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社會心理學勸說宣傳法

社會心理學勸說宣傳法

發布時間: 2022-01-17 00:25:48

『壹』 社會心理學人際吸引有哪些原則

在人際交往中我們主要是依據一下四個原則

1、交互原則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是喜歡和喜歡我們的人交往,而疏遠首先疏遠我們的人,如果你想和誰建立個良好的關系,方法很簡單,只要你逢人就多說這個人的好話就行了,不用你主動那個人就會自然對你有好感的。因為我們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行為找個合理恰當的解釋,這樣才能維護內心的平衡。

2、功利原則

因為人際交往的本質就是一種社會交換,我們和一個人交往都是有目的的,都是感覺對自己有用我們才交往,可能我們感覺不到,有些交往是為了讓自己獲得更多的物質利益,也有些是為了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我們常說的「多個朋友多條路」就是人際交往功利原則的現實體現。社會交換還包括著增值交換和減值交換,和哪些重情輕物的哪些人交往就是增值交換,相反,和哪些重物輕情的人交往就屬於減值交換。

3、自我價值保護原則

所謂的自我價值保護就是一個人心理活動的各個方面防止自我價值遭到否定的自我價值傾向。為了保護自我價值我們常採取自我阻抑策略,即個人對未來可能到來的失敗製造保護性的借口所採取的措施,其目的在於保護和促進自我勝任的概念。自我阻抑又不同於精神分析的合理化概念,合理化主要是在事情發生後來為自己找一些自我保護的借口,來使事情的結果合理化。對於別人對我們的評價大致有四種:一直持肯定的態度,一直持否定的態度,從肯定態度逐漸轉向否定態度,從否定態度逐漸轉向肯定態度。面對這四種評價我們的反映通常也是不同的,對我們從肯定態度逐漸轉向否定態度的人的人際吸引力最大,我們和這樣的人的交往的頻率也是最高的,而對我們從否定態度逐漸轉向肯定態度的人的人際吸引力最小,我們和這樣的人的交往的頻率最低,這個規律也叫「不詳的阿龍森定律」。

『貳』 從社會心理學的態度改變角度談談如何說服人

說服是社會心理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在社會中,不可避免存在一部分人說服另一部份改變他們的行為。在社會心理學里,產生影響力有兩條途徑:中心途徑和外周途徑。 當人們在某種動機的引導下,並且有能力全面系統地對某個問題進行思考的時候,他們更多地使用說服的中心途徑,也就是關注論據。如果論據有力且令人信服,那麼人們就有可能被說服。 但有時論據的有力與否並不重要。有時我們完全不可能在某種動機的引導下去仔細的思考。如果我們忙於其他的事情而沒有關注於信息,那我們就不會花太多的時間去仔細推敲信息所包含的內容。此時我們會使用說服的外周途徑,也就是關注那些可能令人不假思索就接受的外部線索,而不考慮論據是否令人信服。當人們轉移了注意力或者沒有足夠的動機去思考的時候,熟悉易懂的表達比新異的表達更具有說服力。譬如,8月初的亳州會議上,對於鄉鎮網點開發的重要性,劉總以「否則你有朝一日早上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了一座空城」進行闡述,就引起了商家的共鳴。 舉一個最常見的例子,我們到一個新城市找餐廳吃飯,選擇哪一家呢,最常用的策略就是看哪一家的人多就選擇哪家,這就是採用外周線索。如果吃完以後我們根據口味、價格、環境等因素進行綜合評估,決定下次還來不來,就是採用中心途徑。 在營銷過程中,無論是導購還是廣告,最終目的是說服顧客購買我們的產品。那我們採用何種說服途徑呢?我們對於食品、飲料、煙草和衣服這一類商品的看法往往是基於感覺而不用基於邏輯。這些產品的廣告通常都使用外周線索,明星代言、優美的廣告等感性手法是常採用的策略。而對汽車、摩托車這種高價值的耐用品,顧客的決策將是理性的,需要綜合各種信息來進行評判,FABE是最常用的四步驟策略,無論在導購時還是電視廣告。以上策略是針對那些樂於思考、或有能力進行思考的人,而那些沒有能力思考的、即使是那些樂於思考的人有時候也使用外周線索來形成自己的初步觀點,譬如相信專家。對於一些農村用戶,讓他自己全面評價一輛摩托車的性能很困難,他採取什麼策略呢?看周圍有沒有人買的、找車托、到熟人那裡買等,這些都是外周線索。對於追求檔次、個性的用戶,在電視廣告中加入明星代言等類似外周線索也會對說服大有幫助。 另外希特勒在《我的奮斗》的一段話「任何有效的宣傳都必須限制在很少的幾個點上,並且不斷重復這些標語直到每一個公眾成員都理解為止。」是不是對我們的廣告策略很有啟發呢

滿意請採納

『叄』 心理學名詞解釋:勸說宣傳法

勸說宣傳法:這是一種藉助語言、報紙、雜志、廣播、電視、電影、廣告等各種傳播媒介來傳播信息,影響人們,使之態度發生改變的方法,是一種極為常見和廣泛使用的方法。

有關這方面的研究基本上來自於霍夫蘭德及其領導的耶魯學派。採用這一方法來改變他人的態度,是把整個勸說宣傳過程看作是一個信息的傳遞溝通過程,分析的著眼點則主要在於信息的傳播者(勸說者)、信息的傳播過程、信息的接受者及傳播情境四個方面。

(3)社會心理學勸說宣傳法擴展閱讀:

勸說宣傳法的影響因素包括:

1、傳播者的特徵,如:專家身份、 社會身份、吸引性、 相似性、可信賴性 ;

2、信息的傳播,如:單方面傳播與雙方面傳播、信息傳播的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信息傳播的渠道 ;

3、被勸說者的因素,如:原有態度、人格特點、被勸說者的信息加工 ;

4、情境因素,如:信息繁多的情境、令人分心的情境、信息重復的情境。

『肆』 勸說方式

四點策略,七種方法。把教案給你看看,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情感訴求的策略
情感訴求從消費者的心理著手,抓住消費者的情感需要,訴求產品能滿足其需要,從而影響消費者對該產品的印象,產生巨大的感染力與影響力。因此,廣告情感訴求應採用一些策略,以達到激發消費者的心理,實現購買行為。
1、以充滿情感的語言、形象、背景氣氛作用於消費者需求的興奮點
一類產品能滿足消費者某類或某些情感需求,廣告製作者必須從消費者的利益著想,並且抓住消費者需求的興奮點。因為消費者的需求決定著其感情心理活動的方向和結果。因為消費者的需求是情緒、情感產生的直接基礎,客觀刺激必須通過以消費者的需求為中介才能發揮其決定作用。一旦觸發了他的需求興奮點,其情緒必然高漲,而情緒高漲則滿足需要的行為也將更快、更強烈地出現。產品要想深入消費者的內心,就可以從其需求入手,把產品與某類需求緊密相聯,使得消費者一出現這類需求便想到此產品,則廣告就已取得良好的促銷效果,達到廣告主最大最終的希望。情感訴求正是訴求產品能滿足消費者某類需要,自然能實現上述效果。如一則電視廣告,畫面上好友聚會,主人拿雀巢咖啡來招待,雀巢咖啡被染上了一層感情色彩,充滿和諧、親切的情感,暗示了它是招待親友的最佳飲料。
2、增加產品的心理附加值
作為物質形態的產品與服務,本來並不具備心理附加值的功能,但通過適當的廣告宣傳,這種心理附加值便會油然而生。美國廣告學者指出:「廣告本身常能以其獨特的功能,成為另一種附加值。這是一種代表使用者或消費者,在使用本產品時所增加的滿足的價值。」[3]因為人類的需要具有多重性,既有物質性需要又有精神性的需要,並且這兩類需要常處於交融狀態,即物質上的滿足可以帶來精神上的愉悅;精神上的滿足需要又以物質作為基礎,有時可代替物質上的滿足。因此,產品質量是基礎,附加值是超值,多為精神上的需要,消費者更樂意購買有超值的產品。因為購買這類產品可得到雙份滿足----物質上的滿足與精神上的滿足。在進行購買抉擇時,「心理天平」勢必向這類產品傾斜。如「金利來」藉助成功的男子漢,「萬寶路」反映自由男子漢等等。
3、利用「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是社會心理學中的一個概念,它是指一個人如果被公認為具有某種優點,往往也會被認為具有其他許多優點。如果公眾認為某些運動員在運動場上是傑出的,他們往往還會賦予這些運動員許多不屬於運動方向的專長。因此許多企業不惜重金請體育界、娛樂界的明星甚至是政界人物為自己的企業或產品做廣告。原因就在於這些人物是公眾的熾愛,他們的行為直接影響到公眾,使得公眾愛他們之所愛,喜他們之所喜,自然購他們之所購。在心理學上稱為「自居作用」,即公眾通過與明星購同類產品,在心理上便把明星身上所喜歡優點轉移到自己身上,如喜歡黎明的人購買樂百氏純凈水,喜歡鄭伊健的人購買風影洗發露。另一種暈輪效應是產品自身產生的,即如果產品被公眾接受了有一種優點,那麼它也易被公眾認為有另一些優點。例如一些產品連續多年銷量第一,公眾對此易於接受,因此他們自然會認為這些產品質量很好、服務好、造型美觀等優點。
4、利用暗示,倡導流行
產品大多是永久性的使用品,並不存在是否流行,但當人們購買多了,也就成為了當時的流行的產品。而且產品的購買者不一定是其使用者,許多產品是被用來饋送親友的。因為消費者不是彼此孤立存在的,他們在社會交往中相互作用,建立起親情友情,為了表達他們的心情,他們會用禮品來相互送上健康、財運或溫暖。因此如果產品正符合他們這些願望,他們便會主動去購買該產品,而更少地去考慮產品的質量、功效。而如果購買這種產品的風氣能被廣告製作者操作成為一種當今社會流行的時尚,消費者便會被這種時尚所牽引,搶著購買該產品。如雅士利正味麥片訴求的是母親對子女的母愛,腦白金訴求師徒之間的感情,小霸王游戲機訴求的是父母望子成龍的心情,自然廣告產品會成為表達他們的這些心願的時尚消費品。

二、情感訴求的方法
1、幽默
莎士比亞說:「幽默和風趣是智慧的閃現。」幽默化廣告創意策略,是科學和藝術的智慧結晶。現代心理學認為,幽默是對人們心理的一種特殊適應,它是對心理理性的一種特殊反叛,是以突破心理定勢為基礎的。所謂心理定勢,是指人們由於過去生活體驗而形成對周圍環境中事物相對固定的感知、評價的慣性。當今社會商品經濟高度發達,大量的信息符號通過廣告向社會傳播,使受眾目不暇接,在一定程度上已顯現飽和狀態,受眾在精神上產生了保護性抑制情緒。在這種情形下,廣告創意採用幽默化策略,可有效緩解受眾精神上的壓抑情緒,排除其對廣告所持的逆反心理。在一種輕松、快樂、諧趣的氛圍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廣告所傳遞的商業信息,並完成對商品的認識、記憶、選擇和決策的思維過程,幽默化廣告創意策略,可以克服眾多廣告商業味太濃、藝術情趣匱乏、嚴肅刻板有餘、生動活潑不足的弊病,有趣、有效地達成廣告目的。
目前在美國黃金時段播出的廣播和電視廣告中,幽默廣告分別佔30.6%和24.4%。在英國和西歐,幽默廣告所佔的份額也不少。在嘎納國際廣告節上獲獎的作品中,也有不少是採用幽默戲劇化的手法。它們超越了民族語言和接受心理的障礙,成為普遍受歡迎的廣告方式。近年來,在國內運用幽默訴求方法取得成功的廣告也時有出現,步步高無繩電話《尷尬篇》廣告就是成功的幽默廣告。
但幽默廣告本身具有風險。如果幽默廣告與產品特點結合不恰當的話,受眾會因為幽默的無趣而對產品產生厭惡感。與其沒有不同凡響的創意,不如退而安之,用一種更保險的方法來製作廣告。換言之,幽默廣告需要廣告人有更高的想像力、知識經驗和道德感。同時,不是所有的產品都適合做幽默廣告。一般而言,感情需求性產品(如快餐、甜點、軟飲料)多用幽默廣告促銷;高理性型產品則不一定;與生命、資產有關的產品、服務則不宜用幽默訴求,如葯品就是如此。
幽默廣告在不同受眾中所產生的凡響不可能相同。從有關結果來看,影響幽默廣告效果的受眾因素主要有:年齡、性別、教育、種族、文化背景以及廣告接受氛圍等等。創作幽默廣告不能將目光僅僅盯在產品本身,而要從更廣的生活空間去搜尋幽默題材。
幽默廣告具有以下特徵:
(1)含蓄性。廣告將其所意欲表現的意義隱藏起來,接受者必須透過表層的文字元號,才能在微笑之中領悟到它的「言外之意」。如荷蘭一家旅行社的廣告是:「請飛往北極度蜜月吧,當地夜長24小時」。
(2)深刻性。從純藝術的角度看,幽默常常超越了一般的理性探求而帶有哲學的沉思性。雖然廣告幽默的深刻性較之純藝術幽默要淺一些,但其所達到的濃度還是不容置疑的。這從法國交通警察給一輛滿載復印機的大型貨車上貼的告示就可清楚地看出。告示寫道:「小心駕駛,閣下無法復印!」它不僅充滿了幽默意味,而且飽含深意,既傳達出警察維護交通安全的職業道德,還傳達出一種深沉的熱愛生活的生命意識。
(3)溫厚性。廣告的宗旨在於說服消費者購買產品,它不應去嘲諷自己所推介的消費客體,更不能嘲笑有購買欲求的消費主體,而必須分外「和顏悅色」。如某飯店的廣告:「請到這里用餐,否則你我都要挨餓了!」幽默之中洋溢著對顧客的關心之情。
幽默廣告具有無窮的魅力。但真正要把這一策略運用好,運用得精彩,必須遵循以下幾條原則:
(1)為產品而幽默
在對幽默廣告進行廣告效果測試時,經常聽到這樣的反饋,當問及消費者對某個品牌的廣告有否印象,他們往往無法肯定,而進一步提醒他們廣告中的幽默情節時,他們才恍然大悟。也就是說消費者經常都是記住了幽默而淡忘了品牌;有的消費者則是把兩個競爭品牌的幽默情節張冠李戴。所以幽默必須與廣告產品融為一體,並善於因產品而異。
(2)寓庄於諧,烘托主題
幽默化廣告創意策略,主要是通過幽默這種藝術手段吸引觀眾的注意力,讓他們享受觀賞的樂趣,並在此心情申認知廣告的商品或服務。這里,幽默是一種表現手段,幽默本身並不是目的。我們所確立的主題,所推廣的商品或服務才是真正的主角。也就是說,採用幽默化創意策略,不能為幽默而幽默,而是要寓庄於諧。不要讓幽默化喧賓奪主,讓過濃的情節擠掉應傳遞的信息。
(3)明確范圍,注意分寸
盡管大眾化的戲劇性幽默是老少咸宜的,但在廣告中採用幽默化策略,卻不一定人人都能接受,這牽涉到不同消費者對廣告的認識以及消費者的不同的信息接受慣性問題。對有的人來說,幽默是幫助理解與記憶的妙方,而對另一部分人來說,幽默可能根據產品及目標消費者的不同進行權衡選擇。
(4)切忌平庸,不能太淺太露而流於庸俗
(5)切忌千篇一律,切忌將一切生活主題都拿來幽默,任何涉及死亡、殘疾、中傷、橫禍、災難、痛苦等的內容,都不宜被當作笑料來幽默。
2、恐懼
優秀的廣告能打動消費者的心靈,在心理層面上造成震撼力和影響力。這種「打動」、「震撼」、「影響」,不僅來自正面訴求,也來自反面訴求,利用人們普遍存在的害怕、擔憂、擔心的心理,在廣告創意中運用和發展恐懼訴求,這正是國內外不少廣告大師的創作手法。「恐俱」訴求就是指通過特定的廣告引起消費者害怕、恐懼及其有關的情感體驗,從而使消費者渴望追求一種解救,自然就引向廣告推薦的產品。廣告主通過它來說服消費者,改變其態度與行為。
恐懼廣告多用於公益廣告之中,因為公益廣告主要以改變人們的行為模式和思想觀念為目標。許多觀念並不深奧,也不難接受,然而在要便日常行為中奉行這些觀念,往往是比較難的。以保護野生動物為例,已成為人們的共識,就吸食野生動物的現象有增無減,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必須大力倡導保護野生動物運動。運用和風細語、溫情脈脈的勸說方式,恐怕起不到多少作用。而運用恐懼訴求,將吸食野生動物淋漓盡致乃至誇張地表現出來,或許可以使人們受到心靈的震撼。
恐懼誘導廣告要達到預期效果,還得取決於訴求的適宜強度,施以不同強度的威脅,其說服效果很不相同,有時威脅太強烈,反而效果不明顯。害怕、威脅的訴求過於強烈,可能激發受眾的防禦心理作用,導致對面臨的問題作出迴避反應。極端的例子使人們不情願目睹各種慘狀的照片,如有的人壽保險的廣告訴求過度,令人反感。但威脅太弱也同樣不能引起受眾的注意與重視。
恐懼訴求通常有理性伴隨,需要巧妙地在設下「恐懼」之後,提供解除的方法,受眾就不知不覺中捲入其中。不過,還得提醒您注意:
(1)在恐懼誘導中不能過分地強化恐怖氣氛,這是人們經常會犯的一大偏失,太強的刺激只會喪失感召力。
(2)從一個側面,採用較新而易為人們接受的方式進行訴求,扣住產品特性與功能,才能達到誘導日的。
(3)給予提示解除方法時要誠懇,富有關懷之心。
3、比喻
比喻是藉助事物的某一與廣告意旨有一定契合相似關系的特徵,「引譬連類」,使人獲得生動活潑的形象感。它給人的美感很深沉很綿長,其意味令人回味無窮,收到較好的傳播效果。比喻和直述式告知式截然不同,它常常隱晦曲折,「婉而成章」。
在眾多的葯品廣告直接地宣傳產品「療效好」,而顯得平庸、自誇時,也有不隨俗流的優秀葯品廣告脫穎而出。如「達克寧」借用「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概念訴求,並用「斬草除根」——雙手連根拔起腳底的野草這個形象的比喻傳達「達克寧」對付真菌具有治標治本的突出療效,同樣使刻板的葯品廣告形象化、生動化,幫助消費者快速、清晰地理解廣告信息。
比喻訴求應注意以下事項:
(1)注重廣告的內涵
由於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形成了廣大消費者由生理到心理,由物質到精神的需求動機。人們的廣告審美要求由外部視覺形象轉移到了豐富內涵,而比喻含蓄表達正是表現這種內涵的最好選擇。比喻一定要追求巧妙構思和非凡創意。這種非凡創意無論從作者創作角度還是受眾理解角度,都體現了一種現代人崇尚的智慧美。這種美感的高品位,使廣告帶上了更豐富的內蘊。
(2)重點在於設置懸念
設置懸念是現在世界廣告競爭一種被視為最受青睞的表現方法,也是比喻表達最重要的方法。設置懸念即不直接展示廣告的訴求點,而預先以其他情境將受眾注意力引開,形成錯誤判斷,或者急切探究的疑點,然後突然出現意外結果,使受眾在意料之外有一種偶然得到的感受。這時受眾往往覺得自己對廣告的理解就是一種參與,就是一種發現,而發現就是一種美感,是一種自我實現的精神滿足,從而對廣告產生強烈的親和感。
(3)突出主題、准確切入
比喻表達的作品一般比較曲折,曲折固然易於引人入勝,但也很容易偏離主題,或者形象體對於訴求點的切入不夠准確,這種狀況貌似有較強的感染力,實則影響受眾對廣告的認真和理解,這是必須引起注意的。
(4)要有原創性
正因為比喻含蓄類表達適宜於現代廣告受眾的需求動機和審美趣味,這便使它成為廣告創作方法為受眾重視的關注點。受眾對這類廣告表達的要求已經很高。因此,創意一定要有特色,要有個性。這就要求創意必須具有原創性,只有這樣才能使廣告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5)取象近而意旨遠
比喻體或者隱含意向的形象體的選擇最好是人們日常生活實踐中最熟悉的事物,這種事物為人們司空見慣、了如指掌,最易為受眾理解,而且在表達中圖象文案可以以精煉簡明的方式獲得很好的效果。
4、誇張
在廣告中,把廣告要著力推薦介紹的商品的某種特性,通過極度誇張的手法表現出來。一則強化了特定的訴求點,二則因誇張帶來的良好傳遞性而增加了廣告效果。汽車廣告有不少平庸之作,總愛用美女加好車的畫面,配上闡釋汽車性能的宣告,雖言之鑿鑿,但因敘述語言的專業性強,很難調動起受眾的接受興趣。有一則國外廣告公司做的汽車廣告,成功地表現了商家提出的要求——展示產品具有「可靈活運用的雙面滑動式車門」這一特點。它的主要情節是:兩個男孩在打雪仗,看到一輛車駛來,便惡作劇,伺機「襲擊」它,不想,司機機敏地啟動雙開門,結果,兩個男孩用力擲出的雪團穿越車門而過,在他倆臉上開了花。這里,廣告人正是借用誇張手法,表現司機和車子的靈活。整個情節頗有戲劇性和幽默感,絲毫沒有因為專業的阻隔,讓傳受雙方產生距離。
從修辭學的角度講,誇張不外乎兩種情形。一種是盡量將事情向快、高、大、好、強、重等方面伸張擴大,或者盡量向慢、低、小、壞、弱、輕等方面收斂縮小,這是「一般誇張」方法。另一種是把後出現的事情提到事前來說,這是「超前誇張」方法。廣告在運用誇張手法時,也無非在這兩種方法上做文章。
根據誇張在廣告中的不同運用,廣告誇張術可分以下幾類:
第一,功能特點誇張。不是直接地用通行的語匯去機械地介紹產品的性能,使廣告變成呆板的產品說明書,而是藉助形象生動的語言和誇張的方法,巧妙地展示產品的特點。如一則篇名為《非禮篇》吸塵器的平面廣告,一位穿著小碎花長裙的女士在洗手間內驚惶失措,因為長裙被一股力量拽進了排水孔。在另一間洗手間內因為互通吸塵器的超強吸力,從排水孔中把隔壁女洗手間女士的碎花長裙給吸進來了。創意者細心的借用生活中的場景,將誇張手法和一個饒有趣味的情節結合起來,形象直觀的表達出了互通吸塵器超強的吸力。文案與畫面配合默契,高度凝煉,幽默風趣,使受眾在婉然一笑中自然理解了廣告傳達的信息。
第二,產品業績誇張。不是直接地宣傳產品的市場覆蓋率和市場佔有率,也不直接宣傳售後服務如何快捷周到,但又力圖把這種信息准確地傳達出去。如:「車到山前必有路,有
路必有豐田車」;「無論你到何處,都能買到柯達」;「三人行必有我師,三人行必有我鞋」(皮鞋廣告)。
第三,使用效果誇張。不是直接宣揚自己的產品如何有效,更不是用一大堆統計材料去證實使用效果,但誇張的結果卻令人回味無窮,如:「往身上灑一點,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香水廣告);「在勞斯萊斯轎車以每小時60英里的速度行駛時,車里最大的聲音來自車里的鬧鍾」;「不要對剛從這里走出來的姑娘調情,她很可能是你的外祖母」(美容店廣告)。
第四,背離常理誇張。不是完全遵循思維邏輯或自然法則去構思廣告,而是發揮反自然規律的想像力。如:「還不快去阿爾卑斯山玩玩,6000年之後這山就沒了」(旅遊廣告);「從12月23日起,大西洋將縮小20%」(航空公司廣告);「創造第五季」(空調廣告)。
第五,警示勸誡誇張。不直接宣傳所要告誡的事項如何重要,但是卻把不聽告誡所導致的後果表現得觸目驚心。如:「請司機注意你的方向盤,本城一無醫生,二無醫院,三無葯品」、「酒杯+方向盤=棺材」。
廣告人在誇誇其談之時,也不可昏了頭腦,還得注意:
(1)不管採取哪種方式進行誇張,廣告都必須以過硬的質量和真誠的服務作為依託,切不可脫離產品實際而一味誇張。
(2)如何表現誇張比誇張什麼更重要。
(3)誇張的思維根基是想像力,誇張實際上是一種擴大的、歸謬的聯想。
(4)誇張的戰略是「抓住一點,不及其餘」,不必過多考慮這一點
的合理性。
(5)廣告是一種功利性極強的宣傳方式,受眾對它有一種本能的戒備心理,一味使用明顯的、拙劣的、離譜的誇張手法,很容易引起受眾的懷疑和反感。
5、諧趣
諧趣性表達的廣告是指運用理性倒錯,寓庄於諧的表現手法,造成風趣幽默效果,引起受眾樂趣,並在此心態中認知廣告意向的廣告形式。這類廣告在國外比較普遍。我國近年來也越來越多地被人們所重視。諧趣表達是現代廣告表達中十分重要的一種,許多不同類型表達手段中都有諧趣的成分。它之所以廣泛引起受眾注意和青睞,是因為它符合現代人快節奏壓力下尋求心理輕松和平衡的精神追求。諧趣性表達廣告的美學價值在於它給受眾帶來了輕松愉快和令人玩味的心理情緒,這種情緒是一種生動而積極的美感效應。
加拿大一廣告公司為橫濱輪胎製作了一條電視廣告,四隻老鼠偷吃乳酪,貓發現了它們,老鼠趕忙駕車逃跑,貓緊追其後。老鼠在前面時而加速,時而急轉彎,時而又急剎車,貓被折騰得狼狽不堪。追趕中,車子撞翻了牛奶,從四溢的牛奶上駛過,車子卻一點沒打滑。一番驚心動魄後,車子終於停在老鼠洞口,老鼠們平安到家,貓卻因為慣性沒站穩而撲了個空。廣告語是「現在你勝券在握」。在生活中,人們喜愛貓而討厭鼠,在這里,廣告人反其道而行之,讓貓處處露拙,而老鼠卻智慧、精靈,整個情節因此而滑稽有趣。產品高超的防滑性能,在輕松的幽默氣氛下,得以充分展現。這則廣告,曾榮獲美國莫比廣告獎。
諧趣表達廣告在創意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寓庄於諧,切忌離題
諧趣性表現一般來說無外乎滑稽類和幽默類。滑稽類趣味強
烈,多表現於外形。幽默類趣味深遠,多體味於心內。但無論哪
類都不能為滑稽而滑稽,為幽默而幽默,而是要寓庄於諧。
(2)要與受眾的文化背景相貼近
幾乎所有的諧趣性表現的廣告,都有--個受眾是否能夠理解和趣味是否投合的問題。在這里,廣告的文化背景十分重要。什麼樣的題材可以構成諧趣,這種諧趣是否為特定受眾所青睞,因文化背景不同會存在較大差異。創作諧趣題材一定要在生活實踐中選取受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創作。要表現得恰如其分,適宜得體,不能牽強造作。
(3)形象要有美感內涵
廣告是一種審美文化,諧趣美的美學價值在於濃郁的趣味性上。既要高雅健康,又要有味有趣。要杜絕庸俗低級情調,也要注意克服趣味不濃,過於平淡的傾向。而且為了適應現代消費者對諧趣的口味,廣告適宜表現內涵豐富的幽默,不要用外在形式的滑稽感代替內在心理的幽默。
(4)追求出奇不意而不媚俗
廣告諧趣表達本身帶著很強的直接功利性,要表達出使受眾由衷喜悅的喜劇效果是很難的。現在許多喜劇藝術給人矯柔造作,極力媚俗,有意引人發笑的作法,極易引起人們的反感。這種作用運用到廣告上造成的後果是不可設想的。諧趣表達創意要下很大功夫,熟練掌握喜劇規律,使廣告給受眾一個出奇不意,意味綿長的幽默感受。
(5)標題、畫面和文案互為補充,相得益彰
諧趣性表現廣告表達手法往往比較曲折委婉,這就需要將題、畫、文密切配合起來,相互提示,使受眾比較容易理解和認知,感受深切。
6、荒誕
荒誕在本質上是一種事實錯位。其刺激是與人們常見的事物形象具有較大差異的極端狀態,這種狀態使人吃驚、詫異和激動。男人懷孕,這在生活中是不可能發生的,但廣告人卻借這種一反常態的事件,製造出了極佳的宣傳效果。1978年,英國家庭計劃協會推出一則勸說公眾計劃生育的公益廣告。畫面上是一位大腹便便、精神沮喪的男子,看得出,他身懷六甲。這樣的男性形象讓人忍俊不禁。再看看廣告語「如果懷孕的是你,你是否會更小心點呢」,面對這一則廣告,人們在發笑之後,不由得不思考廣告中所提到的嚴肅問題。這種寓庄於諧的說服方式,要比那種板起面孔的說教高明得多。
荒誕廣告既違反了常規又合乎邏輯,以其突出的促銷效果受到廣告人的高度重視,在西方國家尤為如此。但創作荒誕廣告,首先必須弄清目標市場和目標受眾中,是否存在接受荒誕訴求的社會心理基礎。本田的荒誕廣告可以在美國受眾中大行其道,關鍵在於美國公眾,尤其是青年一代易於接受,能產生情感共鳴。中央電視台曾播出過國內某感冒靈的廣告,產品用布蒙著,各種昆蟲、動物從旁邊一一爬過,足球飛出畫面,字幕上顯示出:「蝴蝶會感冒嗎?金魚會感冒嗎?那麼企鵝呢……」最後一小動物將布扯去,露出產品真面目。這是一則典型的荒誕廣告,然而,觀眾未見有幾人為其叫好。這一廣告的致命傷還不在它拙劣的創意模仿,而在於它偏離了特定的文化氛圍和國民心態,因為中國人的趣味偏好與美國人明顯不同,中國人不推崇也不欣賞荒誕。廣告沒有人叫好,等於白做,其促銷作用可想而知。
7、懸念
懸念廣告是利用語言刺激來達到注意目的的一種廣告形式,又稱為猜謎式廣告。懸念廣告的廣告信息不是一次性的,而是通過系列廣告,由粗至細、由部分到整體,或者說是通過廣告系列的不折發展,得以逐漸完善和充實。它的始發信息常以提問的方式,或者直接突出其帶有特色的信息。
在報刊廣告中,此類懸念廣告經常大片留空,引起的一個直接心理效果是受眾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受眾可能更加註意去尋找信息或信息的線索,這無疑有利於無意注意向有意注意的轉化,並加深對已有信息的記憶。鑒於始發的懸念廣告信息十分有限,根本不足以滿足好奇心和求知慾,因而,就形成一種動機,不斷關注該系列的下一次廣告。由此發展,受眾會對該系列的廣告信息表現出努力地、精細地加工,可見,懸念廣告是有利於受眾對廣告信息的認知活動的。
台灣某公司推出的一則懸念式廣告,整個畫面是以重疊的蛋為背景,文字提示道:「現在有一種蛋,名字很奇怪,至於名字明天告訴你。」讀罷,會覺得莫名其妙,盡管知道此中必是故弄玄虛,但第二天拿到廣告仍迫不及待地去翻看,總想尋個究竟;系列之二是同樣的以蛋為背景,上面文字為:「哎呀!真不好意思,告訴你,是王八蛋'。」這則有關一種蛋的新產品的懸念廣告,先抑後揚,讓受眾在好奇中去猜測和期待,然後一語道破,輕輕鬆鬆,給人以很深的印象。
懸念廣告看上去是延緩了廣告內容出台的時間,事實上卻延長了人們對廣告的感受時間。通過懸念的出現,使原來呈紛亂狀態的顧客心理指向,在一定時間內圍繞特定對象集中起來,並為接受廣告內容創造了比較好的感受環境和心理准備。
懸念廣告策略的運用是相當普通的,但不清楚這么幾個方面的問題往往會徒勞無益:
(1)懸念廣告要針對產品特徵恰當地展開,一個側面、一個相關聯想都可引出懸念。
(2)由於懸念廣告有一個設疑然後解疑的過程,要求廣告具備一定的重復出現率或穩定保持期,以便於人們仔細揣摩。
(3)懸念廣告在選擇媒體時,一定要注意適於自身形式的連續性;不能給別人造成一種懸而不決的感覺,這樣廣告就失去了意義。時間的延續也不宜太長,否則人們的興趣在重聽加深印象之前便已消退。
(4)懸念廣告還要注意其誇張和離奇不能完全擺脫產品的特性和廣告訴求的目標。
(5)廣告在設計懸念時應盡量做到巧妙、自然,防止給人生硬或故弄玄虛之感。

『伍』 社會心理學 流言的傳播條件有哪些

流言的產生以及傳播直至消亡所經歷的生命周期
1.流言的產生
流言是一種自發的,擴張的社會現象,它經過一段過程後自行消失.流言從發源地開始,經過某些人之口,傳給另外一些人,這另外一些人,為次級發源地;在傳給其他人,如此傳播,形成一種鏈鎖式的信息傳遞途徑.在這個鏈鎖式的傳遞路徑上,流言最初是以緩慢的速度增加接受者,到了一定程度,他的傳播節奏加快,於是,流言傳播達到鼎盛期,流言達到高峰點,接受流言的人數劇烈增長,而不接受流言的人數急劇減少,從而使流言傳播達到或接近平衡狀態.經過鼎盛期,流言的重要性開始減退,走向衰退階段.這樣,在流言傳播的過程中接受流言和不接受流言的人口變化表現為此消彼長的斷斷續續的過程,接受流言的人數由少數到多數,沒有接受流言的人數由多數變成少數,最後流言消失.
2.流言的顯在狀態和潛在狀態的相互交替
流言的此消彼長過程是指接受流言人數變化而言,當流言在人數達到均衡狀態開始走向衰落.從流言的全過程看,流言不是一次性消失的,而是通過幾次消失和幾次再現後才最終消失.流言在被人們傳播的時候,就像是浮在水面上的東西是顯在的,它消失後,就如同沉下去的東西以潛在的狀態留在人們的心理深層,到了一定的時候,它在人們中間再次出現.在流言的潛伏期間,看上去是沒有了聽不到了。但是在人們的心理世界,還是繼續存在的.輿論傳播存在於兩種過程中,一種是社會過程,另一種是心理過程.輿論在社會過程中,表現為活動期和沈靜期,即顯在狀態和潛在狀態.這兩中狀態一起一伏,是非連續的;輿論在心理過程中,則是連續的.流言存在於輿論的兩中過程中,是輿論的一部分;當流言在人們中間傳播開來之時,屬於活動期,是顯在狀態;流言收斂或消失時,屬於沉靜期,是潛在狀態.但是潛在狀態的流言卻在人們心理過程中存續著,因此流言有可能再次出現,就是說,潛在狀態的流言是流言再次出現的內在根據。
3.流言內容在傳播過程中不斷變化直至最後消亡
流言的內容在流言傳播過程也是有多次演變多種變化的.流言內容的變化,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記憶本身有誤差.流言的內部機制是記憶,傳播流言的人,都是憑自己的記憶把聽來的消息傳給別人的,記憶中關於某種事件的印象並不是原型,印象是憑借記憶把模仿的復製品存放於大腦;印象與原型之間可以無限接近,卻不可能等同.英國心理學家巴特利特在1932年在有關記憶的研究中曾經發現,記憶內容在經過幾個人的再生在現之後,竟可以變的面目全非.他在實驗研究中,以古代埃及一種模型為原型.要求被測試者觀看後再生出原型,讓第二個被試再生原型,依次類推,結果第10個人再生出來的是與原來的第一個真實的模型迥然不同的樣子.這個實驗和其他有關記憶的實驗都證明了記憶痕跡的變化帶來了流言謠言等等言語再現的不確切性,流言在傳播過程中變型是不可避免的。
第二,流言傳播者在傳播過程中起到加重和評價的作用,使流言內容帶有主體意志性和誇張性.流言傳播者在傳播過程中,經常根據流言內容和傳播對象的關系,強調它某些方面的重要性,並給予一定的評價;把能夠引起人們興趣和注意的部分突出出來,又把不容易引人注目的部分簡化掉,略而不傳.這種現象,奧爾波特和波斯特曼叫做誇張和水準化.每個傳播者都如此傳播,流言內容也就越傳越失去原有面貌.
任何事物都有一個產生變化發展直至消亡的歷程,流言的宿命也如此.它最終也將在經歷一段時間後失去了存在的根基而徹底的滅失.
惡者撥弄流言,愚者享受流言,勇者擊退流言,智者阻止流言,仁者消解流言。

『陸』 論述題: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談談,如何提高自己的吸引力

如何提高自身社交吸引力?
社交能力與社交經驗的關系如此密切,如果可以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人們的日常社交生活也會得到改善。人們不單可以減少與別人發生沖突,亦可以令自己和別人有更愉快的交往經驗。

有些人認為社交能力是與生俱來的特質或屬性。譬如,一個社交能力高的人天生較外向、善於交際。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要改變社交能力實比移山更為艱難。多數的心理學家並不贊同這種看法。反之,他們認為只要能辨認出可以預測社交能力的因素,便可以設計一些課程來培訓這種能力。要有效地提高社交能力、可循兩方面入手,一是對社會情境的辨析能力,一是提高對其他人心理狀態的洞察力。對環境的辨析能力要有效地達到社交目標,便要因應情勢而作出相應的行為。社交環境瞬息萬變,交往的對象亦有不同的特質,要適應不同社交環境、人物,便非要有精銳的觀察和認知能力不可。對環境的辨析能力是社交能力的一個重要部分。一個人如果能夠對情境間的細微不同之處加以區分,往往更能掌握社交環境的變化而做出合宜的行為,以適應不同性質、千變萬化的環境。

研究也顯示:辨析能力愈高的人,社交能力也愈高。他們在與父母、師長、朋友和不喜歡的人交往時,較能完成交往目標,並較能改進雙方的交情。亦有證據顯示,辨析能力高的人,他們會遇上較多愉快的人生經驗,而他們也較少出現抑鬱的情緒。需要強調的是,"因時制宜"並非指盲目跟隨形勢變化而改變自己的行為,亦不是指盲目順應對方的旨意。辨析能力高的人不一定是社交變色龍,只懂得盲目附和。他們有自己的生活目標,而這些目標也可以是一些利他的目標。辨析能力高的人,在追求這些目標時,懂得審時度勢。

洞察別人的心理狀態也是社交能力重要的一環。一些人看到別人的行為時,不嘗試去了解對方做事時的處境和感受,便馬上從別人的行為去判斷對方是一個怎樣的人。這種重判斷而輕了解的取向,是社交能力發展的一大障礙。相信性格不可改變的人較重視評估別人的性格和道德,而相信性格是可以改變的人則較留心別人的行為動機和做事的情緒狀態。

也有研究顯示,和相信性格可以改變的人相比,覺得性格是不可改變的人比較喜歡評鑒別人的行為。他們看到別人做了一件事情後,便有較大的傾向馬上評價這行為是好還是壞。由於他們專注於評估行為本身的好與壞,便較容易忽略行為發生的背景和行事者的心理狀態了。這種傾向判斷行為的好壞和別人的道德性格的人,不但容易忽略別人的心理狀態,也較容易因為對人多作以偏概全的評價而產生偏執和成見。已有研究證據證明,在美國相信性格是不可改變的人,比相信信性格是可以改變的人對社會上的少數族群成見較深。在香港地區,我們也發現相信道德是不可改變的人,和相信道德是可以改變的人相比,較岐視內地人士。

總括而言,要增進個人的社交能力,一方面要提高對自己及別人的需要、思想、感受的洞察力,另一方面亦要細心觀察不同的情境和人物,分辨其中不同之處並加以理解分析,以加強對千變萬化的社交環境的掌握。雖然心理學家認為社交能力是可以訓練提高的,但要真正的提高社交能力,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亦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成功與否還是取決於一個人的動機、決心、努力與恆心。

『柒』 社會心理學學習活動怎麼發帖

社會心理學學習活動要發帖的話就要看具體的活動時間是什麼活動的大體內容是什麼以及邀請了哪些人相關人員等

『捌』 從社會心理學角度如何勸說別人進行全民閱讀

說服是社會心理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在社會中,不可避免存在一部分人說服另一部份改變他們的行為。在社會心理學里,產生影響力有兩條途徑:中心途徑和外周途徑。 當人們在某種動機的引導下,並且有能力全面系統地對某個問題進行思考的時候,他們更多地使用說服的中心途徑,也就是關注論據。如果論據有力且令人信服,那麼人們就有可能被說服。 但有時論據的有力與否並不重要。有時我們完全不可能在某種動機的引導下去仔細的思考。如果我們忙於其他的事情而沒有關注於信息,那我們就不會花太多的時間去仔細推敲信息所包含的內容。此時我們會使用說服的外周途徑,也就是關注那些可能令人不假思索就接受的外部線索,而不考慮論據是否令人信服。當人們轉移了注意力或者沒有足夠的動機去思考的時候,熟悉易懂的表達比新異的表達更具有說服力。譬如,8月初的亳州會議上,對於鄉鎮網點開發的重要性,劉總以「否則你有朝一日早上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了一座空城」進行闡述,就引起了商家的共鳴。

『玖』 社會心理學中怎樣做到合理化的社會比較

社會比較(social comparison)指的是個體就自己的信念、態度、意見等與其他人的信念、態度、意見等做比較。一般合理的社會比較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迴避比較:當兩個人在一個重要的維度上進行比較時,一個人如果相對位置比較低,就會採用迴避比較的策略來應對消極的情緒體驗;

2、選擇更換比較的維度:個體在某個領域的自我概念受到威脅時,會通過關注自己其它領域的才能或長處來應對威脅;

3、降低比較的水平、數量和重要性:當在一個對自我概念很重要的維度上表現得不令人滿意時,個體會在這個維度上降低其社會比較的水平。另外,當社會比較信息對個體的積極自我評價造成威脅時,個體會採取一系列的措施來維護積極的自我評價;

4、天才效應:當個體應對消極的社會比較,還有一個相反的維護自我概念的機制時,會誇大優秀他人的能力,即提升比較目標,這種現象被稱之為「天才效應」。

熱點內容
職工法律援助中心工作制度 發布:2025-08-16 03:04:35 瀏覽:888
勞動法職工獎懲 發布:2025-08-16 02:49:38 瀏覽:285
道德經門事件 發布:2025-08-16 02:43:25 瀏覽:737
強力金融法學 發布:2025-08-16 02:34:22 瀏覽:852
導火新聞線行政法知識 發布:2025-08-16 02:28:41 瀏覽:346
中國政法大學案例研習經濟法 發布:2025-08-16 02:14:36 瀏覽:456
合同法中的明顯不合理低價 發布:2025-08-16 01:57:10 瀏覽:431
海港區法院 發布:2025-08-16 01:56:15 瀏覽:78
行政法公益慈善 發布:2025-08-16 01:54:05 瀏覽:572
單位法律知識考試簡報 發布:2025-08-16 01:53:56 瀏覽:226