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爾凱姆法社會學思想
『壹』 迪爾凱姆提出的社會學研究方法的原則有哪些
迪爾凱姆本書的一個核心的議題是:如何在價值無涉的前提下認可和識別社會事實?迪爾凱姆認為研究必須把社會現象當做客觀存在的事物,當做社會的事物,而社會學的重要任務就是發展一種適合科學研究的特殊方法。同時,作者通篇都在強調一種來自於集體的「強制力」,還強調這種力量並非人造,它是自然的,它來自於現實的內部,這使得作者擺脫了盧梭,霍布斯等人關於人與社會關系的矛盾。也明顯與斯賓塞等人關於「社會的形成也是由於人類的自然性質,不須要強迫」這種觀點不同。
在作者看來,一門學科的產生,必須要有它的特殊對象,以及研究這種對象的特殊方法。所有「活動狀態」,無論固定與否,只要是由外界的強制力作用於個人而使個人感受的;或者說,一種強制力,普遍存在於團體中,不僅有它獨立與個人固有的存在性,而且作用於個人,使個人感受的現象,叫做社會現象。社會現象是外界的力量作用於個人而產生現象。無論是關於思想、行為和感覺的現象,還是外貌和形態的現象,都是社會現象,只是程度不同。總之,社會現象的各種表現是在個人意識以外,只需觀察外部事物而不必考究個人內部的事情。
作者提出,對於社會學這門學科,要把社會現象作為其研究對象,在此基礎上,迪爾凱姆強調社會學方法不能用常識去代替科學,凡是未經科學檢驗的概念,不能隨便使用,更不能用來代替事物本身。 提出了如下的基本規則:在科學研究中排除所有成見,根據社會現象的外部共同特徵進行定義,客觀地觀察事物的外部特徵,想辦法從那些派出了個人特殊現象和已經確定的事物入手。
對於如何解釋社會現象,迪爾凱姆認為需要分清原因和功能,不能混淆事物的存在和效用,同時個人心理不能解釋社會現象,必須通過社會去解釋社會現象。要考察社會現象的原因,或者社會現象的產生,不能在那些集體的各個分子中去尋找,而必須對這個已經組成的集合體進行研究,也即方法論的集體主義。 同時,由於社會現象的因果關系往往是不明顯的、復雜的,研究者不能從直接觀察中得出,因此,考察這些現象只能用比較方法,這是社會學研究唯一適當的辦法。
迪爾凱姆的社會學理論的一個爭議在於——他強調價值中立和研究的客觀性,但社會研究無法在無菌實驗室進行,但凡是觀察,必然會產生相互的影響,更遑論研究者自身個性對研究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我們認為的客觀只是在主觀下的客觀,而無限趨近真實也是社會學定義和方法的意義所在。在當時的背景下,迪爾凱姆為了讓社會學取得一門科學的定義,強調實證和價值中立以求客觀性。但是,研究者必然受到前見、立場、所見局限的影響,實證社會學無疑是很大的進步,但我認為,價值中立只能是相對而言,而對社會現象因果的求索,也是盡可能的對實際的趨近。
『貳』 1、根據迪爾凱姆的社會學思想,請解釋為什麼社會越分化越凝聚
凱爾凱姆的社會學理想為月份化院凝聚
『叄』 迪爾凱姆簡介
迪爾凱姆,Emile Durkheim (1858-1917)又名塗爾干。法國社會學家,社會學的學科奠基人之一。
生平和著作 1858年 4月15日出生於法國孚日省埃皮納爾一個小城鎮的猶太教教士家庭。幼年曾學習希伯萊文、舊約和猶太教法典。青年時代放棄了宗教信仰,走上實證科學的道路。1879年,就學於巴黎高等師范學校,1882年畢業。1882~1887年,在省立中學教書。其間赴德國一年,學習教育學、哲學、倫理學,深受W.馮特實驗心理學的影響。1887~1902年,在波爾多大學教書,並在那裡創建了法國第一個教育學和社會學系。1891年,被任命為法國第一位社會學教授。1898年,創建了法國《社會學年鑒》。圍繞這一刊物形成了一批年輕社會學家的團體——法國社會學年鑒派。1902年後執教於巴黎大學。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斷了這位反戰學者的學術研究,他的兒子和許多學生死於戰場,他受到極大的刺激。1917年11月15日在巴黎去世。主要著作有:《社會分工論》(1893)、《社會學方法的規則》(1895)、《自殺論》(1897)、《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等。
社會學的對象和方法 迪爾凱姆為社會學確立了有別於哲學、生理學、心理學的獨立研究對象,即社會事實。社會事實具有不同於自然現象、生理現象的特徵和特殊的決定因素。它先於個體的生命而存在,比個體生命更持久。它的存在不取決於個人,是先行的社會事實造成的。社會事實以外在的形式「強制」和作用於人們,塑造了人們的意識。這種「強制」既指人們無法擺脫其熏陶和影響,又指對於某些社會規則拒不遵從將受到懲罰。迪爾凱姆認為,一切社會的觀念都具有這種強制力;人類大多數的意向不是個人自己生成的,而是在外界的引導、熏陶和壓迫下形成的。社會高於個人,社會事實無法用生理學、個體心理學以及其他研究個體的方法來解釋,而必須用社會學的方法、觀點解釋。他說,宗教、道德、法律、社團、協會、語言,以及服裝樣式均屬社會現象,都是社會學特定的研究對象。他還把社會事實分為「運動的狀態」和「存在的狀態」,前者指與思想意識相關的現象,亦稱「團體意識」;後者是社會上一
切組織和有形設置。迪爾凱姆注重研究前者。
勞動分工論 社會秩序是迪爾凱姆一生學術研究的主題。19世紀後半葉,法國社會動盪不安。他一心要以社會學家的身份回答現實問題,幫助社會維系整合,達到安定。他的 3部主要著作《社會分工論》、《自殺論》、《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都緊密圍繞著秩序和整合的主題,分別回答社會團結和整合靠什麼達到,社會整合與個人是什麼關系,團體意識對社會和個人起什麼作用3個問題。
迪爾凱姆認為,傳統力量統治的社會靠「機械的團結」來維系。特別是在文明程度較低的社會中,同一團體的成員們採取同樣的謀生手段,保持同樣的習俗,信奉同一圖騰,這種共同性使他們意識到大家同屬一個集體,而不會離心。這種團體基本上是從「相似性」中生成的社會,即所謂「同質」的社會。該團體的首要任務是使成員們尊重團體的信仰和各種傳統,即維護共同意識,維持一致性。在近代社會中,由於社會分工的發展,人們在意識、信仰上的差異也日益增大。但是社會沒有瓦解,人們也沒有分離,這是因為古代維系團體的共同意識逐漸被分工製取代,社會分工使每個人在消費上依賴於其他人。分工使社會像有機體一樣,每個成員都為社會整體服務,同時又不能脫離整體。分工就像社會的紐帶,故謂之「有機團結」。迪爾凱姆認為,民族越進化,其成員間的差異越大。這種趨勢甚至反映在體質上。從大腦容量上看,同一種動物的腦量相互差別小,而人與人的腦量差別大;就人類而言,土人與土人相比,其腦量較之文明人更為接近。文明人在其他方面(如服裝、思想)的內部差異也很顯著。因此,近代社會是差異的社會,又是有機團結的社會。
迪爾凱姆否認社會分工的產生是為了創造更多財富的觀點。他強調,一個事物的功能,並不是產生出這一事物的原因,原因在功能之前。分工可以提高效率,增加財富,但這要在分工出現後與分工前的對比中才能顯示出來。他認為造成分工制的原因是人口密度過大。人口的增加最初迫使一些人遷徙到其他地方,當無路可退時,他們被迫改換行業,分工制也就隨之出現。他重視研究社會事實的功能,是功能理論的先驅之一。同時在方法論上,強調區分功能與原因,這對功能理論的完善具有重要意義。
迪爾凱姆在早期著作《社會分工論》中還批判了傳統社會中的共同意識,認為這種共同的信念接近於宗教,帶有強制性,並滲入到一切社會生活中。他預言,共同意識和宗教維系社會的功能將逐漸被分工製取代。成熟期的迪爾凱姆在繼續研究人類社會的整合問題時,放棄了《社會分工論》中貶低共同意識的思想,轉向強調共同意識和宗教的社會作用。
自殺論 在《自殺論》一書中,迪爾凱姆試圖從社會與個人的關繫上解釋自殺的原因。他把自殺劃分為 4種類型,即利己型自、利他型自殺、失范型自殺和宿命型自殺。認為利己型自殺產生於極度的個人主義。社會的人必須以他為之服務的社會作為生活前提,他需要一種高於自我的生活目標和意義。如教徒的生活目標是宗教信仰。西方近代個人主義的發展使個人與家庭、宗教和社會相脫離,從而使一些人感到生活空虛並失去目標。迪爾凱姆指出,利己型自殺多發生在基督教教徒、自由職業者、未婚者、離婚者中間。利己型自殺與社會的整合程度成反比。猶太教、天主教、英國公教都有更強的整合力量,而基督新教在規定教徒生活目標上缺乏強制力;獨身者、離婚者比有家室的人較少地負有義務;從這些脫離了社會義務和束縛的人們中產生出更多的自殺者。
利他型自殺產生於過分地屈從於一種社會目標和意義,過密地結合在社會中,以致個人失去了自主。迪爾凱姆以歐洲軍隊為例說明利他型自殺。在軍隊里,士兵被訓練得不看重自己的價值,使他們感到被一種「社會價值」所扼殺,失去了自我,失去了生活的樂趣,因而軍人的自殺率高於普通百姓。
失范型自殺由社會混亂所導致,在混亂中社會成員的行為失去了規范,增添了痛苦。迪爾凱姆認為,慾望與滿足慾望的手段之間的不平衡是一切生物痛苦的根源。動物的生理機制為其慾望劃定了界限,而人的慾望卻是無止境的。他佔有的越多,欲求的就越多,所獲得的未能滿足需求反而刺激了新的慾望。慾望有界限,人們才會感到滿足和快樂,而慾望的限定只能來自社會。社會形成了一套等級秩序。不管這個秩序是基於世襲還是個人成就,正常社會中的秩序總是被大多數成員接受的。當社會成員認為這種等級原則合理,自己應處在某一特定階層中,他就欣然地接受該階層給予他的限定,慾望與手段也就有了平衡的可能。當社會發生動亂、變遷時,人們失去了種種秩序和規范,慾望與手段不協調,行為混亂而無節制,遂造成種種痛苦,導致自殺率升高。迪爾凱姆把工商業者在經濟危機中的自殺現象視為此種類型的例證。
宿命型自殺是由於社會控制過度造成的,個人失去了任何希望。迪爾凱姆認為這種類型的自殺在現代社會並不常見,他沒有對此作詳細的討論。迪爾凱姆總結其自殺研究,提出了3個命題:社會的人需要一個高於個人的社會目標;對這個目標所負的義務不至於使他失去自主;他的慾望應受到社會秩序給予的一定程度的限定。在自殺原因上,迪爾凱姆並不完全否定個人生理上的因素,但認為那是次要的,社會原因才是主要的。他認為,當一個社會不能提供上述3項條件時,一些心理上脆弱的個人就可能會自殺。
宗教和知識社會學 迪爾凱姆宗教研究的對象是澳大利亞原始部落中的圖騰崇拜,他的研究目的卻是為了「理解現今的人」,為了說明宗教的社會功能,說明一種共同意識對於社會秩序建立的必要性。
迪爾凱姆批判了早期人類學家對宗教起源的兩種解釋:萬物有靈論和自然崇拜論。他說,這種解釋說明不了為什麼在對於自然、生理現象的誤解露出破綻後,宗教還能持續下去,直到今天。他認為,宗教不是要給人們一種對於物質世界的描述,而是服務於社會。圖騰是民族的標志、旗幟,圖騰原則就是民族本身。人們崇拜圖騰實際上是崇拜他們所屬的那個團體,圖騰是團體的象徵,猶如國旗之於近代國家。「神聖性」歷來是解釋宗教的關鍵。迪爾凱姆認為宗教的神聖來自社會,它不過是被實體化、人格化了的團體力量,即道德力量。他認為,社會力量以一種心理方式作用於個人,迫使人們服從它,甚至違背人們的自然傾向。人們感到了身外存在的這種力量既是強制的,又是需要依賴的。他們對之敬畏,又不能充分理解其性質和來源,便萌發了某些觀念來象徵這些力量,這些觀念就是宗教。這些神聖象徵物(即宗教)的功能不僅在於幫助人們感到社會實體的存在,更在於維系社會,促進其整合。迪爾凱姆認為,澳大利亞民族的團結不是來自共同的血統和習俗,而是來自共同的名稱、標志、儀式,即共同的圖騰崇拜。取消了民族的象徵物——圖騰,民族就不能存在。他認為,宗教象徵以其突出的神聖色彩加強個人對社會的隸屬關系。社會對於個人,就像神對於其崇拜者一樣,沒有了這種
至高的神聖性,便不可能有社會生活。迪爾凱姆分析了原始宗教中的多種儀式,認為它們起著維系社會、使之一體化的功能。他指出,不僅原始社會需要宗教的這種功能,「社會生活在其每一方面,在其每一個歷史時期,都要靠一個大的象徵體系才成為可能」。這一點是他晚年思想中的最大轉變。
在解釋宗教起源時,迪爾凱姆同時建立起他的知識社會學的思想。「團體意識」和「團體表象」既是他解釋宗教起源的鑰匙,也是他的知識社會學的核心概念。他認為,一切感受來自個體經驗,一切理性並非與生俱來的、超驗的,而是屬於「團體表象」,來自「團體意識」,產生於團體生活之中。理性又分思維中的概念、范疇,倫理中的道德、宗教。這些均產生於團體生活,不是源於個人的心理機制。在完全孤獨的個人生存中,為了生理需要的滿足,憑感覺就足夠了,並不形成時間、空間等概念。在動物式的個體生活中,客觀的時空並未消失,但它們不可能把握作為一種思維范疇的時空概念。只有團體生活才需要形成概念、范疇和類別。迪爾凱姆並不否認「范疇」、「概念」所反映的客觀實在,只是強調沒有團體生活就不可能也不需要認識這些實在。因此他認為,一種道德思想不可以簡化為一種功利目的,理性不可以簡化為個人經驗。
學術貢獻 迪爾凱姆提出了社會事實作為社會學研究對象,闡述了社會事實之間存在的結構、功能和因果的關系,制定了一系列社會學研究的實證規則,充實了由A.孔德開啟的實證主義社會學的構想,使社會學方法論具有實質性的內容。他運用統計方法對自殺現象的研究,用人類學資料對澳大利亞土著居民的宗教研究,是社會學理論和經驗研究相結合的範例,從而結束了西方社會學理論研究和經驗研究長期脫節的狀況。迪爾凱姆豐富、精深的社會學思想,對社會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肆』 迪爾凱姆的社會學理論中心是什麼
社會事實,,,內容雖簡短,但言簡意賅。
社會學要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而存在,或者說社會學要與哲學和心理學相分離,那就「必須首先擁有自己的研究對象。必須關注不屬於其他學科範圍的現實」④。而這個賦予社會學以存在理由的研究對象就是社會事實。在《社會學方法的准則》這本書中,迪爾凱姆是這樣解釋社會事實這一核心概念的:「如此,這里就有了如下一類具有鮮明特徵的事實:它由外在於個人但有具有控制個人的強制力行為方式、思維方式和感覺方式構成。這些思維方式是不能和生物現象混為一談的,因為它們是由表象和行動構成的;他們那也不能和僅僅存在於個人意識之中並依賴個人意識而存在的心理現象混為一談。這樣,它們就構成了一系列新的現象;對這類現象來說了使用的最准確的術語是『社會的』。
引---迪爾凱姆的社會學主義
『伍』 迪爾凱姆為什麼提出比較社會學是社會學的全部
美國社會學家梯里阿基安在評價迪爾凱姆社會學理論時曾指出,迪爾凱姆一生努力的主要目標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把社會學建設成為一門嚴密的科學學科。第二,為社會科學的統一化和整體化提供基礎;第三,為現代社會的文明宗教提供經驗的、理論的和系統的基礎。
如果作進一步概括,那麼迪爾凱姆努力的主要目標其實只是體現在以上第一點上,就是他希望在自己手上能將社會學真正建設成為一門完整嚴密的科學。
與同時代其他一些社會學家一樣,迪爾凱姆認為,要實現社會學科學化的目標,首先應該確立社會學獨特的研究對象,它繼承了孔德和斯賓塞的思想,把社會學認作關於「社會的科學。」由此,斷定社會學所要研究的對象是社會事實。但什麼是社會事實?這是一個司空見慣、又含混不清的概念。迪爾凱姆進一步問,究竟那一些事實才可以被稱為「社會的」呢?這一問題的提出,是迪爾凱姆為他以後獲取理論成就邁出的重要一步,他正是在對社會學這一核心前提的反思批判中,引申出系統的「社會學主義」。
在《社會學方法教程》中,迪爾凱姆對「社會事實」的解釋是,他說:「在此,社會事實范疇具有十分明顯的特徵,它由活動、思維和感情方式組成,它外在於個人並制約著個人,因而體現為一種強制性力量。這種思維方式不能和生理現象混同起來。因為它們是由活動和表述共同構成的;同時,也不能和生理現象混同起來。心理現象僅僅存在並貫穿於個人意識之中。由此,它們構成了一種新的現象總類,而「社會的」便是對這類現象的最恰當的稱呼。這一概念完全適合於它們,因為很顯然,他們的根源並不在個人之中,而僅僅與社會相連,即與作為整體的政治社會,也與政治社會中的各類團體相連,這些團體如宗教派別、政治、文學的和職業的聯合體等等。「
這一段話就是說,根據上面這一大段解釋,迪爾凱姆確定了社會事實的這樣幾個特點:,第一,它是由人類的精神活動和實踐活動方式構成的(普遍性的、這兩種方式,精神的和實踐的、滲透和貫穿於每一個社會中)第二,它是不依賴於個人而存在的獨立現象,具有客觀性(外在性)如語言,我們生活中,要用語言來交談,這就要遵守中文的語法規則,如果你不懂這些規則,就沒有辦法和別人溝通,在社會中每一個人都感受到它,感覺到它,但又不專屬於某一個人;第三,它作為一種強制力量制約著個人行為,並以此使個人體驗到到他的存在。(制約性,也就是社會事實對人的行為、意識具有制約性。如,當你在街上遇到朋友?問:"你好嗎?"要是這位朋友聽到後滔滔不絕敘述起他的健康狀況已作回答,那我們一定會感到吃驚;反之,當他按照慣例回答:"很好,謝謝"。我們就感到很自然。迪爾凱姆認為,人們在社會中的行為就是按照各種類型的道德准則(社會事實)來進行的,我們是社會的產物,社會產生個人。
『陸』 迪爾凱姆社會學
迪爾凱姆同學堅持社會唯實論和整體社會觀,反對還原論,認為社會是獨立存在的客觀實體,同時也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點和馬克思同學的社會唯物論有些相似,即社會是物質的他的存在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
因此我們就可以在研究社會問題時,通過對經驗材料進行觀察、歸納、分析、預測和檢驗,對社會現象做出客觀的說明和解釋。
基本原則:
必須把社會事實當成客觀事物(客觀性)
社會事實只能通過其他的社會事實來解釋,不能在個人意識中尋找 (你說了不算)
不能把社會的起因的和功能混淆(目的論)
假設——推測——檢驗(步驟)
總之 迪爾凱姆同學的社會學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審視社會問題,分析社會問題的方法。其當代意義就是有助於社會學家們更好的分析理解社會,從而根本上的解決社會問題。
『柒』 塗爾乾的核心著作和社會學的思想觀點是什麼
塗爾乾的核心著作:
1、早期形式主義階段:《社會分工論》(1893年);
2、早期綜合階段:《社會學方法之規范》(1895年)、《自殺論》(1897年);
3、過渡階段:《個人的代表性及集體的代表性》(1899年)、《道德教育》(1902-1903年)、《道德事實之測定》(1907年);
4、新的總立場:《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年)。
社會的思想觀點:
迪爾凱姆堅持社會唯實論和社會整體觀的目的是在個人與社會之間明確劃分一條界線,認為二者分屬兩個不同層次,受不同性質的規律支配,必須由不同學科分別對之進行研究。
在社會與個人關系問題上,迪爾凱姆堅持高於個人,社會決定個人,而不是相反,即高層次事物對低層次事物具有首要的決定性意義。
迪爾凱姆的社會觀是為他爭取社會學獨立邁出的第一步。由此出發,他為社會學規定了獨立的研究領域和研究方向:社會學研究不必也不能涉及個體層次,它只是把社會層次作為自己的研究領域。
(7)迪爾凱姆法社會學思想擴展閱讀:
杜爾凱姆分工論的認識:
杜爾凱姆認為,傳統力量統治的社會靠「機械的團結」來維系。特別是在文明程度較低的社會中,由於分工程度較低,同一團體的成員們採取同樣的謀生手段,保持同樣的習俗,信奉同一圖騰,這種共同性使他們意識到大家同屬一個集體,而不會離心。
這種團體基本上是從「相似性」中生成的社會,即所謂「同質」的社會。該團體的首要任務是使成員們尊重團體的信仰和各種傳統,即維護共同意識,維持一致性。
在近代社會中,由於社會分工的發展,人們在意識、信仰上的差異也日益增大。但是社會沒有瓦解,人們也沒有分離,這是因為古代維系團體的共同意識逐漸被分工製取代,社會分工使每個人在消費上依賴於其他人。
分工使社會像有機體一樣,每個成員都為社會整體服務,同時又不能脫離整體。分工就像社會的紐帶,故謂之「有機團結」。
迪爾凱姆認為,民族越進化,其成員間的差異越大。這種趨勢甚至反映在體質上。從大腦容量上看,同一種動物的腦量相互差別小,而人與人的腦量差別大。
就人類而言,土人與土人相比,其腦量較之文明人更為接近。文明人在其他方面(如服裝、思想)的內部差異也很顯著。因此,近代社會是差異的社會,又是有機團結的社會。
『捌』 詳細介紹下法國社會學學派(又稱迪爾凱姆學派)
迪爾凱姆,Emile Durkheim (1858-1917)又名塗爾干。法國社會學家,社會學的學科奠基人之一。
生平和著作 1858年 4月15日出生於法國孚日省埃皮納爾一個小城鎮的猶太教教士家庭。幼年曾學習希伯萊文、舊約和猶太教法典。青年時代放棄了宗教信仰,走上實證科學的道路。1879年,就學於巴黎高等師范學校,1882年畢業。1882~1887年,在省立中學教書。其間赴德國一年,學習教育學、哲學、倫理學,深受W.馮特實驗心理學的影響。1887~1902年,在波爾多大學教書,並在那裡創建了法國第一個教育學和社會學系。1891年,被任命為法國第一位社會學教授。1898年,創建了法國《社會學年鑒》。圍繞這一刊物形成了一批年輕社會學家的團體——法國社會學年鑒派。1902年後執教於巴黎大學。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斷了這位反戰學者的學術研究,他的兒子和許多學生死於戰場,他受到極大的刺激。1917年11月15日在巴黎去世。主要著作有:《社會分工論》(1893)、《社會學方法的規則》(1895)、《自殺論》(1897)、《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等。
社會學的對象和方法 迪爾凱姆為社會學確立了有別於哲學、生理學、心理學的獨立研究對象,即社會事實。社會事實具有不同於自然現象、生理現象的特徵和特殊的決定因素。它先於個體的生命而存在,比個體生命更持久。它的存在不取決於個人,是先行的社會事實造成的。社會事實以外在的形式「強制」和作用於人們,塑造了人們的意識。這種「強制」既指人們無法擺脫其熏陶和影響,又指對於某些社會規則拒不遵從將受到懲罰。迪爾凱姆認為,一切社會的觀念都具有這種強制力;人類大多數的意向不是個人自己生成的,而是在外界的引導、熏陶和壓迫下形成的。社會高於個人,社會事實無法用生理學、個體心理學以及其他研究個體的方法來解釋,而必須用社會學的方法、觀點解釋。他說,宗教、道德、法律、社團、協會、語言,以及服裝樣式均屬社會現象,都是社會學特定的研究對象。他還把社會事實分為「運動的狀態」和「存在的狀態」,前者指與思想意識相關的現象,亦稱「團體意識」;後者是社會上一
切組織和有形設置。迪爾凱姆注重研究前者。
勞動分工論 社會秩序是迪爾凱姆一生學術研究的主題。19世紀後半葉,法國社會動盪不安。他一心要以社會學家的身份回答現實問題,幫助社會維系整合,達到安定。他的 3部主要著作《社會分工論》、《自殺論》、《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都緊密圍繞著秩序和整合的主題,分別回答社會團結和整合靠什麼達到,社會整合與個人是什麼關系,團體意識對社會和個人起什麼作用3個問題。
迪爾凱姆認為,傳統力量統治的社會靠「機械的團結」來維系。特別是在文明程度較低的社會中,同一團體的成員們採取同樣的謀生手段,保持同樣的習俗,信奉同一圖騰,這種共同性使他們意識到大家同屬一個集體,而不會離心。這種團體基本上是從「相似性」中生成的社會,即所謂「同質」的社會。該團體的首要任務是使成員們尊重團體的信仰和各種傳統,即維護共同意識,維持一致性。在近代社會中,由於社會分工的發展,人們在意識、信仰上的差異也日益增大。但是社會沒有瓦解,人們也沒有分離,這是因為古代維系團體的共同意識逐漸被分工製取代,社會分工使每個人在消費上依賴於其他人。分工使社會像有機體一樣,每個成員都為社會整體服務,同時又不能脫離整體。分工就像社會的紐帶,故謂之「有機團結」。迪爾凱姆認為,民族越進化,其成員間的差異越大。這種趨勢甚至反映在體質上。從大腦容量上看,同一種動物的腦量相互差別小,而人與人的腦量差別大;就人類而言,土人與土人相比,其腦量較之文明人更為接近。文明人在其他方面(如服裝、思想)的內部差異也很顯著。因此,近代社會是差異的社會,又是有機團結的社會。
迪爾凱姆否認社會分工的產生是為了創造更多財富的觀點。他強調,一個事物的功能,並不是產生出這一事物的原因,原因在功能之前。分工可以提高效率,增加財富,但這要在分工出現後與分工前的對比中才能顯示出來。他認為造成分工制的原因是人口密度過大。人口的增加最初迫使一些人遷徙到其他地方,當無路可退時,他們被迫改換行業,分工制也就隨之出現。他重視研究社會事實的功能,是功能理論的先驅之一。同時在方法論上,強調區分功能與原因,這對功能理論的完善具有重要意義。
迪爾凱姆在早期著作《社會分工論》中還批判了傳統社會中的共同意識,認為這種共同的信念接近於宗教,帶有強制性,並滲入到一切社會生活中。他預言,共同意識和宗教維系社會的功能將逐漸被分工製取代。成熟期的迪爾凱姆在繼續研究人類社會的整合問題時,放棄了《社會分工論》中貶低共同意識的思想,轉向強調共同意識和宗教的社會作用。
自殺論 在《自殺論》一書中,迪爾凱姆試圖從社會與個人的關繫上解釋自殺的原因。他把自殺劃分為 4種類型,即利己型自、利他型自殺、失范型自殺和宿命型自殺。認為利己型自殺產生於極度的個人主義。社會的人必須以他為之服務的社會作為生活前提,他需要一種高於自我的生活目標和意義。如教徒的生活目標是宗教信仰。西方近代個人主義的發展使個人與家庭、宗教和社會相脫離,從而使一些人感到生活空虛並失去目標。迪爾凱姆指出,利己型自殺多發生在基督教教徒、自由職業者、未婚者、離婚者中間。利己型自殺與社會的整合程度成反比。猶太教、天主教、英國公教都有更強的整合力量,而基督新教在規定教徒生活目標上缺乏強制力;獨身者、離婚者比有家室的人較少地負有義務;從這些脫離了社會義務和束縛的人們中產生出更多的自殺者。
利他型自殺產生於過分地屈從於一種社會目標和意義,過密地結合在社會中,以致個人失去了自主。迪爾凱姆以歐洲軍隊為例說明利他型自殺。在軍隊里,士兵被訓練得不看重自己的價值,使他們感到被一種「社會價值」所扼殺,失去了自我,失去了生活的樂趣,因而軍人的自殺率高於普通百姓。
失范型自殺由社會混亂所導致,在混亂中社會成員的行為失去了規范,增添了痛苦。迪爾凱姆認為,慾望與滿足慾望的手段之間的不平衡是一切生物痛苦的根源。動物的生理機制為其慾望劃定了界限,而人的慾望卻是無止境的。他佔有的越多,欲求的就越多,所獲得的未能滿足需求反而刺激了新的慾望。慾望有界限,人們才會感到滿足和快樂,而慾望的限定只能來自社會。社會形成了一套等級秩序。不管這個秩序是基於世襲還是個人成就,正常社會中的秩序總是被大多數成員接受的。當社會成員認為這種等級原則合理,自己應處在某一特定階層中,他就欣然地接受該階層給予他的限定,慾望與手段也就有了平衡的可能。當社會發生動亂、變遷時,人們失去了種種秩序和規范,慾望與手段不協調,行為混亂而無節制,遂造成種種痛苦,導致自殺率升高。迪爾凱姆把工商業者在經濟危機中的自殺現象視為此種類型的例證。
宿命型自殺是由於社會控制過度造成的,個人失去了任何希望。迪爾凱姆認為這種類型的自殺在現代社會並不常見,他沒有對此作詳細的討論。迪爾凱姆總結其自殺研究,提出了3個命題:社會的人需要一個高於個人的社會目標;對這個目標所負的義務不至於使他失去自主;他的慾望應受到社會秩序給予的一定程度的限定。在自殺原因上,迪爾凱姆並不完全否定個人生理上的因素,但認為那是次要的,社會原因才是主要的。他認為,當一個社會不能提供上述3項條件時,一些心理上脆弱的個人就可能會自殺。
宗教和知識社會學 迪爾凱姆宗教研究的對象是澳大利亞原始部落中的圖騰崇拜,他的研究目的卻是為了「理解現今的人」,為了說明宗教的社會功能,說明一種共同意識對於社會秩序建立的必要性。
迪爾凱姆批判了早期人類學家對宗教起源的兩種解釋:萬物有靈論和自然崇拜論。他說,這種解釋說明不了為什麼在對於自然、生理現象的誤解露出破綻後,宗教還能持續下去,直到今天。他認為,宗教不是要給人們一種對於物質世界的描述,而是服務於社會。圖騰是民族的標志、旗幟,圖騰原則就是民族本身。人們崇拜圖騰實際上是崇拜他們所屬的那個團體,圖騰是團體的象徵,猶如國旗之於近代國家。「神聖性」歷來是解釋宗教的關鍵。迪爾凱姆認為宗教的神聖來自社會,它不過是被實體化、人格化了的團體力量,即道德力量。他認為,社會力量以一種心理方式作用於個人,迫使人們服從它,甚至違背人們的自然傾向。人們感到了身外存在的這種力量既是強制的,又是需要依賴的。他們對之敬畏,又不能充分理解其性質和來源,便萌發了某些觀念來象徵這些力量,這些觀念就是宗教。這些神聖象徵物(即宗教)的功能不僅在於幫助人們感到社會實體的存在,更在於維系社會,促進其整合。迪爾凱姆認為,澳大利亞民族的團結不是來自共同的血統和習俗,而是來自共同的名稱、標志、儀式,即共同的圖騰崇拜。取消了民族的象徵物——圖騰,民族就不能存在。他認為,宗教象徵以其突出的神聖色彩加強個人對社會的隸屬關系。社會對於個人,就像神對於其崇拜者一樣,沒有了這種
至高的神聖性,便不可能有社會生活。迪爾凱姆分析了原始宗教中的多種儀式,認為它們起著維系社會、使之一體化的功能。他指出,不僅原始社會需要宗教的這種功能,「社會生活在其每一方面,在其每一個歷史時期,都要靠一個大的象徵體系才成為可能」。這一點是他晚年思想中的最大轉變。
在解釋宗教起源時,迪爾凱姆同時建立起他的知識社會學的思想。「團體意識」和「團體表象」既是他解釋宗教起源的鑰匙,也是他的知識社會學的核心概念。他認為,一切感受來自個體經驗,一切理性並非與生俱來的、超驗的,而是屬於「團體表象」,來自「團體意識」,產生於團體生活之中。理性又分思維中的概念、范疇,倫理中的道德、宗教。這些均產生於團體生活,不是源於個人的心理機制。在完全孤獨的個人生存中,為了生理需要的滿足,憑感覺就足夠了,並不形成時間、空間等概念。在動物式的個體生活中,客觀的時空並未消失,但它們不可能把握作為一種思維范疇的時空概念。只有團體生活才需要形成概念、范疇和類別。迪爾凱姆並不否認「范疇」、「概念」所反映的客觀實在,只是強調沒有團體生活就不可能也不需要認識這些實在。因此他認為,一種道德思想不可以簡化為一種功利目的,理性不可以簡化為個人經驗。
學術貢獻 迪爾凱姆提出了社會事實作為社會學研究對象,闡述了社會事實之間存在的結構、功能和因果的關系,制定了一系列社會學研究的實證規則,充實了由A.孔德開啟的實證主義社會學的構想,使社會學方法論具有實質性的內容。他運用統計方法對自殺現象的研究,用人類學資料對澳大利亞土著居民的宗教研究,是社會學理論和經驗研究相結合的範例,從而結束了西方社會學理論研究和經驗研究長期脫節的狀況。迪爾凱姆豐富、精深的社會學思想,對社會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玖』 以迪爾凱姆為代表的實證主義社會學和以韋伯為代表的人本主義社會學在思想來源,研究對象,方法原則
你直接可以引用袁方那邊社會學研究方法嘛。就是兩種研究方法各有所長。其都是從不同的面去觀察社會。一個用於宏觀一個微觀。 韋伯那種我感覺是功能主義崩潰了。人民又提出來人本的方法。不過韋伯那個。侏儒模型,可以與實證主義的方法結合一下
『拾』 韋伯的理解社會學與迪爾凱姆的實證社會學在方法論方面有哪些異同
異:
韋伯:社會唯名論+方法論個人主義,反實證主義,強調對個人社會行動的解內釋性理解,以「理想容類型」為概念工具;
迪爾凱姆:社會唯實論+方法論集體主義,實證主義,把社會事實當做外在於人的「物」,強調在社會層次上解釋社會事實
同:都把社會學看做科學研究的對象(以理性為基礎,研究社會行為、社會事實的規律性,反對主觀主義),強調因果分析的重要性,在研究過程中主張價值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