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經濟法學者沈
⑴ 國際經濟法學的一個名詞解釋
國家契約(state contract),是現代國際投資中常見的一種特殊法律形式,有人稱特許協議(Concession)、「回經濟特許協議」答「經濟開發協議」,是指一個國家(政府)同外國投資者個人或法人,約定在一定期間,在指定地區內,允許其在一定條件下享有專屬於國家的某種權利,投資從事於公用事業建設或自然資源開發等特殊經濟活動,基於一定程序,予以特別許可(special authorization or approval)的法律協議(legal instrument)
⑵ 國際經濟法課程主講老師是誰
國際經濟法主講老師現為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國際經濟法碩士生導師,兼任北京市國際法學會理事。
⑶ 國際經濟法學的國際經濟法學
法學中以國際經濟法為研究對象的一門新興的分支學科。國際經濟法是關於國際社會中經濟關系和經濟組織的國際法規范和國內法規范的總稱,亦即調整國際經濟交往中商品生產、流通、資本移動、信貸、結算、稅收等法律關系及國際經濟組織的法規和法制的總稱。其范圍包括國際貿易法、 國際投資法、 國際貨幣金融法(見國際貨幣法)、國際稅法及國際經濟組織法,等等。國際經濟法學是研究這些方面的一個獨立的法學部門。
學說 隨著現代國際經濟交往和合作的發展,及其所引起的國際經濟關系的深刻變化,在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國際貨幣金融體制、國際稅收等方面,也產生了新的復雜的法律問題,在傳統的法學分科體系中,不斷出現了新的突破。國際經濟法學正是反映這一新的突破,而成為現代法學領域中一門新興的學科。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關於國際經濟法的研究,已引起各國法學界的普遍重視。綜合各家學說,大體上可以分為兩派: 這一觀點基於傳統的法學分科論,從純理論及概念出發,嚴守國際法與國內法。「公法」與「私法」的界限,認為國際經濟法屬於國際公法(見國際法)的范疇,其中不包括國內法規范。其代表人物如英國的G.施瓦曾伯格,他曾列舉國際公法的特別分支有:國際機構法、國際航空法、國際勞動法及國際經濟法。他認為「國際經濟法是國際公法的一個特殊部門,是關於自然資源的所有權和開發,物的生產、流通和消費,貨幣和財政,與此有關的其他業務,以及從事上述活動的實體的組織及其法律地位」的規范。條約和國際慣例是國際經濟法的淵源。他把國際經濟法分為兩類法規:一類是關於國家間經濟活動的規范,如通商條約、易貨貿易協定、政府間貸款協定、支付協定、對國家支付不能、其他公契約履行保證義務的協定等。一類是關於國際經濟制度的法律。國內法應排除在國際經濟法研究領域之外。
日本的金澤良雄認為,國際經濟法是為了解決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的矛盾,從國際經濟整體立場出發所形成的國際法秩序,即對國際社會中的經濟活動,通過國家進行雙邊或多邊調整,加以一定製約的國際法,即條約的總和。其中既包括國家間的規范,也包括國家與國際組織間、國際組織相互間的規范。它不僅包括國際經濟統製法,如《歐洲煤鋼聯營條約》等,還包括更為廣泛的國際間經濟協調和合作的國際法規范,如《聯合國憲章》、《關稅及貿易總協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條款》等。所以國際經濟法應概括地理解為包括規定國家及國際組織的國際經濟活動的規范。
日本橫川新也認為國際經濟法是「主要通過條約來規定國際經濟活動的法律規范」。他說,凡是以國際經濟合作的均衡發展及國際經濟交往的安定為目的所形成的法律體制,就是國際經濟法,它是由國際條約和基於條約的其他制度所構成的。至於國際投資法體系,他認為既屬於資本輸出國和資本輸入國的國內法問題,同時又是跨及兩國間和多國間的國際法問題,具有流動性的特點,應屬於國際經濟法范疇以外的一個獨立的法律體系。
總之,這一派都把國際經濟法理解為「經濟的國際法」。在中國也有持這種觀點的國際法學家。 美國M.卡茨和K.布魯斯特也提出應克服傳統法學研究的片面性,強調打破國際公法、國際私法、比較法學之間相互隔絕的界限,側重研究國際法與國內法之間相互滲透的作用,綜合地把個人、法人、國家及國際組織間一切國際交易與關系的法律問題作為研究對象。他們認為國際經濟法是調整國際經濟交易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包含兩類法律規范:一為涉外關系法,如國內法(公法和私法)、國際私法、兩國條約;一為國際行政法,如多國間條約。
其他如美國的W.G.弗里德曼,A.A.法托羅斯,A.F.洛溫菲爾德,奧地利的A.韋德羅斯,德國的G.埃勒,日本的櫻井雅夫等都傾向於這一觀點。他們認為國際經濟法是一支「獨立的法學部門」,或一種「獨特的法律秩序」,不屬於國際公法的范疇,其中既包括國際法規范,也包括國內法規范。
在中國,也有一些學者持這種觀點,認為國際經濟法,無論從其產生及其發展的必然性,或從其本身的特點來看,都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其內容不是國際法所能概括的。
國際經濟法的產生和發展 國際經濟法屬經濟法范疇,同國內經濟法一樣,是基於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而產生並發展起來的。隨著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隨著資本輸出的增加,各國壟斷資本從控制國內市場,發展到超越國境而形成國際壟斷同盟(如國際卡特爾、國際托拉斯等),從經濟上瓜分世界、控制世界市場。在競相爭奪原料產地、銷售市場、投資場所等的激烈斗爭中,為達成均勢,共同剝削世界各國人民,這些壟斷同盟之間相互簽訂各種協定,求得暫時妥協,利益均沾。雖然這些只是屬於民間協定的性質,但實質上是國家政權同壟斷資本相結合,開始對國際經濟進行干預和控制。在這里已可看到國際經濟法的萌芽。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形勢發生了新的變化。一方面,資本主義世界面臨戰後種種遺留問題,如資本主義世界物資的極度匱乏,戰後歐洲經濟復興與美援有關的安全保障問題,特別是戰後即將來臨的生產過剩以及防止資本主義世界性經濟蕭條和恐慌等等。作為從國際范圍內解決這種問題的對策,在國際經濟領域內所產生的法規和法制,包括國際的和國內的,更達到驚人的發展,如《聯合國憲章》有關發展國際經濟、確保會員國通商自由及公平待遇等規定,《關稅及貿易總協定》,布雷頓森林協定(見國際貨幣法)以及各種地區性經濟組織條約和各國涉外經濟關系的立法等。另一方面,由於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立,形成了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使統一的無所不包的世界資本主義經濟體系開始瓦解,形成兩種經濟體制的對立。與此同時,隨著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加速了殖民主義體制的崩潰,第三世界國家紛紛獨立,成為國際政治上的新生力量,直到發展成為經濟上反殖反霸的集體自力更生的對抗力量。這樣,「南北問題」(發展中國家與工業發達國家之間)、「東西問題」(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之間)、「南南問題」交織在一起,相互斗爭,而又相互依存,形成了國際經濟關系的復雜結構。這一新的國際經濟關系的發展,不僅豐富了國際經濟法的內容,而且使國際經濟法從本質上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如廣大發展中國家實行「南南合作」,在爭取建立新國際經濟秩序(見國際經濟法的斗爭中,逐步獲得勝利,促使聯合國大會制定並通過了一系列宣言、決議及地區性協定等,初步奠定了國際經濟新的法律秩序的基礎。如1962年《自然資源的永久主權》的決議,1974年《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宣言》及《行動綱領》、《各國經濟權利和義務憲章》,1975年、1979年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國家同歐洲共同體兩次《洛美協定》,石油輸出國組織歷次協定、決議、庄嚴聲明,銅輸出國政府聯合委員會憲章及《安第斯條約》等,在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國際金融、貨幣、信貸等領域對自然資源永久主權的維護,對跨國公司行動的限制,對舊國際經濟秩序和法律秩序的抗衡和沖擊等,都為國際經濟法的發展增添了新的內容。又如發展中國家基於發展戰略,在平等互利、自力更生原則的指導下,制定了種種發展對外經濟、調整涉外經濟關系的國內法,如外匯管理法、外貿法、外資法、涉外稅法等,也成為調整國際經濟關系的重要一環,構成國際經濟法的重要內容,並體現了現代新國際經濟秩序的重要原則。
由於國際貿易、投資、信貸等經濟交往不限於國家間、國際組織間的關系,而大量的是各國民間交往、民間同國家政府或國際組織間的關系。其所帶來的法律問題,已非傳統的國際法或國內法某一單獨分科所能解決,這就使國際法與國內法相互滲透、相互補充的作用,越來越顯得不可忽視。這樣,一部反映國際經濟新秩序,包括國際法規范和國內法規范的龐大的、獨立的國際經濟法體系就應運而生,並且不斷發展,反映出國際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趨勢。
國際經濟法學的特點 從國際經濟法本身的內在聯系來看,無論其法律行為的主體,它所調整的法律關系以及它所包含的法律規范,都有著不同於其他法律分科的特點,因而國際經濟法學也具有與法學其他分支學科不同的特點。 包括國際法和國內法,國際經濟活動往往因其主體不同,所涉及的法律關系不同,形成種種相互聯系的復雜結構。因此,國際經濟法包括的法律規范,就不僅僅是國際法規范,如條約、協定、國際慣例等,而且包括國內法規范,即涉外經濟法。在處理一項具體國際經濟問題時,有關的國際法規范與國內法規范,往往需要相互補充,才能共同完成其法律效果。例如美國國內法上的海外投資保險制度的適用,以美國同東道國訂有雙邊投資保證協定為其法定前提,即美國企業只有向同美國訂有雙邊投資保證協定的國家投資,才能在國內申請投資保險(見投資保護的國際協定)。因此,對有關國際經濟的國際法規范,如不了解與之有關的國內法規范,就難於確切理解其意義;同樣,對有關國際經濟的國內法規范,如不了解與之有關的國際法規范,也難全面理解其意義;不能片面地孤立地探索國際經濟中的法律問題。
綜合國際法規范和國內法規范、公法和私法形成統一的法律體系,是跨國經濟活動多樣性、復雜性的客觀反映。這就決定了國際經濟法學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的特點,並成為一個獨立的法學部門。這種情況也不僅見於國際經濟法,國際海商法也是綜合國際法與對外的國內法兩種規范而形成發展起來的,正如自然科學領域中的邊緣學科,或稱為交叉學科、綜合學科一樣。
作為上層建築的法律,必須是適應於總的經濟狀況,而且必須是它的反映。國際經濟法之所以必須成為一門獨立的法學部門,也正是國際經濟關系錯綜復雜結構客觀現實的反映,經濟發展的必然需要。因此,國際經濟法學的研究也必須從客觀實際出發,運用綜合的方法,探索國際經濟中的法律問題,擺脫傳統法學分科論和純概念的羈絆,擴大視野,在廣度和深度上開拓新的法學研究領域和新的研究方法。
⑷ 國際經濟法包括哪幾個方面的內容
國際經濟法是調整國際經濟關系的各種法律規范的總稱,是隨著國際經濟關系的發內展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一容個法律部門和法律學科。
國際經濟關系主要包括國際貿易關系、國際投資關系、國際技術轉讓關系、國際貨幣金融關系和國際稅收關系,是由於貨物、技術、服務、資金和人員的跨國流動所形成的。調整這些國際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分別形成了國際貿易法、國際投資法、國際貨幣金融法、國際稅法和國際經濟組織法,這些實體法規范和解決國際經濟貿易爭議的程序法規范構成國際經濟法的基本內容。
國際經濟法的存在形式,包括國際法規范和國內法規范兩大類。其中,國際法規范包括國際條約、國際經濟慣例,以及有關國際組織的規范性決議等;國內法規范主要是各國調整涉外經濟關系的國內立法,在某些國家還包括法院判例。國際經濟法的主體是自然人、法人、國家和國際經濟組織。1974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的《各國經濟權利和義務憲章》列舉了15項原則作為指導國際經濟關系的基本原則,其中國家經濟主權、公平互利和國際合作以謀發展三項基本原則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⑸ 國際經濟法學論述題
國際重復征稅問題是國際經濟領域中跨國投資者和各國政府所共同關心的問題,也是國際稅法的核心問題。國際稅法的許多規范,都是解決國際雙重征稅現象的規范。
國際重復征稅現象的產生,迄今已有很長的一段歷史。它產生的前提條件主要有二:一是納稅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擁有跨國所得,即在其居住國以外的國家取得收入或佔有財產;二是兩國對同一納稅人都行使稅收管轄權。①
基於以上內容,我們將國際重復征稅的基本特點歸納為以下四點:
1. 征稅主體的雙重性,即對同一所得兩個國家同時行使征稅權;
2. 納稅主體與課稅客體的同一性,即兩個國家對同一納稅人同一時期的同一納稅對象徵稅;
3. 課征稅種的同類性,即兩個國家對同一跨國納稅人的同一課稅對象徵稅,往往課征相同的稅種或類似的稅 種;
4. 納稅人承擔稅負的國際性,即跨國納稅人同一時期內的同一收入,同時在兩個國家負有納稅義務。
國際重復征稅現象的出現,在實踐中往往有一定的危害。這種危害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
一方面從法律角度講。
國際重復征稅使從事跨國投資和其他各種經濟活動的納稅人相對於從事國內投資和其他各種經濟活動的納稅人,背負了沉重的雙重稅收義務負擔,違背了稅收中立和稅負公平這些基本的稅法原則。
另一方面從經濟角度上看。
由於國際重復征稅造成了稅負不公平結果,使跨國納稅人處於不利的競爭地位,勢必挫傷從事跨國經濟活動的人的積極性,從而阻礙國際間資金、技術和人員的正當流動、交往。正是鑒於國際重復征稅的上述危害性,各國政府都意識到應採取措施予以避免和消除。
=============================
海外投資保證制度(也稱投資保險制度)是國際投資保 護的重要法制之一,是資本輸出國政府為了鼓勵本國資本向海外活動,為了 預防和補償因資本輸入國發生政治風險而使本國投資者遭受損失而開辦的一 種政府保險。
資本輸出國的私人向海外投資會遇到一些特殊風險,諸如投資東道國基 於本國公共利益的需要,對外國投資者的財產實行國有化或徵收;為了維持 本國的國際收支平衡,實行外匯管制,禁止或限制外國投資者本金、利潤的 匯出;東道國發生戰爭、內亂,從而使外國投資者的財產遭受重大損失,或 經營不能繼續。這些風險均來自於東道國基於主權權力而為的行為,是由東
道國行政管理行為而引發的,不可避免也不能制止。這類風險因為與東道國 的政治、社會、法律、政策緊密相關,與一般商業風險截然不同,因而被稱 為政治風險。這些風險往往使投資者望而興嘆,裹足不前。為了解除海外投 資者的顧慮,促使其對外投資,許多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紛紛建立這種對政治 風險進行保險的制度,承諾一旦投資者在東道國遇到這樣的政治風險而遭受 經濟損失時,由政府的投資保險機構予以補償。這種制度無疑對投資者的利 益實現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投資保險制度的特點是: (1)投資保險制度提供的是「國家保證」或「政府保證」。該制度吸收了
一般商業保險制度的形式,但內容及本質卻截然不同,投資保險制度具有明 顯的公的性質,由國家特設機構執行或某個政治部門執行,由國家作經濟後 盾,針對的是源於國家權力的政治風險,並且與政府之間的投資保證協定緊 密相聯。總之,它是由國家通過法律提供的一種政府保證。
⑹ 國際經濟法學到了什麼
國際經濟法學學到了什麼?我覺得學到的東西很多,比如對國際市場的了解,還有對各國經濟有充分的了解,還有,對各國的法律也有充分的了解,在以後的工作中,能夠游刃有餘。
⑺ 幾道國際經濟法學的問題,請大家幫忙!
1 A、國家外交人員享有外交特權與豁免
B、國家財產神聖不可侵犯
C、國家豁免原則的基礎是內主權平等容
2 A、、如果自然人不具有某一國家的國籍,則該自然人在該國被視為外國人
B、外國人在東道國的法律地位,由東道國的國內法或其參加的國際條約決定。
C、外國人在東道國可能享有國民待遇。
3A、在法律上享有人格權,其人格不受侵犯
B、是國內法人,根據公司法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
C、在國際經濟關繫上獨立地享有權利、承擔義務的資格
D、在其出資的范圍內承擔有限責任的資格
⑻ 國際經濟法考研,我該選擇哪個學校
浙大一般化……武大郎的排名年年吹得牛光閃閃,就也不見得好到哪兒去~~我初中專的時候,有一個浙大的畢屬業生去我們那兒教學(私立高中,月工資1K左右)。個人覺得浙大很雞肋的,和山大一樣,大而無當。
中國政法大學還可以,但是你想在北大、清華、人大、外交學院、UIBI、北航、北師、北理等等的環伺下。。。一個中政的碩士還是太虛了。。
最推薦廈大,競爭面最小,在福建一家獨大。浙大盡管也算在浙江一家獨大,但是東有復旦交大華政,北有南大南師,在長三角的競爭力其實不如廈大在福建地區的。而且廈大的國際經濟法真心沒的說~~~也就人大能和他相比,北大、外交學院、UIBI都得讓他三分。
華政也不錯,老牌帝國,學風扎實,不像復旦交大的很多學生,自以為牛B,頭重腳輕腹中空~~但是量產太多,不值錢。。。所以可以作為第二選擇。
總而言之,最推薦廈門大學。要考就要考好的呀!要不,考研有什麼意義?此外,個人區位也有關吧,有人喜歡往外走,有人喜歡固守本土。我是山東人,我就不願意上山大。你如果本地情節比較重的話,還是考浙大好一點,畢竟,浙大盡管不是最好,但是也很不錯啦~~
⑼ 簡述什麼是廣義的國際經濟法學說
廣義的國際經濟法學說
泛指調整國際經濟交往的法律。其范圍包括一切關於超越國界並涉及任何經濟利益的交易和交往的法律規則和制度,不論進行交往和交易的主體是國家、國際組織或機構、國營金融機構(如國家的中央銀行),還是個人、法人或跨國公司。它也不區分國際法和國內法、公法和私法。主張這種概念的法學家一般認為,國際經濟法是國際社會中經濟關系和經濟組織的國際法規范和國內法規范的總稱,他們打破了法律各部門之間的界限,強調法律各部門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滲透。這派國際經濟法學者特別著重從各種有關法規的綜合的角度,研究實際的法律問題,對實際法律工作者來說,較切合實用。
按照廣泛的概念,國際經濟法的內容甚廣,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①關於外國人經濟地位的國內立法和國際法。②關於國際商業交易的私法方面,包括貨物買賣、運輸、契約的法律,保險法,公司法和海商法。③關於國際貿易的國內法規,如關稅法規、內地稅法規、進出口管製法規、外匯管製法規以及關於質量和包裝標准等方面的法規等。④關於外國人投資的國內立法和國際法,包括外國人投資的組織和清理、投資的待遇、保護和保證(見國際投資法),國有化和徵收,解決投資爭端的方法和適用的法律,等等。⑤關於國際貿易制度、國際貨幣和金融制度和國際機構投資制度的國際法和國際經濟機構法,如關稅及貿易總協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區域性國際開發銀行(如亞洲開發銀行)的法律,國際商品協定等。這部分法律都是通過國際條約的形式制定的,構成國家之間的條約義務,屬國際公法的范圍,不直接涉及或約束個人。⑥關於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法律,如歐洲經濟共同體,經濟互助委員會,安第斯條約組織的法律。⑦國際稅法,包括課稅管轄權范圍,關於解決雙重課稅的法律(見國際稅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