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經濟法與依法治國的聯系

經濟法與依法治國的聯系

發布時間: 2021-12-01 17:30:33

⑴ 「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治國綱領在經濟法中有何具體體現

在經濟法中直觀體現如下:
一、經濟法的基本原則包括社會本位原則、實質公平原則、經濟效版率原則和可持續發權展原則。
經濟法的體系包括1、企業組織管理法2、市場管理法3、宏觀調控法4、社會保障法;同時又分競爭法、消費者法、銀行法、證券法、財稅法、勞動法、土地法和房地產法、環境保護法八章,充分說明經濟法體系完善,各種規則詳細,符合依法治國要求中的「有法可依」。
二、經濟法是一個重要的法的部門,它所具有的重大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2、引導、推進和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3、擴大對外經濟技術交流和合作;4、保證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其中「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符合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要求;「引導、推進和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擴大對外經濟技術交流和合作」和「保證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三點在有利於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基礎上保證了社會主義經濟光明、健康的發展,符合「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基本要求。

⑵ 依法執政和依法治國的基本聯系是

選抄B 我國的國家機構的組織活動原則包襲括A項的民主集中制原則,對人民負責原則,還有依法治國原則。依法治國包括立法機關要嚴格按照立法程序制定法律,確保國家各項事業有法可依;行政機關要嚴格依法執政;司法機關要嚴格執法,公正司法。依法治國的本質就是崇尚憲法和法律在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權威。所以是B

⑶ 經濟法基本原則對依法治國的作用

依法治國是維護社會穩定、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黨的執政方式的重大變革,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和必然要求,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的有力保障,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和推進器。經濟法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的主體構成,是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重要法律基石。充分發揮其在依法治國中的功能作用,對規范政府經濟管理行為,促進政府行為法制化,構建和諧社會良好的市場經濟秩序等方面都有著及其重要的意義。
經濟法在依法治國中有著其他任何部門法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經濟法作為一門重要的部門法和基本法,面臨著依法治國與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雙重機遇和使命,而依法治國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身也存在著客觀聯系,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經濟法無疑是國家對市場經濟或與市場經濟相關的經濟生活進行干預的法律機制。因此,我們所提倡的依法治國,應當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礎上的依法治國,不能脫離市場經濟這一基本層面。因而國家干預經濟,既可以憑借國家權力,又可以運用市場方法,經濟法的調整手段可以是權力性質,也可以是非權力性質。在某種程度上講,經濟領域的民主與法制既是依法治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依法治國的基礎,因為經濟民主必然影響和推進政治民主。經濟全球化對中國法律的影響其實是多層次的,對中國經濟社會的法治觀念、制度建設、法治機制以及法律知識體系,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逐漸地法治已成為我國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從法治角度而言,經濟法作為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的部門法之一,著力於對市場機制的引導、規制和保護,防範並矯正市場機制的負面效應,促進市場機制與宏觀調控機制的有機耦合。經濟法在保障市場機制正常運行,維護市場自由公平競爭,維護社會公平分配,引導市場主體利益向宏觀經濟調控目標傾斜的過程中,注重於發揮其強大的資源和利益配置功能,平衡協調各種經濟利益關系,建構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以實現市場個體利益與社會整體利益的協調統一以及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當前,我國經濟工作重點正在發生新的轉移,即著力於培育和形成各類市場主體發展新活力、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和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使企業成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真正主體,在市場競爭中贏得發展的主動權。創新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永恆主題,也是經濟法學科生生不息的固本之道。從社會科學的層面看,科學化應成為經濟法發展的基本方向,對於經濟法治創新問題的研究仍有待深入、持續、系統地展開,強調科學的方法和理性的分析,把經濟法治創新置於科學發展觀統領之下,堅持科學精神,更好地融合不同學科的研究方式,並形成主導性的研究方式,深入研究經濟法治創新中的一般問題和特殊問題,引導經濟法學在基礎理論和具體制度研究方面不斷走向深入、走進科學、走近真理。總之,學科的生命在於創新,學科的發展貴在創新,只有不斷創新才能使經濟法學的學科發展充滿活力,也才能最終使市場經濟法治真正實現循「法」而治。

⑷ 簡述經濟法與國際經濟法的聯系

主流觀點:國際公法是調整國家、國際組織等國際主體之間的法律規范,是最典型回的國際法國際私法有國答內法和國際法二說,調整涉外民事法律關系(主體、客體或事實涉及外國),最典型的國際私法是沖突法,還包括國際經濟法中的調整平等主體民事關系的國際條約、慣例(這些條約和某些慣例同時又是國際公法)根據Jessup的觀點,國際經濟法已經從國際公法中獨立。不但有關於經濟關系的國際公法,還有調整個人與國際法主體之間的法律規范。因此:三者之間的關系既並列又交叉

⑸ 依法治國與法治的區別與聯系

一、依法治國與法治的聯系

法制又稱為以法而治,即法律是政府管理國家、管理社會的工具,法制和法治不是同一個概念。它們的聯系在於,實行法治需要有完備的法律制度。

二、依法治國與法治的區別

1、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法律制度是相對於一個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等制度來說的,法制相對於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法制內涵是指法律及相關制度。

而法治從來都是相對於人治來說的,沒有人治就無所謂法治,相反亦然。法治則相對於人治,法治內涵則相對於人治的治國理論、原則和方法。

2、法律制度包括民法刑法等一套法律規則以及這些規則怎麼指定、怎樣執行和遵守等制度;法治與人治則是兩種對立的治國理念和原則,即國家的長治久安不應寄希望於一兩個聖主賢君,而關鍵在是否有一個良好的法律和制度,這些良好的法律還應得到切實的遵守。

3、與法治相比,法制側重在法律的使用上,是法律工具主義。任何一個國家的任何一個時期,都有自己的法律制度,但不一定是實行法治。

(5)經濟法與依法治國的聯系擴展閱讀:

法制是指當權者按照法律治理國家,但這些法律不一定是由普通公民組成的立法部門制訂的。法治下,行政部門的職責只是執行該等法律,並且受該等法律拘束。

因此法治和法制最大的區別,並不在於法律是否拘束人民,而是在於行政、立法、司法這些政府權力是否也和人民一樣,受到法律的拘束和控制。

法治的內涵,與其說是要求所有人民守法,毋寧更側重於法律對政府權權的控制和拘束,否則法治即與法制難以區分。

對於社會上常見的違法或脫序現象,尤其是以激烈、遊走於法律邊緣的手段向政府爭取權利的行為,某些政府官員常常會呼籲和要求人民「守法」以尊重「法治」,這其實是將法治的意義誤解和窄化為法制。

⑹ 經濟法與其他法的聯系和區別是什麼

經濟法很有前途,賺錢啊!但也很難!

⑺ 法家的以法治國與依法治國的聯系

「以法治國」與「依法治國」雖然只有一字之差,其內涵卻有本質的區別。「以法治國」是說用法律去治國,法律是一種用來治國的工具,這是傳統的管理主義的法律觀念,這種「法治」,主體是國家機關,是手中掌握權力的人,治理的對象是人民群眾。「依法治國」是說治國必須依法,即治理國家的方式方法必須符合法律的規定,這是現代的控權主義的法律觀念,這種「法治」,主體是人民,治理的對象是有可能濫用國家權力的當權者。

「依法治國」的「依」是依從、依靠、按照的意思,「依法」就是依從法律、依靠法律、按照法律的意思,「依法治國」就是要求人們依照法律來治理國家;依法治國體現的是法律至上、依法辦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社會主義法治原則。

「以法治國」的「以」是用、把、拿的意思,「以法」就是用法律、把法律、拿法律的意思,「以法治國」就是要求把法律作為一種工具由統治者來使用;以法治國則更多的強調人的因素,強調統治者在治理國家中的作用,體現的是統治者將法律作為個人專斷、獨裁的「人治」工具。

以法治國有人在法律之上的意思,而依法治國則體現法律至上的原則。

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從以法治國到依法治國,從人治到法治的轉變,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重要標志。

「以法」者,是位高權重者將「法」作為一種手段去治理別人,不治自己。即韓非子所謂「法家」,以法治人 。

「依法」者,既治別人,也治自己 。

依法治國,要求的是在治國中國家必須依法。
以法治國,是國家以法律作為武器管理國家。

可見,「以法治國」的實質是「以法治民」,而「依法治國」的實質是「依法治吏」。

⑻ 法制與法治的聯系和區別

2014年10月20日,中國共產黨十八屆四中全會召開,首次以全會的形式專題研究部署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問題,要真正建立法治國家;從9月中旬開始,審計署全面開展了「審計法治宣傳月」活動,對憲法、審計法、審計法實施條例、國家審計准則等審計相關法律法規進行全面宣傳,進一步加強審計法治建設,「法治」與「法制」是具有一定內在聯系但內涵並不完全相同的兩個詞。

一、法制與法治的區別:

1、從概念和內涵上講。

法治是法律統治的簡稱,是指一個法律信念,內涵是一種治國理論、原則和方法,法治是相對於「人治」而言的,是對法制這種實際存在東西的完善和改造,是一種社會意識,屬於法律文化中的觀念層面;而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又稱為以法而治,內涵是指法律及相關制度,屬於制度的范疇,法制是一種正式的、相對穩定的、制度化的社會規范,是一種實際存在的東西。

2、從產生和發展上講。

①法制的產生,並不意味著法治的誕生;

②法治的產生和發展不與所有國家直接相聯系,只在民主制國家才存在法治;而法制的產生和發展卻與所有國家直接相聯系,在任何國家都存在法制。

3、從基本要求上講。

法治的基本要求是嚴格依法辦事,法律在各種社會調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權威性和強制性,不是當權者的任性;而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項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4、從實行的主要標志上講。

實行法治的主要標志,是一個國家的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包括國家最高領導人在內,都嚴格遵守法律和依法辦事;而實行法制的主要標志,是一個國家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監督等方面,都有比較完備的法律和制度。

5、從核心意義上講。

法治的核心意義是強調社會治理主體的自覺性、能動性和權變性;法制的核心意義是強調社會治理規則(主要是法律形式的規則)的普適性、穩定性和權威性。

二、法制與法治的聯系:

1、法治是法制的立足點和歸宿,法制的發展前途必然是最終實現法治;

2、法制是法治的基礎和前提條件,要實行法治,必須具有完備的法制制度,法治的實施必須建立在法制之上;

3、法制與法治都是法律文化中的重要內容,都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⑼ 依法行政與依法治國的關系是什麼

依法治國與依法行政是邏輯層遞關系,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重要組成內部分。
依法治國由容依法立法、依法行政、依法司法和依法監督等內容組成。在這些內容中,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前提與基礎。因為一個國家的整個管理活動,不僅是靠立法機關、司法機關,社會管理機關來施行,而且主要是靠各級人民政府與國家執政機關的強制推進。如果各級行政機關都能依法行使職權,依法進行管理,那麼依法治國就有了基本保證和實現基礎。
堅持依法治國的方略,為依法行政創造了大環境和前提條件。如果沒有依法治國的方略和大環境,就根本談不上依法行政。但沒有依法行政,依法治國就會落空。因此,依法行政是現代法治國家裡政府行使行政權力所普遍遵循的基本准則,也是實現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

⑽ 法治與經濟有什麼關系

法制是指社會的制度和環境。我們講法制社會,依法治國。這是社會的大制度專和環境,在這個制度和屬環境下我們可以發展經濟、文化、醫療等事業。大力發展經濟是目前我們國家的發展主體,和主要任務。所以,針對經濟發展,法制有相應的經濟法、金融法等與經濟相關的,用於約束和規范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
通俗的比喻法治是路,經濟是車。車無論往哪跑,怎麼跑,跑多快一方面是根據道路條件(法制的完善、健全程度),另一方面跑在路外面(不能違法)。

熱點內容
新刑法73條 發布:2025-09-12 10:15:24 瀏覽:968
江西武寧法律援助中心在哪 發布:2025-09-12 09:52:00 瀏覽:940
離婚律師好看嗎 發布:2025-09-12 09:50:15 瀏覽:991
吉林大學經濟法 發布:2025-09-12 09:30:45 瀏覽:873
勞動法員工罰款標准 發布:2025-09-12 09:30:08 瀏覽:575
國際法律責任翻譯 發布:2025-09-12 09:18:14 瀏覽:776
四川省專項法律服務報價 發布:2025-09-12 09:12:52 瀏覽:865
經濟法課放電影 發布:2025-09-12 09:06:44 瀏覽:380
幼兒園教師勞動法培訓心得體會 發布:2025-09-12 08:46:11 瀏覽:762
2018法律責任競合 發布:2025-09-12 08:34:09 瀏覽: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