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經濟法張守文思考題

經濟法張守文思考題

發布時間: 2022-01-03 22:44:31

① 張守文的研究成果

著作:《市場經濟與新經濟法》(合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 《反不正當競爭的理論與實務》(合著)中國商業出版社1994年版 《信息法學》(合著) 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 《稅法原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規制與發展》(合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稅法的困境與挑戰》 廣州出版社2000年版 《國際經濟法新論》(合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經濟法理論的重構》 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稅法通論》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財稅法》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財稅法疏議》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財稅法學》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經濟法學》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經濟法總論》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論文:1 《經濟法學的法律經濟學分析》。 《法學研究》1992年第5期2 《中國「新經濟法理論」要略》 《中外法學》1993年第1期3 《德國的<經濟穩定與增長促進法>》, 《外國法譯評》1993年第4期。4 《略論經濟法的宗旨》 《中外法學》1994年第1期。5 《中日競爭法律制度比較研究》, 《外國法譯評》1994年第2期6 《商號及其法律保護》, 《知識產權》1995年第3期7 《消費者的獲取信息權及其法律保護》 《中外法學》1996年第1期8 《論稅收法定主義》 《法學研究》1996年第6期9 《社會法論略》 《中外法學》1996年第6期10 《論稅收的一般優先權》 《中外法學》1997年第5期11 《略論納稅人的退還請求權》 《法學評論》1997年第6期12 《經濟法學發展中的若干問題》 《中外法學》1998年第3期13 《經濟法的時空維度描述》 《法商研究》1998年第6期14 《「第一稅案」與財稅法之補缺》 《中國法學》1999年第4期15 《稅權的定位與分配》 《法商研究》2000年第1期16 《略論納稅主體的納稅義務》 《稅務研究》2000年第8期17 《論經濟法的現代性》 《中國法學》2000年第5期18 《略論經濟法上的調制行為》 《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2000年第5期19 《論稅法上的可稅性》 《法學家》2000年第5期20 《略論對第三部門的稅法規制》 《法學評論》2000年第6期21 《「內部市場」的稅法規制》 《現代法學》2001年第1期22 《宏觀調控權的法律解析》 《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2001年第3期23 《稅法的普適性及其局限》 《中外法學》2001年第5期24 《我國反欠稅制度的整合》 《法學》2001年第10期25 《經濟法學的基本假設》 《現代法學》2001年第6期26 《收益的可稅性》 《法學評論》2001年第6期27 《稅收權利的性質及其法律保護》 《法商研究》2001年第6期28 《稅收逃避及其規制》, 《稅務研究》2002年第2期。29 《宏觀調控法的周期變易》 《中外法學》2002年第5期30 《經濟法基本原則的確立》 《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2003年第2期31 《經濟法理論的重構與創新》 《法學論壇》2003年第2期32 《經濟法責任理論之拓補》 《中國法學》2003年第4期33 《稅收行為的范疇提煉及其價值》 《稅務研究》2003年第7期34 《財政危機中的憲政問題》 《法學》2003年第9期35 《經濟法的政策分析初探》 《法商研究》2003年第6期36 《經濟法學方法論問題芻議》 《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2004年第4期37 《稅法變革與私法秩序的協調》 《法學家》2004年第5期38 《經濟法學的有效發展》 《法商研究》2005年第1期39 《發展法學與法學的發展》 《法學雜志》2005年第3期40 《發展非公經濟的經濟法解讀》 《法學家》2005年第3期41 《稅收收入的合法性分析》 《稅務研究》2005年第2期42 《經濟法體系的結構分析》 《法學論壇》2005年第3期43 《「二元分化」的稅收調控及其合法性》 《稅務研究》2006年第3期44 《經濟法研究的「合」與「同」》 《政法論壇》2006年第3期45 《論經濟法的「特異性范疇」》 《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2006年第3期46 《企業集團匯總納稅的法律解析》 《法學》2007年第5期47 《經濟法院的經濟法思考》 《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2007年第5期48 《企業所得稅法統合的內在局限》 《稅務研究》2008年第2期49 《論「促進型」經濟法》 《重慶大學學報》(哲社版)2008年第4期50《貫通中國經濟法學發展的經脈——以分配為視角》,《政法論壇》2009年第6期

② 張守文的經濟法研究有幾卷

淘寶一搜就知道了

③ 有沒有師兄師姐分享北大經濟法考研的參考書目和資料

綜合卷:來
王磊老師《憲源法司法化》《選擇憲法》
張千帆老師《憲法學導論》
郭自力《中國刑法論》
陳興良《規范刑法學》
魏振瀛老師《民法
潘劍鋒《民事訴訟法
汪建成《刑事訴訟法學》
姜明安的《行政法學》
專業卷:
經濟法總論:
《經濟法學》張守文主編
《經濟法學》張守文著
《經濟法總論》史際春、鄧峰
啟道考研提供,供參考採納。

④ 經濟法總論的介紹

《經濟法總論》作者是張守文,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於2009年正式出版,定價28元。

⑤ 張守文的經濟法責任理論之拓補,讀後感800字

當人們讀到一則材料,一篇文章或一本書,往往會由此及彼地聯想到生活中的許多人和事,而產生一些感觸、聯想和體會,把這些感受行之於文,便是讀後感.讀後感寫作訓練是把範文講讀和寫作訓練兩個環節結合起來,對學生進行閱讀和寫作綜合訓練的一個重要途徑.
下面就從讀後感的內容和結構兩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首先,讀是基礎.讀後感包括「讀和感」兩個部分.「讀」是「感」的基礎,「感」因「讀」而觸發,沒有「讀」也就無所謂「感」,所以讀和感要求首先要精讀原作,准確全面地把握原作寫作意圖和文章所蘊含的思想意義,然後在此基礎上對原作恰當的引述.為下面的「感」醞釀情感,使「感」有堅定的基礎,這樣不但有助於立論的確立,而且本身就是為立論服務的一個有力的論據.離開了對原文思想核心的理解和掌握,讀後感就成了空中樓閣,而缺乏高度的語言組織和概括能力,寫作時往往陷入對原文冗長的復述而喧賓奪主,對原文照抄照搬,面面俱到,則是學生寫讀後感的通病
其次,感是核心.這里的感,既不是離開原文的空發議論,也不是對原作內容的簡單重復,而是作者在原作思想觀念的啟迪下產生的新的觀念,是心靈的閃光,是認識的飛躍.一般地說,讀後感的「感」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通過對原文思想的進一步闡發,來表現作者認識的深化.

⑥ 經濟法責任理論之拓補張守文讀後感

經濟法屬於現代經濟與社會生活之產物,在中國更屬於後生之法律。受傳統的和內現實的多種容因素影響,經濟法及其理論研究自始即面臨困境與挑戰。[1]因此,經濟法責任理論研究的深入和突破,無疑將有助於從整體上改變經濟法的生存環境。經濟法責任問題...

⑦ 北京大學法學考研的科目問題

除了外語和政治之外,北京大學法學碩士的專業課方面,考生不分報考專業,一律須通過覆蓋 10 個考試科目的兩門考試,兩門考試分別以綜合 A 卷和綜合 B 卷來測驗,滿分各為 150 分。其中,綜合 A 卷考試內容包括:憲法( 20 分)與行政法學( 30 分)、刑法( 40 分)、刑事訴訟法( 30 分)、國際公法( 30 分)。綜合 B 卷考試內容包括:法理學( 20 分)、民法( 45 分)、民事訴訟法( 30 分)、經濟法( 30 分)、國際經濟法( 25 分)。以上各科目後面括弧內所示分值為 2005 年至 2007 年這三年來的命題表現。報名時不填報專業,獲得復試資格後再填報專業,復試階段進行專業課筆試和綜合面試,參加復試比例為 150% 至 200% 之間。
但有小道消息說,今年的法學考研可能會有變動,也許會變成在初試階段就分專業。具體的要等今年的簡章下來了。

參考書目

憲法學

張千帆:《憲法學導論》;周葉中:《憲法學》;王磊:《憲法的司法化》;王磊:《比較憲法》。

行政法學

姜明安:《行政法學》。

刑法學

楊春洗、楊敦先:《刑法學》;陳興良的教材與論文。

刑事訴訟法學

汪建成:《刑事訴訟法學》。

國際法學

王鐵崖:《國際法導論》、《國際法》白桂梅:《國際公法》。

法理學

周旺生:《法理學》;沈宗靈:《法理學》。

民法學

魏振瀛:《民法》。

民事訴訟法學

潘劍鋒:《民事訴訟法學》。

經濟法學

張守文、肖江平:《經濟法學》;張守文:《經濟法的理論與重構》;甘培忠:《企業公司法》;劉劍文的教材與論文。

國際經濟法學

陳安:《國際經濟法學》;馮大同:《國際貿易法》;王慧:《國際私法》。

以上書目大多屬於教材性質,先把它們融會貫通以後,接著開始重點閱讀北京大學法學院各專業著名教授們的近三年期刊論文,以掌握最新的命題重點與趨勢。法理學方面的鞏獻田、朱蘇力與周旺生、強世功,憲法學與行政法學方面的姜明安、湛中樂與王磊,刑法學方面的劉守芬、陳興良、郭自力、王世洲與白建軍,民法學方面的劉凱湘、錢明星、尹田與魏振瀛,訴訟法學方面的潘劍鋒、陳瑞華與汪建成,經濟法學方面的劉劍文、甘培忠、張守文與劉燕,國際法學方面的李鳴、吳志攀、饒戈平、白桂梅、龔刃韌、李紅雲、張瀟劍、劉東進與邵景春等老師的著作,絕對是准備北京大學法學碩士入學考試時一定要密切注意的。

今年的考試方式確實有變化了。初試兩門專業課,一門是所報專業課程,另一門是綜合試卷,包括:憲法、行政法、刑法、刑訴、民法、民訴。復試階段進行專業面試,復試比例為150%。當然,上面所列的參考書目都是我們一些學生自己琢磨的,學校是不指定的,談不上參考書目的變化。

⑧ 想學關於經濟法律方面的知識。最好看什麼

大型書店有售書籍,你看看適合哪種?比較有名的經濟法學家,西南政法的李昌麒教授,北大的張守文教授等等

⑨ 經濟法與社會法的比較

經濟法與社會法具有重要的區別,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經濟法與社會法最本質區別在於經濟法的經濟性和社會法的社會性。經濟法是國家干預經濟的基本法律形式,經濟法調整的范圍是需要國家干預的經濟關系,經濟性是經濟法的一個重要的特徵,包括調整對象的經濟性、法益目標的經濟性、運行機制的經濟性、效果評價的經濟。社會法的社會政策目標與社會法的社會效益指標決定了社會法具有鮮明的社會性。
(二)經濟法與社會法的調整對象不同。經濟法調整的對象是具有全局性和社會公共性的經濟關系。其調整對象是經濟性的社會關系,這表明經濟法在經濟生活中發揮作用,針對的是全局性和社會共同性的經濟關系。同時,並非所有全局性和社會共同性的經濟關系都由國家干預,國家僅在需要時對這些關系進行干預。而社會法的調整對象主要則是顯著社會意義事項,其涉及的領域相當廣泛,並不局限於經濟領域,例如教育權利保障關系就涉及文教領域等非經濟領域,即社會性的社會關系。
(三)經濟法與社會法的目標不同。由於經濟法與社會法的調整對象及根本屬性的不同,導致其目標的存在屬性也不同,經濟法起源於市場失靈以及原有法律解決能力的欠缺,其目標在於通過國家的適當干預而解決市場失靈以及政府失靈問題,促進經濟健康、快速發展。社會法的目標主要在於救助弱者、反對歧視。經濟法側重於在經濟領域實現社會公平、社會正義,社會法側重於在社會領域實現社會公平、社會正義。
(四)經濟法與社會法的公平觀不同。經濟法倡導積極公平觀,而社會法主張消極公平觀。
經濟法認為只有經濟發展了,增量利益增加了,弱勢群體才會得到更多的利益。而社會法的公平觀主要關注的是對已形成的弱勢群體的保護和扶助,因為它是一種弱者保護機制,是一種利益分配的平均正義立場。
(五)經濟法與社會法的調整方式不盡相同。經濟法的調整方式似乎更為復雜和多樣化,主要通過指令性調整方式、指導性調整方式和以私法主體身份介入經濟關系進行干預等。社
會法則主要通過傾斜待遇、團體契約、強制性最低標准等方式進行調整,例如對貧困人員提供廉租房等等。
經濟法與社會法存在以上的區別,這對於我們釐清兩法的界限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啟發價值,對於立法和司法實踐也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另外,科學的全面的認識經濟法和社會法的關系,還應關注兩者的共同點,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社會性和現代性。
(一)經濟法與社會法都具有社會性。包括以「社會公共利益」位本位,經濟法與社會法在各自領域中, 通過不同方式協調各種利益關系, 以達到社會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法律責任的社會性,。隨著法律的「社會化」進程, 傳統的民事責任、刑事責任、行政責任三者相互融合, 出現了以實現社會安全、社會公平、社會公益和可持續發展為價值目標的社會責任;調節機制的社會性,在人類社會中, 不僅需要以市場調節機制為特徵的競爭機制, 更需要以社會調節機制為特徵的合作機制,以實現社會生活的健康、穩定和有序。所謂社會調節機制, 是指國家以社會管理者的身份或社團(非政府組織) 以社會公信力為媒介完成的一種社會生活交往模式。
(二)經濟法與社會法都具有現代性。經濟法與社會法, 同其他傳統部門法相比, 具有獨特的「現代性」。換言之,,伴隨著從物質到精神、從制度到觀念的現代化變遷,,整個社會中的現代性因素不斷增加;法作為一種調整社會關系的手段和符號系統,必然會對此做出相應的調整和反應。在此背景下產生的經濟法與社會法, 自然有著不同於傳統部門法的現代性特徵。主要包括形成背景的現代性、法域歸屬上的現代性、制度構成上的現代性。這三方面都源於現代社會的屬性特徵,體現反應現代社會的要求的。

⑩ 張守文的經濟法05跟08版有什麼區別

從大家網論壇能下載北大東奧或者會計網校的基礎班、習題班音頻課件和講義。
能聽聽這些老師的講課,理解掌握經濟法知識的確事半功倍。

熱點內容
勞動法員工違紀怎麼規定的 發布:2025-08-22 21:23:21 瀏覽:532
司法部請假 發布:2025-08-22 21:22:23 瀏覽:753
公司法20 發布:2025-08-22 21:20:48 瀏覽:482
合同法解釋定金 發布:2025-08-22 21:08:55 瀏覽:829
道德建設存在的問題 發布:2025-08-22 21:00:33 瀏覽:730
電梯公司規章制度模板 發布:2025-08-22 20:55:36 瀏覽:214
道德經得一 發布:2025-08-22 20:53:27 瀏覽:356
刑事訴訟法關於查封凍結扣押 發布:2025-08-22 20:41:58 瀏覽:609
擬修訂婚姻法 發布:2025-08-22 20:32:53 瀏覽:931
一級智障是否負法律責任 發布:2025-08-22 20:32:51 瀏覽: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