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合同法第9條第3款
⑴ 《勞動合同法》第三九條的理解
可以的。可先通過勞動仲裁,法律依據是勞部發(1995)223號文件
⑵ 勞動合同法第九條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九條 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不得扣押勞動者的居民身份證和其他證件,不得要求勞動者提供擔保或者以其他名義向勞動者收取財物。
⑶ 勞動合同法第九十七條第三段對協解補償金如何計算
《勞動合同法》第九十七條第三段對協解補償金計算按照《勞動合同法》第47條規定每服務一年支付一個月的工資,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
《勞動合同法》
第九十七條本法施行前已依法訂立且在本法施行之日存續的勞動合同,繼續履行;本法第十四條第二款第三項規定連續訂立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次數,自本法施行後續訂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時開始計算。
本法施行前已建立勞動關系,尚未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自本法施行之日起一個月內訂立。
本法施行之日存續的勞動合同在本法施行後解除或者終止,依照本法第四十六條規定應當支付經濟補償的,經濟補償年限自本法施行之日起計算;本法施行前按照當時有關規定,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的,按照當時有關規定執行。
第四十六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
(一)勞動者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條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的;
(二)用人單位依照本法第三十六條規定向勞動者提出解除勞動合同並與勞動者協商一致解除勞動合同的;
(三)用人單位依照本法第四十條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的;
(四)用人單位依照本法第四十一條第一款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的;
(五)除用人單位維持或者提高勞動合同約定條件續訂勞動合同,勞動者不同意續訂的情形外,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條第一項規定終止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
(六)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條第四項、第五項規定終止勞動合同的;
(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七條經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准向勞動者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
勞動者月工資高於用人單位所在直轄市、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標准按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數額支付,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年限最高不超過十二年。
本條所稱月工資是指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十二個月的平均工資。
⑷ 勞動法中第三十九條第三款如何解釋
《勞動合同法抄》第三十九條勞動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三)嚴重失職,營私舞弊,給用人單位造成重大損害的;
在適用該條時,需注意勞動者有嚴重失職、營私舞弊行為的,用人單位並不能理所當然地解除勞動合同,還得具備一個條件,即嚴重失職、營私舞弊給用人單位造成重大損害的。未造成重大損害的,用人單位不得解除勞動合同。如何認定「重大損害」呢?法律並無具體規定,司法實踐中也無統一標准可供參考。《勞動部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條文的說明》勞辦發[1994]289號第25條第3款規定,「重大損害」由企業內部規章來規定。因為企業類型各有不同,對重大損害的界定也千差萬別,故不便於對重大損害作統一的解釋。若由此發生勞動爭議,可以通過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對其規章規定的重大損害進行認定。
⑸ 《勞動合同法》第九十七條第三段對協解補償金如何計算
第九十七條 本法施行前已依法訂立且在本法施行之日存續的勞動合同,繼續履行;本法第十四條第二款第三項規定連續訂立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次數,自本法施行後續訂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時開始計算。
本法施行前已建立勞動關系,尚未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自本法施行之日起一個月內訂立。
本法施行之日存續的勞動合同在本法施行後解除或者終止,依照本法第四十六條規定應當支付經濟補償的,經濟補償年限自本法施行之日起計算;本法施行前按照當時有關規定,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的,按照當時有關規定執行。
【解釋】本條是關於勞動合同法施行的過渡性條款的規定。
本條規定了勞動合同法施行的過渡安排。從理論上說,就是回答勞動合同法的溯及力的問題。所謂法律的溯及力,就是一部新的法律施行後,對它生效前發生的行為是否適用。如果適用,就具有溯及力,如果不適用,就不具有溯及力。按照法律的溯及力理論,法律一般不具有溯及力。如果法律需要有溯及力,就應當在法律中明確。本條規定就是回答勞動合同法哪些規定有溯及力,哪些規定沒有溯及力。
從1994年勞動法通過,我國現行的勞動合同制度正式確立到現在已有十多年,目前企業已普遍實行了勞動合同制度。勞動合同法對現行的勞動合同制度進一步加以完善。勞動合同法實施以後,現行的勞動合同怎麼辦,這是勞動合同法必須回答的一個問題。本條的規定就是要解決勞動合同法生效以後,現行的勞動合同該怎麼辦、相關的制度如何銜接等問題。本條的規定有以下四層含義:
一、本法施行後,正在履行的勞動合同怎麼辦
勞動合同法將於2008年1月1日施行。按照法律一般不溯及既往的理論,本法施行前已依法訂立且在本法施行之日存續的勞動合同,應當有效,應當繼續履行。這樣,不至於形成新法施行,勞動者都需要跟用人單位重新簽訂勞動合同的情況,避免勞動關系發生大的波動。
二、本法第十四條第二款第三項規定連續訂立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次數如何計算
本法第十四條第二款第三項規定:「連續訂立二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且勞動者沒有本法第三十九條和第四十條第一項、第二項規定的情形,續訂勞動合同的。」勞動者提出或者同意續訂、訂立勞動合同的,除勞動者提出訂立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外,應當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本法施行後,就要回答連續訂立二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是從哪一次計算。根據本條的規定,本法第十四條第二款第三項規定連續訂立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次數,自本法施行後續訂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時開始計算,即勞動合同法生效前訂立、勞動合同法生效後仍在履行的勞動合同,不計算在連續訂立的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次數內。如一個勞動者與用人單位訂立了一個兩年期限的勞動合同,勞動合同法生效時剛履行完一年,還有一年的合同期限。如果這個合同期限到期,該勞動者還與用人單位訂立一個固定限期的勞動合同,這個正在履行的勞動合同,不計算在連續訂立的勞動合同次數內,也就是說連續訂立是從新訂立的勞動合同開始計算。
三、本法施行前的事實勞動關系如何處理
目前勞動合同制度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用人單位不願與勞動者簽訂書面勞動合同,勞動合同簽訂率低,發生勞動爭議,處理起來沒有合同依據,不利於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針對這個問題,本法做了相應的規定。如本法第十條第二款規定:「已建立勞動關系,未同時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自用工之日起一個月內訂立書面勞動合同。」對超過一個月還不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第八十二條規定:「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超過一個月但不滿一年未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資。」對於本法施行前已存在的事實勞動關系,根據本條的規定,尚未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自本法施行之日起一個月內訂立。否則,也應當承擔本法第八十二條的法律後果。
四、經濟補償的年限如何計算
經濟補償是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後,用人單位對在本單位工作的勞動者給予的貨幣補償。它既是用人單位對勞動者在本單位辛勤工作的回報,也是對勞動者重新找工作期間的一種生活補助。勞動法第二十八條規定,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的,應當依據國家有關規定給予經濟補償。根據這一規定,1994年勞動部制定了《違反和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辦法》,具體規定了給予經濟補償的情形和標准。本法根據實踐的情況,結合勞動法制定的《違反和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辦法》的規定,在第四十六條規定了應當給予勞動者經濟補償的七種情形,在第四十七條規定了經濟補償的具體標准。與現行的做法相比,本法擴大了給予經濟補償的范圍,即除了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要給予經濟補償外,對勞動合同終止,也要給予經濟補償。也就是說勞動合同期限屆滿,勞動合同自然終止,用人單位也要支付經濟補償。雖然這種做法是為了解決勞動合同短期化的舉措,但客觀上增加了用人單位用工的成本。對這部分成本,原來用人單位用工時並沒有考慮。如果支付經濟補償的年限如果從本法實施前開始計算,顯然不合理。因此,本條規定本法施行之日存續的勞動合同在本法施行後解除或者終止,依照本法第四十六條規定應當支付經濟補償的,經濟補償年限自本法施行之日起計算;同時,考慮到勞動部制定了《違反和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辦法》對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做了具體規定,目前企業也是按照這個規定來做的。另外,1986年國務院發布的《國營企業實行勞動合同制暫行規定》規定勞動合同期滿,用人單位也要支付經濟補償,雖然這個暫行規定執行到2001年6月被廢止,但勞動合同期滿支付經濟補償也要執行到2001年6月。而且1993年國務院頒布的《全民所有制企業招用農民合同制工人的規定》也規定勞動合同期滿,也要給農民合同制工人經濟補償。目前這個規定還有效。本法需要與現實的做法相銜接,因此本條規定,本法施行前按照當時有關規定,用人單位應當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按照當時有關規定執行。
⑹ 解除勞動合同證明,是根據勞動法第幾條第幾款第幾項
需要根據實際解除原因填
勞動合同法從36到44條都是規定的解除合同,個人主動解除,或者單位因為什麼原因解除,根據實際情況填寫
⑺ 勞動合同法第九條如何理解
這個還是很好理解的,我國勞動合同法第九條,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不得扣押勞動者的居民身份證和其他證件,不得要求勞動者提供擔保或者以其他名義向勞動者收取財物。
1丶在實踐中,有些用人單位為防止勞動者在工作中給用人單位造成損失,不賠償就不辭而別的情況,利用自己的強勢地位,在招用勞動者時要求勞動者提供擔保或者向勞動者收取風險抵押金的行為,是一種不合法的行為。勞動監察部門對這種情況進行了大量查處,執法力度較大,使大多數用人單位不敢再明目張膽地向勞動者收取抵押金,轉而採取了一些變相的方法或手段,達到向員工收取抵押金的目的。
2丶如收取服裝費、電腦費、住宿費、培訓費、集資款(股金)等,變相獲取風險抵押金。甚至有一些犯罪分子利用勞動者求職心切,收取高額抵押金後逃之夭夭,造成新的社會不安定因素。此外,用人單位還通過扣押勞動者的居民身份證或者其他證件,如暫住證、資格證書和其他證明個人身份的證件等,以達到掌控勞動者的目的。因此本條規定,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不得要求勞動者提供擔保或者以其他名義向勞動者收取財物,不得扣押勞動者的居民身份證或者其他證件。
⑻ 中國勞動合同法第39條第3條解說
第三十九條 勞動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一)在試用期間版被證明不符合錄用條件的;權
(二)嚴重違反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的;
(三)嚴重失職,營私舞弊,給用人單位造成重大損害的;
(四)勞動者同時與其他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對完成本單位的工作任務造成嚴重影響,或者經用人單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條第一款第一項規定的情形致使勞動合同無效的;
(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
解說(三),具體情況應該由公司的專家進行評價,如果能有合理的證據證明你符合第三條,那麼就符合該規定。
⑼ 勞動合同法第三十九條三款規定解除勞動合同內容是什麼
勞動合同法第三十九條第二項規定是:
第三十九條 勞動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版可以解除勞動合同:權
(二)嚴重違反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的;
如果用人單位以此解除勞動合同,勞動者沒有任何經濟補償金。但是,用人單位必須有充分證據證明勞動者嚴重違反單位規章制度,這個制度必須是事先公示過的,職工都知道的。
⑽ 勞動合同法第九十七條的解讀
這樣的仲裁結論還是比較片面的。你們應該查一下你們當地在2008年1月1日前關於經濟回補償的相答關規定,如果有相關規定,那麼,從1996年至2008年1月1日這個時間段也是要有相關的補償的。你可以參考以下勞動合同法第九十七條的最後一句。 第九十七條本法施行前已依法訂立且在本法施行之日存續的勞動合同,繼續履行;本法第十四條第二款第三項規定連續訂立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次數,自本法施行後續訂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時開始計算。 本法施行前已建立勞動關系,尚未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自本法施行之日起一個月內訂立。本法施行之日存續的勞動合同在本法施行後解除或者終止,依照本法第四十六條規定應當支付經濟補償的,經濟補償年限自本法施行之日起計算;本法施行前按照當時有關規定,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的,按照當時有關規定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