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法的社會作用論文

法的社會作用論文

發布時間: 2022-01-14 07:26:15

1. 法律的作用三百字論文

我前幾天剛好在寫思修論文,有點關於法律的,看用得上不。
在社會生活中,道德是社會中不可缺少的,它代表著整個社會的風貌,而法律是做到了約束人們的作用,消磨人們的犯罪意識。法律為我們樹立了正義的榜樣,是我們崇拜的對象,是我們追求的正法,是我們受持的經典。我們一定要學好法律,按著法律的具體內容,為集體出謀劃策,為社會注入善的力量。社會上的每個人都很尊重法律,同時每個人都注重道德境界的提升。我們在向至高的道德境界邁進,即使風塵僕僕,大浪淘沙,咱們也心甘情願,樂意行善。
法律讓這個世界更加光明,更加和平,更加安全。法律包藏著生機勃勃的文化與思想,我們一直都在學,而且學得很好,用得也好。法律給我們的生產活動與日常生活帶來了巨大的方便。因為法律約束著我們,我們在遵守法律中,實現了財務自由,財物安全,生命安全,以及人生自由。
法律對社會的各項發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法律使文明的社會更加光明,溫暖,和諧,富裕。
當今我們的家庭生活,學校生活以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法,用法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規范自己在勞動、工作、生活中的所作所為,同違法現象作斗爭,以及遵守法律,保證法律實施等觀念,也才能不斷增強。這不僅對保護國家、集體和公民個人的合法利益,鞏固安定的社會秩序,而且對維護社會主義法律的尊嚴和權威,都具有巨大意義。所以我們要想做一個知法、懂法、自覺守法的好公民,必須要學習法律常識,把學法、增強守法觀念列入自己的議事日程,作為自己生活中一項不可缺少的內容。

2. 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

法律在社會中的作用
法律有它的階級性嗎?應該說有。沒階級性的法律是不存在的。法律究竟是什麼?誰能說的清呢?說它是維護道德倫理的,那在資本主義法律是維護公眾的道德倫理的嗎?試問,在世界上哪個國家法律最完善,法制最健全呢?哪個國家的法律制序最好呢?誰能舉出例子說明呢?是世界強國的法律執行的最好嗎?真是不得而知。總之,沒法律是不行的。沒法律的約束,這世界和各個社會不知道要亂成什麼樣子了。
誰的法律維護誰的社會制度,這是不用說的了。在資本主義國家,法律不過是維護的是資本主義的統治罷了。在社會主義是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了。從而也維護了國家的集中領導。法律萬能論我是始終不贊成的。外國人就吃法律,中國人也吃法律嗎?「法」一處不到一處亂,這絕對不是什麼好的現象。是否國家也要為社會的基本細胞「家庭」設立法律呢?
中國如果成為萬法大國,事情也許更亂更糟糕了。公路法,人的走路法,吃飯法,上學法,說話法,購物法,等等無窮無盡,沒法就出事。究竟怎麼樣才算是健全法制,用法制使全社會和諧起來,這是值得探討的問題。說到這里,進步文化的作用在哪裡呢?進步思想又在哪裡呢,作用還有嗎?我說,沒有一種風尚深入人心,沒有一個政黨的思想深入人心,沒有一位國家領導人的思想深入人心,沒有一個倡導的社會風氣深入人心,法制再健全也是無濟於事的。
現在,有些人還閑政策放不開,搞得人們思想放不開,人的行為還沒完全放開,主張人性的自由太受約束,說是影響了各性的發展和張揚。還嫌精神上受壓抑。說白了,這些人到你想到那個國家好了。哪個國家法律既嚴,人又特別自由呢?自由社會,自由國家不是沒有的。那就是「西方」了。法律對人性的自由不知道有什麼約束,需要法律專家來判定了。法制對人性的自由到底是怎樣一種關系,應該有個說法了。
目前,我們的社會屬性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革。越來越趨於自然化。人也是一樣,都成為自然人了。人不在有任何的階級性,這是不可扭轉的一個趨勢了。自然社會又該怎麼樣,自然人又該怎麼樣呢?說白了,只有順其自然地發展下去了。順其自然,這是說了多少年的老話了。那政黨和法律又有什麼用呢?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資產階級自由化不可取,人性絕對自由不可取。人必須要有進步思想的約束,我們的社會才能形成向心力。
政治與法律的結合,其比重6比4,而不是全以法製法律代替政治。無政治的,進步思想的社會,一個法律大國的社會將是一個極為混亂的社會。我們現在的社會是不是一個充滿私心的社會呢?誰不是以個人利益為先呢?事實上,誰不這樣就沒飯吃。政治思想教育已經不靈了,只好用法律進行管制。一個案件攀升有增無減的社會絕不是法制社會應該有的現象。法制在社會中,只能起輔助作用而不是主要作用。否則,就是本末倒置,亂了章法。
要知道,各國與各國的性質具有本質的不同!帝國主義,軍國主義,沙文主義,等等,都是與它所在地人群,地理,資源,人文倫理形成是有直接關系的。不弄明白這點,就是亂來。中國的地理條件,文化,倫理道德,就形成了中國的國家的性質。不能與其它國家等同!因此,法律在國家中的作用也是不同的。一定要明確這點。法律大國,就是,說話的人多,幹活的人少,真正的價值靠誰去創造呢?一個說話人多幹活人少的國家,想真正走在世界前列也是很難的。只有創造價值的多,說話的人少,趕超世界強國才有希望。
在法律上趕超世界先進水平,這可以說是極為可笑的.在資本主義國家,他們的法律是維護議會制度的,是人性和性行為極為開放式的,中國也要如此嗎?
最後要說:人不自覺,法律再嚴也無用。為了個人利益還怕法律嗎?如果法律真的是那麼神,人們都怕法律,那些腐敗早不存在,犯罪案件也不會繼續攀升了。
在文明與進步文化的背後的反動文化起著相當大的破壞作用。這種反動文化不產除,政治與法律將會失去其應有的作用。

3. 法律規范對個人的作用1500字論文

在公共生活中,法律規范對人們的公共生活的作用主要有:

(一)指引作用

法律的指引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能夠為人們提供一種既定的行為模式,從而引導人們在法律范圍內活動的作用。指引作用是法律最首要的作用。法律的首要目的並不在於制裁違法行為,而是在於引導人們正確的行為,合法地參與社會生活。

(二)預測作用

法律的預測作用是指法律通過其規定,告知人們某種行為所具有的、為法律所肯定或否定的性質以及它所導致的法律後果,使人們可以預先估計到自己行為的後果,以及他人行為的趨向與後果。

(三)評價作用

法律的評價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能夠評價人們行為的法律意義的作用。法律評價的標準是合法與不合法。行為評價標准有法律、道德、紀律等,它們是可以同時適用的。但應該注意的是,既不能用法律評價取代道德評價、紀律評價,也不能用道德評價、紀律評價代替法律評價。

(四)強製作用

法律的強製作用是指法律能運用國家強制力制裁違法和犯罪,保障自己得以實施的作用。法律的強製作用是法的其他作用的保障。沒有強製作用,法律的指引作用就會降低,預測作用就會被懷疑,評價作用就會在很大程度上失去意義,教育作用的效力也會受到嚴重影響。

(五)教育作用

法律的教育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通過其規定和實施而影響人們思想,培養和提高人們法律意識,引導人們依法行為的作用。

4. 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義論文800字

論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這里所說的規矩不就是法律嗎?在社會中必須有一定的約束才能讓社會和諧發展,那麼法在現實生活中究竟起什麼作用呢?這個看似很深奧的問提就讓我們來探討一下
法的作用泛指法對社會產生的影響。法的作用可劃分為法的規范作用和法的社會作用。這是根據法在社會生活中發揮作用的形式和內容對法的作用的分類。從法是一種社會規范看,法具有規范作用,規范作用是法作用於社會的特殊形式;從法的本質和目的看,法又具有社會作用,社會作用是法規制和調整社會關系的目的。這種對法的作用的劃分使法與其他社會現象相區別,突出了法律調整的特點;同時,又明確了各個時期法律目的的差異。
法的規范作用可以分為指引、評價、教育、預測和強制五種。法的這五種規范作用是法律必備的,任何社會的法律都具有。但是,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下,在不同的法律制度中,由於法律的性質和價值的不同,法的規范作用的實現程度是會有所不同的。
人類社會自從有法律以來,就對發的本質進行了諸多的探討和研究。但只有在馬克思斯主義產生之後,才有了科學的解釋。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剖析資產階級意識形態時指出「你們的觀念本身是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和所有制關系的產物,正想你們的法不過是被奉為法律的你們這個階級的意志一樣。」這一論斷雖然是針對資產階級法律而言,但是對於正確理解和把握一切類型的本質和特點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雖然法在社會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法律不是萬能的,原因在於:法律是以社會為基礎的,因此,法律不可能超出社會發展需要「創造」或改變社會;法律是社會規范之一,必然受到其他社會規范以及社會條件和環境的制約;法律規制和調整社會關系的范圍和深度是有限的,有些社會關系(如人們的情感關系,友誼關系)不適宜由法律來調整,法律就不應涉足其間;法律自身條件的制約,如語言表達力的局限。在實踐活動中,法律必須結合自身特點發揮作用。
綜上所述:法律的作用可以分為四點1.法律具有明示作用,主要是以法律條文的形式明確告知人們,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不可做,此作用是實現知法和守法的前提。2.法律具有預言作用,此作用可以及時有效的警示人們,可以在每個人的心底建立一道堅不可摧的防線。3.法的校正作用,這一作用主要是通過法律的強執行力來校正社會行為中出現的一些不法行為。4.法律具有扭轉社會風氣,凈化人們心靈,凈化社會環境的社會效益。這是法律的目的和根本性作用。

5. 法律對社會的作用論文3000字

法律對,社會的作用
。/還是問題不大

6. 結合實際談談法律的作用 小論文

一、 法律具有明示作用。法律的明示作用主要是以法律條文的形式明確告知人們,什麼可以做的,什麼是不可以做的,哪些行為是合法的,哪些行為是非法的。違法者將要受到怎樣的制裁等。這一作用主要是通過立法和普法工作來實現的。法律所具有的明示作用是實現知法和守法的基本前提。

二、 法律具有預防作用。對於法律的預防作用主要是通過法律的明示作用和執法的效力以及對違法行為進行懲治力度的大小來實現的。法律的明示作用可以使人們知曉法律而明辨是非,即在人們的日常行為中,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絕對禁止的,觸犯了法律應受到的法律制裁是什麼,違法後能不能變通,變通的可能性有多少等等。這樣人們在日常的具體活動中,根據法律的規定來自覺地調解和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從而來達到有效避免違法和犯罪現象發生的目的。嚴格及時有效的執法也可以警示人們,未違法,違法必受罰,受罰不可變通也。這樣可以在每一個人的心底上建立起一道堅不可崔的思想行為防線。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收到欲方則方,欲圓則圓的良好的規范效果。

三、 法律的校正作用。也稱之為法律的規范作用。這一作用主要是通過法律的強制執行力來機械地校正社會行為中所出現的一些偏離了法律軌道的不法行為,使之回歸到正常的法律軌道。像法律所對的一些觸犯了法律的違法犯罪分子所進行的強制性的法律改造,使之違法行為得到了強制性的校正。

四、 法律具有扭轉社會風氣、凈化人們的心靈、凈化社會環境的社會性效益。理順、改善和穩定人們之間的社會關系,提高整個社會運行的效率和文明程度。作為一個真正的法制社會則是一個高度秩序、高度穩定、高度效率、高度文明的社會。這也是法制的最終目的和最根本性的作用。

你再從沒有法律會如何等角度再深入談談,其實有很多社會現象的,如中國食品問題,有法律規范還弄成這樣,如果沒有.....

7. 學習中國傳統法文化的現實意義(論文)

法律文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法律文化是人類在法律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和習慣、規范、制度等,它包括觀念形態的法律文化和規范形態的法律文化。狹義的法律文化僅指觀念形態上的法律文化,包括人們對法的性質、法的作用、法與其他社會現象的關系的看法、評價以及人們在法律實踐中的思維模式。本文所涉及的法律文化就是從狹義上講的。世界各國的法律文化由於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歷史文化傳統、法的淵源和結構的不同而有很大差異,中國作為一個有著幾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同樣形成了自己源遠流長的法律文化。



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哲學基礎是人本主義。人本主義的基本特徵是重視人的價值。它大致有三層含義:一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人本主義哲學認為,天地之間,人最重要,人是宇宙的主人。中國傳統哲學歷來講「天人合一」,人不應對抗自然、破壞自然。人在自然面前也不應消極無為,而應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人類依靠社會群體的力量,正確運用禮、法,就能戰勝自然,治理國家,把人間的事情辦好。「人能勝乎天者,法也」。二是人與神的關系。在中國從未形成一種與世俗政權相對抗,甚至凌駕於世俗政權之上的宗教。遠在三千年以前,就出現了一種重人事、輕鬼神的思想。西周時期,周公就提出:「天不可信,我道惟寧王德延」,上天是不可信賴的,只有發揚文王之德,才能使周王朝國運長久。春秋時期,鄭國子產說:「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左傳》昭公十八年)。孔子學生子路問如何對待鬼神,孔子答:「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表達了他們著眼於人事,立足於人間的現實主義態度。這種重人事、輕鬼神的現實主義精神一直為後人所效法。三是國與民的關系。西周時期出現了重民思想。周公反復強調統治者一定要「敬德保民」,要「惠民」、「裕民」。當權者應以民心為鏡子,來查看自己為政的得失。春秋時期出現了一股重民思潮。《管子·牧民》說:「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孔子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戰國時期,在列國爭霸的歷史條件下,重民思想有了進一步發展。孟子明確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荀子說:「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西漢時期的賈誼說得更加透徹和精闢,他說:「聞之於政也,民無不為本也」。儒家正是從這種民本主義出發,主張重視民心向背,關心民間疾苦,先富後教,斂從其薄,刑罰適中,反對苛政與濫罰。這種民本主義思想是人本主義的主要內容,而人本主義正是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哲學基礎。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本主義是和宗法倫理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因為中國的人本主義重視人的價值,認為人是宇宙的主人。而倫理主義的特徵就是重視人與人的關系,每個人都被置於一定的宗法倫理關系之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義、臣忠,是每個人都要恪守的道德規范和應盡的義務。所以,有人把中國古代的人本主義稱為「道德的人本主義」。這種人本主義深深紮根於以血緣為紐帶,以宗法倫理為核心的宗法等級制度的土壤中。與這種傳統文化相適應,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也是倫理主義的法律文化。以人本主義為基礎,以家族為本位,以血緣關系為紐帶,以宗法倫理為核心是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基本特徵。其具體表現是:禮法結合,以禮統法;德刑並用,以德為主;重人治,輕法治;重刑法,輕民法;皇權至上,以言代法。這種法律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法律實踐的經驗總結,表明了占社會主導地位的社會成員對法的觀念、法的價值、法與其他調整方式的關系的看法和態度。對個人、集體和國家的法律實踐有著直接的引導作用。



毋庸諱言,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的消極因素很多。如:人治觀念、皇權思想,以言代法,封建等級觀念,特權思想,重刑法、輕民法,司法與行政合一等,這些因素與現代法治格格不入,在法治建設的過程中必須徹底根除。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的許多積極因素並未失去其價值,值得我們繼承與發揚。如:

1、人本主義。人本主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人本主義體現在法律領域,就是主張立法、司法都以民為本。早在兩千六百多年前,管仲就明確提出:「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包拯說:「民者,國之本也」。他主張立法當以便民為本。這種以人為本的基本價值觀念,在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今天並不過時。我們知道,法是由一定的生產方式產生的需要和利益的表現,同時也是對人們的各種利益和需求進行調整的重要手段,社會主義法以確認、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根本目的,因此,在法律實踐中,必須時刻關注和尊重人的需要,既不能無視民眾的需要,也不能強迫民眾接受他們所不需要的東西。

2、注重道德教化,重視犯罪預防。西周時期,周公提出「明德慎罰」,後經孔、孟、董仲舒等人加工為「德主刑輔」,成為封建社會的法制原則。德主刑輔理論並不反對刑罰,而是反對專任刑罰。這種理論認為,刑罰的強製作用,只能使人不敢犯罪,而道德的教育作用,卻可使人對犯罪產生羞恥感而不願犯罪。刑罰只能懲治於犯罪之後,而德教卻可以禁犯罪於未萌。道德教化和刑罰制裁這兩者相比較,前者對社會控制更有利。德主刑輔理論建立在人性論基礎上,儒家大多主張人之初,性本善,犯罪是由於後天受外界影響而造成的。人性可以改變,經過後天的教育,人就能謹慎地約束自己的行為,所以犯罪完全是可以預防的。

此外,思想家們還把犯罪的根源與人民的生活狀況聯系在一起分析,主張從經濟手段上預防犯罪,這就是儒家的「富民」思想。《管子·牧民》說:「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孟子也說:「夫民之為道也,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主張「制民之產」,滿足民眾的基本物質生活需要,以達到犯罪預防的目的。可見,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對於犯罪問題的解決並不局限於一種手段,而是主張道德、法律、經濟手段同時採用。這對於我們探索如何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下進行社會綜合治理,有效地預防和矯治犯罪,都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3、賢人政治。《禮記·中庸》說:「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故為政在人」。儒家認為,盡管周文王、周武王的治國之道已經定為法典,但能否實行,關鍵在於人。不同的人使用,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誠然,選擇賢人的標准古今完全不同,但我們依然從中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示:在良好的法律制定以後,應當重視為政執法者的選擇,特別是對他們道德品質的考察。儒家十分注重賢人的道德感召力,孔子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孟子說:「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於眾也。」 都把領導者道德品質的好壞,看作是影響民眾道德品質的重要因素。講到賢人政治,經常有人認為這是典型的要人治,不要法治,其實不然。儒家在人與法的關繫上是有著清醒的認識的,並不認為有了善,有了賢人就可以不要法,而是要求法與人兼備。孟子說:「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這種主張為後世提供了一條非常寶貴的治國經驗:僅僅進行法律制度方面的硬體建設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重視國家官員的個人品德和素質的軟體建設,由無德無能的人執政掌權,必將危害國家。

4、重義輕利。儒家的義利觀在今天的市場經濟大潮中多受到批判,認為這種觀念否認與限制了人們的私慾,與市場經濟不相適應。其實傳統義利觀並沒有把義利絕對對立起來。孔子就坦白承認自己有求利之心,他說:「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事吾亦為之」。荀子更明確指出:「義與利者,人之兩有也。雖堯舜不能去民之欲利」。肯定了倫理道德與物質生活皆為人的正常需要。荀子義利觀的著眼點並不局限於個人,而是整個國家、社會。他強調政府不與民爭利,要求天子不養牛羊,臣下不養雞豬,上卿不從事金融,大夫不開辦農場、菜園等。拿現在的話說就是國家官員一律不得經商。可見,儒家不僅沒有限制民眾對物質利益的追求,反而重視保護民眾的利益,強調重天下之利才是義。荀子明確反對官商,就是要避免官員以權謀私,損害民眾的利益。這一點在商品經濟並不發達的戰國時期,荀子就意識到了,非常難能可貴。對於我們今天規范政府官員的行為仍具有積極的價值。

此外,儒家的義利觀還主張見利思義,反對見利忘義。這里的義指不損害他人的利益。見利思義要求人們對自己的求利之心有一定的道德約束,否則會助長人與人之間的爭奪與沖突,對社會的和諧與安寧造成不良影響。近年來由於拜金主義和利己主義的滋長,義與利的矛盾日益突出。對此,我們不應熟視無睹。在我國,法律確認了每個人都有選擇和從事自己願意做的事情的自由,但這種自由以不損害他人和社會公益為前提。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根本出發點是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是以人為本。既要重視物質文明建設,又要重視精神文明建設。所以依然要提倡見利思義;反對見利忘義,為一己之利而不顧國家民族的利益,損人利己。

中國傳統法律文化歷經幾千年積淀而成,在構建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文化的過程中,應佔有重要的地位。盡管西方法律文化中的法治觀念、法治原則、法治思想等優秀的文化成果我們可以吸收借鑒,但並不能因此對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全盤否定。我們既要實現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現代化價值體系的轉化,也要警惕西方的文化霸權。這是我們在進行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理論和實踐中需要特別注意的。

8. 求一篇-----論法的作用----3000字論文急用!!!!!!謝謝各位了

我國社會主義法,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它的全部作用都可以歸結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服務,因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黨和國家的總任務。圍繞這一總任務,我國法的社會作用可

9. 法律的作用和意義論文

還是自己來吧。別人寫的東西都是別人的心血。不大可能免費給你,能在網上找的都是好些狗屁不通的,不知道是好多人都抄成一樣的了。自己可以找一些參考的書籍,「東抄點本抄點」也能搞定,對了論文有嚴格的格式,給著格式來,祝你成功。

10. 經濟法在法治社會中的作用論文

一、引言
採取法律的手段實現國家治理,能夠創建一個更加和諧、民主和規范的社會。所以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需要實現依法治國,以便促進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的現代化發展。而經濟法是政府實現依法治國的必然選擇,其在法治社會建設的過程中將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對經濟法在依法治國中的時代使命展開分析,從而更好的推動法治社會的發展。
二、依法治國中經濟法的宏觀調控使命
在政府進行國家治理的過程中,必須採取宏觀調控的手段進行市場風險的控制。但與此同時,為了實現從反壟斷為核心到宏觀調控為重點的轉變,經濟法也需要承擔促使國家宏觀調控實現法治化的時代使命,以滿足現代國家的治理需求。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宏觀調控能夠實現法制化,並能反映出一個國家的法治文明和經濟民族程度。所以,隨著中國經濟體制的不斷改革,政府還要以經濟法建設為邏輯起點進行宏觀調控法理論體系的構建,以便使經濟法成為政府行為的規范管理者。但就目前來看,中國政府的宏觀調控依然無法可依,所以導致中國市場依然是一種人治格局。而宏觀調控無法可依,將導致調控者和受控者的權利和義務無法得到明確,所以容易導致侵犯私權和濫用行政權力的問題出現。因此,在中國經濟與世界接軌的過程中,在中國政府實現依法治國的道路上,經濟法還要承擔起促進宏觀調控法治化發展的使命。
三、依法治國中經濟法的社會保障使命
十八屆三種全會指出,為實現依法治國,政府還要進行全面、多層次和人性化的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以便為社會和市場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所以,經濟法的實施,需要進行社會保障安全網的建設,以便在體現依法治國價值的同時,承擔其應擔負的時代使命。就現階段而言,中國政府已經建立了與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社會保障法律制度,如《工傷保險條例》、《中國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和《社會救助暫行辦法》等等。而這些法律法規的確立,可以為公民的基本生活提供保障,所以能夠起到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作用。但與此同時,國內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也存在著立法理念不明、政府責任不明和立法內容缺失等問題。因此,在經濟法建設的過程中,還要使其起到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的作用,以便使經濟法起到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作用。
四、依法治國中經濟法的虛擬經濟管理使命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中國的虛擬經濟也得到了迅速發展。而經濟危機的出現,使人們認識到了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發展的強大破壞力量。所以,中國政府想要實現依法治國,就需要加強虛擬經濟的管理,從而使市場經濟保持穩定發展。為此,中國政府還應加強經濟法的建設,以便利用經濟法對包含債券、期票和產權等金融衍生品在內的虛擬經濟產物進行法治化管理,繼而使虛擬經濟得到開放化發展的同時,有效進行虛擬經濟的控制。而使經濟法承擔起管理虛擬經濟的時代使命,則能夠發揮虛擬經濟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資源優化配置作用,同時又能夠預防虛擬經濟過渡發展給實體經濟發展帶來的危害。因此,中國政府還應該尋求有效的經濟法律手段,從而有效實現中國虛擬經濟與世界虛擬經濟的接軌。
五、依法治國中經濟法的規制國家干預使命
十八屆三種全會明確指出,需要使政府的權力在人的監督下使用,才能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所以,想要實現依法治國,還要利用經濟法進行國家干預經濟活動的行為的規制。而通過有效規制政府權力,則能夠使人民的權力得到釋放,從而使國家干預的合法性和正當性得到保證。因此,作為解決社會新型沖突的法律部門,經濟法應該藉助國家手段進行市場失靈控制,從而使國家干預行為得到有效規制。就目前來看,在宏觀調控和市場秩序的法律制度中,存有大量國家干預法律條文,所以國家干預成為了經濟法重要特徵。而在政府的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中,經濟法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因此,作為獨立法律部門,經濟法需要確保國家在尊重市場機制的前提下進行市場干預,從而確保國家干預與經濟自治的平衡。
六、結論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政府提出了依法治國的理論和方針,以便全面推進法治國家的建設。而在這一時代背景下,經濟法則需要承擔推動政府宏觀調控法制化、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加強虛擬經濟管理和規制國家干預經濟的活動的時代使命,以便更好的為國家的發展提供助力。

熱點內容
刑事法律服務內容 發布:2025-08-17 21:46:56 瀏覽:788
法治禁毒手抄報 發布:2025-08-17 21:45:16 瀏覽:889
刑法選擇罪名 發布:2025-08-17 21:29:17 瀏覽:934
經濟法概論提綱 發布:2025-08-17 21:29:14 瀏覽:505
法律法規地方性規章 發布:2025-08-17 21:24:52 瀏覽:829
在審判實踐中如何把講政治和講法治統一起來 發布:2025-08-17 21:24:49 瀏覽:741
營商環境與政府法治建設 發布:2025-08-17 21:14:33 瀏覽:398
合同法解釋第十八 發布:2025-08-17 21:02:06 瀏覽:85
法律碩士進檢察院 發布:2025-08-17 20:58:31 瀏覽:756
阿根廷商法內容 發布:2025-08-17 20:58:31 瀏覽: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