屬有形的表現所載內容的形式」。這是我國法律首次規定了數據電文可以作為書面形式用與合同的簽訂。
2004年8月28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電子簽名法》這為電子商務自我國的全面發展奠定了法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