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經濟法中的法律事實有哪些

經濟法中的法律事實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1-12-01 17:40:40

經濟法包括哪些法律

經濟法包括公司法、外商投資企業法、合夥企業法、個人投資法、證券法、票內據法、破產法容、金融法、保險法、房地產法、環境法、自然資源法、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障法和產品質量法、財政法、稅法、計劃法、產業政策法、價格法、會計法和審計法等法律。

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簡單地認為經濟法就是調整經濟關系的法律。民商法也調整經濟關系。

(1)經濟法中的法律事實有哪些擴展閱讀

經濟法的特點

一、經濟法是國家干預經濟的法

經濟法的產生是國家干預經濟的必然結果,它把調整的重點始終放在引導各類經濟主體依法進行經濟活動,保證經濟關系的正確確立和有序的進行上,以形成本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環境和經濟秩序。

二、經濟法是社會責任本位法

經濟法與民法行政法相比較,在調整社會整體與社會個體的關繫上,各有自己的主導思想。經濟法是「社會責任本位法」,它以社會利益為基點,無論是國家機關,還是社會組織或個人,都必須對社會負責,在此基礎上處理和協調相互之間的關系。

三、經濟法是商品經濟發達的法

只有當商品經濟成為社會的主導,經濟法才會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產生和發展,因而經濟法是商品經濟高度發展的產物。

❷ 司法考試中經濟法都包含哪些法律

包括:競爭法、消費者法、銀行業法、財稅法、勞動法、土地法和房地產法、環境保護法。

1、競爭法

競爭法由三個法律所組成的:《反不正當競爭法》、《拍賣法》、《招標投標法》。競爭法立法目的是為保障社會市場經濟健康發展,鼓勵和保護公平競爭行為,保護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2、消費者法

消費者法由兩個部分構成:《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產品質量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立法主旨在於消費者的受損權益如何救濟,而不是具體責任由誰承擔的問題。《產品質量法》立法主旨在於產品責任由誰來承擔的問題,以及對受害者的利益的救濟的問題。

3、銀行業法

銀行業法包括《商業銀行法》和《銀行業監督管理法》。《商業銀行法》規定商業銀行在我國境內不得從事信託投資和證券經營業務,不得投資於非自用的不動產,不得向非銀行的金融機構和企業投資;《銀行業監督管理法》里確立了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的特別的監督管理的措施。

4、財稅法

財稅法由稅法(又分為稅收程序法與稅收實體法)、會計法及審計法組成。稅法、稅收實體法涉及各種稅種,最重要的是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關於稅收程序法里,主要是《稅收徵收管理法》。

5、勞動法

勞動法中規定了勞動法的適用問題、勞動合同的解除權的規定、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的合同解除權是不同的。勞動者享有更多的勞動合同解除權,而用人單位的解除權是受到嚴格限制的。勞動爭議的仲裁主要解決的是用人單位和勞動者之間的勞動糾紛的。

6、土地法和房地產法

包括《土地管理法》和《城市房地產管理法》。《土地管理法》中規定了土地的所有權、土地使用權的取得、建設用地的管理;《城市房地產管理法》規定了哪些房地產不得轉讓,尤其是以出讓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權的土地在什麼情況下不可以轉讓。

7、環境保護法

環境保護法確立了非常多的制度,比如環境規劃的制度,清潔生產的制度,對此至少要了解哪些制度屬於環境保護法的基本制度。在環境民事糾紛的解決中,環境民事訴訟的時效是3年,且在環境民事訴訟里常會出現責任倒置、因果關系推定等情形。

(2)經濟法中的法律事實有哪些擴展閱讀:

司法考試中經濟法的復習重點

1、在競爭法中重點復習《反不正當競爭法》,以「哪一種行為屬於不正當競爭行為,其屬於哪一種類型的不正當競爭行為」為主線來具體掌握;

2、《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重點在消費爭議的解決的問題,《產品質量法》最重要的是產品責任的承擔的問題;

3、環境保護法中重點掌握:三同時制度、排污收費制度、限期治理制度和環境民事責任問題;

4、出現變化的法律,或者已經出現變化但司法考試沒有考過的法律,均是復習重點。

❸ 經濟法的法律體系有哪些

我國的經濟法律體系由民法、商法和經濟法三個部門法構成,各部門法的具體法回律法規組成情況如下:
1、答 民法部門:(1)民法通則;(2)合同法;(3)知識產權法,包括著作權法、專利法、商標法等;(4)婚姻家庭法,包括婚姻法、收養法等;(5)繼承法。[22]
2、 商法部門:(1)合夥企業法、獨資企業法;[23](2)破產法;(3)證券法;(4)票據法;(5)保險法;(6)海商法。
3、 經濟法部門:(1)市場規製法,包括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2)宏觀調控法,包括計劃法、經濟政策法;(3)國家投資經營法,包括國家投資法、國有企業法。

❹ 復習思考題 試述經濟法的產生 簡述經濟法體系 試述經濟法的構成要素及其相互關系 什麼是法律事實,法律行

一、中國經濟法的產生主要是解決政府權力過大的問題,從真正意義上講,經濟法的產生和發展伴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也可以說主要解決的是政府失靈,被認為是中國經濟法產生的象徵。李昌麒認為,經濟法是國家干預經濟的基本法律形式,是克服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的最佳法律形式。經濟法就是國家干預之法。經濟法已經具有基本體系和框架,形成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
二、法律體系,有時也稱」法的體系」或」法體系」,指的是一國現行的全部法律規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門分類組合而成的一個呈系統化的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 根據法律體系的概念,相應的經濟法體系是指由一國現行的經濟法律規范按照不同的分類組成的系統化的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
三、經濟法體系的構成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1.調整經濟關系主體的法
什麼樣的主體可以進入國民經濟領域成為經濟關系主體?是任何主體,抑或是符合特定條件的主體?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為了滿足保護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國家必須對經濟關系主體通過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加以限定,明確其應具備的資格、許可權、責任等。我國現在已經制定的用以調整經濟關系主體的法有:《公司法》、《合夥企業法》、《個人獨資法》、《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企業破產法》等等。
2.調整經濟關系主體行為的法
經濟關系主體是通過作出—定的行為而其成為經濟關系主體。行為是其主體參與到經濟活動唯—途徑,而主體在參與經濟活動中形成的—定內在規范則是我們常常提到的一個詞「秩序」。行為規則是秩序的具體內容,用來調整經濟關系主體行為的法事實上也就是調整國家在干預經濟活動秩序的過程中形成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我國現行自復經濟體制是市場經濟體制,任何市場的存在和發展都離不開和諧、有序和穩定運行狀態的良好秩序。經濟法體系的這部分內容其存在的根本目的,就在於通過調整國家在干預市場秩序的過程中所發生的經濟關系,對市場秩序進行規范並最終保證良性的市場經濟運行秩序。目前,我國已經制定的相關法律主要有《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反壟斷法》等。
3.調整經濟宏觀環境的法
調整經濟宏觀環境即國家為使社會總供求與總需求達到平衡,運用宏觀經濟的間接手段,以經濟規律作為運作機制引導經濟主體的活動,也即宏觀調控。宏觀調控是現代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對經濟的宏觀調控就是藉助政府宏觀調控的力量對市場經濟運行的調節與控制,從而彌補市場調節的弱點和缺陷,實現引導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目的。可以說,此種經濟關系的形成是國家在履行管理經濟的職能以間接的手段調控經濟運行過程中,並與其他社會組織因發生各種經濟關系而共同成為社會關系的主體。因為宏觀經濟詞控關系涉及到國民經濟運行全過程,內容十分廣泛,主要包括了財政關系、金融調控關系、國家計劃關系、產業關系、固定資產投資關系、對外經濟關系等 :類。那麼為了調整這一社會關系而由國家制定的法律規范即為宏觀調控法。我國憲法遵循市場經濟的客觀規律,明確規定:「國家加強經濟立法,完善宏觀調控。」目前,我國宏觀調控法包括以下主要法律制度:《預演算法》、《產業結構與布局規劃法》、《固定資產投資法》、《中國人民銀行法》、《價格法》、《國有資產管理法》等。
4.調整社會分配的法
論語·季氏中有「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我國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已存在這樣的危機,—方面,由於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綜合國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城鄉居民收入水平顯著提高。但是,同時在另一方面,貧富差距兩極化的存在也是不容忽視的現實性問題。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社會發展的腳步越來越快,社會分配問題導致了收入差距在城鄉之間、行業之間、地區之間、不同群體之間不斷擴大,不能公平的分享改革的成果,已經成為了影響社會和諧穩定重要因素,也為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設置了阻礙。目前,我國以建立和諧社會為發展目標,一切以人為本,這就要求要使社會分配問題礙到最佳的解決,減少因為貧富差距的社會利益分享不均而產生的社會矛盾與沖突。而經濟法在這重大的社會問題的解決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目前我國的社會分配法由預演算法、稅法、個人收入分配法、非稅性收入法以及社會保障法所構成。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屬於社會分配法領域的法律同時也在其他經濟關系領域中存在,比如說稅法、預演算法。它們即是對國民經濟的宏觀調控也是對社會分配關系的調整。然而,隨著人類社會發展的需要,經濟領域已經成為保障社會和諧穩定的—塊重要基石,可以產生經濟利益的對象必然會成為眾矢之的,社會分配法所調整的對象已不能僅僅局限於上述的幾種經濟關系。如何能夠讓資源得到公平合理的利用,讓類如土地、環境等有限資源最大程度上滿足所有需求者的需要,創造出最大的利益。已經成為緊迫的現實性問題。因此,社會分配壁 還應隨著法制的健全而不斷的被完善,以最大程度滿足建設和諧社會主義的需求。
5.監管經濟運行安全的法
對經濟運行安全進行監管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穩定發展的重要保障,也可以說是經濟法領域內的最後—道防線。雖然一系列的法律規范已經對經濟活動的各個環節做了相應的規定,但是經濟關系的主體是否依照規定去行為,其行為的結果是否有利於經濟的穩定、社會的發展,也即經濟運行否安全。監管經濟運行安全的法就如同「眼睛」,依據已設定好的行為標准、規則或准則,時刻「觀察」著經濟活動情況,對活動結果的真實性、有效性、合法性進行衡量,從而對不合規的行為進行監察或對結果進行處理。維護經濟秩序,防範經濟危機,達到維護經濟運目的。監管經濟運行安全的活動具有特定的權力強制性,它以法律為依託,被監管者 須接受監管主體依法實施的監管行為,不得拒絕、逃避或抗拒,對監管主體依法所作出的處理決定必須遵從和執行。目前我國已經制定的監管經濟運行安全的法律主要有:《銀行業監督管理法》、《勞動法》、《會計法》、《審計法》、《技術監督法》、《環境保護監督法》、《審計法》等等。
由經濟法體系的特性所決定,經濟法體系的構成決不會到此截止成為一種固定不變的摸式。它必然會隨著杜會發展的需要,以及對問題的更深一步的認識而有所改變,以至逐步得以完善。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更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四、法律事實,就是法律規定的、能夠引起法律關系產生、變更和消滅的現象。法律事實的一個主要特徵,它必須符合法律規范邏輯結構中假定的情況。只有當這種假定的情況在現實生活中出現,人們才有可能依據法律規范使法律關系得以產生、變更和消滅。
五、法律行為:以意思表示為要素,依照意思表示內容發生法律效果為目的的行為。人們所實施的、能夠發生法律效力、產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為。以發生一定司法效果的意思表示為要素的法律事實。

❺ 如何理解經濟法律事實

  1. 法律事實是由法律規定的,能夠引起法律關系形成,變更或消滅的各種事實的總稱. 經濟法律事實作為法律事實的一種,是指由經濟法律規范所規定的,能夠引起經濟法律關系發生、變更和消滅的客觀現象。(從以上表述中注意:經濟法律事實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它屬於客觀情況,客觀存在著的;二是它導致某種法律效果的出現,或使法律關系產生、變更或消滅)

  2. 經濟法律事實分為行為和事件兩種類型。①行為是以經濟法主體意志為轉移的、有意識的行動。按其與法律規范的要求是否一致,分為合法行為和違法行為。②事件是不依當事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事實,包括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引起的事實。由自然現象引起的事實又稱為絕對現象,由社會現象引起的事實又稱為相對事件。

「法律經濟學」(Economics of Law),亦稱「法和經濟學」(Law and Economics)或「法律的經濟分析」(Economic Analysis of law) 法律經濟學是近40年來發展起來的一門經濟學與法學交叉的邊緣學科,也是戰後當代西方經濟學中的一個重要的學術流派。世界頂級學府美國芝加哥大學是當代法律經濟學的誕生地和最重要的研究中心之一,其中包括法律經濟學的主要奠基人芝加哥大學教授亞倫·戴雷科特[1]和芝加哥大學教授羅納德·科斯[2],以及當代法律經濟學領軍人物、著名的法律經濟學家、芝加哥大學教授理查德·A·波斯納等等。

理查德·A·波斯納教授曾在80年代後期對法律經濟學運動作出過分析和評價,但是,他當時的分析主要是針對有關對於法律經濟學運動的不同意見展開的。事實上,法律經濟學運動的發展過程中,確實也一直存在著不同的意見和觀點分歧。

❻ 經濟法的法律事實 法律關系 法律事件三者是什麼關系

法律事實是能夠引起法律關系產生、變更或消滅的客觀現象或者行為。
法律事實包括法律事件和法律行為。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到你!

❼ 經濟法律關系產生的法律事實


經濟法律關系的發生、變更和消滅的直接原因是法律事實,或稱經濟法律事實。

經濟法律事實可以分為兩類:
①事件,是指不以經濟法主體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能引起經濟法律關系發生、變更和消滅的現象。
例如:甲、乙簽訂10萬元的合同,雙方約定,甲向乙支付10萬元,乙於07年2月1日交付貨物,但是在07年1月20日發生強烈地震。,此時的地震就屬於事件。
②行為,是指以經濟法主體意志為轉移的,為達到一定經濟目的而進行的有意識的活動。
經濟法律關系的發生、變更、消滅需要具備以下三個條件:
1.有作為法律依據的經濟法律規范,即依據什麼發生、變更和消滅。
2.有經濟法主體,即誰承擔發生、變更和消滅的權利與義務。
3.有經濟法律事實出現,即什麼原因引起發生、變更和消滅。經濟法律事實可以分為(客觀)事件和(主觀)行為兩類:
(1)事件是指不以經濟法主體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能引起經濟法律關系發生、變更和消滅的現象,包括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兩種。自然現象稱為絕對事件;社會現象稱為相對事件。
事件的出現都是不以人們(當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具有不可抗力的特徵。
(2)行為是指以經濟法主體意志為轉移的,為達到一定經濟目的而進行的有意識的活動,包括合法行為和違法行為。
經濟法律關系的特徵:(1)經濟法律事實是客觀事實的一部分,那些不為法律規范所規定,不能引起任何法律後果的客觀事實不是經濟法律事實。(2)經濟法律事實中,事件與行為的區別在於是否以經濟法主體的意志為轉移。(3)有的經濟法律關系的發生、變更和消滅,只需一個法律事實出現即可成立;有些經濟法律關系的發生、變更或消滅則需要兩個以上的法律事實同時具備。




❽ 經濟法律關系內容有哪些

經濟法律關系是指經濟關系被經濟法律規范確認和調整之後所形成的權利和義務關系,即經濟法主體根據經濟法律規范產生的、經濟法主體之間在國家管理與協調經濟過程中形成的權利與義務關系。經濟法律關系的要素是指構成經濟法律關系的必要條件,由主體、內容、客體三個要素構成。我國經濟法主體的范圍如下:1.國家機關2.企業和其他社會組織3.企業內部組織和有關人員4.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及公民.
經濟法律關系是法律關系之一,它是由經濟法律規范調整社會經濟活動過程中形成的具有公共管理內容的權利義務關系。屬於經濟法范疇的部門法包括競爭法、消費者法、銀行業法、證券法、財稅法、勞動法、土地法、房地產法、環境保護法等。經濟法律關系的發生、變更、消滅需要具備以下條件:1.經濟法律規范.2.經濟法主體。3.經濟法律事實。
在勞動法律關系中主要由勞動法來調整。其次看主體是否合格,勞動法第第二條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以下統稱用人單位)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適用本法。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與之建立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依照本法執行。
同時注意:第十五條
禁止用人單位招用未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假設用人單位為A,勞動者是B,只要A、B雙方主體資格適格,根據勞動合同訂立的基本原則就可以簽訂勞動合同。勞動法律關系就發生了!
在此勞動合同期間往往會發生各種情況導致原勞動關系需要變更,勞動合同的變更是指當事人雙方對尚未履行或尚未完全履行的勞動合同、依照法律規定的條件和程序,對原勞動合同進行修改或增刪的法律行為。如用人單位A不支付勞動者B工資、減低待遇,勞動者B不能勝任崗位或者原約定的勞動項目繼續履行沒有必要等等都有可能引發勞動關系的變更。
勞動法律關系的消滅是指符合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的情形時,勞動合同的效力即行終止。如用人單位A依法破產、解散、關閉、撤銷;勞動者B達到法定退休年齡、喪失勞動能力、死亡;用人單位A和勞動者B約定合同期限屆滿、約定的終止條件出現都能導致此勞動關系的消滅。
經濟法律關系的范圍很廣並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我僅就勞動法律關系的發生、變更、消滅的過程簡單說明了一下,不同的經濟關系其產生、變更、消滅的的細節是有區別,但總體要件都是相仿。

❾ 經濟法律事實的名詞解釋是什麼

1. 法律事實是由法律規定的,能夠引起法律關系形成,變更或消滅的各種事實的總稱. 經濟法律事實作為法律事實的一種,是指由經濟法律規范所規定的,能夠引起經濟法律關系發生、變更和消滅的客觀現象。(從以上表述中注意:經濟法律事實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它屬於客觀情況,客觀存在著的;二是它導致某種法律效果的出現,或使法律關系產生、變更或消滅)

2.經濟法律事實分為行為和事件兩種類型。①行為是以經濟法主體意志為轉移的、有意識的行動。按其與法律規范的要求是否一致,分為合法行為和違法行為。②事件是不依當事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事實,包括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引起的事實。由自然現象引起的事實又稱為絕對現象,由社會現象引起的事實又稱為相對事件。
注意:自然現象引起的事實稱為絕對現象,是因為不是人力所能阻止自然現象(如果洪水、台風、火災等)的發生引起的事實。

如果名詞解釋分值不高,第二點可簡略。謝謝!

熱點內容
全國道德模範揭曉 發布:2025-09-12 10:29:51 瀏覽:175
新刑法73條 發布:2025-09-12 10:15:24 瀏覽:968
江西武寧法律援助中心在哪 發布:2025-09-12 09:52:00 瀏覽:940
離婚律師好看嗎 發布:2025-09-12 09:50:15 瀏覽:991
吉林大學經濟法 發布:2025-09-12 09:30:45 瀏覽:873
勞動法員工罰款標准 發布:2025-09-12 09:30:08 瀏覽:575
國際法律責任翻譯 發布:2025-09-12 09:18:14 瀏覽:776
四川省專項法律服務報價 發布:2025-09-12 09:12:52 瀏覽:865
經濟法課放電影 發布:2025-09-12 09:06:44 瀏覽:380
幼兒園教師勞動法培訓心得體會 發布:2025-09-12 08:46:11 瀏覽: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