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經濟法地役權

經濟法地役權

發布時間: 2021-12-01 18:07:19

經濟法問題,求解答

1,並不妨礙,因為相距較遠。
2,A與B的合同屬於無名合同,即讓度一定的權利獲得利益內的補償容。不能算是地役權。
3.B與C的轉讓協議有效,但應該辦理變更登記手續和告之C其標的上還設有受限制義務等。
4.A是有權請求C停止興建旅館。

⑵ 《合同法》第51條 無權處分 清華博士 40萬字

尚緒美,清華大學,無權處分合同及其法律效力 2007年的
在中國知網上可以找到
【英文題名】 Unauthorized Disposition Contract and Its Legal Validity
【副題名】 以《合同法》第51條為對象
A Research on Provision 51 of Contract Law
【作者中文名】 尚緒美;
【導師】 崔建遠;
【學位授予單位】 清華大學;
【學科專業名稱】 法律
【學位年度】 2007
【論文級別】 碩士
【網路出版投稿人】 清華大學;尚緒美
【網路出版投稿時間】 2008-07-18
【關鍵詞】 無權處分; 無權處分合同的效力; 善意取得; 不當得利;
【英文關鍵詞】 unauthorized disposition; unauthorized disposition contract validity; bona fide gains; illegal profit;
【中文摘要】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51條規定:「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後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很多學者對合同法的相關規定提出了質疑和反省。 本文將以《合同法》第51條為對象分四個部分論述。第一、二部分:准確界定無權處分、無權處分合同等概念,使討論的對象—無權處分合同特定化、清晰化。第三部分討論無權處分合同的效力。沿著初步論證—實證分析部分—反面論證—得出結論的順序展開。在初步論證階段對物權行為模式下無權處分合同的效力、非物權行為模式下無權處分合同的效力分別進行論,並運用比較的方法對物權行為模式下無權處分合同有效與非物權行為模式下無權處分合同效力待定進行綜合的比較。實證分析部分主要是結合我國的法制背景和相關規定進行討論。接下來的反面論證部分分別反駁了無權處分合同無效說、有效說和無權處分合同效力待定說中的有力說,以從反面論證無權處分合同應該是效力待定(通說)的論點。筆者認為對我國法律中的無權處分的概念及效力應以我國法律體制及所採取的物權變動模式為背景作上述理解。這樣有助於我國法律的應用,其不足之處宜通過解釋加以消除。 在此基礎上,本文得出結論:在我國無權處分合...
【英文摘要】 Although the 51st provision of Contract Law has stipulated the unauthorized disposition contract, the arguments never stop whatever in academic circles or legal practice fields. Particularly many scholars challenge the correctness of the provision. The thesis made a research on 51st provision, having three parts to verify the author s views step by step. First part and second part: give the demarcation of unauthorized acts and unauthorized disposition contract and so as that we can specify and make clea...
【DOI】 CNKI:CDMD:2.2008.087944
【相同導師文獻】 導師:崔建遠 導師單位:清華大學 學位授予單位:清華大學
[1] 吳旻.個人消費貸款保證保險合同法律裁判若干問題研究[D]. 清華大學,2007
[2] 陳探.論長期合同調整[D]. 清華大學,2007
[3] 尚緒美.無權處分合同及其法律效力[D]. 清華大學,2007
[4] 曾憲發.淺析中國合同法上的懲罰性違約金[D]. 清華大學,2007
[5] 柏勇.特許經營受許人法律保護研究[D]. 清華大學,2007
[6] 程世剛.城市房屋拆遷中的私權保護研究[D]. 清華大學,2006
[7] 朱俊峰.公寓小區停車位法律問題研究[D]. 清華大學,2006
[8] 程世英.特許經營法律問題探析[D]. 清華大學,2006
[9] 黃斌.國際保理若干法律問題研究[D]. 清華大學,2005
[10] 陳喜年.圍繞建築工程優先受償權產生的權利沖突及相關問題研究[D]. 清華大學,2005

【參考文獻】
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背景和依據。
共(4)篇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共找到 4 條
[1] 崔建遠. 新合同法若干制度及規則的解釋與適用[J]. 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 2001,(03) .
[2] 崔建遠. 無權處分辨——合同法第51條規定的解釋與適用[J]. 法學研究, 2003,(01) .
[3] 孫憲忠. 物權變動的原因與結果的區分原則[J]. 法學研究, 1999,(05) .
[4] 王利明. 論無權處分[J]. 中國法學, 2001,(03) .

【共引文獻】
(也稱同引文獻)與本文有相同參考文獻的文獻,與本文有共同研究背景或依據。
共(7113)篇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共找到 3645 條
[1] 鄭立. 論合意(協議)是合同理論的基石[J]. 法學家, 1993,(04) .
[2] 林宏堅,陳貴生. 物權變動中第三人利益保護問題新探——試析一種對第三人利益區分保護的思路[J]. 法學評論, 2006,(05) .
[3] 湯大好. 相鄰不可量物侵害之受害人容忍義務比較法研究[J]. 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02) .
[4] 李岩. 佔有法益性質之初步論證[J]. 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 2008,(01) .
[5] 蔡代鵬. 小議「加害給付」[J]. 甘肅行政學院學報, 2003,(01) .
[6] 張曼莉. 論承租人的優先購買權[J]. 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 2008,(02) .
[7] 廖煥國,嚴浩. 先買權制度論綱——兼評我國物權法草案建議稿中的先買權制度[J]. 法學評論, 2003,(06) .
[8] 任華哲,魯楊. 共同抵押若干問題之探討[J]. 法學評論, 2003,(06) .
[9] 錢碩. 論經濟法的可訴性[J]. 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04) .
[10] 黃明健. 論不動產物權登記制度[J]. 福建論壇(經濟社會版), 1998,(08) .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 共找到 222 條
[1] 任慶. 中國循環型社會法律制度研究[D]. 中國海洋大學, 2007 .
[2] 陶修明. 國際金融衍生交易終止凈額結演算法律制度研究[D].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2007 .
[3] 蔡永民. 論物權法視野下的水資源法律保護[D].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2007 .
[4] 張炳生. 知識產權出資制度研究[D].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2007 .
[5] 夏利民. 論財團法人制度[D].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2007 .
[6] 劉宇. 民刑關系要論[D]. 吉林大學, 2007 .
[7] 王雪杉. 保險法告知義務研究[D]. 吉林大學, 2007 .
[8] 李國強. 相對所有權的私法邏輯[D]. 吉林大學, 2007 .
[9] 楊忠孝. 破產法上的利益平衡問題研究[D]. 華東政法學院, 2006 .
[10] 於世成. 美國航運法研究[D]. 華東政法學院, 2006 .

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 共找到 3225 條
[1] 李南春. 淺析合同相對性原則在建設工程施工合同中的適用[D]. 北京大學, 2007 .
[2] 朱廣峰. 論國際物流經營人的責任制度[D]. 中國海洋大學, 2007 .
[3] 馬晶. 從近年進口產品責任問題談我國涉外產品責任法的完善[D]. 中國海洋大學, 2007 .
[4] 蔡忠良. 侵權行為法立法體例比較研究[D]. 中國海洋大學, 2007 .
[5] 王慧蕾. 國際項目融資中浮動擔保法律制度研究[D]. 中國海洋大學, 2007 .
[6] 趙志剛. 和諧社會與環境損害公共補償制度的構建[D]. 山東科技大學, 2007 .
[7] 王曉彬. 論環境責任保險第三人的直接請求權[D]. 山東科技大學, 2007 .
[8] 江峰. 和諧社會與環境損害公共補償制度的構建[D]. 華中師范大學, 2007 .
[9] 王亞力. 論合理建構農民失業保障機制[D]. 華中師范大學, 2007 .
[10] 張福嬌. 完善我國城市房屋拆遷補償法律制度研究[D]. 四川大學, 2007 .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資料庫 共找到 21 條
[1] 吳旭,黃嘉琳. 物權請求權不應適用訴訟時效[A]. 中國民商法實務論壇論文集[C], 2005 .
[2] 王屏. 從一起案例分析抵押權的若干問題[A]. 中國民商法實務論壇論文集[C], 2005 .
[3] 趙莉. 我埋單你受益——從銀行房貸合同看「霸王條款」[A]. 中國民商法實務論壇論文集[C], 2005 .
[4] 張大安,楊愛萍. 保護耕地 加強征地制度改革 維護社會穩定[A]. 新技術在土地調查中的應用與土地科學技術發展-2005年中國土地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C], 2005 .
[5] 韓立新. 論我國海洋環境損害索賠的主體[A]. 2007年海商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 2007 .
[6] 張湘蘭,向明華. 司法拍賣船舶的瑕疵擔保問題[A]. 2007年海商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 2007 .
[7] 徐靜琳,李瑞,游依群,康洛奎,諶愛華,張甄,孟慶剛,姚傑. 規章編纂研究[A]. 2003年政府法制研究[C], 2003 .
[8] 鍾愛玲. 論《物權法》中的海域使用權[A]. 環境法治與建設和諧社會——2007年全國環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第四冊)[C], 2007 .
[9] 李曉斌. 創設地役權制度的現實意義思考[A]. 第三屆中國律師論壇論文集(實務卷)[C], 2003 .
[10] 陸甌,羅玉章. 淺析法律行為與事實行為、准法律行為的異同[A]. 第四屆中國律師論壇百篇優秀論文集[C], 2004 .

⑶ 求高手經濟法合同法物權等案例解答!

1:11月5日
2:地役權,成立,地役權是登記對抗主義,不登記也能生效,只是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3:約定的付款期間屆滿後在合理期限內,經兩次催告未支付費用
4:取得,是原始取得
5:不涉及產房。建設用地使用權抵押後,該土地上新增的建築物不屬於抵押財產。該建設用地使用權實現抵押權時,應當將該土地上新增的建築物與建設用地使用權一並處分,但新增建築物所得的價款,抵押權人無權優先受償。
6:能。擔保物權的效力及於擔保物的代位物。
7:登記簿為准

⑷ 經濟法中,以是否可以隨意移動為標准,物可分為

基本上是這樣的分為:動產和不動產。
1、動產與不動產的概念。
動產是能夠移動並且不因移動損害價值的物,不動產是不能夠移動或雖可移動但卻會因移動損害價值的物。物就數量而言,大多數屬於動產,為了簡約法律用語,法律一般以列舉的方法界定不動產,而不動產以外的物,則解釋為動產。
2、區分的法律意義。
(1)所有權人限制。不動產中的土地、河流、森林等,只能成為國家或集體的所有權客體,任何自然人或集體組織以外的法人,都不能成為這些不動產的所有權人。
(2)物權變動的公示方法不同。動產物權的變動,通常以交付公示;而不動產物權的變動,則以登記為公示,不經登記的不生變動效力。
(3)設立的他物權類型不同。物權中的用益物權,如土地使用權、地役權、典權等,只能在不動產上設定,動產不能設定用益物權。在擔保物權中,不動產得設定抵押權,而不能設定質權和留置權;而動產可設定質權和留置權。
(4)不動產發生相鄰關系。不動產由於不能移動,相鄰的佔有人之間如因不動產的利用而產生沖突與矛盾時,就需要法律加以協調。所以,民法上有專門處理不動產相鄰關系的條文,以處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風、採光等相鄰關系。
(5)地域管轄不同。因不動產發生的爭議,適用專屬管轄。而因動產引起的民事訴訟,則依普通管轄確定管轄法院

⑸ 我國物權法規定物權取得方式有哪幾種請詳解!

所有權:
(1)動產:法律行為+交付取得所有權(輪船汽車飛機這類也是交付生效,不登記不能對抗)
(2)不動產:法律行為+登記,登記後才有所有權
聯繫到一個區分原則:區分原則是單向的,就是合同生效不以交付or登記為要件,但是動產or不動產取得所有權是必須要法律行為有效的,如果法律行為無效,即使交付也是無權佔有,有權佔有人能要求返還原物請求權。
繼續聯想,是善意取得是例外,善意取得是無權處分人訂立合同,一般有權處分人都不會追認,可即使是合同無效,善意取得人也憑借法律規定的善意取得取得所有權,有權佔有了,就不用返還原物了,所以有些所有權取得是非基於法律行為的。
非基於法律行為的物權變動:(特殊的哇,生效時間不太一樣要記,會考)
(1)法律文書:作出時生效
(2)繼承or遺囑:繼承or遺囑開始時就發生所有權變動了
(3)建造、拆除房屋的:事實行為成就時發生效力
(4)善意取得:上面略說了一下,細看也會考的
(5)先佔、添附、取得孳息
他物權:
用益物權:
幾個特殊的:土地經營承包 合同生效,登記對抗(中國特色)
建設用地:要式合同+登記生效(地隨房走房隨地走,結合經濟法看)
地役權:合同生效+不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不得單獨轉讓,不可分性

擔保物權:
抵押權:一樣上面那個動產不動產不詳說了,也可以動產的喲..
聯系「買賣不破租賃」,但是租賃前抵押且登記的不約束
質權:動產質權:交付
權利質權:書面合同+交付,沒有權利憑證的:登記
留置權:合法佔有,基於同一法律關系,企業除外
保證:不屬於物權的
說了一遍,又小捋了一遍物權,物權還有很多的哇...同司考同加油

⑹ 我國物權法規定的擔保物權有哪幾種形式

抵押權:一樣上面那個動產不動產不詳說了,也可以動產的喲..
聯系「買賣不破租賃」,但是租賃前抵押且登記的不約束
質權:動產質權:交付
權利質權:書面合同+交付,沒有權利憑證的:登記
留置權:合法佔有,基於同一法律關系,企業除外
保證:不屬於物權的

⑺ 經濟法 案例分析

1,地役權!
2,張某有權,因為有約定地役權!
3,可以的。這個是基於相鄰關系的提出的。

⑻ 經濟學中,環境保護思想的發展史,比如和這個思想有關的經濟學家及其觀點 謝謝啦

環境資源法學的特徵環境法學,從狹義上講是研究環境法這一新興法律部門及其相關問題的學科,從廣義上講是研究調整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與環境有關的人與人的關系及其相關問題的學科。環境法學的基本特徵如下:(一)環境法學的研究對象具有獨特性環境法學的主要研究對象,從法律法規方面講是環境法這一新興法律部門,從法律關系方面講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與環境有關的人與人的關系。馬克思、恩格斯在《費爾巴哈》一文中談到三種關系,即人與人的社會關系、物與物的自然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他們認為:人的發展或人的生命的生產表現為雙重關系,「生命的生產──無論是自己生命的生產(通過勞動)或他人生命的生產(通過生育)──立即表現為雙重關系:一方面是自然關系,另一方面是社會關系。社會關系的含義是指許多個人的合作,至於這種合作是在什麼條件下、用什麼方式和為了什麼目的進行的,則是無關緊要的」;自然關系即物與物的關系,「凡是有某種(社會)關系存在的地方,這種(社會)關系都是為我(指為人)而存在的;動物不對什麼東西發生『(社會)關系』,而且根本沒有『(社會)關系』;對於動物說來,它對它物的(自然)關系不是作為(社會)關系存在的」」[1]。同時還指出:人類活動的「一個方面是人對自然的關系」,「另一個方面是人對人的作用」[2],即「歷史的每一個階段都遇到……人和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在歷史上形成的關系」[3]。這三種關系在法學理論或法律上都有反映。據考察,在古羅馬人看來,法律規定的地役權是土地與土地之間的關系,具有永久性;人役權是人與物之間的關系,具有暫時性的特點;[4]債權是人與人的關系。「羅馬人從直觀出發,認為地役權是物與物之間的關系,是需役地與供役地之間的關系」,[5]故需役地是地役權不可或缺的條件。自古以來的通例是,地役權的設立必須以有一需役地為前提,否則便不能成立;需要設立地役權者,自然享有需役地。從法律關繫上看,全部人類法律可以抽象地分為三大類型:一是以調整人與人的關系為主的法律;二是以調整自然體與自然體的關系為主的法律;三是以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為主的法律。第一類法律包括傳統的各種部門法律,如民法、商法、刑法、經濟法等,又稱「人為法」,基本上都是以調整人與人的關系為主;這里說的是「為主」,不是說「唯一」,在以調整人與人的關系為主的部門法律中,有時也涉及或也調整一些人與自然的關系,但其根本目的是為了調整人與人的關系。對第二類法律是否存在或包括哪些法律目前存在著不同的觀點,有的法學家認為在人類活動的初期,那時人與動物沒有區別、都是自然體,那時人與動物或人與自然體活動的共同規則就是屬於調整自然體之間的法即「自在法」,又稱初級自然法;有的新自然法學家認為,將來人類通過自身的進步和人類意識的升華,發展成為大自然中與其他自然體和諧共處的一員或人與自然溶於一體,那時人與自然活動的共同規則即是調整自然體之間關系的法律即自然法,又稱高級自然法。第三類法律包括現代各種新興的環境資源法律,如環境保護法、自然資源法、土地法等,基本上以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為主,同時也調整與環境有關的人與人的關系,實際上是同時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和人與人的關系的「人在同構法」(即自在法與人為法的綜合);這里說的也是「為主」而不是說「唯一」,「為主」是指環境法的根本目的和出發點是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而為了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必須同時調整有關的人與人的關系。對上述3種法律關系,主要存在兩種法學理論。第一種法學理論是專門研究人與人的社會關系的傳統法學理論,它們只承認、只研究人與人的社會關系,將法律規定的所有關系一概稱之為「社會關系」,即使奴隸社會或現代資本主義社會法律中規定的人與動物、人與土地的關系等「人與自然的關系」,也被視為或擬人化為「人與人的社會關系」。這種理論是見人不見物、將法律規定的一切關系都視為人與人的關系,不僅看不見也不承認環境法學的特點。第二種法學理論是既承認、研究人與人的社會關系,又承認、研究人與自然的關系,認為這兩種關系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可以同時存在於法律之中。這種理論既吸收了傳統法學理論的合理內核,也吸收了當代自然科學和人與自然關系思想的科學成分。當代環境法學就是這樣的法學理論。主要研究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與環境資源有關的人與人的關系這一獨特性質,是區分環境法學與刑法學、民法學、行政法學、訴訟法學等傳統學科的主要特徵。(二)環境法學是一門新興學科環境法學是隨著環境問題的日趨嚴重、環境保護活動的日益加強、以及環境法的產生和發展而出現的一門新興學科。在古代或很早以前就有有關防治環境污染、保護自然資源的法律法規,但那時並沒有形成現代意義的環境法和環境法學。以往有關解釋防治環境污染和保護自然資源的法律的學說,大都以「極端的人類中心論者」的意志、以調整人與人的關系作為出發點,將這些法律法規僅僅作為保護人、人的社會秩序和社會環境的手段和工具,甚至僅僅是保護統治階級利益和秩序的手段和工具,排斥「人與自然和諧論者」的意志,否認將這些法律法規用於保護自然、環境和資源的動機和功用,沒有認識到這些法律在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方面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特別是進入本世紀五十年代以來,許多工業發達國家都面臨著嚴重的環境資源危機,這些問題引起了有關學科和許多專家學者的注意。1954年,美國一批學者最早提出了「環境科學」這一名詞並成立了「環境科學學會」;不久,國際科學聯合會理事會於1968年設立了環境問題科學委員會。同時,環境問題的嚴重和環境管理的強化,也對環境立法提出了迫切的要求。為了適應環境立法的理論需要,在新興的環境科學的帶動下,包括新自然法學派在內的法學家們開始研究對環境問題實行法律調控的理論,一些工業發達國家在六十年代興起了關於環境權理論的學術討論。這種對環境權理論、人與自然環境關系的理論的討論和研究,一方面促使許多國家開始形成以綜合性的環境保護基本法為中心的環境法體系;另一方面也造就了一大批研究、講授和從事環境法實務的專業環境法工作者隊伍,他們成立環境法研究機構、創環境法雜志、在大學開設環境法課程,紛紛出版、發表有關環境法的論文、教材和學術著作,從而加速了環境法學的形成。隨著環境問題的深化、環境倫理的普及、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思想的形成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開始出現一門用法律調整人與自然環境關系的新的理論和學說,這就是當代的環境法學。起步晚、發展快、新問題、新理論、不少問題正處於研究階段,這些是作為新興學科的環境法的重要特點。在我國,由於十年動亂等歷史原因,直到八十年代初才開始把環境法作為一個獨立的分支學科進行研究。但是,十多年來,我國的環境法學發展相當迅速,並且一直是我國法學界最活躍的一個領域。目前,這門在古老的法律學中最年輕的一個分支學科,已經初步形成自己的獨特的基本規范和理論體系,並日益顯示和發揮出它對中國環境法制建設的理論指導作用。(三)環境法學是一門交叉學科新的學科不斷產生,學科門類越來越多、越細,這是科學技術和文化思想無限性和多樣化的必然結果。交叉、邊沿、綜合性學科的不斷出現,各門學科之間的交叉、滲透、合並越來越多,這是客觀物質世界相互聯系性和統一性的必然結果。環境法學是環境科學與法學相互滲透、結合而形成的一門交叉科學,是綜合各種污染防治法、自然保護法、資源法、能源法、區域發展法、土地法的產物。它既是環境科學的一個分支,又是法學的一個分支,具有明顯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交叉滲透的特點。環境科學是以「人類與環境」系統為對象,而研究其發生和發展、調節和控制、以及改造和利用的科學,或者說是研究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的規律的科學。環境科學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技術和方法,既從宏觀上研究人與環境的相互關系及其發展變化規律,又從微觀上研究環境中的物質特別是污染物的遷移、轉化過程及其運動規律。它包括環境地學、環境生物學、環境化學、環境醫學、環境工程學和生態學等環境自然科學,以及環境經濟學、環境管理學、環境法學、環境社會學、環境倫理學等環境社會學科。法學是一門古老的學科,是研究法這一特定社會現象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它包括理論法學(如中國的法學基礎理論、外國的法律哲學或法理學)、國際法學(如國際公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憲法學、民法學、經濟法學、訴訟法學、軍事法學、環境法學等學科。可見,環境法既被納入環境科學,也被納入法學,既與自然科學有關,也與人文社會科學有關。三、環境資源法學研究的內容和方法法學是一門古老的學科,也是一門包含很大發展空間和餘地的科學。在這個領域的改革和創新始終都在堅定而持續地進行。怎樣才能將法學、環境科學、生態科學的知識、思想和智慧,用於分析和解決人類環境核心問題即人與自然關系問題,這就是我們學習環境資源法學的最根本的理由。我們學習環境資源法學不僅旨在理解我們生活於其間的由人與人組成的社會環境,而且旨在用新思維理解那些不懈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改革者們始終關注的人與自然之間的世界。(一)環境法學研究的內容環境法學的研究內容即研究對象,概括地說是環境法這一新興法律部門及其相關問題、人與自然的法律關系及與環境有關的人與人的法律關系,具體地說主要包括如下幾個領域:⒈環境法學的基本理論。主要研究環境法的理論基礎問題,馬克思主義關於法的理論以及關於人與環境關系的思想,與環境法有關的自然法學理論和其他有關法學理論,環境法與環境道德、環境政策、環境管理的關系,環境法與相關法的關系,環境法和環境法學的發展史(涉及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發展規律和解決方法,環境保護的發展過程和特點,環境法、環境法學的產生和發展),環境法的體系和構成、性質和特點、地位和作用,自然資源權屬理論和環境權理論,環境法律關系,環境法的基本原則和制度,實行環境法治的基本途徑和方法等理論問題。⒉中國環境法。主要研究中國的環境立法和環境執法,中國環境法的特徵、體系、原則和制度,中國各種環境法規的條文解釋和行政執法、司法實踐,港、澳、台的環境法等。⒊外國環境法和比較環境法。主要研究美國、英國、德國、日本、印度、新加坡等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環境法,各國環境法與中國環境法的比較等。⒋國際環境法。主要研究各種國際環境公約、條約和協定,國際環境組織與國際環境會議,國際環境合作與環境外交,國際環境法的淵源、原則和制度,國際環境法的產生和發展,歐盟、東盟等區域性環境法。⒌其他。除上述幾個方面外,環境法學還研究與其密切相關的環境政策(包括環境政策科學的基礎理論、中國環境政策、比較環境政策、國際環境政策等)、環境管理(包括環境管理的基礎理論、中國環境管理、各國環境管理比較研究等)、環境科學(包括環境科學的基本原理、環境倫理學、環境社會學等)、環境與發展理論(包括可持續發展理論和戰略)等。也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將環境法學的主要研究內容分為:環境理論法學和環境應用法學,環境實體法和環境程序法,以防治環境污染為主的環境保護法,以自然保護為主的生態法(或自然保護法),資源法(包括土地、水、氣候、森林、草原、礦產、海洋、生物、旅遊等資源),能源法,國土開發整治法(包括城市規劃建設法、鄉村規劃建設法、區域流域發展法、災害防治法)等。目前我國有的高等學校已設立環境法學專業。例如,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武漢大學環境法研究所開設的環境法學專業,曾先後招收中國環境法、環境政策和環境法、環境管理和環境法、外國環境法、比較環境法、國際環境法等研究方向的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自1998年開始按照學科、專業目錄的名稱招收「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研究生,但習慣上仍簡稱為環境法學專業。(二)環境法學的研究方法從研究方法上看,環境資源法學與傳統法學和其他部門法學既有共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特點。環境法學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是理論聯系實際,即從環境問題、環境保護事業和環境法制建設的實際出發,以馬克思主義關於人與環境的思想、關於法的理論和現代環境科學理論為指導,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研究、分析環境法規和環境法律現象,促進環境保護事業和環境法制建設的發展。

⑼ 如何判斷需役地和供役地

回答:

1、需役地是享有地役權的不動產。供役地是所利用的他人不動產。

2、是需役地。

3、是甲

⑽ 我國物權法規定的物權取得方式是

所有權:
(1)動產:法律行為+交付取得所有權(輪船汽車飛機這類也是交付生效,不登記不能對抗)
(2)不動產:法律行為+登記,登記後才有所有權
聯繫到一個區分原則:區分原則是單向的,就是合同生效不以交付or登記為要件,但是動產or不動產取得所有權是必須要法律行為有效的,如果法律行為無效,即使交付也是無權佔有,有權佔有人能要求返還原物請求權。
繼續聯想,是善意取得是例外,善意取得是無權處分人訂立合同,一般有權處分人都不會追認,可即使是合同無效,善意取得人也憑借法律規定的善意取得取得所有權,有權佔有了,就不用返還原物了,所以有些所有權取得是非基於法律行為的。
非基於法律行為的物權變動:(特殊的哇,生效時間不太一樣要記,會考)
(1)法律文書:作出時生效
(2)繼承or遺囑:繼承or遺囑開始時就發生所有權變動了
(3)建造、拆除房屋的:事實行為成就時發生效力
(4)善意取得:上面略說了一下,細看也會考的
(5)先佔、添附、取得孳息
他物權:
用益物權:
幾個特殊的:土地經營承包 合同生效,登記對抗(中國特色)
建設用地:要式合同+登記生效(地隨房走房隨地走,結合經濟法看)
地役權:合同生效+不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不得單獨轉讓,不可分性

擔保物權:
抵押權:一樣上面那個動產不動產不詳說了,也可以動產的喲..
聯系「買賣不破租賃」,但是租賃前抵押且登記的不約束
質權:動產質權:交付
權利質權:書面合同+交付,沒有權利憑證的:登記
留置權:合法佔有,基於同一法律關系,企業除外

熱點內容
新刑法73條 發布:2025-09-12 10:15:24 瀏覽:968
江西武寧法律援助中心在哪 發布:2025-09-12 09:52:00 瀏覽:940
離婚律師好看嗎 發布:2025-09-12 09:50:15 瀏覽:991
吉林大學經濟法 發布:2025-09-12 09:30:45 瀏覽:873
勞動法員工罰款標准 發布:2025-09-12 09:30:08 瀏覽:575
國際法律責任翻譯 發布:2025-09-12 09:18:14 瀏覽:776
四川省專項法律服務報價 發布:2025-09-12 09:12:52 瀏覽:865
經濟法課放電影 發布:2025-09-12 09:06:44 瀏覽:380
幼兒園教師勞動法培訓心得體會 發布:2025-09-12 08:46:11 瀏覽:762
2018法律責任競合 發布:2025-09-12 08:34:09 瀏覽: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