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解釋二第29條
『壹』 《廣東省工資支付條例》第29條「支付被違法期間的工資」與勞動合同法的」二倍工資「請求仲裁是否沖突
你好!
該公司的行為屬於違法解除勞動合同,應當支付賠償金。
「二倍工資」一般是指未簽訂勞動合同,與賠償金是不同的概念。
『貳』 如何計算合同中的實際損失
1、預期利益,又可稱為可得利益,是指合同在履行以後可以實現和取得的利益。該利益是一種未來的、必須通過合同的實際履行才能實現的利益,並且是合同當事人訂立合同時能夠合理預見到的利益。 2、《合同法》第113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於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含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 該條文明確規定了預期利益損失包含在違約損失當中,違約方應當賠償守約方的預期利益損失。 3、《合同法解釋二》第29條主要規范違約金過高的調整原則以及認定標准。違約金的法定性質為補償守約方因違約行為造成的經濟損失,即違約金數額應當與違約經濟損失的數額大體相當。 正因為合同當事人事前約定的違約金數額或違約損失的計算方法一般與違約行為給守約方造成的經濟損失不一致,因此在違約情形產生之後,才需要明確界定守約方的經濟損失數額(包含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以此來判斷違約金是否過高。這里的實際損失是已經產生的現實損失,實為直接損失;而預期利益損失是應當取得但卻沒有取得的利益損失,屬於間接損失。所以,實際損失和可得利益損失均為守約方的經濟損失。 《合同法解釋二》第29條當中規定的實際損失僅指違約導致經濟損失的一部分,問題所提出的「實際損失」是否包含「預期利益損失」的命題本身就不正確。 4、如果守約方能夠充分舉證違約行為導致逾期利益損失的證據,法院應當判決違約方賠償守約方的預期利益損失。
『叄』 合同法有幾個司法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關來於適用《中華自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已於1999年12月1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090次會議通過,自1999年12月29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已於2009年2月9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462次會議通過,自2009年5月13日起施行。
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三) (2010年7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489次會議通過。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2012年3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545次會議通過,自2012年7月1日起施行)。就以上四個司法解釋。
『肆』 合同法第28條和29條間的矛盾
不矛盾。這是兩種不同的情況。合同法第28條規定的是承諾遲延,超過承專諾期發出要約。合同法第29條則屬是承諾遲到,要承諾期發出承諾。
合法法第28條:受要約人超過承諾期限發出承諾的,除要約人及時通知受要約人該承諾有效的以外,為新要約。
第29條受要約人在承諾期限內發出承諾,按照通常情形能夠及時到達要約人,但因其他原因承諾到達要約人時超過承諾期限的,除要約人及時通知受要約人因承諾超過期限不接受該承諾的以外,該承諾有效。
『伍』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司法解釋若干問題一共有幾條
合同法司解釋目閃共有四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專若干問題的解釋(一屬)已於1999年12月1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090次會議通過,自1999年12月29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已於2009年2月9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462次會議通過,自2009年5月13日起施行。
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三) (2010年7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489次會議通過。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 (2012年3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545次會議通過,自2012年7月1日起施行)。
『陸』 我國合同法對違約金有什麼規定
《合同法》第114條規定: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違約時應當根據違約情況向對方支付版一定數額的權違約金,也可以約定因違約產生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
約定的違約金低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增加;約定的違約金過分高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適當減少。
當事人就遲延履行約定違約金的,違約方支付違約金後,還應當履行債務。
《合同法司法解釋二》第29條規定:當事人主張約定的違約金過高請求予以適當減少的,人民法院應當以實際損失為基礎,兼顧合同的履行情況、當事人的過錯程度以及預期利益等綜合因素,根據公平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予以衡量,並作出裁決。
當事人約定的違約金超過造成損失的百分之三十的,一般可以認定為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第二款規定的「過分高於造成的損失」。
『柒』 合同法對違約利息有何規定
《合同法》第114條規定: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違約時應當根據違約情況向對版方支付一定數額權的違約金,也可以約定因違約產生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
約定的違約金低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增加;約定的違約金過分高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適當減少。
當事人就遲延履行約定違約金的,違約方支付違約金後,還應當履行債務。
《合同法司法解釋二》第29條規定:當事人主張約定的違約金過高請求予以適當減少的,人民法院應當以實際損失為基礎,兼顧合同的履行情況、當事人的過錯程度以及預期利益等綜合因素,根據公平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予以衡量,並作出裁決。
當事人約定的違約金超過造成損失的百分之三十的,一般可以認定為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第二款規定的「過分高於造成的損失」
『捌』 如何理解合同糾紛中的實際損失和預期利益損失 合同中約定違約方應賠償守
您好,實際損失:實際造成的損失,包括直接和間接的損失。直接損失:因事故造成人身傷亡及善後處理支出的費用和毀壞財產的價值。間接損失就是可得利益的喪失,即應當得到的利益因受侵權行為的侵害而沒有得到,包括人身損害造成的間接損失和財物損害造成的間接損失。預期利益損失,指締約時可以預見到的履行利益所產生的損失,又稱可得利益或間接損失。違約責任中補償性法定賠償金由實際損失和預期利益的損失構成。預期利益損失是在正常情況下可以合理預見的利益所發生的損失,但並不必須是必定發生的利益損失。
《合同法解釋二》第29條規定:當事人主張約定的違約金過高請求予以適當減少的,人民法院應當以實際損失為基礎,兼顧合同的履行情況、當事人的過錯程度以及預期利益等綜合因素,根據公平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予以衡量,並作出裁決。當事人約定的違約金超過造成損失的百分之三十的,一般可以認定為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第二款規定的「過分高於造成的損失」。
《合同法》第113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於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含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
該條文明確規定了預期利益損失包含在違約損失當中,違約方應當賠償守約方的預期利益損失。
《合同法解釋二》第29條主要規范違約金過高的調整原則以及認定標准。違約金的法定性質為補償守約方因違約行為造成的經濟損失,即違約金數額應當與違約經濟損失的數額大體相當。
如果守約方能夠充分舉證違約行為導致預期利益損失的證據,法院應當判決違約方賠償守約方的預期利益損失。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玖』 勞動合同法第29條與第37條是否存在沖突如何理解二者的具體適用
《勞動合同法》
第二十九條用人單位與勞動者應當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回全面履行各自的義務答。
第三十七條勞動者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勞動者在試用期內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這兩條,不沖突,而且勞動合同內容分:勞動合同訂立、勞動合同的履行和變更、勞動合同的解除和終止。因此,簽合同,那麼在履行合同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勞動者辭職、公司終止勞動合同等情況。勞動者辭職,那麼就要按37條規定辦理手續。
『拾』 勞動合同法二十九條
第二十九條 勞動合同的履行 用人單位與勞動者應當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全面履行各自的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