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善意取得
❶ 合同是否有效是不是善意取得構成的必備條件~~~以及理由~~~
答:租賃合同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依據:善意取得,是指無權處分他人動產的佔有人,在不法將動產轉讓給第三人以後,如果受讓人在取得該動產時出於善意,即可依法取得對該動產的所有權的法律制度。受讓人在取得動產所有權以後,原所有人不得要求受讓人返還財產,而只能請求轉讓人(佔有人)賠償損失。從我國學理和司法實踐來看,善意取得應具備以下條件:第一,讓與人必須是基於所有權人的意思佔有動產。因此贓物、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隱藏物、遺失物、漂流物等不適用善意取得。第三人如果是從出賣同類物品的公共市場上買得的,則即使是贓物、遺失物,仍然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第二,財產必須是依法可以流通的財產。法律禁止或限制流轉的物,如爆炸物、槍支彈葯、麻醉品、毒品等,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國家專有的財產以及法律禁止或限制流轉的國有財產,也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國有企事業單位佔有的,依法可以由這些單位處分的國有財產,與集體和公民個人所有的財產一樣,適用於善意取得制度。第三,必須是動產。善意取得只適用於動產。不動產所有權的移轉採用登記制度,不適用於善意取得制度。第四,受讓人必須通過交換取得財產。受讓人取得財產必須是通過買賣、互易、債務清償、出資等具有交換性質的行為實現。如果通過繼承、遺贈、贈與等行為取得財產,不適用善意取得。第五,受讓人取得財產時出於善意。受讓人善意,是指受讓人相信財產的讓與人為財產的所有人。受讓人在讓與後是否為善意,並不影響其取得所有權。從善意取得的基本概念和具備條件可以看出,善意取得的前提條件是「轉讓」,而「租賃」與「轉讓」是有著本質區別的兩個不同的概念。「轉讓」是把自己的東西或應享的權利讓給別人。「租賃」是出租人將自己所擁有的某種物品交與承租人使用,承租人由此獲得在一段時期內使用該物品的權利,但物品的所有權仍保留在出租人手中。由此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租賃不具備善意取得制度的前提條件。
❷ 無權處分的合同現在都為有效的合同,那麼善意取得還有什麼意義
《買賣合同解釋》第3條的內容包括以下幾個層次:
①因無權處分訂立的買賣合同,買賣合同有效,不因買受人善意或惡意而受影響。
②若買受人為惡意,即使買賣的動產已經交付或者不動產已經辦理過戶登記,其所有權變動的效果仍為效力待定。如果在合理期限內權利人追認或者出賣人取得處分權,則所有權自交付或者登記時發生移轉。反之,如果經過合理期間權利人拒絕追認或者處分人未取得處分權,則所有權不能發生移轉,買受人不能取得所有權。
③若買受人為善意,且符合善意取得所有權的構成要件的,買受人直接依照法律的規定善意取得標的物的所有權;反之,買受人雖為善意,若不符合善意取得動產所有權的構成要件,則即使動產已經交付或者不動產已經辦理過戶登記,所有權移轉的效果仍為效力待定,須經權利人追認或者處分人取得處分權,才能發生所有權移轉的效果。
④如果因為出賣人欠缺處分權致使買受人不能取得所有權,因買賣合同有效,買受人有權對出賣人主張違約責任或者解除合同並要求出賣人承擔賠償責任。
❸ 合同法無權處分與善意取得制度的問題
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後取得處分權的回,該合同有效。此條答規定了效力待定的民事行為之一的無權處分行為。
一般情況下,對財產的處分權是屬於所有人的,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是無效的民事行為,並且很可能構成對他人財產的侵害,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合同法》的規定: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後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
參考資料:.com//http://www.dongao.com/zckjs/jjf/201403/146669.shtml
❹ 合同無效還能善意取得嗎
你的命題錯了。善意取得一但成就,效力待定合同即認定為有效。如果是有其他無效事由,則善意取得不能成就。如果合同歸於無效,善意取得沒有理論基礎,那不就是不當得利了么。況且現在民總已經認定無權處分合同有效了,這個問題沒意思了。
❺ 我國合同法中不動產適用善意取得嗎
善意取得是物權法中的規定,不是合同法中規定的,不動產也是適用善意取得的。
❻ 民法學中關於效力待定與善意取得的問題
你的問來題涉及無權處分的效力源問題。無權處分的合同屬於效力待定的合同,權利人同意或追認就有效,權利人不同意或追認,可能無效,也可能仍然有效。這里就有一個善意取得的認定問題,認定買受人善意取得就有效,認定買受人非善意取得就無效。認定是否善意取得的法律依據是《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買受人必須同時滿足三個條件,才能認定善意取得。1、買受人基於善意;2、支付合理的對價;3、動產已經交付,不動產已經辦理過戶手續。如果認定買受人善意取得,那麼買受人就是所有權人,就享有處分權,買受人再與他人簽訂的合同肯定是有效的。不過需要指出的是,不是買受人說善意取得就是善意取得,善意取得有個法律認定的問題。買受人只能主張其善意取得。
❼ 物權法解釋一21條合同無效可以阻卻善意取得
您好,在來「具有下列情形之源一,受讓人主張根據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規定取得所有權的,不予支持」的規定中,「取得」所有權表明該條所列要件可引發的法律效果是阻卻善意取得的成立,而非成立善意取得後又喪失所有權。故而,個案若未滿足《物權法》106條第1款後段之要件,自然無須適用《物權法解釋(一)》第21條阻卻成立善意取得。因此,老鍾所說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❽ 合同買賣和善意取得怎麼區分
善意取得要求達到三個條件:一.買賣的物品在買賣之前沒有經過登記。二.第三人須是善意的,不知道賣方是無權處分人,取得該物必須支付合理的對價。三.第三人已經合法取得該物,需要經過登記的物,已經經過登記。
物權法
第一百零六條 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
(一)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
(二)以合理的價格轉讓;
(三)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
受讓人依照前款規定取得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的,原所有權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賠償損失。
當事人善意取得其他物權的,參照前兩款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